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1892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docx

历史考点总结考试必备历史高考综合模拟

中外历史

历史学科

考点

总结

模拟

分类

汇编

考前必备

专题训练

以下为详细内容:

历史高考综合模拟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8·上饶三模)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

晋国韩献子认为,“国家富饶了,则百姓容易骄纵放肆”;申叔时认为“民生富庶则会品德端正”。

这表明当时( D )

A.认为道德起源于天命

B.人们已经区分了天道与人道

C.重义轻利是主流思想

D.社会经济对道德有制约作用

【教师解答】 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富饶了,则百姓容易骄纵放肆”“民生富庶则会品德端正”,再加上“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可见先秦时的思想家都看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的作用,故选D项;A、B两项不符合题干意思,故排除;C项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2.(2018·历史4月预测押题)下表是《汉书》中对当时医学发展状况的历史叙述。

据此可知,当时( C )

史料

出处

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的职位

《汉书·郊祀志》

元始五年(公元5年)曾“征求……本草等教授者来京师”

《汉书·平帝纪》

楼护少年时候“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汉书·楼护传》

A.儒家经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

B.《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条件成熟

C.政府设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

D.民间钻研医术的氛围非常浓厚

【教师解答】 从表格中给的这些史料如“本草待诏”“本草等教授来京”以及民间百姓自小学习医术等等可以得知,西汉时期政府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也符合历史事实,故C项正确;从表格中不能直接得出“儒家经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这一结论,尽管中国古代医学与儒家经典关系密切,但是表格中并没有提到儒家经典的信息,故A项排除;《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而《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的史籍,从时间上来说,不可能在西汉就会得出东汉医术成书条件。

而张仲景做《伤寒杂病论》是有感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流离之苦而做,其成书条件固然有西汉时期医学的发展,但是该书在西汉的成书条件尚不成熟,故B项排除;“民间钻研医术的氛围非常浓厚”属于主观臆断,从表格中楼护的例子不能得出民间百姓普遍钻研医术的结论。

3.(2018·河南濮阳三模)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 D )

A.导致了冗官局面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D.提高了行政效率

【教师解答】 “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说明精简机构,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项正确;A项是北宋中期出现;材料中论述的是中央权力,不是地方权力,B项错误;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4.(2018·福州三模)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

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解答】 材料“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福建地区为追求高额的经济收入,从而导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

5.(2018·三明)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B )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C.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空前繁荣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教师解答】 由题干中的“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下至娼优隶卒”也“俨然望族之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单凭服饰已经难以判断出人的等级了,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6.(2018·湖南张家界三模)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

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 C )

A.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表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C.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没有发挥农民阶级的作用

【教师解答】 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题干的做法意图强调干部应该代表工人利益,“确保了”是成效,题干未提及,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及让新的工人干部指导机关、红军,没有与其他阶级比较谁是领导阶级,故B项错误;题干中让新的工人干部参加指导工作,且“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不利于团结支持革命的同盟力量,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共中央的干部任用,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故D项错误。

7.(2018·湖北仿真模拟)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

“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

”这一主张的贯彻( C )

A.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

B.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

【教师解答】 毛泽东是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上述主张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因此这些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教师解答为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1949年3月召开,不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也早已结束,排除A、B两项;1949年3月属于内战时期,D项“民族解放战争”说法错误,排除。

8.(2018·衡水金卷四省大联考)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

国民经济建设支出领域

比上一年增长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

47.31%

燃料工业

84.56%

地质勘测

611.46%

建筑工程

204.14%

铁路

88.93%

农业

61.44%

林业

128.38%

总支出

41.68%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D )

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

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

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

【教师解答】 根据图中数字可知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增长幅度最小,不是支出最少,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是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而材料的主旨是国家预算中国民经济建设的支出增长情况,故B项错误;从国家预算的情况中,不能直接得出预算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中重工业及与重工业相关的领域增长幅度大,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图,可知国家预算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了财政保障,故D项正确。

