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253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

教学单元

教学课题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1

第一单元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1

2、天气日历

1

2

3、温度与气温

1

4、降雨的测量

1

3

5、云的观测

1

4

6、风向和风速

1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

5

第二单元

溶解

1、谁能溶解一些物质

1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

6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7

5、溶解的快与慢

1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

8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

期中考试

11

第三单元

声音

1、听听声音

1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12

3、声音的变化

1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

13

5、声音的传播

1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14

7、保护我们的听力

1

15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1

2、骨骼、关节和肌肉

1

16

3、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

1

4、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

1

17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

18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管

1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

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4.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2.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3.声音》

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1.天气》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

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

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

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

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

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学情分析

 

培优辅差计划及措施

 

学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学困生姓名

基础状况及奋斗目标

帮扶生姓名

帮扶措施

帮扶结果及进度统计

1

2

3

4

期中

期末

备注:

在上次检测基础上有进步者打“√”,退步者打“×”。

检测成绩统计表

1月

2月

3月

4月

期中

期末

总评

1月

2月

3月

4月

期中

期末

总评

第月检测分析

总分

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最高分及姓名

最低分及姓名

90分以上人数

60-89分人数

60分以下人数

未及格学生姓名

试卷情况

失分方面

存在的问题

教的方面的问题

学的方面的问题

整改措施

第一单元天气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法:

探究发现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

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

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出示观察要求:

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

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看明白了吗?

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8.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板书设计:

   我们关心天气

   风、雨、云对生活的影响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简单的天气符号和制作天气日历

  过程与方法:

1.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法:

探究发现法学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

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

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

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7.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8.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9.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

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二、课后小结

  请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三、结论:

天气日历能够反映将来一段时间内天气的变化趋势。

  四、板书设计:

天气日历

   认识天气符号(风、云、雨)

   制作天气日历(时间、云量、降水、风向、风速)

  课后反思:

  

    

第三课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法:

实验探索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

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

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

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

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3、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

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四、课堂小结: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五:

板书设计

   温度与气温

   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气温的测量

  课后反思: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法:

实验探索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你们觉得风是什么?

能听到,看到风吗?

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

简单练习。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

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

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课堂小结

  请你谈谈如何测定风向?

四、结论: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五、板书设计

   风向和风速

   风向和风向标

   风速和风速等级

   课后反思: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

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法:

探究发现法学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

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

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堂小结:

我们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降水量的多少来判断降雨的大小。

  四、板书设计:

   降水量的测量

   制作雨量器

   测量降水量

   课后反思:

 

   第六课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法:

图片教学学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

问:

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

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

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堂小结:

  我们按照云量的多少、云的高度及云的形状可以分积云、层云、卷云等。

四、板书设计:

   云的观察

   观察云:

晴天多云阴天

   分类云:

积云层云卷云

   课后反思: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乐趣。

  教学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法:

探究发现法学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

(1)统计云量的小组:

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

哪种天气最多?

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

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

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

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

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对天气日历上的云、风向、风速、降水等信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天气情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四、板书设计: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统计气温数据

  分析云量的变化

  分析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分析降水量的变化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法:

实验探索法学法:

对比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璃棒1、水槽1、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