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4703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x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度上期)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

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

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

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

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

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

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

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

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

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

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

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

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

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三、教学目标 

1.“植物”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④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3)科学态度目标 

①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②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②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2.“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②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③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④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⑤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③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④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⑤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

 

⑥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⑦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

 

⑧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3)科学态度目标 

①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②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③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

 

⑤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⑥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

 

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②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③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四、单元词汇和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 

(1)单元词汇 

①根:

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

 

②茎:

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都生有叶、花和果实。

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

 

③叶:

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通称叶子。

 

(2)材料清单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子,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冬青叶,牵牛叶,梧桐叶,松树叶,月季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片等。

 

2.第二单元 

(1)单元词汇 

①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它是以视觉为主,与其他感觉融为一体的综合感知。

 

②比较:

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

 

③猜想:

比预测更随意,通常凭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

 

④预测:

综合以前的经验及当下的观察做出判断。

 

⑤测量:

按照某种标准使用工具来观察,并且使用数据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

 

⑥距离:

两物体在空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

 ⑦拃:

张开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

 

(2)材料清单 

打印纸带、记号笔、纸质弹跳蛙、小立方体、橡皮、回形针、小棒、有图表的纸等。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1

8.28-9.3

编写教学计划、备课

2

9.4-9.10

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

3

9.11-9.17

第一单元:

1.我们知道的植物

4

9.18-9.24

第一单元:

2.观察一棵植物

5

9.25-9.30

机动

6

10.1-10.8

国庆节放假

7

10.9-10.15

第一单元:

3.观察叶

8

10.16-10.22

第一单元:

4.这是谁的叶

9

10.23-10.29

第一单元:

5.植物是“活”的吗

10

10.30-11.5

第一单元:

6.校园里的植物

11

11.6-11.12

机动

12

11.13-11.19

第二单元:

1.在观察中比较

13

11.20-11.26

第二单元:

2.起点和终点

14

11.27-12.3

第二单元:

3.用手来测量

15

12.4-12.10

第二单元: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6

12.11-12.17

第二单元: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7

12.18-12.24

第二单元:

6.做一个测量纸带

18

12.25-12.31

第二单元: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9

1.1-1.7

元旦放假

20

1.8-1.14

机动

21

1.15-1.21

总结评价

     

 

  

  

教学

内容

科学始业课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师生彼此认识

2、了解科学是丰富多彩的

3、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基本内容

4、为下节课做准备,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是丰富多彩的,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学难点:

常规养成。

教学准备

一片多肉叶子(或者绿豆红豆苗)一张有圆孔的纸和五角一元枚硬币活动手册

课堂教学设计张浩炳老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1、互相认识

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

我是科学张浩炳。

以后大家可以称呼我张老师。

板书:

张浩炳zhanghaobing老师

2、你听过的“科学”

你听过别人提过“科学”两个字吗?

请举手说一说。

介绍科学家珍妮古道尔和黑猩猩的故事。

有谁举例子说说,你猜想中,科学都是跟什么事什么物有关系?

请举手说一说。

你觉得科学课应该学点什么?

请举手说一说。

好,同学们说的这么多想法,有很多都是同学们想学习的,想了解的对吗?

而我们的科学课都会带领大家慢慢的一一了解学习。

3、带你走近科学小实验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跟科学有关的事呢?

有很多科学小实验十分的有意思,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

老师这里有一张有一个小圆孔的纸,这个圆孔刚好就是五角硬币的大小,刚刚好穿过去,那么我们有办法在不破坏这个圆孔的情况下,把这枚一元硬币穿过这个圆孔吗?

上面的小实验是不是很有意思?

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做,老师在假期也做了一个实验,大家请看:

多肉植物的叶插苗或者一颗发芽的绿豆或者红豆等种子

豆苗为例:

这只是一颗豆子,经过老师精心的照顾,他就变成了一棵可爱的小豆苗,你们想拥有一棵自己的豆苗宝宝吗?

那么我们就从下一节课开始,自己培养一棵豆苗宝宝。

也可以是一头大蒜或者一颗小土豆哦!

