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178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

《论语》十则

万世师表——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出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葬于今曲阜孔林,享年73岁。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勇士,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

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后怀上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失意,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后将精力用在教育上。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为各国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

“春秋战国乱悠悠”,东周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

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

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人民的生活愈加痛苦。

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

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养的贤人流散民间。

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改变现实的抱负,便开始在民间讲学。

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

文学背景:

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分别著书立说,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

南宋朱熹将它和《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与“五经”并列,后来成为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全书二十篇,每篇由长短不同的若干段文字组成,多数是以“子曰”开头的孔子语录,少数段落略有记事和对话。

全书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孔子的思想学说。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

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

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重视“礼”。

《论语》中还能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

他首创私学,以自己的学说来教育学生,提出“有教无类”。

二是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这种塑造可能不是有意识的,也只是记录了孔子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记载,但从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走下神坛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孔子。

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

在学习方面强调知识的继承创新和复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态度方面讲到要虚心要惜时,在个人修养方面突出坚毅精神和换位思考的必要性。

节选篇目

主要内容

“学而”篇

阐述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为政”篇

阐述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境界

“公冶长”篇

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雍也”篇

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用山水类比来阐发“知”与“仁”

“述而”篇

阐述孔子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品格的不同

“颜渊”篇

解释什么是“仁”

“季氏”篇

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个人的修养

(以上“学而”篇)

(以上“为政”篇)

(以上“公冶长”篇)

(以上“雍也”篇)

(以上“述而”篇)

(以上“颜渊”篇)

(以上“季氏”篇)

对应学生用书P5

诵读《〈论语〉十则》第一至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敏①于事而慎②于言

①(敏捷,勤快) ②(小心谨慎)

(2)就①有道而正②焉,可谓好学也已③

①(靠近,到……那里去) ②(修正)

③(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3)三十而立

(自立,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周礼的要求处事)

(4)七十而从①心所欲,不踰矩②

①(顺从) ②(超越准则)

(5)由!

诲女知之乎?

 (同“汝”,你)

(6)知之为①知之,不知为不知,是②知③也

①(就是) ②(代词,这) ③(同“智”,聪明,明智)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译文:

我十五岁时在学习上立志。

(或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志于学”应为“于学志”。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句式:

判断句,以“……也”为判断句的标志。

3.这三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主张?

[明确] 这三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有如下四点主张:

(1)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3)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4)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恒定的志向,才可以有一定的作为,要谦虚、诚实,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孔子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明确] 孔子主张“慎言”“讷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

(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亏了。

(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

(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诵读《〈论语〉十则》第四至六则,完成下列各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敝①之而②无憾

①(破,坏) ②(连词,表转折)

(2)愿无伐①善,无施②劳

①(夸耀,炫耀) ②(表白)

(3)知者动,仁者静(活跃)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养护。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7.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明确]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就是为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境界。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知之”“好之”“乐之”有何联系与区别?

[明确] 这一则里的“之”字没有说明是指什么,一般认为是指学问。

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

了解,只是一般的关心;爱好,则是一定的投入;只有以此为乐者,才将全部身心置于其中,也才会有真知灼见,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而这,正是知之者、好之者所无法相比的。

孔子对于“知之”“好之”“乐之”作了明显的境界层次区分。

其实这三者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可以说“知之”是一种认识,“好之”是一种兴趣,“乐之”是一种情感。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没有认识,就不会产生兴趣,更谈不上情感。

相反,认识越深刻,兴趣就越浓厚,情感也就越丰富。

9.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明确]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

“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

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诵读第七至十则,完成以下各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饭①疏食②、饮水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②(粗粮)

(2)克①己复②礼为仁

①(克制,约束) ②(回复,符合)

(3)回虽不敏①,请事②斯③语矣

①(聪敏,聪明) ②(实践) ③(这)

11.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克己复礼为仁。

译文:

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

句式:

判断句,以“为”作为判断句的标志。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12.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明确] 这种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一致。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的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节的优良传统。

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乐”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

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于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

13.通过学习理解本课的知识,请结合“克己复礼”谈谈“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明确] “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

孔子希望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的规定。

关于“仁”“礼”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是说明“仁”是“礼”的基础;这里说“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说明“礼”又规定了“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要以“仁”为基础,靠“仁”来维护,离开“仁”,“礼”就徒具形式,而“仁”也正是为了维护“礼”,“仁”的具体内容是由“礼”的要求来规定的,离开“礼”,“仁”就无所依托。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

一内一外,互为表里,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对应学生用书P99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正:

正确

B.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

自立

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

表白

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敏:

聪敏,聪明

解析:

正:

修正。

答案:

A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B.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克己复礼为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不义而富且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

C项,动词,为,是。

A项,之,代词;助词,的。

B项,也,表提顿语气助词,不译;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D项,而,表修饰;表转折。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析:

A项,“已”通“矣”;B项,“有”通“又”;C项,最后一个“知”通“智”。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克己复礼为仁

D.是寡人之过也

解析:

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B

5.名句名篇填空。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其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3)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4)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2)(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9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B.②③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解析:

⑤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⑥是对年轻人的告诫。

答案:

C

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胸怀。

B.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

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C.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解析:

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答案:

B

9.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

“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

孔子曰:

“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

“然。

非与①?

”孔子曰:

“非也。

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

“《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

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

“有是乎!

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

“赐,《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

“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③,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

“回,《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颜氏之子!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④。

于是使子贡至楚。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 ①非与:

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

用一个基本道理把知识贯穿起来。

③稼:

种庄稼。

穑:

收庄稼。

④宰:

家臣,总管。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

驻扎

B.君子亦有穷乎穷:

困厄

C.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顺:

合乎人意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

痛苦

解析:

病:

担心,忧虑。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解析: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

孔子打算去楚国应聘,陈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

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在病中仍弹琴歌唱并批评教育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

后来楚王发兵来迎接,孔子才得以脱险。

B.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也产生了悲观情绪,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

只因颜回的一番答话才使他重新振作起来。

C.对于“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认为:

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

子贡认为:

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

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

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解析:

A项,说“孔子在病中仍弹琴歌唱”不符合原文,原文是“从者病”,且“病”在此并非“生病”的意思。

B项,说“孔子也产生了悲观情绪,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一句不符合原文。

原文多处表现孔子对自己“道”的坚信不疑,所以B项的评述是不正确的。

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2)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

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

(3)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

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

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