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687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

《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击 球 有 理李晓东.docx

击球有理李晓东

【bt】李晓东乒乓世界乒乓论文大全

李晓东,乒乓,论文,大全,世界

本人呕心沥血收集了国家队教练李晓东在乒乓世界从1994年-2006年间所有发表在《乒乓世界》的技术文章。

序号篇名作者刊名年/期  

  1发球抢攻论李晓东乒乓世界2006/05  

  2发球:

万事开头难李晓东乒乓世界2006/01  

  3力拔山兮气盖世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12  

  4金牌技术之王励勤(五)“万人敌"之未来篇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11  

  5金牌技术之王励勤(四)“万人敌”的瓶颈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10  

  6金牌技术之王励勤(三)做“万人敌”,不做阿喀硫斯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09  

  7金牌技术之王励勤细剖王励勤的看家套路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08  

  8金牌技术之王励勤

(二)建立“万人敌”的正手体系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08  

  9金牌技术之王励勤反手拉下旋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07  

  10金牌技术之王励勤接发球抢冲半出台球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07  

  11金牌技术之王励勤

(一)——打法的设计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07  

  12三位国手三句心得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04  

  13协调性的六个关键词李晓东乒乓世界2005/01  

  14王楠的乒乓:

创造自己的时间李晓东  乒乓世界2005/01  

  15世界发球最前线李晓东  乒乓世界2004/11  

  16世界发球最前线李晓东  乒乓世界2004/10  

  17正手拉球:

王皓VS马林VS金择洙李晓东  乒乓世界2004/09  

  18浅析格林卡的反手发球抢攻套路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6  

  19庄智渊接发球抢攻衔接调正打反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5  

  20波尔正手顺旋转、逆旋转发球详解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5  

  21梅村礼接发球挑打后的连续进攻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4  

  22施拉格发球后的三、五板衔接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4  

  23生胶想说爱你不容易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4  

  24马林反控制后的反手进攻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2  

  25马林发球后反手抢攻结合侧身杀板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2  

  26王励勤摆短后上手抢冲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1  

  27从正手突破——攻防转换的精彩对局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1  

  28坚持技术男性化——女子亚洲杯赛综述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1  

  29金云美长胶攻、磕转侧身攻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3  

  30普里莫拉茨接发球抢攻后的四、六板衔接技术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3  

  31波尔发球抢攻的三、五板衔接技术李晓东乒乓世界2004/03  

  32张怡宁搓后反手连续拉李晓东乒乓世界2003/11  

  33王楠对弧圈球的攻防转换李晓东乒乓世界2003/09  

  34亚运会十大经典战例尹霄  乒乓世界2002/11  

  35怎么发?

怎么接?

李晓东乒乓世界2002/06  

  36全队de胜利李晓东乒乓世界2002/05  

  37李晓东评世纪精典之战——实力、稳定是制胜之宝李晓东乒乓世界2000/10  

  38谁是我们的“敌人”李晓东乒乓世界2000/09  

  39孔令辉这样征服别人──孔令辉Vs瓦尔德内尔李晓东!

国家男队乒乓世界2000/08  

  40刘国梁怎样被“破译”──刘国梁Vs瓦尔德内尔李晓东!

国家男队乒乓世界2000/08  

  41中国队挑战大球李晓东!

中国男队乒乓世界2000/04  

  42穷原竟委以利再战——第20届男子世界杯赛失利浅析李晓东乒乓世界1999/12  

  43最强劲的挑战李晓东乒乓世界1999/08

击球有理

---------(国家队乒乓教练李晓东谈击球的五个环节)

击球的五个环节:

判断、击球位置、击球时间、击球距离和调节球。

这个内容我的师傅岑淮光以前讲过,《乒乓世界》也发表过,但这么多年我还是有一些新的体会。

我和他讲的题目一样,但讲的东西不完全一样。

这是一些打乒乓球的基础性道理,希望能够对选手潜力开发、加强理论知识有所帮助,我希望大家不要完全凭感性打球,而是用“理”来打球。

 

“判断不好,踩着凳子也压不下去”

