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503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

《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docx

塑料后盖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1绪论

目前,我国塑料技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的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塑料模基础理论及成形工艺、模具标准化、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的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我国模具在寿命、效率、加工精度、生产周期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相比差距相当大。

1.1国内模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国内模具的现状

我国模具近年来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模具生产厂点约有2万多家,从业人员约50多万人,2004年模具行业的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模具企业总体上订单充足,任务饱满,2004年模具产值530亿元。

进口模具18.13亿 美元,出口模具4.91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8%、32.4%和45.9%。

进出口之比2004年为3.69:

1,进出口相抵后的进净口达13.2亿美元,为净进口量较大的国家。

在2万多家,有一半以上是自产自用的。

在模具企业中,产值过亿元的模具企业只有20多家,中型企业几十家,其余都是小型企业。

 近年来, 模具行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

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中高档模具及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快于一般模具产品;专业模具厂数量增加,能力提高较快;"三资"及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国企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等。

生产厂点中

虽然说我国模具业发展迅速,但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体制不顺,基础薄弱。

“三资”企业虽然已经对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私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国企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但总体来看,体制和机制尚不适应市场经济,再加上国内模具工业基础薄弱,因此,行业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总体水平和高新技术方面。

   第二,开发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欠佳.我国模具企业技术人员比例低,水平较低,且不重视产品开发,在市场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每个模具职工平均年创造产值约合1万美元,国外模具工业发达国家大多是15~20万美元,有的高达25~30万美元,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相当一部分模具企业还沿用过去作坊式管理,真正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企业较少。

  第三,工艺装备水平低,且配套性不好,利用率低.虽然国内许多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加工设备,但总的来看装备水平仍比国外企业落后许多,特别是设备数控化率和CAD/CAM应用覆盖率要比国外企业低得多。

由于体制和资金等原因,引进设备不配套,设备与附配件不配套现象十分普遍,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

装备水平低,带来中国模具企业钳工比例过高等问题。

 第四,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协作差.由于长期以来受“大而全”“小而全”影响,许多模具企业观念落后,模具企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低,专业化分工不细,商品化程度也低。

目前国内每年生产的模具,商品模具只占45%左右,其馀为自产自用。

模具企业之间协作不好,难以完成较大规模的模具成套任务,与国际水平相比要落后许多。

模具标准化水平低,标准件使用覆盖率低也对模具质量、成本有较大影响,对模具制造周期影响尤甚。

第五,模具材料及模具相关技术落后.模具材料性能、质量和品种往往会影响模具质量、寿命及成本,国产模具钢与国外进口钢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规格,都有较大差距。

塑料、板材、设备等性能差,也直接影响模具水平的提高。

1.1.2 国内模具的发展趋势

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推动中国模具的工业调整发展。

虽然我国的模具工业和技术在过去的十多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未来的十年,中国模具工业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方面:

    

1)模具日趋大型化;   

 2)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广泛应用CAD/CAE/CAM技术;  

 3)模具扫描及数字化系统;   

 4)在塑料模具中推广应用热流道技术、气辅注射成型和高压注射成型技术; 

  5)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和模具标准件的使用率;   

6)发展优质模具材料和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   

7)模具的精度将越来越高; 

8)模具研磨抛光将自动化、智能化;  

9)研究和应用模具的高速测量技术与逆向工程;  

10)开发新的成形工艺和模具。

1.2 国外模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模具是工业生产关键的工艺装备,在电子、建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器材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

用模具生产制作表现出的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高一致性和清洁环保的特性,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无法替代的。

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近几年,全球模具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世界模具市场年交易总额为600~650亿美元左右。

美国、日本、法国、瑞士等国家年出口模具量约占本国模具年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国外模具总量中,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比例占到50%以上;国外模具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大而专"、"大而精"。

2004年中国模协在德国访问时,从德国工、模具行业组织--德国机械制造商联合会(VDMA)工模具协会了解到,德国有模具企业约5000家。

2003年德国模具产值达48亿欧元。

其中(VDMA)会员模具企业有90家,这90家骨干模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德国模具产值的90%,可见其规模效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国外的一些掌握和能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如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工艺设计、高级钳工及企业管理人才,他们的技术水平比较高.故人均产值也较高.我国每个职工平均每年创造模具产值约合1万美元左右,而国外模具工业发达国家大多15~20万美元,有的达到25~30万美元。

国外先进国家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达70%以上,而我国才达到45%.

