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4028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docx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为了实现货币财政策目标,我国中央银行主要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率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等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2006年以来央行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而从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来情况如下: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存款准备金率至今已经过8次调整。

19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

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

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余率统一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央行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到1998年3月20日。

1998年3月21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11月21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0%。

2003年9月21日,央行把存款准备金率山60%调高至70%。

2004年4月25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由7%提高到7.5%。

2006年7月5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由70%提高到8%。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素有“华尔街巨斧”之称,为什么中国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其对商业银行有什么影响呢?

二、理论前提

(一)存款准备金的含义:

法定存款准备会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准备金占存款或负债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余率.存款准备金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余两部分。

而本权利是国家授权给中央银行的,而中央银行规定和调整有关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事项,以控制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制度称为法定存款准备余制度.

(二)存款准备金的主要内容:

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一般国家规定存款期限短,存款帐户金越大,存款准备余比例越高,有的国家按统一比例计提.

2.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限制,一般是针对各种存款,而有的家对流动性高的库存现金和政府债券也可以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捉,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和缴存基期的确定

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等.

(三)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1.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

在金融业发展初期阶段,山于同业银行间的资金拆借以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机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银行资产对临时性的现金需求弹性系数小,应变能力差,往往在资金流动性需求突发性上升或出现大量现金挤兑时发生金融恐慌和危机。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供了—个缓冲和保险装置,这也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产生的初始动机。

2.控制货币供应量

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派尘存款和货币供应量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弹性系数很大,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或减少。

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3.肓助于中央银行进行结构调整

中央银行借助于准备金的缴存集中银行资金,通过直接贷款或调整再贷款等计划分配手段,就町以实施以结构调整为口的的信贷控制。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即使准备金调整的幅度很小,它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1.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发挥作用.

2.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3.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四)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局限性

虽然从理论上讲,法定存款准备命率可以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从未被作为一个主要的政策工具加以运用。

主要原因是:

1.由于是存款机构日常业务统计和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繁地调整势必会扰乱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增加不确定性,不利于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和对利率的控制.

2.因此变动对各种类型的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金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往往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贴现窗口向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3.它的调整效果比较强烈,各国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很谨慎,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三、中国目前状况及分析

(一)目前状况

如此看来法定存款准备余的调整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和很大的.现在就2006年下半年的经济状况来分析一下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近年来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不断捉高,协调性逐步改善,呈现出活力较强、增长较快、物价较稳的态势。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但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对外贸易顺差扩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体系增加流动性的因素仍然较多,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扩张增加盈利的动机较强,各地上项目扩大投资的积极性也较高,4月以来,央行实施的主要调控措施有;提高法定贷款利率一次(0.27个百分点)、发行定向票据三次(共2500亿元)、实施窗口指导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各0.5个百分点)、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

同时监管部门整顿“打捆贷款”,规范票据业务。

2006年5月份增速超过19%,前5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78万亿元,同比多增7939亿元。

虽然消费物价指数还比较低,但如果货币信贷继续加快增长,可能有刺激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总体稳健政策取向的同时,适度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

(二)存款准备金率继续提高的原因分析

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约3947亿元,同比少增706亿元,扭转了今年1—5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大幅多增的趋势。

信贷调控似平已经收到了显著效果。

但我们认为,下半年仍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紧缩的措施,理由是:

1.在投资增长的拉动下,信贷增长、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增长的内在需仍然较为强劲。

中长期贷款占余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从2004年初的40上升到今年6月末的45%左右。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2006年中长期贷款月增量依然偏高。

控制中长期贷款投放的任务仍然较重。

国务院最近也指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货币信贷、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投过多。

2.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十分强劲。

时下,商业银行的货币环境相当宽松,4月末,存款大于贷款的部分即存差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07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1%。

充足的流动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放贷压力

3.下半年仍有一些大中型银行即将通过境内或(和)海外上市、定向增发等形式进一步补充资本,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压力和冲动依然较大。

4.6月份贷款之所以同比少增,与其说是加息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结果,倒不如说是窗口指导和行政性调控的反映,其持续性有待考验。