第一个环节是判断。

判断的生理机制是,当我们把对方打球时出手的方向、球的旋转以及球的位置判断清楚,这一系列判断的信号就会通过眼睛传导到大脑,如果大脑得到很清晰的信号,就会发出指令到你的四肢。

信号越强,指令越清晰。

专业选手通过条件反射做出的判断比较多,这些判断转化到动作上相对准确,也容易放松。

如果判断转化到动作上相对准确,也容易放松。

如果判断的信号模糊,指令也不清楚,就容易产生紧张、僵硬。

所以大家开玩笑说接弧圈球时,看人家拉得转,就开始架肩膀、架肘,最后又抬脚尖,那时候给他一个凳子踩也压不下去(球),因为这跟判断有关。

 判断有两种,一种叫预判,一种叫盯球。

预判是根据自己打出的球,在落点和线路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根据对手击球的习惯做出的判断。

这样对方回过来的球基本上在你的“服务区”里头,下一板就比较容易按照事先的设想去击球。

但如果你打的是板肉球、怂球,可以任对方随意回击,那你的套路就形成不了。

举个例子,原来日本队有个打直板两面攻的选手叫河野满,打过男单世界冠军,他打球挺奇怪,力量不重,但正手上完步还能再侧身。

当时我看不明白,心说这步伐太快了。

后来再看时不然,河野满基本上是两条直线打得好。

打起对攻来,反手“啪”一板直线,又快又直,对方很难再回直线,然后正手双带对方一个直线,对方也只能回斜线,两板后他几乎闭着眼睛侧身就能打。

他得线路清晰,所以预判就容易。

预判可以找一些规律。

如果我发球发得很转,对方根本挑不了,那我下一板就准备拉下旋或台内挑。

如果我发侧上旋,对方很难暴挑,只能轻挑,那就可以集中力量准备下一板打上旋。

再比如我发球,对方回来也是长球,如果我还站在原来打短球的位置上,则说明预判没有跟上。

预判是击球质量的保证,有质量保证的球打得多就会形成自己的技战术套路,甚至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再说盯球。

顾名思义,盯球就是盯对方击球,盯球触板的一瞬间。

但盯球里边我们也存在好多问题。

比如盯对方动作的全过程时,受对方假动作的欺骗,或者回球吃转,这是盯球方法有问题。

平时有的人打球比较懒,不盯球,总按照自己的习惯落点和固定线路打,你让盯球,结果比不盯球还慢,其实是因为没养成习惯。

最开始盯球的时候可能动作慢,几个月后形成习惯就不慢了。

盯球的方法,主要还是盯对方出手的一瞬,盯对方对球摩擦的方向、旋转和快慢。

以盯发球来说,首先要盯对方击球的位置。

举个接高抛球的例子,以前北京队和浙江队打比赛,浙江对有个运动员叫何志文,那时他的高抛发球扔得特别高,一起手就扔。

他扔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跟着他的球出去了,一直从上往下瞅下来,当他球拍触球时候,觉得特别突然,根本看不见发的什么球。

后来我琢磨,虽然他扔得那么高,但他发球的位置没变,我就盯他球拍触球的这一下,眼睛平视,只盯触球。

用了这种方法以后,马上就有用了。

这说明盯球要盯位置。

其次就是盯对方发球时球拍的板形。

比如说对方发不太转的球,板形肯定要立一些,发转的下旋球板形肯定有点躺。

再就是盯对方用力的方向,触球这一下到底往哪儿使劲?

侧着使劲是侧旋,往下使劲是下旋。

发下旋时,有人手上动作是先往下走,再向上挑,可能第一下是假的,第二下是真的,也可第二下是假的,第一下是真的。

这个时候一定要盯住,看他的手到底往哪个方向使劲。

再次是盯球速。

转球与不转球相比,转球速度快,是直钻的;不转球由于前进的阻力大,显然就慢,球是有点飘的。

当然反过来说,高手练发转不转可以把不转球和转球的手法十分相似,这样发球的隐蔽性就比较大,在判断上也不容易。

真正批比赛还要盯球出不出台。

举个例子,韦晴光打球很会动脑子,不管到哪儿比赛,他到是比赛的地点先看球台的反弹性能。

看对方发球的第一跳或打球到哪个位置会出台,打到哪个位置不出台。

就判断来说,既要盯球又要有预判,两者要结合在一起。

盯球在第一位,预判在第二位。

虽然打球强调以我为主,但不盯球的“以我为主”是睁眼瞎。

判断要养成习惯,这是一个软功夫。

选手训练中判断如练得不好,比赛时吃发球了,经教练场外一指导,就会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接发球上。

