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042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docx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doc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

本单元主要记叙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中主要的是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演变的历程。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秦朝开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从汉至元历代王朝都围绕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运行机制逐渐合理成熟。

但是,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其弊端也日趋明显,极大的妨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课程标准一】: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约前公元2070年,第一个国家政权。

依据:

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外服制度: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神权色彩: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占卜是商王每日都要做的事。

特点:

A、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B、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3、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定都镐京,建立西周。

为了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进行分封。

分封制:

(1)概念:

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目的:

巩固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

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4)作用:

①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宗法制:

(1)目的:

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特权。

(3)内容:

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4)作用:

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工具:

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3)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总结:

宗法制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大、小宗具有相对性;(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课程标准二】:

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秦的统一:

(1)背景:

A、春秋时期:

①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②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

位;③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B、战国时期:

①大国国君改号,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②各国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2)统一:

A、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氏族联系加强;②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④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且措施得当。

B、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3)意义:

A、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A、皇帝制:

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B、三公九卿:

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C、评价: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2)废分封,置郡县

A、目的:

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地方机构:

分郡、县两级。

C、选官:

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法:

法律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4)影响:

A、积极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B、消极影响——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3、影响:

(1)积极影响

直接影响:

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影响——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课程标准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武帝的集权

(1)背景:

①汉初分封诸侯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

②汉景帝采取强制削藩的措施引发“七国之乱”;

③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中央有能力加强中央集权

(2)目的:

强化王权,巩固国家统一。

(3)措施: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③实行推恩令。

(4)作用:

①积极: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

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导致政局的动荡。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形成:

唐“安史之乱”平息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刺史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使唐后期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延续:

①表现——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②周世宗改革:

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背景:

A、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B、革除藩镇割据的弊端,防止“陈桥兵变”再次上演。

(2)措施:

①收精兵:

a、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军权;

b、设枢密院掌调兵权;

c、设禁军,实行更戍法,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达到“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目的。

②削实权:

a、中央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

b、地方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削弱藩镇的权力;

c、设通判,代表皇帝监察地方;

d、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

e、由中央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③制钱谷: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收归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作用(或影响):

①积极:

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

a、过分集权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b、军队战斗力下降;c、地方财政困难,失去拱卫中央的作用;d、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总结:

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国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课程标准四】了解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

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从而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

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1)隋唐时期:

①三省:

中书省——决策机关;门下省——审议机关;尚书省——执行机关(要注意政令的从制定到最后执行所经历的部门的顺序,并要明确政令不论决策还是最后的执行都秉承皇帝在意愿,从而体现出皇权的加强)。

②作用:

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

(2)宋代:

(1)措施:

①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②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③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2)影响:

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3)元朝:

①废三省,行一省(中书省)。

六部归入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②特点:

相权得到重新的扩大。

③相权扩大的影响:

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安。

(4)明朝:

①废中书省和丞相

A、原因:

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左右皇位继承,引起政局动荡;②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B、废除:

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C、影响:

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②设立内阁

A、原因:

废丞相后,为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B、设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内阁。

C、职权:

①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②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帮助皇帝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5)清朝:

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太极时)——处理军国大事——皇权受限制;

③设南书房(康熙帝时)——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中央中书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④设军机处(雍正帝时):

a、职权:

军机大臣开始只参与处理军务,跪奏笔录;后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c、作用:

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结:

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的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

补充:

1、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中央政治制度:

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汉朝,建立中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

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

元朝一省制——中书省;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

秦,郡县制;

汉朝,郡国并行制,并设州部;

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下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元朝,行省制度。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或特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错误。

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4、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核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评价:

(1)进步作用:

A、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B、明朝以前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消极影响:

A、地方政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B、中央易产生腐败现象和决策的失误;

C、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古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

曾经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两大文明,被视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希腊雅典城邦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两大文明的杰出成就。

雅典城邦经历了由君主统治到贵族共和的过程,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全体公民参加的民主政治。

雅典的民主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继希腊文明之后,罗马成为影响最大的文明中心。

而罗马的法律体系又是构成这一文明的核心。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的古代法律,这对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它证明了法律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一】:

了解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爱琴文明——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1、克里特文明

(1)时间:

前2000——前1700年间,前1400年销声匿迹

(2)表现:

①克里特岛上产生了君主制国家;②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

(1)时间:

前1400年——前1100年

(2)特点:

新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的是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3)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

此后300多年,被称为“黑暗时代”。

二、古希腊城邦

1、兴起时间:

前8世纪——前6世纪

2、概念:

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

3、环境:

多山,少耕地,三面环水,多港湾。

4、代表:

雅典和斯巴达

5、特征:

A、小国寡民;B、各邦长期独立自治;C、实行公民政治。

6、政体:

贵族、民主、君主、寡头、僭主制,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流行。

总结

1、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海外殖民的影响:

(1)原因:

①希腊为多山地形,不宜农耕,粮食不能自给,必须殖民扩张;

②希腊海岸线很长,海岛密布,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利于殖民扩张。

(2)结果:

A、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B、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冶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2、希腊的城邦特点怎样推动民主发展?

(1)面积小,使公民有更多机会参与政治;

(2)独立自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3)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4)人口频繁流动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关系,某种程度上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课程标准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历程——(P课本第23页)

1、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2、发展历程:

(1)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君主制。

(2)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注意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

(3)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①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②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③确立新的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做法,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④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

(4)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陶片放逐法”

二、雅典民主的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P课本第24-26页)

⒈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⒉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

⒊民主法庭:

⑴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终审

⑵坚持最大限度保持公正的原则,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⒋雅典人民主权的特征也体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

三、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P课本第26页)

⒈积极意义:

⑴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⑵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⒉局限性:

⑴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⑵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

——(P课本第26页)

总结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的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三)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⒈《十二铜表法》⑴背景:

共和国时期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

——(P课本第29页)

⑵内容:

①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对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②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⑶评价:

①《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②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法的基本法。

⒉《查士丁尼法典》——(P课本第30页)

⑴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查士丁尼新敕》(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⑵影响: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法在法学方面的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总结

罗马法的作用和局限——(P课本第31页)

作用:

①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②它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

③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局限:

它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所以罗马法有很大的虚伪性和局限性。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P课本第35页)

1、1688年的“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下台;1689年,威廉接受由议会拟定的《权利法案》,正式登基;

2、《权利法案》的颁布:

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⒊意义:

⑴“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⑵《权利法案》明确规定限制国王权力,约束国王行为,它以法律形式把革命成果巩固下来,议会权力开始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P课本第35-36页)

⒈背景:

⑴“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⑵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随之加强;

⒉形成:

⑴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⑵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⒊特点:

⑴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⑵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P课本第36页)

⒋发展:

⑴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P课本第36页)

⑵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⑶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总结

君主立宪制是什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1、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现代政体。

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君主立宪制又分为两种:

议会制和二元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君主立宪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则由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内阁,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而由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决权,如1871年——1918年德意志帝国实行的就是这种君主立宪制政体。

2、特点:

⑴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

⑵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

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⑷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⑸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3、作用:

⑴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⑵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渐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二)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原则)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①联邦制原则:

——(P课本第38-39页)

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总统:

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议会:

财政权和立法权;

最高法院:

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

2、评价1787年宪法——(P课本第39-40页)

①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