1.3 后盖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

1.3.1后盖模具设计的设计思路

传统的注塑模设计流程如图5所示[10]。

图5传统注塑模具设计流程图

在进行设计之前,设计者应该明确自己要设计的事项,要以设计任务书为依据设计模具。

根据设计书的内容,设计者应熟悉塑件的几何形状、明确使用要求。

然后对塑件进行成型工艺性的检查,以确认塑件各个细节是否符合注塑成型的工艺条件,这可以利用一些塑料CAE分析软件辅助分析。

在对工艺性分析之后,利用CAD软件进行塑件的型芯型腔造型,确定其收缩率和分型面。

将塑件的型芯型腔设计完毕之后,根据塑件的参数,选取合适的模架。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模具的浇道系统、冷却或加热系统、模具其他构件的设计,根据前面的设计,选择合理的注射机,最后绘制模具的设计图。

随着CAD/CAM技术在模具领域的发展,传统的模具设计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每个公司也有自己实际的一套操作手册。

但总的来说,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内容,均与传统的设计基本相同。

1.3.2后盖模具设计的进度

1.了解目前国内塑料模具的发展现状,所用时间5天;

2.确定加工方案,所用时间5天;

3.模具的设计,所用时间30天;

 

2后盖注塑工艺性分析

设计要求

材料:

ABS

板厚:

t=1㎜

塑件名称:

塑料后盖

图一零件图

设计要求:

1.任务书2.说明书

3.目录4.参考文献

5.装配图(1.2号)及零件图

2.1塑件的工艺性分析

1.塑件的原材料分析。

ABS,化学名称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英文名称是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ABS树脂是目前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聚合物,它将PS、SAN、BS的各种性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兼具韧、硬、刚相均衡的优良力学性能。

ABS是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A代表丙烯腈,B代表丁二烯,S代表苯乙烯。

ABS塑料的密度是1.04~1.06g/

ABS的成型时收缩率为0.3~0.8%。

成型时,温度为200~240℃。

ABS塑料需要在料斗中的进行预热干燥,干燥的工艺条件为在80~90℃条件下干燥2个小时。

ABS的使用温度不高,一般不超过80℃。

ABS工程塑料一般是不透明的,外观呈浅象牙色、无毒、无味,兼有韧、硬、刚的特性。

ABS塑料燃烧缓慢,火焰呈黄色,且有黑烟。

燃烧后塑料会软化、烧焦,发出特殊的肉桂气味,但且没有熔融滴落的现象。

ABS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力学性能和优良的综合性能,有极好的冲击强度、电性能、耐磨性、抗化学药品性、染色性,尺寸稳定性好,成型加工和机械加工较好。

由于其突出的性能,ABS塑料被广泛用于制造电器外壳、手机、电话机壳、容器等,也用于生产板料、管料等产品[3]。

在设计时应注意ABS塑料的一些相关问题。

要求模具分型面、配合面的精度要高,以免溢料。

塑料ABS的一些注塑工艺参数见表1。

表1ABS注塑工艺参数

注射机类型

螺杆式

保压力(MPa)

30~70

螺杆转数(r/min)

20~60

注射时间(s)

3~5

喷嘴形式

直通式

保压时间(s)

15~30

喷嘴温度(

180~260

冷却时间(s)

10~30

模具温度(

40~85

成型周期(s)

30~70

注射压力(MPa)

60~100

 

因此此塑件的成型温度分别为:

