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322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

《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docx

Selected国资委央企信息化工作总结doc

国资委:

实践党的十X大全面推进央企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十X大

——在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李伟

(20XX年10月16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次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20XX年4月召开的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情况,通报20XX年度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部署明年主要工作。

会议还安排了企业经验交流和专家讲座。

李荣融主任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专门作了重要批示。

我们要认真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国资委、国资委党委就中央企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十X大讲几点意见。

一、把推进信息化与实践党的十X大紧密结合起来 

党的十X大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开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局面,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为此,要把推进信息化与实践党的十X大紧密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合,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一)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技的核心要素,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

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及其广泛应用,正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产品生产和市场交易过程中,直接改变着物质与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节约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得以改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的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量事实证明,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变革,其历史作用和意义甚至可以说不亚于十六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

中央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长远发展的角度,切实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与企业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进行规划和推进。

据统计,目前只有96家中央企业将信息化规划纳入了企业发展规划,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没有把信息化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那些没有把信息化纳入发展规划的企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规划,充分认识信息化的价值与作用,把信息化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认真加以规划和落实。

(二)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新型工业化道路指的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它的精髓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据“金融时报”报道,有关机构的分析表明:

农业经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约90%,工业经济约为60%,而信息经济可将这种依赖程度降低到不足20%。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国,信息经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依赖程度低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以“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讲的就是靠提高效率、靠降低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支撑经济的增长。

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主要力量源是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传统增长方式,实现了在复杂条件下的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效益递增,甚至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最能证明现代制造业情况的是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

现在制造业价值链中,处于两头的研发、设计、材料采购和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综合物流,其价值越来越高;而处于中间的加工、组装、制造,其价值越来越低。

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在于信息化。

信息化成为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去年,我曾引用了一句美国学者的经典之言来说明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巨大作用,我认为,这种说法绝不为过,就是“信息化将打开制造业的涅磐之门”。

信息化的巨大历史作用,远不止在工业化及制造领域,实际上是开启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新型经济发展道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大门。

从中国与美国在信息化产业结构硬件、软件、服务的三大构成的现状比较角度,可见一斑,中国分别是84:

9:

7;而美国是34:

34:

32,差距之大,由此可见。

从美国信息化服务的现状来说,信息化服务已遍及人类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并成为维系、提升社会运行不可分离的要素。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工业化还处于中期阶段,信息化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我们不应该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老路,只有借助信息化带来的对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提升,借助信息化对推动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借助信息化对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借助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央企业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意义深远,中央企业有责任也有能力率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信息化是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有效途径。

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美国实现了从“轮子上的国家”到“网络上国家”的重大转折;欧盟完成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日本实施了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战略转换;韩国见证了从“重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的历史性过渡;印度正从“软件大国”进一步发展为“信息技术强国”。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跨越的可能与落后的风险并存。

如何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必然选择。

中央企业只有把信息化建设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才能尽快提高中央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国家队”的整体优势,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

二、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近几年来,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指导意见》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们深深地感到: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掌握中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水平,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根据《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委对中央企业20XX年度信息化水平进行了评价。

下面,根据评价的情况,就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总体效果及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予以通报。

(一)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

此次评价工作共收到145家中央企业填报的761份数据采集表(4家企业因重组、托管、新建等原因没有填报)。

通过对填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中央企业信息化平均指数为65.2,也就是说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以上。

其中A级10家,占6.9%;B级27家,占18.6%;C级59家,占40.7%;D级35家,占24.14%;E级14家,占9.66%。

从中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来说,这个比例不能使人满意,更谈不上骄傲。

49家是不及格企业,我的评价是:

该多的不多,该少的不少。

优秀的10家,只占7%,太低。

这是绝对值评比,而不是相对值评比,有本事100家优秀都允许,而D、E级得分60分以下的占了1/3强。

A级企业10家,他们是: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这些企业信息化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B级表示企业信息化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C级表示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平均水平以上;D级表示企业信息化水平处于国内平均水平;E级表示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我们评价的标准、等级是这样设计的,但我们中央企业的地位、作用、条件绝不应该以国内平均水平为对比基准,而应以国内先进水平为基准。