这样即使接好了发球,第二板也不会打了。

所以说平常在判断上就要打下一个好基础,就像散步一样。

养成习惯以后你判断对方打球的旋转和线路变化就容易得多,很多精力就可以去考虑战术的问题,水平自然也会提高一大块儿。

在训练方法上,我主张打球别只用一个动作、一种旋转、一个落点和一种节奏,连续打五、六板甚至七、八板,比赛中没有这种球。

我比较提倡在练习中要发力,因为发力以后必须要还原,然后下一板才能继续打,增加击球难度。

发力会产生变化,有变化才比较真实。

“站位不要太近,取位多用小碎步”

第二个环节是击球位置。

位置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站位,一个是取位。

 站位就是击球的人与球的位置、人与球台的位置。

打球要根据不同的打法、不同的身高,在最舒服的位置上击球。

就身高说,王励勤1.86M,他可能站在离球台较远的位置,上去来得及,后退也方便。

在这个位置上他击球最舒服,用得也最多,这个位置不是他击球的基本位置。

像邓亚萍,矮一些,站得就更近一些。

因为她如果站远了,短球可能上不去。

除了身高,基本站位还要看选手的打法特点和一些习惯。

比如发力较多、跑动比较好的选手,可以站位稍远;自己发力比较弱,但借力球好的选手,站位就略近些;跑动范围不大,侧身较少,正反手两面实力比较均衡的选手站位就靠中间一些。

站位是要有调节的。

比如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人站得离球台比较近,可以加快速度。

这是片面的,它没有想到如果对方来球较拱,击球顶板,站位太近容易发不上力。

这务必要退出来。

为什么和大家谈这个?

我教学的例子成功的多,失败得也多。

比如北京队有个打直板正胶的,很好的球就是赢不了。

后来还是我给他看出问题----站位太近了。

站近了会怎样。

人在移动的时候,往前移动的速度是最快的,横向移动的速度其次,最慢的是由前往后跑。

站位近了以后,被人家的球顶住就是由前往后跑,整个移动就慢了。

所以说,站位不能为了图快而太靠前,一是失误较多,二是发不出力。

再说取位。

取位按要求来说,身体要倾斜,尤其是正手的动作,球、手、身体基本上要成三角形。

如果成为一个弧面的话就很难打,发不了力,身体也没有重心。

一般教练教球是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让我们身前击球,不能身旁击球和身后击球,因为不符合击球原理。

另外一点,打球时不能离身体太远,那样容易失去重心。

一般只有处理台内短球时,手与重心才有分开的可能,剩下大部分的球、重心和手应该是一体的。

出手的时候,重心和手要有同一性:

同一时间和同一方向。

球打得越好、越高级的人,同时也打得越简单。

因为她重心和手的方向是一致的,非常协调。

再如侧身挑打,谁能够脚下悬空,没有支点把球挑出去。

再从取位的步法上来说,专业选手的大部分步法问题不是很大,但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小碎步(垫步)。

许多人都怕对方往自己的中间位置来一个又短又高的球,动都不会动,等正手侧过身来,球已经很低了,没法打。

所以往往随便用反手乱一板。

这些其实都靠小碎步调整。

小碎步用得最多的情况是向前、后以及斜上、斜下方的移动。

蔡指导举过一个侧身以后赶正手位的例子。

正手侧身以后(以右手为例),重心压在左脚上,很多人从这一步就开始往正手位赶,但这时他的重心离球台特别远,看上去非常狼狈。

比较好的方式是,侧身以后应该先用小碎步调整,垫一下后再动,一边上步一边转体,非常舒服。

如果侧身后重心压死在左脚上不还原,没有小碎步的意识,就做不出后面的动作。

再讲一下取位时重心的问题。

一个人打球重心应该往下压,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脚上受到这种反作用力,就像踩弹簧一样,从下往上顶出来。