融化温度设为245度,模具的温度设为60度,模具温度将影响塑件光洁度,温度较低则导致光洁度较低。

2.2塑件的结构和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分析

(1)结构分析,该零件总体结构为矩形,且一边有两个对称的小凸台,因此模具属于简中等难度模具。

(2)尺寸精度分析,该零件没有标注尺寸公差,属于自由公差,且壁厚比较均匀,易于成型,所以模具制作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易于加工制作。

(3)表面质量分析,该零件的表面要求除了要求没有缺陷,毛刺,无其他特殊要求,不比较容易实现。

2.2.1计算塑件的体积质量

计算塑件的质量是为了选注塑机。

计算塑件的体积:

67×30×1+3×8×0.5+4×4×1=2048mm

=2.048cm

计算塑件的质量:

根据手册查找得ABS密度为1.05g/cm

所以塑件质量为M=Vp=2.1504g

塑件的体积不大,因此采用一模四件,根据塑件的外形尺寸初选注塑机为S/30-250。

2.3塑件注塑工艺参数的确定

查找相关文献与资料得:

注塑温度:

包括料筒温度与喷嘴温度

料筒温度:

后段温度选用160。

c

中段温度选用170。

C

前段温度选用190。

C

喷嘴温度:

选用180。

C

注塑压力:

选用132Mpa

注塑时间:

选用7s

保压:

选用30—70Mpa

保压时间:

选用3s

冷却时间:

选用50s

 

3注塑模结构设计

注塑模结构设计包括:

分型面选择,模具型腔数目的确定排列方式,浇口设计,模具工作零件结构设计等。

3.1分型面选择

模具设计中分型面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模具的结构,应根据分型面选择原则和塑件的成型要求来选择分型面。

此塑件的分型面选择如下图

3.2确定型腔排列方式

本塑件在注塑时采用一模四件,即需要四个型腔,综合考虑浇铸系统,模具复杂程度,选择如下;

3.3浇注系统的设计

3.3.1主流道的设计

根据设计手册查得S—30/250型注塑机的有关尺寸为:

喷嘴前端孔径为4㎜;

喷嘴前端球面半径为10㎜;

根据模具主流道与喷嘴的关系的:

主流道球面半径R=11㎜

主流道最小端直径r=4㎜

为了便于将凝料从主流道中拔出,将主流道设计成圆锥形,其斜度为1-3度,经换算的主流道大端直径为8㎜,为了使溶料顺利进入分流道,可以将分流道出料端设计为R=4的半圆。

3.3.2分流道设计

本塑件的形状不算太复杂,溶料填充比较容易,为了便于加工,设计为R=2㎜半圆做分流道。

3.3.3浇口设计

根据塑件的成型要求及型腔的排列方式,选侧浇口为好。

其形状选用圆弧形,试模时修正。

主流道及浇口和衬套定位环形状如图所示:

3.4抽芯机构的设计

本例的塑件侧壁个有两个小凸台,他们均垂直于脱模方向,阻碍了成型后塑件从模具脱出。

因此成型小凸台的零件必须有侧抽芯机构。

本模具采用斜滑块抽芯。

根据此模具的具体形状,我把斜滑块作成燕尾形状安装于动模板板上,其形状如下:

3.5成型零件结构设计

3.5.1型腔结构设计

本模具采用一模四腔结构形式,考虑加工难度及材料利用率,凹模用整体式凹模,分流道与浇口设计在下凹模板上。

3.5.2上凹模型腔

塑件帽型突起部分为长方型,型腔尺寸为:

长为60㎜,型腔为:

D=DMAX+DMAX×SMIN%-TZ=59.4400-0.25㎜;

塑件宽为30㎜,型腔为:

D=DMAX+DMAX×SMIN%-TZ=29.9300-0.16㎜;

高为5,型腔深为:

D=DMAX+DMAX×SMIN%-TZ=4.9500-0.14㎜;