从下次课开始,我们就要一边照顾我们的植物宝宝,一边学习植物的知识啦!

请大家拿出我们的活动手册,这本活动手册将会是我们这个学期很重要的一本“日记本”,我们要每次课都带着他,及时记录我们每一节课的收获。

我们还会有一个班级记录表,老师会和大家一起记录的哦!

4、为下次科学课做准备

着重强调下次准备的材料给家长发信息说明活动家长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准备不提过高要求

和老师打招呼

重复老师的名字

 

预设:

科学家科学达人科学实验

预设:

太空?

水?

电?

机器人?

预设:

之前说的所有内容。

可能天马行空。

 

可以想象尝试。

预设:

纸被弄破、没有办法穿过、顺利穿过、发现其中的奥秘。

 

学生看到老师的培养的实物,激发自己也培养一个豆苗宝宝的兴趣。

预设:

想。

可以培养别的吗?

学生准备:

大蒜一头或萝卜、土豆一小个、几颗豆子和有土小花盆等等在这个里边选一两种,也可征求家长意见后带其他物品。

可以翻看活动手册写名字等

 

彼此说说可以带什么?

你想带什么?

板书设计

科学张老师

作业布置

种一株植物

反思

学生刚入学,课堂纪律很难把控

 

     

教学

内容

  1.我们知道的植物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

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名称及其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多中感官观察植物。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的内容。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种植一颗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珍爱植物,认识到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课堂教学设计张浩炳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

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4、塑料花是植物吗?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课前同学们采集了一些植物、搜集了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下面在组内给同学介绍一下。

 

2、选择组内你们认为最新鲜最有趣的资料或采集的植物介绍给大家。

 

三、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2、校园里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

哪些是不落叶的?

四、拓展活动。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一种植物,通过画图或拍照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生小组活动、讨论   

 

(全班、小组)交流

发动学生讨论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发言 

 

 

学生到室外活动   

 

 

学生实践、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植物 

一、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二、交流资料。

 

三、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四、拓展活动。

 

作业布置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一种植物,通过画图或拍照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反思

学生兴趣蛮高,可课外布置的任务很少有人完成,组织课堂教学有难度

 

教学

内容

2、观察一棵植物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课堂教学设计张浩炳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一、引入:

 

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

 

(1)、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怎样观察?

 

(2)、出示一盆菊花,问:

谁认识它?

 

(3)、出示一张菊花开花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并说说在哪里见过它?

 

2、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

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2)、那我们关注植物的整体,指认出菊花的根、茎、叶等器官。

 

(3)、那我们知道植物的根一般在哪里吗?

 

(4、)观察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5)、我们还可以感受这棵菊花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颜色等,谁来说一说?

 

(6)、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3、画画这棵菊花。

 

(1)、指导画菊花的步骤:

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

 

4、观察它的茎和叶。

 

(1)、我们之前说的观察方法有哪些?

 

(2)、对了,可以运用看、摸、闻三种方法观察颜色、形状、软硬、气味等。

 

(3)、在观察时你就可以边观察边修改自己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了。

 

(4)、同学们都画好没有啊?

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

 

5、研讨:

说说你观察到的植物。

 

在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都回家种植一棵植物,一个星期过去了,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哪位同学能展示、交流第一课的记录表?

三、拓展:

观察一棵树,你有什么发现?

你认为这节课谁值得你学习?

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

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等。

回答植物的名称,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和生长环境。

 

观察、交流。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画

 

边观察边修改自己的学生活动手册,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思考、交流。

板书设计

       

2、观察一棵植物 

  

一株完整植株由:

根、茎、叶等构成

作业布置

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反思

教学中未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对学生知识面了解不够

 

教学

内容

3、观察叶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叶也是有生命的,了解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课件。

课堂教学设计张浩炳老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一、复习导入 

复习植物的基本构成:

根、茎、叶。

谈话引出课题:

观察叶。

 

二、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

(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

“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

” 

三、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

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

”“叶的大小如何?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

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

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

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 

四、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

 

五、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

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

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六、拓展 

做叶画。

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

作品可做展示。

 

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学生观察、回答、讨论。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