9.(2018·潍坊二模)古代雅典公民对于城邦戏剧活动非常热心,据说每年都有一千多雅典公民参加戏剧演出,演出的经费由城邦来负责,各项剧目在城邦的有序组织下进行。

上述城邦集体活动( D )

A.保证了雅典各阶层的权利

B.意在培养雅典人的艺术素养

C.成为传播民主思想的舞台

D.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

【教师解答】 根据材料中“公民对于城邦戏剧活动非常热心”“演出的经费由城邦来负责”信息可知,这些活动体现出雅典的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中城邦集体活动无法保证公民的权利,故A项错误;B项包含在D项之中;材料没有体现出城邦集体活动传播民主思想,故C项排除。

10.(2018·皖江)研读下表。

表中内容表明,这一时期( A )

英国、海关记录离港商船吨位数(单位:

万吨)

时间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离港商船吨位数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海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

B.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英国航海业发展

C.英国外贸扩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英国与西欧国家间海上争霸日趋激烈

【教师解答】 材料数据反映了1700年到1800年英国离岸商船吨位数大增,这反映了当时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故离岸商船吨位数增加,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蒸汽机的使用属于工业革命时期,1700年并未发生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并未反映英国与西欧国家间海上争霸日趋激烈,故D项错误。

11.(2018·南昌三模)下图寓意是( B )

A.西方遭到经济危机的破坏

B.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C.经济领域的冷战对峙状态

D.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教师解答】 漫画表达的是美国起初认为苏联开展“一五”计划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后来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图中重工业建设),给美国以冲击(下图美国人的沮丧),B项正确;漫画体现的是苏联经济建设成就,不是经济危机的体现,A项错误;美苏经济领域对峙是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的对峙,C项错误;漫画显示美国对苏联经济建设由不相信到震惊,没有体现学习,D项错误。

12.(2018·济南三模)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

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

这反映了( A )

A.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B.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教师解答】 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国家,联邦德国和苏联关系的缓和说明当时两极格局出现缓和,故教师解答为A项。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苏联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4分,为必做题;第15、16、17题各15分,任选做1题)

13.(2018·合肥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通行的都是居家养老,并形成一整套的完备体系。

民间社会通行的主导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因“孝”为“忠”之基础,故统治者提倡的也是以孝治天下。

自隋朝开始,法律就严禁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子女“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供养有缺”。

在思想观念上,民众自幼就接受儒家孝道教育,元代《二十四孝》成为专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

历朝还经常以皇帝下诏的形式旌表和奖励孝子,康乾时期还曾多次在宫中举行宴请民间老人的“千叟宴”。

除此之外,宋、元、明、清时由官府举办的救助机构遍设于全国府、州、县,历代还有各种养生方法的流行。

——摘编自郭培贵《中国古代养

老制度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中国现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比表

项目

时间

养老方式

属性

变迁过程

1949~

1956年

土地养老

个人养老

随土地制度改革,依习俗自发演变,自上而下

1956~

1978年

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

政府引导,由初级向高级演变,自上而下

1978~

1992年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

安徽农民创新,政府向全国推广,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

1992~

2002年

老农保

个人缴费为主的社会养老

政策引导、地方自建,自上而下

2002~

2013年

新型农

村养老

个人、政府、地方分担的社会养老

中央主导,先在地方试点后全国推广,自上而下

——孙贵博《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

度变迁的过程与结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居家养老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居家养老的历史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农村养老制度变迁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养老制度的历史价值。

(13分)

【教师解答】

(1)内容:

国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障;对民众进行儒家孝道的思想观念教育;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创造多种多样的养生方法。

背景: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

(12分)

(2)特点:

养老方式的多元化;个人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过渡;政府作用日益增强;养老制度逐渐完善。

历史价值:

提高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经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13分)

【教师解答】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在思想观念上,民众自幼就接受儒家孝道教育,元代《二十四孝》成为专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

历朝还经常以皇帝下诏的形式旌表和奖励孝子”信息从制度保障、孝道思想以及尊敬老人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古代社会特征从经济、思想以及道德教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表格显示信息从养老方式的多元化、个人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过渡、政府作用日益增强以及养老制度逐渐完善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二小问从现实意义、制度意义、文化意义等角度思考回答。