像王励勤这点做得就比较好,他拉球就能拉住劲,就在于利用了这种反作用力,腿由后往前蹬出,身体的力量也释放出来了。

这样打出的球就比原来快了一点点,不然等到球来了之后再往下压重心,力量就不能完全出来。

在这个环节上我教了25年错球,这几年才算比较清楚。

不要“假快”,要“真快”

第三个环节是击球时间。

击球时间是个大菜。

一般打乒乓球有五个击球时间:

上升点早期、上升点晚期、最高点期、下降点早期和下降点晚期。

上升点早期借力相对容易,但是这个点因为比球网还低,速度又快,所以处在这个点的球很难发出力来,无谓失误也多。

如果在这个点击球算快的话也是“假快”。

好多人“假快”----包括王励勤,击球点离身体太远,发不出力。

王励勤的反手解决得还不太好,就是“假快”,当然我也有责任。

何时击球点离身体不太远,能借上力了,反手就好一点儿。

所以大家还是要“真快”。

上升点晚期是击球最好的点,因为此时对方旋转还没有完全出来,击球又有一定的准备时间。

这个点好发力,也好借力,而且出手速度快,动作也隐蔽。

王皓的这个点打得比较好,是“真快”。

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打得最痛快的球几乎都是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用于主动进攻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点作为主要的击球时间。

条三个是最高点期。

最高点打球可能是最容易、最稳定的,因为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球的弧线也最高——比球网高得多,这是优点。

但也有缺点:

球的旋转出来得最多,容易吃转,在最高点打球,对方也相对好判断,出手没那么隐蔽。

如果把最高点当成主要的进攻时间,可能有点落后,球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

下降点早期,在对方的旋转比较强,自己本身发力出现困难或者需要调节的时候,往往打这个点。

可能打削球用这个点更多一些。

但是打削球我也主张别总在这个时间点击球。

如果全是“海底捞月”那球就太慢了,光看着好看,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

咱们应该表面上“钢”,骨子里也“钢”。

比如陈新华的削球就比较好,个子也高,削得就比较快。

下降点晚期是最不可取的,这是一个辅助的击球点,除了放高球、不合位的球用以外,别的球尽量不要用。

选手在下降点晚期打球,必须加强旋转,才能把过高的弧线压下去,要拉转的,千万别搓。

“打什么样的球就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第四个环节是击球距离。

击球距离主要是球与板之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越大,发力越容易,力量也越大;但失误也多,不容易稳定。

反之,距离越小,发力越难,但是容易借力,也容易调节和控制。

根据这个理论,应该是打什么样的球就相应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如果机会球,球与板之间的距离就应该大一些;相反处理台内球如果还用那么大的距离,打过去的球肯定不转。

打球大概分四种上情况:

一种是打机会球,一种是主动进攻,一种是快速相持,还有一种是积极防御。

这四种球几乎概括了所有打球的情况。

机会球用大力量,肯定动作是大的,重心交换的幅度是大的,球与板之间距离也是大的,这就是合理的。

但我要解释一下,幅度大的动作里要包含“小”,“吃球”这一下动作要上得去。

不能说动作大,胳膊抡圆了,但触球的时候球拍是匀速打出去,这样的球能打出劲吗?

应该是触球之前先放松,最后触球时再把劲使完,否则动作就会发僵。

主动进攻的球要用中等力量,动作、重心交换、距离也是中等的。

快速相持与积极防御的力量更小一些,快速相持大概只用三、四成力,积极防御则用两、三成力。

虽然我说得容易,可做起来并不容易。

大力量与小力量还好区分,大力量与中等力量,中等力量与小力量有时候却不好区分。

 