下半年,信贷增长有反弹的可能。

5.下半年,我国将维持较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然强烈,外汇占款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央行有必要继续大力回收流动性。

(三)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余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四)调整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6年7月5闩再次上调以后,我国2006年已经进行了三次上调。

虽然这样,金融机构头寸仍比较宽松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十分充裕,能够充分消化小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截至2006年年底,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4.78%,较11月底大幅上升了2个百分点,较05年年末提高了0.56个百分点。

在2006年准备金率多次上调,央行票据频繁使用的情况下,超额准备金率仍然大幅提高,其中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原因仍是流动性严重过剩。

由于当前超额准备金十分充裕,商业银行能够主要依靠降低超额准备金补充法定存款准备金,这样对上市银行的净利润略有不到1%的正面影响。

即使完全通过降低贷款补充法定准备金,对上市银行2007年净利润的负面影响在1%左右。

招商银行由于中间业务占比较高,所受影响也最小,只有0.7%左右。

即使通过降低债券投资补充法定准备金,对净利润的负面影响也不足1%。

如果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在2.5%—3%之间,那么我们预计所受影响最大的华夏银行2007年净利润的

减少幅度也只有0.5%左右。

银行股的短期风险可能来自春节后香港市场银行股的大跌一方面山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山于汇丰降低按揭利率,投资者担心掀起减息战,春节后期以来香港市场银行股普遍持续下跌,截至2月23日收盘,招行、工行、中行、交行、建行相对2月16日分别下跌4.98%、1.94%、1.79%和3.27%,香港本地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可能对A股银行股短期走势产生影响。

银监会也公布的2006年商业银行资产和资产质量数据显示,2006年商业银行资产稳步扩张,资产质量继续改善.不良贷款数据持续双降。

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业绩预增公告显示,2006年业绩同比增速分别为40%左右和50%以上,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而浦发银行2006年业绩同比增长31%,略奸于我们的预期。

民生银行即将完成20亿股的增发,招商银行06年的H股上市,浦发银行的再融资将保证这三家公司07年的业绩增速,我们继续维持对银行行业和公司的判断。

目前,招行07年的动态PB和PE分别为4.27倍和34.28倍,PB和PE估值均较其他银行略有溢价。

假设民生银行增发价为9元,那么民生银行增发后07年的动态PB和PE分别为3.90倍和29.93倍,浦发银行07年的动态PB和PE分别为3.86倍和26.5l倍,估值低于招行和民生,PE估值仅高于华夏银行。

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超过2万亿元,并持有3万多亿元的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等资产。

商业银行仍能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增加贷款的能力。

因此从表面上看调整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影响并不大。

但是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1.存款准被金率提高的直接效果就是各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可放贷资金随之减少,三次提高存款准备余牢共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近2600亿元左右。

可用资金的减少同样影响了同业拆借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的提高使得银行间融资成本升高,从另一方面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而且如今各家商业银行对资金的使用愈发趋同,一家商业银行可用资余减少,其他商业银行也会收紧资金,从而造成全社会流动性抽紧。

2.各家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趋向严重,同业竞争激烈,扩大市场份额和争夺优质客户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全社会流动性抽紧,其结果将会是今后几个月商业银行更会谨慎的发放贷款。

从而导致贷款幅度将会出现明显回落,减缓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足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四)调整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6年7月5日再次上调以后,我国2006年已经进行了三次上调。

虽然这样,金融机构头寸仍比较宽松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十分充裕,能够充分消化小幅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截至2006年年底,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4.78%,较11月底大幅上升了2个百分点,较05年年末提高了0.56个百分点。

在2006年准备金率多次上调,央行票据频繁使用的情况下,超额准备金率仍然大幅提高,其中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原因仍是流动性严重过剩。

由于当前超额准备金十分充裕,商业银行能够主要依靠降低超额准备金补充法定存款准备金,这样对上市银行的净利润略有不到1%的正面影响。

即使完全通过降低贷款补充法定准备金,对上市银行2007年净利润的负面影响在1%左右。

招商银行山于中间业务占比较高,所受影响也最小,只有0.7%人右。

即使通过降低债券投资补充法定准备金,对净利润的负面影响也不足l%。

如果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在2.5%—3%之间,那么我们预计所受影响最大的华夏银行2007年净利润的