3.5.3下凹模型腔

塑件长为60㎜,型腔尺寸为;

D=DMAX+DMAX×SMIN%-TZ=59.9900-0.25㎜㎜;

塑件宽30㎜,型腔尺寸为:

D=DMAX+DMAX×SMIN%-TZ=29.9200-0.22㎜

塑件高为1㎜,型腔尺寸为;

D=DMAX+DMAX×SMIN%-TZ=0.9400-0.10㎜

各个圆角还按原来尺寸。

3.5.4主型芯尺寸

凸模也大致为长方形:

长为:

dm=dmin+dminsmin%+Tz=25.6

宽为:

dm=dmin+dminsmin%+Tz=11.04

各个圆角还按原来尺寸。

3.6成型零件壁厚设计

3.6.1上凹模型腔壁厚的设计

上凹模采用整体式设计,根据方形形型腔壁厚计算的经验数据法,单侧型腔侧壁厚度tc的计算公式为:

tc=0.20L+17=22.1㎜,考虑到上下模要对齐,其值取为40㎜,型腔与型腔之间的壁厚为

=11.05㎜,考虑到侧型芯以及干涉的问题,其值取为50㎜。

其底厚为th=0.12b=1.32㎜,具体值根据选才确定。

结合全部取150*95的材料。

其形状如下:

3.6.2下模型腔壁厚的设计

下凹模采用整体式设计,根据矩形型腔壁厚计算经验公式得:

tc=0.20L+17=24.6㎜,因为上下模要对齐,所以具体壁厚根据上模设计,与其对齐,要大于24.6㎜,其底厚也是根据选材确定。

结合全部取150*90*20材料,其形状如下所示:

3.7模具加热与冷却水道设计

本塑件在注塑时不要求太高的模温,因而在模具上可不设计加热系统,是否需要冷却系统可做如下计算;

设定模具平均工作温度为40度,用20度的水进行冷却,出口温度为30度,产量为0.26㎏/h。

求塑件在硬化时每小时释放的热量Q,查相关文献的ABS的单位热流量为Q1为56×104J/㎏,因此Q=WQ1=14.56×104J/㎏,

求冷却水的体积流量V,

V=

=0.61×10-4m3/min

由上述计算可知,因为模具每分钟所需要的冷却水体积流量很小,所以冷却系统可以简单设计。

在上凹模上平均设计4个φ4的水道即可。

见装配图。

 

4模具整体设计

4.1模架的选择

本模架选用的是非标模架,其组合尺寸如下:

定模板为:

350×200×44㎜

推件板为:

310×200×53㎜

垫板高:

134㎜

动模座板为:

350×200×35㎜

其形状以及各个零件之间的形状尺寸与定位尺寸如下图所示:

4.2模具闭合高度的确定

在支撑与固定零件的设计中,根据零件的情况选用标准模架,可得以下各个尺寸:

定模板厚H1=44㎜,型腔板板厚H2=53㎜,推件板板厚H3=51㎜。

型芯固定板厚H4=44mm,支撑板厚H5=41mm,动模座板厚H6=35mm

根据推出行程和推出机构的结构尺寸确定垫板高为H7=134㎜。

因而模具闭合高度为;