B两级企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实现利润所占的比例情况是:

A级企业资产总额占总额的43.1%,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45.6%,实现利润占利润总额的56.5%。

B级企业资产总额占18%,营业收入占16.8%,实现利润占15.7%。

也就是说,虽然A级、B级的企业数只占25.5%,但其资产总额占了61.1%,营业收入占了62.4%,实现利润占了72.2%。

这说明大部分中央企业的资产、收入和利润处于信息化水平领先的企业;还有相当多的中央企业的资产、收入、利润处于信息化水平一般和较差的企业,虽是近40%,但总资产基数大,有7万亿元之多。

各评价要素平均得分情况是:

系统架构技术路线得82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81.3分,信息安全管理得80.3分,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得80分,信息化工作执行力得78.4分,信息化战略与规划得77.4分,变革与创新得71.9分,主营业务信息化得69.3分,运维管理得63.3分,信息化培训得60.8分,信息化人才得60.7分,认知度与推动力得59.4分,IT绩效管理得58.8分,信息化集成水平得58.3分,管理信息化得57.4分,IT治理得52.1分,信息化标准规划与管控体系得49分,信息化投资策略与投资结构得44分,企业协同与电子商务得37.3分。

一共19项指标,有8项指标得分在及格水平以下。

这说明中央企业信息化在硬件建设上还可以,但在应用上存在较大差距,管理水平、集成水平、应用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

这与我前面引用的与美国信息产业结构的比较是相吻合的。

(二)总体效果的综合情况。

从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信息化对于中央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效果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对于提高企业管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具有明显效果。

通过信息化,中央企业对78%的核心企业实现了资金集中监控;对79.5%的核心企业实现了集中全面预算管理,对75%核心的企业实现了集中理财管理和统一风险管理。

2、信息化对转变发展方式具有明显效果。

本次评价显示:

75.2%的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了生产效率,73.8%的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了决策与执行效率,58.6%的企业通过信息化对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发挥了重要作用,39.3%的企业通过信息化增强了企业柔性和应变能力。

3、信息化的长期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有86.9%的企业通过信息化规范了管理流程,有67.6%的企业通过信息化降低成本、节能降耗,有61.4%的企业通过信息化提升竞争力,有61.4%的企业通过信息化使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更好发挥作用,有44.1%的企业通过信息化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发挥重要作用,有41.4%的企业通过信息化提升产品质量,有33.1%的企业通过信息化对支持企业转型起到显著作用,有27.6%的企业通过信息化对商业模式持续创新起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有24.1%的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了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

(三)中央企业信息化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评价发现,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标,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许多企业在信息化领导机制、组织机构、人员队伍等方面,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难以适应信息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以及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

1、信息化领导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些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领导没有真正重视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认识水平不高,有些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牵头人还不是主要负责人;信息化建设规划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或者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或者与业务结合不够,或者不能整合共享资源,或者缺乏预见性和指导性,或者得不到严格执行而成为一纸空文;仅有53.1%的企业有独立的信息化部门;信息化的机构成熟度还需要提升,只有13.1%的企业,信息机构被看作是整个企业的商业策略部门,24.1%的企业中,信息机构对公司没有或很少有策略上的贡献,仅作为技术支持存在。

2、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应用集成。

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不具备建成集中共享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

信息化投入需要进一步得到保障,投入需要更加理性化,与企业战略、企业业务紧密结合,注重投资效益。

不少企业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落后,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还不够高,集成共享,统一协同程度普遍较差。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较窄,还不能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全过程。

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还有待加强,目前60%企业决策支持水平仍处于初级以下水平,覆盖的数据主要是财务数据,工具主要集中在报表系统,企业级综合决策支持平台和企业最高领导决策支持平台建设不足。

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仅有78.6%的企业有IT系统应急预案,62.8%的企业有业务应急预案,仍有8.3%的企业没有任何应急预案,风险管理目前还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存储的环节,对于企业发展中其他关键环节的控制还需要加强。

3、需进一步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水平。

信息资源在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深度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对企业决策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