减少幅度也只有0.5%左右。

银行股的短期风险可能来自春节后香港市场银行股的大跌一方面山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由于汇丰降低按揭利率,投资者担心掀起减息战,春节后21日以来香港市场银行股普遍持续下跌,截至2月23闩收盘,招行、工行、中行、交行、建行相对2月16日分别下跌4,98%、1.94%、3.27%,香港本地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可能对A股银行股短期走势产生影响。

银监会也公布的2006年商业银行;资产和资产质量数据显示,2006年商业银行资产稳步扩张,资产质量继续改善.不良贷款数据持续双降。

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业绩预增公告显示,2006年业绩同比增速分别为40%左右和50%以上,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而浦发银行2006年业绩同比增长31%,略奸于我们的预期。

民生银行即将完成20亿股的增发,招商银行06年的H股上市,浦发银行的再融资将保证这三家公司07年的业绩增速,我们继续维持对银行行业和公司的判断。

目前,招行07年的动态PB和PE分别为4.27倍和34.28倍,PB和PE估值均较其他银行略有溢价,假设民生银行增发价为9元,那么民生银行增发后07年的动态PB和PE分别为3.90倍和29.93倍,浦发银行07年的动态P9和PE分别为3.E6倍和26.51倍,估值低于招行和民生,PE估值仅高于华夏银行。

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超过2万亿元,并持有3万多亿元的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等资产。

商业银行仍能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增加贷款的能力。

因此从表面上看调整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影响并不大。

但是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1.存款准被金率提高的直接效果就是各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可放贷资余随之减少,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减少金融机构用资金近2600亿元左右,可用资金的减少同样影响了同业拆借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的提高使得银行间融资成本升高,从另一方面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而且如今各家商业银行对资金的使用愈发趋同,一家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其他商业银行也会收紧资金,从而造成全社会流动性抽紧。

2.各家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趋向严重,同业竞争激烈,扩大市场份额和争夺优质客户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全社会流动性抽紧,其结果将会是今后几个月商业银行更会谨慎的发放贷款。

从而导致贷款幅度将会出现明显回落,减缓商业银行的扩张步伐,各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争夺也将会更加激烈。

从企业的角度看,流动性抽紧,使得企业获得的资金减少,贷款利率成本提高。

着对许多经营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而占,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于上市公司,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上抽走,目前投资者本来就对市场缺乏信心,在这一实际出台这样的政策,会使投资者对股市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更加不利于企业发展。

企业和银行本来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企业面临困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综合实力。

3.中央银行在这个时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实际向社会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让宏观经济在可控范围内保持持续发展。

这表明,中央银行有意采取措施以控制前一阶段出现的经济局部过热趋势,加强贷款风险欲警和监测,防止重复建设,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维护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这也表明了在经济发展的下一阶段必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商业银行必须抓紧时间加大自身建设力度,以尽快适应监管环境的变化。

四、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

短期内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经济软着路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

但考虑到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则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观。

商业银行应当以积极和主动的态度来面对存款准备金调高带来的影响,通过深化改革提高管理经营水平、提高盈利能力、优化资产结构、健全科学的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竞争实力。

1.商业银行应当改变原有的经营手段和竞争模式,走差异化经营道路,培养出适合本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信贷领域,商业银行还面临着降低不良贷款的任务,信贷总量扩张的受限,贷款投向更加审慎,使得依靠加快发放贷款,做大分母以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做法将失灵。

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讲,不但要获取更多的优质客户资源,更重要的是应当建立更为紧密的银企互动机制,加大力度挖掘和培养一部分具有潜制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和服务支持帮助这些企业成长,最终形成稳定而且忠诚的客户群体。

2.开发中间业务,加大非利差收入。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如果缺乏获利手段,无法形成稳定现金流,那么这个企业根本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商业银行更不例外。

目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及获利能力来看,接近80%的利润来源仍然是通过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息收入。

这于成熟外资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

如何开发中间业务,加大非利差收入。

培养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以其增加经营利润水平,缓解因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带来的影响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之道。