H=H1+H2+H3+H4+H5+H6

=44+53+51+44+41+134

=408㎜

4.3冷料井的设计

冷料井位于主流道出口一端,处于主分型面的动模一侧,是主流道的自然延伸,开模时,可以将主流道凝料拉向动模一侧,以便脱模。

顶出行程又可以将凝料顶出模外,另外,冷料井要与拉料杆相互配合使用,在这采用Z型拉料杆。

4.4复位杆

本模具采用斜划块复位,上模下行时会压着斜划块自行复位,因此不需要复位杆。

4.5注塑机有关参数校核

本模具外形尺寸为350㎜×200㎜×408㎜。

S—30/250型注塑机的最大安装尺寸为360㎜×450㎜,故能满足要求。

由上所述计算模具闭合高度为408㎜S—30/250型注塑机允许最小厚度为250㎜,最大为450㎜,满足要求。

由资料得S—30/250型注塑机的最大开模行程为150㎜,满足了塑件顶出要求。

S≥H1+H2+5=102㎜

经验证S—30/250型注塑机满足使用要求。

4.5.1模具闭合高度校核

250mm<408mm<430mm

其中408mm为模具的闭合高度

4.5.2模具开模时校核

360mm<408mm+40mm<450mm

其中40mm为模具的开模距。

经校核S-30/250型注塑机满足使用要求。

4.5.3锁模力的校核

查表得到S-30/250型注塑机的最大锁模力为250KN,而本模具的成型压力小于30Mpa,经过公式换算可得到注塑机锁模力完全能够满足模具成型的要求,故采用S-30/250注塑机。

4.5.4定位环与孔的校核

查表得到S—30/250型注塑机可安装的模具定位环为φ65,可得模具在设计中选用的定位环尺寸为φ40。

可知完全符合模具与注塑机的安装要求经校核S—30/250型注塑机能满足使用要求故可以采用。

4.5.5注塑机顶杆校核

查表得到S—30/250型注塑机的顶杆为φ25mm,而本模具的顶杆孔为φ30mm,可知φ25mm<φ30mm

经校核S—30/250型注塑机能满足使用要求故可以采用

4.6绘制模具总装图和非标零件工作图

1.定模座2.螺钉3.定位环4.浇口套衬套5.型腔板6.导套7.导柱

8.推件板9.型芯固定板10.主型芯11.支撑板12.垫板13.推杆固定板

14.推板15.支撑钉16.推板导柱17.推板导套18.动模板19.拉料干

20.销抽21.斜导柱22.螺钉23.斜滑块

4.7本模具的工作原理

合模注射,完毕后开模。

8动模板和9型芯固定板贴合后退,分型面分开,制件和凝料从浇道拉出继续后退19拉杆拉8板,使8和9分开,8板停止,9板带动10主芯心后退,从而给侧型芯让位,20和21开始作用使侧型芯水平移动完成侧抽取下制件。

合模时,动模板前进,斜滑块靠斜导柱的倾斜前进来完成复位。

 

5注塑模具的安装和调试要求

5.1模具安装

(1)清理模板平面定位孔及模具安装面上的污物,毛刺。

(2)因本模具的外型尺寸不大,故采用整体安装法。

先在机器下面两根导轨上垫好木板,模具从侧面进入机架间,定模入定位孔,并放正,慢速闭合模板,压紧模具,然后用压板或螺钉压紧定模,并初步固定动模,然后慢速开闭模具,找正动模,应保证开闭模具时平衡,灵活,无卡住现象,然后固定动模。

(3)调节锁模机构,保证有足够的开模距及锁模力,使模具闭合适当。

(4)慢速开启模板直至模板停止后退为止,调节顶出装置,保证顶出距离。

开闭模具观察顶出机构运动情况,动作是否平衡,灵活,协调。

(5)模具装好后,等料筒及喷嘴温度上升到距预定温度20--30℃,即可校正喷嘴与浇口套的相对位置及弧面接触情况,可用一纸片放在喷嘴与浇口套之间,观察两者接触印痕,检查吻合情况,须使松紧合适,校正后拧紧注射座定位螺钉,紧固定位。

(6)开空车运转,观察模具各部分运行是否正常,然后才可注射试模。

5.2试模

通过试模塑件上常会出现各种弊病,为此必须进行原因分析,排除故障。

造成次废品的原因很多,有时是单一的,但经常是多个方面综合的原因。

需按成型条件,成型设备,模具结构及制造精度,塑件结构及形状等因素逐个分析找出其中主要矛盾,然后再采取调节成型条件,修整模具等方法加以解决。

首先,在初次试模中我们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根本得不到完整的样件。

常因塑件被粘附于模腔内,或型芯上,甚至因流道粘着制品被损坏。

这是试模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5.2.1粘着模腔

制品粘着在模腔上,是指塑件在模具开启后,与设计意图相反,离开型芯一侧,滞留于模腔内,致使脱模机构失效,制品无法取出的一种反常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