调节球的含义特别广。

第一个叫摩擦调节。

摩擦调节主要在于手腕、手指的用力。

当然也有重心的用力。

摩擦调节时要引拍,如果不引拍,手腕手指用不上劲儿。

    我觉得手腕加速带动前臂挥动比重心带动手臂挥动要快。

举个打人的例子,如果我要打人,手腕不使劲儿,打一下对方根本不在乎,如果手腕用力,打得就疼了。

再加上重心,与手腕在同一时间、朝同一方向用力,就如虎添翼。

摩擦调节里,我觉得摩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旋转问题,不能误认为只要有摩擦,这个球就打得准。

准不准还有一种对弧线的感觉。

邓亚萍就打得准,好打球的弧线特别好。

第二个是板形调节。

板形调节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东西,以前谈得少,这两年谈得稍微多一点儿。

压着板打台内球能打吗?

肯定打不了,一打就下网。

所以接发球相挑转的球就要“亮”一点板,挑不转球就要“立”一点板。

真正通过调节板形来调节球,没有什么球是攻不了的。

当然这也有技巧。

比如这个球是下旋,我通过亮板,通过敲击,觉得这球弧线够过网了,我肯定敢打。

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压”,是一个技巧,亮晚了球肯定出界,压早了球肯定下网。

球下网多半是板形调节少,出界多半是击球点太“厚”。

调节球里有很多微调,跟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比如说FM0.9是北京台,FM0.91就听不清楚。

上旋球里不太转的,就亮一点板儿,转的就稍压一点儿;不太转的球可能借力多,转得球发力多。

板形调节特别重要,要随时调。

第三个是力量调节。

我把力量分成五种:

大力量、中等力量、借力中发力、借力为主和卸力。

大力量用于扣杀,冲杀高球和半高球基本上用90%的力量。

有人主张还要用更大的力,但我主张用九成力就可以了。

如果胳膊抡圆了,用十成力,球一旦回来下一板没法打。

中等力量最看能力。

主要用在主动进攻和连续进攻,六、七成力就差不多。

借力中发力是一种合力,利用对方的力量和旋转,加上自己的力量和旋转,两个力合到一块儿。

借力中发力好象是打回头球,其实根本不用使多大劲。

对方用六成的力,我也用六成的力?

我觉得如果用这么大的劲打上了也是偶然。

用四、五成的力击过去球的效果跟七八成的效果差不多,而且前者的把握性还大。

借力为主,多用在快速相持、快速防御和积极防御中。

这要求出手的命中率。

卸力多用于摆短和发短球中。

有时候用生胶或正胶接弧圈也是卸力。

学任何新东西,掌握任何新技术,首先要学会发力,学会发力以后于学调节球就容易多了。

拿发球来说,不能因为想发短球就不敢使劲儿,轻轻碰一下。

虽然短了,但对方可以随便打。

我要先使劲,使完劲再忍,再往回收这股劲儿。

第四个是节奏的调节。

现在速度是发展的核心,更确切地说是速度加旋转。

光旋转强,速度慢,威胁不大;光速度快,旋转不强,威胁也不大。

纯速度、纯旋转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速度、旋转、力量三者结合起来威力最大。

目前来说,三者结合最好的是王皓,王励勤也在往这方面努力——相对来说他的速度和力量很好,旋转还差点儿;马琳的旋转很好,速度和力量差了点儿。

节奏的变化与旋转是相辅相成的,跟人家比快比不过就加转,转的适应了就加快,这是一门功夫,讲究套路。

节奏说白了就是快慢,我们常说打球“一下一下的”。

什么是“一下一下的”?

王涛是生胶,我教了他九年,解决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正手近台快带——这不是我发明的,他以前也有,只不过大家是偶尔用,他经常用。

第二是反手生胶的快拨,北方人叫“快扒拉”,这就是“一下一下的”,是“真快”。

节奏跟力量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跟绕口令一样:

“敌重我重”,就是对方发力我好发力,这种情况用得不多;“敌轻我轻”——这种用的也不多,就是对方轻的时候我发不了力,就再回一个轻的,这叫积极地控制和反控制。

用是比较多的是“敌轻我重”和“敌重我轻”——分别是对方轻打的时候我发力,对方发力的时候我防御。

在这里,我们要争取“敌轻我重”。

节奏上也是,一个是“敌快我快”和“敌慢我慢”。

“敌快我快”相对容易,“敌慢我慢”有很多人慢不下来。

同样道理,“敌快我慢”和“敌慢我快”与力量调节一样,快慢相互制约。

就讲这么多,仅供大家参考

衔接VS转换

   对于衔接的概念,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板球与下一板球之间的关系,它可能是同性球的连接,也可能是不同球的连接。