3.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产结构。

存款准备余率上调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同业之间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管理水平的竞争,只有综合素质好的商业银行才能做大做强。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反映了监管当局越来越重视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例越低,受到的影响越小。

商业银行应优化资产结构,追求效益最大化,审慎的发放贷款,严格控制信贷规模,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

特别体现在资金管理水平方面,保证资金流动性,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在面对市场风险和政策变化时的应变能力。

五、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启示

有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见解得出一些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启示。

虽然调整法定准备比率是传统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但它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已日趋下降。

即使是在像美国、欧元区和闩本这样大的经济体,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虽然依旧存在,但这些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现在基本上已不将调整法定存款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已经下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

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已经逐渐放弃了法定准备金制度,准备金并没有法定的约束力,银行体系的准备余完全取决于银行交易清算的需要。

种种迹象表明,曾经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下逐渐下降,作为金融与货币政策历史的产物,它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全球法定存款准备演变的这种趋势对中国货币调控机制的改革有着非常有益的启示。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直接信贷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为了便于计划当局对信贷规模的控制,最初中国对商业银行征收高达40%的法定存款准备。

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制度,并没有像其它国家那样,按照存款的流动性差异和存款金额的高低来征收累进的法定准备,而是同一金融机构的所有存款都按统一的法定准备率征收法定准备。

由于对商业银行征收了较高的法定准备,为了给商业银行捉供相应的补偿,中国也对法定存款准备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支付了较高的利息。

即便在多次降低之后,现在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仍然高达1.89%。

这样,虽然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不至于像其它国家那样产生较高的准备金税,但并非无可厚非,因为准备金存款利率形成了中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底线,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大量增加,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下降的时期,当货币市场利率达到与准备金存款利率相当时,它便再难以下降了。

这样,由于准备命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也难以真实地反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状况。

此外,对商业银行的准备存款支付利息本身也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之一,不仅对央行的货币控制产生不利影响,还加重了中央银行的财务负担。

1998年,中国改革货币调控机制之后,以包括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在内的间接调控手段在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也常常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003年9月,在投资高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的压力下,中央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6%上调到了7%。

但是,这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004年之后,中国的投资增长率曾一度高达53%,同时,以CPI为代表的物价水平也在持续上升,迫使央行在是年3月份创造性地实行了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将贷款增长过快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一次上调0-5个百分点。

200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将所有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一次上调0-5个百分点。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三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宋抑制货币供给与信贷的增长,这在货币政策操作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中央银行自己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实行差别准备比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受到了来自理论界的诸多质疑。

实践也证明,频繁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对经济运行的金融环境的冲击过大,比如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前后,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幅度在50%以上。

而在像美国这样有着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的国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准则之一,便是不要对经济体系造成太大的冲击。

2003年以来,虽说中国多次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比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山于中国公开市场不发达,公开市场操作受到了巨额外汇占款强大冲击的不利影响,以及受再贴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央行自身也过分夸大了法定存款准备余比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从长期趋势来看,进一步深化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功能的认识,以及它对货币调控的实际影响和效果,是进一步完善中国货币调控机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彭兴韵,2004)。

尽管中国要在短时间内像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那样,完全取消法定存款准备比率的经济金融结构条件还不成熟,但山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冲击向来就有“巨斧”之称,同时法定存款准备又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准备金税,在金融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逐渐降低法定准备率乃至取消法定准备在总体上是一个全球趋势,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取决于其清算的需求。

为了顺应这种潮流,中国应当更快地做好准备,加快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货币调控机制,探索更加有效的法定存款准备制度。

其它国家近年的经验表明,如果中央银行取消或降低法定准备,那么,它就必须迅速地调整其它货币政策操作体系。

在这些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的地位下降之后,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便更加突出了。

尽管自1998年以来,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在中央银行的日常操作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增加而被动式地操作。

此外,由于中国货币市场仍然存在着金融工具供给的结构性缺陷,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也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这些都直接降低了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

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提高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也是必需的。

目前,至少对中国以大量发行央行票据为主导的公开市场操作模式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