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023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

《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docx

XXX省道设计工作总结报告交工报告竣工报告

 

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分黄段、老城区改造利用段

 

设计总结报告

 

XXXX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零一六年九月

一、概述

(一)项目概况

XXX省道起于RG东凌,止于TX过船化工开发区,全长约148km。

该线路横贯TX全境,连接了TX、RG、如东等重要结点,是TX乃至苏中地区一条重要的干线公路。

它不仅承担了沿线乡镇对外出行的功能,而且直接服务于TX沿江地区港口及诸多开发区,对于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完善TX沿江港口集疏运系统、拓宽港口经济腹地等方面,都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起于RG界老XXX省道以南约2.5km处,向西基本平行于老路,跨增产港后在TX火车站南1km处上跨新长铁路,经黄桥镇南部向西,跨越姜十线航道及宁靖盐高速公路,经溪桥镇、河失镇南侧继续向西跨越宁通高速后利用TX市南三环继续西延,止于TX港区过船作业区南部长江江堤路。

路线主线全长42.1km(含连接线1.0km),其中利用改造段6.564km,新建道路35.536km。

本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交工标段为A1施工标段和A6施工标段,主要涉及分界至黄桥段以及老城区改造利用段。

图1.1项目地理位置图

(二)任务来源及设计依据

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的主要设计依据有:

1、《省发展改革委关于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2、《省发展改革委关于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3、《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4、国家及部颁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三)测设经过与文件审查

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勘察设计均由XXXXXX公司承担,以下为主要的测设经过及审查事项:

2008年11月,受TX市交通局委托,XXXXXX公司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承担了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2009年6月19日,省发改委省、交通厅在南京联合主持召开了本项目预可研究成果审查。

2009年11月,项目建议书获省发改委正式批复。

2009年12月1日,省发改委省、交通厅在南京联合组织召开了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审查。

2010年7月28日,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

2010年8月24日,省公路处在南京主持召开了本项目的方案设计审查。

2010年10月29日省发改委组织召开《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

2010年12月23日,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获得省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2011年2月下旬接到《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施工图设计中标通知书》后,XXXXXX公司立即选派精干力量组建了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施工图设计项目组,同时开展本项目详勘勘及定测工作。

路线测量主要包括:

中桩、横断面测量、河床断面测量、被交道路测量以及110KV以上电力线净空测量等工作。

2011年3月上旬,项目组开展施设外业调查工作,主要包括:

桥涵调查、路线交叉调查、征地拆迁调查、取土及排水调查等。

调查期间,还走访了响水县的规划、城建、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广泛收集了公路、铁路、电力、水利、防洪、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及规划资料,并就公路等级、河道通航等问题向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和核定。

2011年3月中中旬期间,根据调查结果调整部分线位,同时就起终点平纵分别与铁路、水利等部门进行对接,向相关部门汇报,并根据最新线位进行路线现场纵横断面的测量工作4。

2011年3月30日,通过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路线、路基路面、桥涵方案审定。

2011年4月,在公司审定基础上随即开展施工图设计工作,并于2011年5月初完成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简介

(一)设计标准

本项目路线主线全长42.1km(含连接线1.0km),其中利用改造段6.564km,新建道路35.536km。

本项目全线采用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00km/h,其中232省道至宁通高速采用平原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度33.5m,绕城段兼顾城市道路性质适当加宽至40.5m,其余路段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26m;桥梁设计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其余技术指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有关规定值采用,并严格执行公路工程强制性条文的有关规定。

