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036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案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大主题: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

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考点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起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地域特色:

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进步

(1)刀耕火种:

最初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工具。

(2)铁犁牛耕

①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西汉中期,牛耕开始推广。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

③唐代发明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建成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治理黄河: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特色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劳作方式)。

(2)春秋时期:

个体农耕。

①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

井田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

确立: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发展: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的现象日益普遍,这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②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

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稳定国家赋役,北魏和隋唐都曾经实行均田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屯田制:

曹魏和明初均实行过屯田。

2.经营方式: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2)发展

①战国时期已经产生。

②汉代日益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孙吴、东

晋、南朝

时期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一样的大城市

江南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史料一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

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②唐朝,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

史料二 ③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

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摘编自《太湖地区农业史稿》

(1)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是什么?

史料一、二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

①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的产生;②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及应用;③反映的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得农耕技术无法突破。

史料核心信息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变化:

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

(2)原因: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

特点:

小农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主流。

►探究2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

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①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

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②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通史史料汇编》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

史料阐述了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分析了该观念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①说明家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具有自给自足性。

②说明家庭生产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生产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影响:

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素养3—历史解释]

古代中国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2)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3)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等。

2.影响

(1)积极影响:

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2)消极影响:

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素养4—唯物史观]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利弊得失

1.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

2.过度的土地开发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1.(2018·衡水中学二调)农谚云:

“锄头底下三分水”。

贾思勰也告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

C [根据材料中“锄头底下三分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知,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故选C项。

]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B [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反映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B项正确。

小国寡民与图中男耕女织的生产场景不符,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不代表小农家庭殷实富足,故C项错误;单从图中的纺织不能得出“棉纺织技术成熟”,且不符合汉代纺织业内容特点。

]

3.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这说明当时(  )

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B.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

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D.铁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 [材料并未涉及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燕、赵两地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不能代表全国,故B项错误;东北铁农具使用率高,不能表明耕作技术水平高,故C项错误;燕、赵两地铁农具的使用情况说明了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

]

4.(2019·昆明调研)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鱼鳞分图以田块为单位编制,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土质等级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

《鱼鳞图册》的编制(  )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A [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使其成为国家征纳赋税、管控土地的一种依据,这有助于稳定民心、推动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土地财产登记制度在明代以前已经出现,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

5.(2019·武威六中测试)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B [根据材料信息“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等可知,传统北方面食在江南一带大规模出现得益于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排除A项;C项是表象,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耕作技术问题,排除D项。

]

考点2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手工业成就

1.冶金业

(1)青铜铸造:

商周时期是其繁盛时期。

(2)冶铁炼钢: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3)燃料变化:

从汉代开始使用煤;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时流行开来。

2.纺织业

项目

成就

丝织业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棉纺织

元朝时期,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

彩陶、黑陶、白陶等。

(2)东汉晚期:

青瓷。

(3)南北朝:

白瓷。

(4)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质的硬度、釉色的纯度都远胜前代。

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5)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6)元代: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瓷出现。

(7)明清:

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二、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

与农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评价: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1)特点:

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官府指定的产品。

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2)地位:

自西周至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3)评价: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4)变化:

唐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开始实行雇募制。

3.私营手工业

(1)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兴起。

(2)地位:

明代中叶以后,在诸多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3)变化:

明中后期,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

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主要生产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三大经营形态:

官营、民营、家庭

明代中后期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凡执技以事上者,①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②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

史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③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据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根据以上两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官营手工业为何逐渐衰落并最终被私营手工业超越。

(1)史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和控制。

①表明手工业者受到严格控制,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②表明各种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统治者使用的产品,说明手工业生产由官府控制。

阅读史料时,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对个别关键信息仔细斟酌。

(2)史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发展状况。

③说明在手工业生产中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

阅读史料时,注意把握与教材相关的历史信息,如史料中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据此很容易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结论。

官营手工业采取官府控制下的强制性劳动,工匠积极性不高;官营手工业不与市场联系,没有发展动力;官营手工业管理腐败,效率低下。

[素养3—历史解释]

1.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田庄手工业

(汉代)

田庄内豪强地主统一管理

主要满足田庄需求,基本自给自足

与外部市场有一定的贸易

兼具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性质

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1)保守性、封闭性。

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2)世代相传。

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

”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古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

[素养4—唯物史观]

以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1.《国语·齐语》载:

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载: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手工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B [材料未体现官府垄断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手工业传承,呈现世代传习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并未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错误。

]

2.(2018·厦门模拟)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D [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制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故选D项。

]

3.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

4.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D [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D项正确。

]

5.(2018·山东新泰检测)天宝二年(743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

丹阳郡船,即京口绫衫段。

晋陵郡船……会稽郡船……南海郡船……”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段”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擅长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即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

]

2015-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1)全国卷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态势日趋明显,如对自耕农经济和汉代庄园经济的历史解释。

考频最高的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2018年有增加趋势,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方面考查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和民营手工业的进步。

(2)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如唐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经济发展与用工荒(雇工社会地位提高)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1.考查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

(2015·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

2.考查点:

汉代的庄园经济(2016·全国卷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

3.考查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

(2017·全国卷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 [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

4.考查点:

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与农民的生产热情无关,故C项错误。

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故D项错误。

]

5.考查点:

唐代土地私有的状况(2017·全国卷Ⅲ·26)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