企业信息化门户和知识管理系统方面有待加强,目前还有18.6%的企业没有建设门户,仅有49%的企业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人才与领导层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水平差距较大。

仅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看,领导层使用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水平普遍来说还比较低,员工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占企业总员工平均比例才67.9%。

面对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中央企业要奋起直追,大幅度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争取在信息化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个等级的企业要有不同的提高,优化的目标是:

A级企业不能自满,要提高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国际全面对标,找到单项不足,全面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B级企业要迎头赶上,向A级看齐,特别是对照八号文件要求,弥补信息化的短板,争取跨上A级;C级企业处于中游水平,要加倍努力,将一点或几点上的优势,扩大到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D级、E级企业处于及格以下,压力大、任务重,更具有紧迫性。

处在同一板块的企业,可以进行对标,排在后面的企业可以走捷径,借鉴同类行业先进企业的经验,制定确实可行的“登高计划”。

D、E级企业需要技术、人才支持的,国资委负责牵线,针对企业需求,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咨询组专家可以到企业做调研,诊断问题、开出药方。

12月中旬,国资委计划召开专家咨询会,听取专家们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中央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中央企业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明显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

中央企业在中国信息化的道路上没有理由不走在全国所有企业的前列,更应该以领先的姿态、创新的形象,推动和引领中国信息化的发展。

(一)把信息化工作切实落实到各级领导的思想和行动上。

企业信息化,领导是关键。

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集团领导班子下大决心拍板决定,也需要各级子企业、各职能部门领导班子下大决心抓好落实。

从集团总部到各级子企业,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到党委、工会、共青团,从行政一把手到每一位副手,从企业负责人到职能部门负责人,都负有重要的职责、权限和使命,都应当从思想上、行动上对照信息化发展要求,认真找差距,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把信息化工作落实到企业上下各级领导的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做到责任层层传递,任务层层落实。

这里我要强调3条:

企业领导班子中,应明确责任人,总经理负总责。

企业要制订“登高计划”,实现E到D,D到C,C到B,B到A。

企业要有明确承担责任的部门,并落实奖惩。

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之一,明年D、E级要降到20家以下,20XX年要实现D、E级零目标。

这次会后,D、E级的企业都要制定两年整改、提高的目标和工作规划。

(二)信息化要有清晰的长远战略、可落地的滚动规划、与职责挂钩的年度执行计划。

当前,国际上先进企业信息化已经从最初的技术部门引导驱动,后来的业务管理部门需求驱动,发展成为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必要支撑。

我们必须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长远规划。

在信息化规划方面,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五矿、中钢集团、华侨城集团等一批企业已经按照国际水准走在中央企业的前列。

他们先后聘请国内外著名咨询机构,应用先进方法制定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并根据规划分步建设实用高效的应用系统,正在有力地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到20XX年我们要组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就是说中央企业是参加“世界杯”比赛的,必须适应国际发展潮流,做好信息化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确保信息化建设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第一,要制定目标清晰、任务清晰、步骤清晰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规划必须经过业务部门确认,必须得到认真实施。

第二,要按照项目优先级次序,将信息化规划中的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与当年的经营管理责任挂钩执行。

第三,在实施过程中,信息化规划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工作需要,及时进行滚动修订,始终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用改革创新的观念推进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很多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信息化使企业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事前、事中、事后阶段性控制向实时控制转变,从管理软约束向管理硬约束转变,从块块封闭管理向开放、透明管理转变,从多层级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转变。

必须用改革创新的观念而不是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信息化持续发展。

1、要加快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进一步落实信息化主管领导的职责权限。

现在很多企业搞信息化主要是靠领导权威去推动和协调,这是必需的,但还不够,还必须靠制度。

20XX年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由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的CIO职位。