(二)主要技术指标

表3-1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规范值

采用值

备注

1

交通量

PCU/d

24258

2034年

2

公路等级

一级公路

3

设计速度

km/h

100

100

全线

4

路基宽度

一般路段

m

26

26

双向四车道

城镇路段

m

-

5

车道宽度

m

3.75

3.75

6

中间带宽度

中央分隔带宽度

m

2.00

2.00

左侧路缘带宽度

m

0.75

0.75

中间带宽度

m

3.50

3.50

7

路肩宽度

右侧硬路肩宽度

m

3.00

3.00

土路肩宽度

m

0.75

0.75

停车视距

m

160

160

8

圆曲线最小半径

一般值

m

700

1400

极限值

m

400

不设超高值

m

4000

4000

9

最大纵坡

%

4

3.5

10

最小坡长

m

250

250

11

竖曲线最小半径

凸形

一般值

m

10000

10000

极限值

m

6500

5000

凹形

一般值

m

4500

10000

极限值

m

3000

6500

12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85

>85

13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100

1/100

14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

双轮组单轴100kN

15

路面面层类型

沥青混凝土

16

桥涵设计

洪水频率

特大桥

1/300

1/300

大、中、小桥及涵

1/100

1/100

17

汽车

荷载等级

新构造物

公路-Ⅰ级

公路-Ⅰ级

老构造物

汽-20、挂-100

拆除重建

18

平面交叉

右转弯设计速度

km/h

≤40

40

左转弯设计速度

km/h

≤20

20

间距

m

≥1000

≥1000

19

交通安全设施等级

B

B

20

净高

m

≮5

≮5

合理富余

(三)路线方案

分界至黄桥段

1、路线起讫点

A1标路线位于TX市分界镇和黄桥镇境内,桩号范围为K0+000~K8+557.521。

起点(K0+000)RG东凌,路线向西经过分界镇的韩庄村、新野村、耿元村、王楼村,经过黄桥镇的站东村、余庄村;跨过新长铁路,即到达本标段终点(K8+557.521),标段全长8.557km。

2、路线主要控制点

路线主要控制点有:

新长铁路,黄桥镇及沿线村庄等。

3、主要河流、公路、铁路

本标段跨越新长铁路

本标段跨越增产港航道(Ⅶ级航道)。

本标段交叉道路有13处,与二级以上公路交叉1处,与二级以下公路交叉12处。

4、4路线走向

本标路线起于TX市分界镇和黄桥镇境内的RG东凌,路线向西经过分界镇的韩庄村、新野村、耿元村、王楼村,经过黄桥镇的站东村、余庄村;跨过新长铁路,即到达本标段终点标段全长8.557km。

5、主要工程规模

本标段路线全长8.557km,其中设大桥715m/1座,中小桥6座,涵洞22道。

路基土石方489.76km3,其中普通土436.705km3,石灰41278吨,碎石土7.732km3,沥青混凝土路面数量172.654km2,路基、路面防护排水工程数量289.65m3,主线占地703.63亩,取土坑占地340.95亩,线外工程占地24.64亩。

老城区改造利用段

1、路线起讫点

A6标路线位于TX城区和大生镇内,桩号范围为K30+300~K36+913.179。

起点(K30+300)位于红星村西南三环上,途经与济川路、S336等路平交,直到S232处。

即到达标段终点,桩号为K36+913.179,标段全长6.613km,本标段为利用扩建南三环段,全标段线位拟合南三环老路中心线。

2、平面线形设计技术指标

路线设计速度采用100km/h,路基宽度为45.0m,本标段共设2个平曲线,半径分别为1400.000m、2470.000m。

圆曲线半径最大值为2470.000m,最小值为1400.000m,平曲线最小长度为299.823m,本标段平曲线长占总长的10.4%。

3、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着重考虑了平纵指标的协调,平、竖曲线的对应关系。

避免将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置于平曲线的起终点或反向曲线的拐点处。

直线上的纵面线形尽可能采用大半径曲线,以避免出现使驾驶者视觉中断的感觉。

尽量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使平纵线形组合相协调,保持路线的连续性,并充分注意路线与自然景观相适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改造利用内容

对路面存在病害的区域进行了铣刨、对不平整的区域进行了加铺处理,对现状部分平交口的交通安全设施进行了完善及改造、部分道路标线按照新规范要求重新铺画。

(四)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拟建项目在TX境内,所经区域为苏中腹地。

项目地处长江三角洲高砂土平原区。

地势平坦,原始地面标高一般4~5m。

沿线河道纵横,除增产港为VII级航道、姜十线为的V级航道,其余均为农业排灌用的小型河道或等外航道。

项目所处区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季风特征明显,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

春季阴湿多雨,冷暖交替;夏季梅雨明显,湿润的高湿期长;秋季受台风低湿影响,秋旱及连日阴雨相间出现;冬季干燥寒冷,严寒期短。

常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水量1030.6毫米,年均蒸发量1420.3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0%。