衔接包含的范围比较大,节奏有衔接,力量也有衔接,头一板我方发力打得很重,第二板对方回球很快,如果我仍然倾尽全力去打,球的组合可能就不太合理,不如用一板中等力量,只要出手集中,回球的效果也很好,衔接也很成功,或者头一板重,再用轻力量拉一板加转的球,也叫衔接。

   转换的概念其实与衔接有相通之处,只不过衔接更宏观,而转换,我个人理解就是两项不同技术的连续运用,其范畴存在一定局限性。

但从内容来说,转换的难度要高于衔接,比如大家说得最多的是攻防转换,从字面上看是先攻后防,但人们更多追求的其实是先防后攻,这两者都不简单,甚至先攻后防更具挑战性,因为已经“发动”了以后由进攻转成防守,两者的意识有别——进攻发力多,防守借力多;进攻时人的重心靠前,而防守时重心靠后;进攻时引拍的幅度相对较大,防守时幅度较小;进攻时容易出手集中,防守时容易“抬”、“架”……这其中都涉及到转换的问题。

                                            

   以速度为核心 

   衔接(转换)概念的提出,与世界乒乓球技战术日趋凶狠、快速的发展趋势有关。

其中,速度依然是核心,力量也是通过一定的速度来体现,因此,只要谈到衔接(转换),就会强调对速度的追求。

   个人感觉,衔接(转换)集中体现在前几板球,也就是三、五板和四、六板(或二、四、六板)的关系中,一来其使用频率最高,二来变化比较多。

待进入中近台相持后,或许连续两三板球的速度、力量都不会有太明显的差异了,只是不同打法的攻防转换手段有所区别。

   刚到女队工作时,我曾提出“先发动、先下手、抢时空”,其实无非就是用于衔接。

先发动,就是先发力,或者先变线,或者先控制;先下手,就是我方要有主动的意识;通过先下手、先发动来抢时空,可上手也可不上手的时候我上手,可发力也可不发力的球我发力,可变线也可不变线的球我变线,而且击球节奏始终要比对方稍快一步。

   关键在转换

   如果衔接处理得好,其价值不菲,对于选手整个打法风格的成形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以王励勤为例,我承认,他打球的悟性和意识,由于打法侧重点的不同,相对来说比刘国梁、马林有一定差距,但我个人并不认为是心理问题令他发挥不稳定。

其实王励勤处理关键球的能力,包括临场的意志和自信,是强于常人的,我觉得能打到世界冠军这一级的人,在某些方面肯定有过人之处,心理素质也不会太差。

他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在于转换。

   他的整个打法是以力量、速度、实力为主的,身高1.86m,动作幅度必然较大,挥拍的距离会长于一般人,加之又是在快速来回中击球,所以他实现快速还原发力和把握对方节奏的难度相应地比其他人大些,通俗地说,就是1.86m的人干1.7m甚至1.6m的人的活,亦即转换难度大。

  我带他时正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把转换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

他个子高,跑得快,照顾范围大,因而正反手的出台球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打出台上旋球的能力超强,但处理台内球的悟性不可能达到刘国梁、马林的程度,因为侧重点不一样,那是以凶狠、变化取胜,这是以力量、速度、实力为主。

因此,训练的重点就是要把前台的球与下一板的球融为一体,这个环节的稳定性越高,王励勤就越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时加班练得最多的也是台内球和转换球,台内有机会时就挑打,没机会就撇一下,或是摆一下、劈一下,目的还是为了下一板球。

当然,不同的球难度不一,从套路上讲,挑打之后自己下一板的衔接容易些,因为处于主动状态,相反,摆短之后就要面临对方的挑打或快劈,劈长之后我方第一板的防御要过关,这些既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