到现在,国家电网、广东核电、上海阿尔卡特等43家企业设立了CIO职位,其中28户是企业集团副总经理担任的。

20XX年,我们将选择一批中央企业进行试点,把CIO作为国资委管理干部,第一步先由现任信息化主管领导兼任CIO,第二步再设立专职CIO并公开招聘。

不管是否已经配备CIO职位,各企业都应当赋予信息化主管领导相应的决策权和审批权,有关重大决策应听取信息化主管领导的意见。

2、要加快设立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提升信息化工作地位。

信息化是关系企业改革发展战略全局的工作,必须建立清晰的管理体系,统筹协调,加强领导。

这几年,通用集团、中国石油、中钢集团、华侨城集团、邮电器材集团、五矿集团等企业,相继把原来从属于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化机构,提升为独立的业务管理部门,使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超过50%的中央企业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主管部门,不适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需要。

到20XX年底,所有中央企业都要建立信息化主管部门,并做到机构、职能、人员和责任“四落实”。

3、要不断强化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确保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

企业重大投资、兼并重组、产品研发等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项目,要在方案制订、领导决策、执行实施等各环节及时听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对项目进行信息系统应用审核。

未经过信息化主管部门会签的项目建设方案,不应提交领导班子讨论决策。

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项目资金预算,必须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统一审核,统筹安排。

4、要正确处理自主管理和业务外包的关系,抓紧充实和培养专业化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信息化在企业的有效性,关键是与本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

目前,各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陆续进入大规模项目建设和实施应用时期,普遍反映信息化管理人员十分紧张。

业务系统建设期间培养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骨干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业务系统投入使用后运行管理缺乏专业人才。

前不久,我们对中央企业外包需求和短期引进信息化专业人员需求进行了调查。

据统计,有40多家企业有外包需求,有30多家企业有短期引进信息化专业人员需求。

人手不足特别是专业人才不足,是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矛盾。

我们既要积极探索引入外包机制的路径,同时,还要处理好与业务外包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外包就解决了。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国内外实践表明,外包不是万灵药,必须实事求是,想方设法充实和培养必要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5、要抓紧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制度,层层落实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责任。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企业已经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纳入下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范围。

没有考核,不管是建设的责任,还是应用的责任,还是维护、升级、优化的责任,都很难落实到位。

20XX年,全部企业都要建立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切实把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传递到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的身上,实现“一把手工程”向“全员工程”的转变。

6、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目前,有89.7%的企业有统一的安全管理要求,82.1%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机制,52.4%的企业建立了重特大风险识别、防范和控制机制70.3%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机制,83.4%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安全岗位职责规范,53.8%的企业进行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54.5%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安全策略,并进行了评审,65.18%的企业定期进行安全审核,并制定持续改进计划。

但目前采用的主要安全措施比较单一,主要手段也集中在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的方式,总体上还缺少全方位的安全措施。

中央企业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信息安全运行和场地安全,确保重要数据安全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四)强化全员信息技术普及,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领导是关键,职工是基础。

搞好企业信息化,道理是一样的。

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再加上一流的队伍,才是一流的企业。

五矿集团在实施ERP项目时提出:

“企业适应市场,ERP适应企业,员工适应ERP。

”企业信息化,意味着业务运营系统或业务管理系统将部分或全部替代人的劳动,引起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

而企业的变革往往引起干部职工的恐惧、漠视、误解、反感、抑制等情绪,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不顺利、建成以后难推广。

因此,必须通过针对性的宣传和集中培训,提高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知识的共享转移,使领导干部和普通员工充分理解信息化项目,增强信息化建设的信心,成为信息化项目的真正倡导者、推动者、参与者和使用者。

这里我尤其强调两点:

一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水平。

二是要发挥党组织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把推进信息化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学习实践党的十X大的一项标准。

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模范。

(五)发挥中央企业整体优势,着力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协调平衡发展。

中央企业是一个大家庭,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队。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企业要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先进帮助后进,结对子对口支援,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平衡发展,在短期内整体提升信息化水平。

1、建立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帮扶机制。

参照国家扶贫开发支援的模式,对于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企业,可以考虑由国资委统一组织,从先进企业借调优秀人才到后进企业挂职,时间不超过半年。

后进企业要根据当前工作需要,提出具体的帮扶项目,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帮扶。

先进企业要发扬风格,派出得力人员与后进企业共渡难关。

2、建立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共享机制。

中央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最好能够在中央企业范围实施共享,有偿使用,既可以避免重复开发、重复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