全年盛行偏东风,风速约在2.2~3.9米/秒,年均风速3.1米/秒。

路线经过区域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下扬子板块苏北-南黄海盆地,基底构造及断裂展布关系控制了区内松散沉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线路所在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烈度6度。

(五)总体设计

充分吸收国内外高等级公路工程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项目功能定位、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特点,以“服从战略要求,坚持功能导向,注重生态环保,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总指导原则,加强设计创新,合理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认真做好各专业的方案比选,用优质的设计为本项目建设成技术新、质量高、投资省、效益好的优质工程打下基础。

在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技术规范指导意见前提下,遵循以下总体设计原则:

1、严格遵守标准、规范、规程,并灵活运用技术指标;

2、遵循《江苏省干线公路发展规划研究》的基本原则;

3、配合TX市及沿线的分界镇、黄桥镇、溪桥镇、河失镇的发展规划,满足其未来经济发展需求;

4、利用实测地形图及实地调查,反复进行路线方案比选,根据主要控制点,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出最优路线走向和平纵组合方案;

5、与当地路网有效衔接,特别是宁通、宁靖盐高速,与泰州市外环路、S229、S232的衔接;

6、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路基、路面的综合设计,合理确定特殊路基的设计方案、路基填料的处治方案、防护和排水的综合处治以及路面的结构等。

7、高度重视桥梁构造物设置,设计时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建设条件合理确定桥梁上、下部结构型式,做到总体布置合理,结构型式多样,增添过境道路的亮点。

8、合理选择大桥及主线上跨位置及交叉角度,缩短桥长,节约投资;

9、减少拆迁,占地、并尽量减少对灌溉和电力系统的干扰;

10、充分利用现有路线资源,尽可能利用老路,节约用地。

(六)路线设计

根据项目路各阶段批复审查意见和TX市各地方乡镇意见,在路线设计中,贯彻了“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少拆房屋、景观协调“的原则。

努力做到路线设计满足道路使用功能,合理利用地形,正确采用技术标准,保证线形舒顺、流畅,并从公路的平、纵、横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设计,以求达到和周围景观的协调。

1.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设计充分结合地形、地物,平面指标的选用在考虑了减少拆迁的基础上,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了较高的标准,具体指标如下:

平面线形指标表

指标

指标值

路线长度

42.1Km

平曲线个数

20个

最小平曲线半径

1400m/1个

最大平曲线半径

6000m/2个

最小偏角

1°12′06.8″

最大偏角

40°32′57.5″

最大直线长度

4183.304m

平曲线占路线总长

44.12%

全线共设置6处超高,超高方式为绕道路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旋转。

全线均不设加宽。

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经度120°00′00′′,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以满足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及结构物净空的要求为前提,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高的线形指标。

纵断面线形指标表

指标

指标值

纵坡段数

108个

最大坡长

1265m

最小坡长

250m

最大纵坡

3.5%

最小纵坡

0%

最小竖曲线半径

凸曲线

6500m/4个

凹曲线

5000m/1个

最小竖曲线长度

101.840m

竖曲线占路线总长

55.234%

3.平纵组合设计

在进行路线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时,就平纵面线形可能的组合进行了研究,努力使路线同地形、地物、景观和视觉效果相协调,减少工程土方量。

以保证行车舒适、安全的使用功能。

在保证平、纵面各自线形平顺、流畅的前提下,设计中尽可能使两者的技术指标保持均衡和协调,避开规范中要求避免的不良线形搭配和组合,以求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行车安全。

(七)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

1.路基路面设计原则

1、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路基填料及路面结构形式。

2、根据项目特点,以景观、环保做为路基路面设计方案重要的选择依据,体现总体设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设计理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2.路基横断面设计

通过对未来交通量、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车道数的的论证,全线按设计速度为100km/h一级公路标准建设,主要有如下的断面型式:

本标段主要采用:

双向四车道公路标准横断面

路基宽度为26.0m,横断面布置为:

中间带宽3.5m(中央分隔带2.0m+左侧路缘带2×0.75m),行车道宽2×2×3.75m,硬路肩宽2×3.0m(含右侧路缘带2×0.5m),土路肩宽2×0.75m。

