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359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2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酲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余至扶风①之明年,既而弥②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③乃雨,甲子④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⑤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⑦客而告之曰:

“五日不雨可乎?

”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

“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⑧,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扶风:

风翔府。

②弥:

整、满。

③乙卯:

农历四月初二。

④甲子:

农历四月十一日。

⑤丁卯:

农历四月十四口、⑥忭:

欢乐、喜悦。

⑦属:

同“嘱¨,意为劝酒。

⑧荐饥:

连续饥荒。

238.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B.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D.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239.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商贾相与歌于市/渔歌互答B.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余至扶风之明年

C.而不知人之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D.越明年,政通人和/越三月乙卯乃雨

240.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伛偻”指老人,类似的词还有“黄发”“皓首”等;“提携”指小孩,类似的词还有“垂髫”“总角”等。

B.甲段中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C.乙文中,从“弥月不雨”到“乃雨”“又雨”到“大雨”,雨患成灾,作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而喜,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D.甲文作者紧扣一个“醉”字,一个“乐”字,抒发情感:

乙文作者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24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4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位文学家在政治上有何共同观点?

【答案】

238.B

239.D

240.C

241.①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②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郁起来。

242.甲文欧阳修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百姓和乐,欧阳修乐百姓之所乐;乙文苏轼忧百姓所忧,无雨而忧,有雨而喜。

两人都是为官治理有方,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

23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本句的意思是:

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因此断为:

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故选B。

23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歌:

唱歌/歌声;

B.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C.而:

表转折/表承接;

D.越:

都是“到了”;。

故选D。

240.C.有误。

由“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可知,“雨患成灾”是错误的。

24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颜,容颜;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2)弥月,整整一个月;方,才。

242.本题考查比较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知州时所作。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体现的是欧阳修乐百姓之所乐,与民同乐。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所作,写春天久早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苏轼忧百姓所忧,无雨而忧,有雨而喜。

二人之“乐”都是“乐以天下”的为国为民的乐。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

乙: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

“五天不下雨可以吗?

”他们回答说:

‘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

”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

”他们回答说:

“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

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

苏轼的字。

②迁:

贬谪。

③褰(qiān)裳:

提起衣服。

④适意:

合乎自己的心意。

⑤寓:

寄托。

2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野芳发而幽/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往来而不绝者/绝

多生怪柏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何陋之有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

244.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245.语段(甲)中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46.语段(甲)(乙)中“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

请简要概括。

【答案】

243.D

244.

(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2)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45.①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246.同:

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安然自适)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

异:

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

【解析】

243.A.开放/抒发;

B.停止/极高;

C.结构助词,的/助词,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都解释为“跟从”;

故选D。

24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是:

这,即指适意而言。

245.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与把握。

文章以“太守”自称,既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又设置悬念。

结尾用设问句式点出太守姓名,总收全文,照应前文,既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形象,又步步设疑,吸引读者不断追寻,最后点出主人公,使其形象越发鲜明。

246.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理解能力。

首先,理解文章的大意,对文章内容精读并加以理解;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对所给句子重点赏析,体会作者的心境,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间接的从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作者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具体语句并结合背景体会即可。

甲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宋仁宗庆历五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

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作者的快乐主要在于胸怀的旷达和与民同乐的情怀;乙文《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子瞻是寄情山水,自得其乐。

因此,两文相同点是:

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

不同点:

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

【点睛】

译文:

甲: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

乙: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

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

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

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

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

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

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①。

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②,梯危缒滑③,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

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④,爱不能去。

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

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⑤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⑥曰:

“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

如之何府通津繇⑦,岁代⑧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

”予曰:

“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

——选自白居易的《三游洞序》

(注释)①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帜。

②芟(shān)芜:

割倒杂草。

刈(yì)翳(yì):

清除障碍。

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④未:

未时,当今午后一点到三点。

戌:

戌时,当今晚上七点到九点。

⑤迨(dài):

等到。

⑥知退:

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⑦如之何:

为什么?

津繇(yáo):

水航经由的渡口。

⑧岁代:

年复一年。

24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相与维舟岩下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B.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C.但水石相薄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河中石兽》

D.岂独是哉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248.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2)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

24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而通夕不麻迨旦将去

250.两文分别是欧阳修和白居易被贬之后所作,请体会甲乙两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247.B

248.

(1)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2)这个地方如此美丽,天地间能有几处?

249.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

250.寄情山水,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借三游泂罕有游者、无人赏识的遭遇,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

247.A.相与:

都是“共同,一起”;

B.而:

顺承(并列)/表转折;

C.但:

都是“只”;

D.是:

都是代词“这”;

故选B。

24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虽(即使)、敏(敏捷)、名(说出)”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斯(这)、胜(美好)、绝(极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49.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既而通夕不麻迨旦将去”的意思是:

就这样,我们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准备离去。

“既而”是时间状语,“通夕不麻”“迨旦将去”是两个事件。

故正确的句读是: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

250.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欧阳修经历“庆历新政”的失败,内心感到苦闷。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而白居易的《三游洞序》,作者用“‘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

如之何府通津繇⑦,岁代⑧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

’”和“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

”可知,作者借三游泂罕有游者、无人赏识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乙】到了第二天,想到将要分别依依不舍,彼此牵引着船在下牢关一段江中来回航行了很久。

正喝得尽兴时,听到石间有泉水声,于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的地方。

一开始就见到一块石头,如叠如削,奇怪的地方在于像张开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帜。

然后看到了泉水,如泻如洒,奇特犹如悬挂的白绢,又像绵延不断的丝线。

于是我们一起把小船拴于岩石下,带着仆夫割倒杂草,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连休息带攀爬了四五次。

上下察看,绝无人迹,只有水石相激,水清石明,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我们从未时直到戌时,流连忘返。

再过了一会儿峡山昏黑,云破月出,月华忽明忽暗,互相交替。

晶莹奇幻,各种美妙的景象于此地展现。

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就这样,我们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准备离去,既怜惜于奇景又感伤于即将别离,边惊叹边说着话。

知退说道:

“这个地方如此美丽,天地间能有几处?

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

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

”我说:

“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

(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