(1)注射压力过高,或者注射保压压力过高。

(2)注射保压和注射高压时间过长,造成过量充模。

(3)冷却时间过短,物料未能固化。

(4)模芯温度高于模腔温度,造成反向收缩。

(5)型腔内壁残留凹槽,或分型面边缘受过损伤性冲击,增加了脱模阻力。

5.2.2粘着模芯

(1)注射压力和保压压力过高或时间过长而造成过量充模,尤其成型芯上有加强筋槽的制品,情况更为明显。

(2)冷却时间过长,制件在模芯上收缩量过大。

(3)模腔温度过高,使制件在设定温度内不能充分固化。

(4)机筒与喷嘴温度过高,不利于在设定时间内完成固化。

(5)可能存在不利于脱模方向的凹槽或抛光痕迹需要改进。

5.2.3粘着主流道

(1)闭模时间太短,使主流道物料来不及充分收缩。

(2)料道径向尺寸相对制品壁厚过大,冷却时间内无法完成料道物料的固化。

(3)主流道衬套区域温度过高,无冷却控制,不允许物料充分收缩。

(4)主流道衬套内孔尺寸不当,未达到比喷嘴孔大0.5~1㎜。

(5)主流道拉料杆不能正常工作。

一旦发生上述情况,首先要设法将制品取出模腔(芯),不惜破坏制件,保护模具成型部位不受损伤。

仔细查找不合理粘模发生的原因,一方面要对注射工艺进行合理调整;另一方面要对模具成型部位进行现场修正,直到认为达到要求,方可进行二次注射。

5.2.4成型缺陷

当注射成型得到了近乎完整的制件时,制件本身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这种缺陷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很难一目了然,要综合分析,找出其主要原因来着手修正,逐个排出,逐步改进,方可得到理想的样件。

下面就对度模中常见的成型制品主要缺陷及其改进的措施进行分析。

5.2.4.1注射填充不足

所谓填充不足是指在足够大的压力、足够多的料量条件下注射不满型腔而得不到完整的制件。

这种现象极为常见。

其主要原因有:

(1)熔料流动阻力过大

这主要有下列原因:

主流道或分流道尺寸不合理。

流道截面形状、尺寸不利于熔料流动。

尽量采用整圆形、梯形等相似的形状,避免采用半圆形、球缺形料道。

熔料前锋冷凝所致。

塑料流动性能不佳。

制品壁厚过薄。

(2)型腔排气不良

这是极易被忽视的现象,但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模具加工精度超高,排气显得越为重要。

尤其在模腔的转角处、深凹处等,必须合理地安排顶杆、镶块,利用缝隙充分排气,否则不仅充模困难,而且易产生烧焦现象。

(3)锁模力不足

因注射时动模稍后退,制品产生飞边,壁厚加大,使制件料量增加而引起的缺料。

应调大锁模力,保证正常制件料量。

5.2.4.2溢边(毛刺、飞边、批锋)

与第一项相反,物料不仅充满型腔,而且出现毛刺,尤其是在分型面处毛刺更大,甚至在型腔镶块缝隙处也有毛刺存在,其主要原因有:

(1)注射过量

(2)锁模力不足

(3)流动性过好

(4)模具局部配合不佳

(5)模板翘曲变形

5.2.4.3制件尺寸不准确

初次试模时,经常出现制件尺寸与设计要求尺寸相差较大。

这时不要轻易修改型腔,应行从注射工艺上找原因。

(1)尺寸变大注射压力过高,保压时间过长,此条件下产生了过量充模,收缩率趋向小值,使制件的实际尺寸偏大;模温较低,事实上使熔料在较低温度的情况下成型,收缩率趋于小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