中央分隔带均为凸型,路面横坡2.0%,土路肩横坡4.0%。

双向四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3.特殊路基

沿线不良地质为软土,为④3(淤泥质)粉质黏土,该土层埋藏深,对路基及采用浅基础的构筑物无影响。

沿线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为20m以浅全新统②层饱和粉土、③1层粉砂的液化。

液化等级为轻微。

分布长度17.50km。

该液化土层埋深约1.00~5.00m。

大桥桥头及桥头过渡段路基采用等载预压处理,小型构造物基底换填碎石处理以满足基底承载力要求。

4.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

1)行车道路面结构为:

面层为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8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基层为34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为20cm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

2)桥面铺装采用面层为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8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3)桥梁5m长搭板范围路面结构为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8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30cm搭板+2cm现浇C15砼+20cm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桥梁8m长搭板范围路面结构为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8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35cm搭板+17cm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

4)非机动车道及一般平交口处路面结构为:

5cm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沥青封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20cm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

5)路缘带、硬路肩及中央分隔带开口范围内路面结构与行车道一致。

6)一般路段土路肩铺草皮绿化。

7)基层顶面均设置改性乳化沥青下封层,以保护基层及防止雨水下渗。

8)桥面沥青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铺装层间设黏层,当上下面层施工间隔时间长,或者下面层受到污染时,应设黏层。

5.路基、路面排水系统排水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包括路面排水、路基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超高排水四部分,并通过边沟、急流槽、桥涵等排水构造物将降入路基范围内的雨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1)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边沟来进行。

边沟将汇集的路面水及路基边坡水排入天然河沟或排水构造物中,当边沟出水口处高差较大、坡度较陡时,设置边沟急流槽以减少冲刷。

采用底宽40cm、高40cm的碟形边沟,边沟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

2)路面排水

为防止路面水冲刷路基边坡,路面水绝大部分沿路线纵坡和路面横坡漫流至路肩排水槽经边坡急流槽进入路基边沟,排至路基以外,另一部分路面下渗水通过设置在水泥稳定碎石顶面的沥青封层表面和路肩下的碎石砂砾透水层经防护的边坡,流入边沟。

因本标段填料大部分为粉质土(砂),为减小水流对边坡、坡脚的冲刷,在路肩处设C25现浇混凝土滑模排水槽,每隔20m左右设一处边坡急流槽,通过急流槽将路面及路肩水排至边沟。

另一部分土路肩水直接通过边坡流入边沟。

3)中央分隔带排水

为防止中央分隔带下渗水流入路面结构,在中央分隔带两侧的基层和底基层边部铺防水土工布,以防止中分带雨水下渗入路面结构层。

凹曲线底部150m范围内在中央分隔带底部设置宽30、高20cm纵向碎石盲沟,碎石盲沟填料规格见下表。

每隔30m左右设置一处30×20×100cm的碎石盲沟集水槽,并设置一横坡为2%,外径为11cm的横向排水管,将集水槽中集水排出路基,横向排水管周围采用回填C15水泥混凝土进行保护。

4)超高段排水

在超高段汇水侧设置暗埋式矩形边沟汇集雨水,在纵向排水边沟上每隔40m左右设置一处集水井,通过横向排水管连接边坡急流槽将水排入边沟。

5)排水系统变更设计

由于本项目部分路段紧邻TX市区,按照XXX省道XX段改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来函(334指办[2013]24号),《关于XXX省道城黄段道路边沟排水设计变更的函》的指示精神:

宁通高速以东路段,边沟外移,设置在绿化带外侧道路控制红线的内测;宁通高速以西至城区路段,按照规范要求设置雨水井收集路面及中分带排水,通过纵横向排水管网排出路面水。

6.防护

路基防护工程是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景观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本项目路基防护设计以经济适用、美化景观且保证安全为原则。

项目区域浅层土质以粉(砂)土为主,内聚力7~14Kpa,内摩擦角23~30度;该区域类似项目边坡冲刷较严重,本项目设计防护重点是要注重防冲刷。

本项目路基边坡主要采用生态防护。

针对不同情况对一般路段、桥头段及河塘路段等的防护设计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

1)当填土高度H(土路肩外边缘与护坡道内侧高差)≤2.5m时,采用铺草皮防护;当填土高度H>2.5m时采用预制砼衬砌拱植草防护。

2)桥头段:

对于桥梁搭板起至桥梁台背及锥坡范围的路堤边坡防护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实心六角块防护。

3)河塘路段:

小的鱼塘沟河清淤后回填,视为一般路基,不进行河塘防护;较大河塘路段,清淤排水后,边坡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实心六角块防护,防护顶面高程为设计水位加50.0cm安全高度,下部设浆砌片石勺型基础,预制实心六角块铺砌层下设置10cm厚砂垫层。

(八)桥梁、涵洞设计

1.桥梁设计

桥梁设计在充分调查水系、河流和周边道路等的基础上,按照尽量满足目前和将来的发展需要,力求不改变现有河道自然状态,保证排水、通航和公路的使用功能,顾及群众生活方便,进行全线桥涵的合理布置。

对于跨越河流、沟渠及通道的桥梁;根据现场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孔跨布设时注意到满足河流通航、排灌之需要。

在此前提下,对少量沟渠及通道适当改移、归并,必要时增加线外工程。

以降低工程总造价;同时根据桥位处地质条件确定桥头填土高度、桥型方案和基础型式的选择。

详细收集相关资料,并与沿线地方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充分协商,综合考虑沿线等级道路、航道、地方灌、排需要及出行要求因素,进行桥型方案的选择和桥跨布置设计。

一般大、中、小桥桥位平面线形服从路线总体布设需要,做到桥位处平面线形与道路线形协调一致,平顺流畅。

对于特大桥、特殊大桥、综合考虑路线与桥位的优劣。

特大桥、大桥原则上采用连续结构,以满足高速行车舒适性的要求。

中、小桥一般采用简支结构,桥面连续。

对于跨越河流、沟渠的桥梁,桥跨布设时,除满足河流顺畅排泄、灌溉或水运通航外,同时兼顾桥下通道的设置要求。

通过对桥梁方案和高填土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的路桥分界高度。

2.涵洞设计

根据调查的情况,对部分沟渠进行了合理归并、取舍,涵洞的孔径是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确定的。

涵洞类型有钢筋砼箱涵、圆管涵,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所需,涵洞最小孔径采用1.0m,位于特殊路基处理路段的涵洞基础与路基一起处理。

3.通用图设计

本项目采用的各种桥型、涵洞、通道,除特殊设计外,均编制了配套通用图。

 

(九)路线交叉设计

交叉工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项目与临近公路网的交通转换,沿线城市、乡镇等与路线的连接及项目建成后造成两侧交通阻隔的问题。

XXX省道起于RG东凌,止于TX过船化工开发区。

该线路横贯TX全境,连接了TX、RG、如东等重要结点,是TX乃至苏中地区一条重要的干线公路。

近年来随着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沿线乡镇与本项目主线之间建造了大量的交叉。

支线车流的大量涌入,大大影响了主线应有的快速通道的功能。

1.本项目路线交叉具有以下特点:

1)项目区域道路路网密集,交叉频繁。

2)被交道路中高等级公路多,交通量大。

3)区域路段与沿海港区连接。

针对上述特点,拟定路线交叉的改建原则:

优先保证主要道路的通畅;减少或消除冲突点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主要交叉口和交通量大、通行能力差、易产生瓶颈的路段采用较高的设计标准;对其他交叉口根据各相交公路的交通量、计算行车速度、交通组成及其在路网中的作用,并结合地形、用地条件和投资等因素进行改建。

2.平面交叉设计原则:

在交叉间距较小的路段采取平交口归并方案如下:

1)对于等级较低的地方性道路,采取封闭交叉口的方案;

2)对于交通量较低的次干道,采用归并处理;

3)对于国省道和一些重要的地区性道路,不实行归并处理。

3.平面交叉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交采用加铺转角的方案,对交叉角小于45°的Y行交叉,适当改善其线形。

平交范围内主线路面加宽至路基边缘。

平交处接坡的纵坡不得大于3%。

2、对于与一级公路交叉,采用主线和被交路均增加左转车道的渠化设计;对于与二级、三级公路交叉,采用主线增加左转车道,被交路根据转向交通量考虑是否增加左转车道的渠化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