14.(2018·衡水金卷四省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在人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中,恩格斯认为: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李泽厚则认为:

“历史向来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世界史的史实加以论证。

(要求:

最少使用2个以上的事例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教师解答】示例一:

观点:

历史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论证:

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奴隶贸易、种族屠杀、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破坏和灾难。

但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同时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得以拓展。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战后人类的理性得到张扬,催生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和平与发展观念渐入人心,大战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

结论:

综上所述,历史灾难在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12分)

示例二:

观点:

文明的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

论证:

近代以来,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也出现了道德的倒退,如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利益至上,诚信缺失,还有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的出现,表明文明进步付出了道德的代价。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无产阶级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封建制度的枷锁,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这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但并没有改变劳动者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实质,同时资本主文物质文明进步的背后,是社会道德的倒退。

比如“纯粹的金钱关系”和“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物质文明进步的背后,人类付出了高昂的道德代价。

结论:

综上所述,文明的进步通常要以道德破坏作为代价。

(12分)

示例三:

观点:

历史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发展的。

论证:

法兰西的共和之路在曲折中发展,18世纪末,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随后在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最终1875年才确立共和政体。

20世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也伴随着曲折,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的巨大震荡和痛苦,但在冲击下,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人类社会向新的国际秩序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二战直接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因此在转型中震荡,在震荡中转型构成了整个20世纪前半期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

结论:

历史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发展的。

(12分)

示例四:

观点:

历史发展的历程有利有弊,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发展。

论证:

15世纪末到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出现,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随着西欧的殖民扩张而来的殖民掠夺、奴役和种族屠杀也给遭受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但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和拉美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这些地区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结论:

由此可见,历史的发展有利有弊,我们应辩证看待。

【教师解答】 首先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提炼中心观点。

材料引述恩格斯和李泽厚的论述,核心是历史的发展和代价之间的辩证思考,这是材料的核心观点,围绕历史进步和代价这个核心可以提炼几个明确的观点:

如“历史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文明的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历史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历程有利有弊,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发展”等;其次注意题目的类型和结构,明确题目的作答方向、限制范围;本题要求观点明确,用两个以上世界史的史实加以论证。

注意作答要求:

观点论述题要观点明确,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要史论结合,注意史实充分,要结构完整,逻辑严谨。

论证过程只有史实,没有论述只能得一半的分数。

以下3题,各15分,任选1题。

15.(2018·包头一模)[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

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

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

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

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使他们与百姓一体当差,不许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不准他们本身拖欠钱粮,如敢抗顽,即行重处。

——摘编自冯尔康《雍正传》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

(6分)

【教师解答】

(1)原因:

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绅衿抢夺权利严重干扰政府职能;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

(9分)

(2)作用:

废除绅衿特权,优化税收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吏治败坏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6分)

【教师解答】 

(1)据材料“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得出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据材料“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得出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据材料“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得出绅衿抢夺权利严重干扰政府职能;据材料“造成吏治败坏”得出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据材料“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得出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

(2)据材料“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得出废除绅衿特权,优化税收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据材料“如敢抗顽,即行重处”得出巩固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缓解了吏治败坏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

16.(2018·河南名校压轴二)[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整个战役中,法国损失了约10万人,其他同盟国损失了2万人,德国损失了45,000人,这些损失还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进攻所蒙受的损失的一半。

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打击。

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

虽然这些指责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但另一些因素似乎更具决定性。

一个因素是苏德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希特勒能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1914年,法国曾得到在东线作战的沙俄军队相当大的援助;现在,法国必须单独与德国对抗,仅得到英国比较微薄的支持。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法国的进攻特点有何不同。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中法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7分)

【教师解答】

(1)不同:

一战中德国、法国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双方伤亡和战争物资消耗很大。

二战中德国以突袭战术、高机动性包围法军主力,实现了短期内迫使法国投降的目的。

(8分)

(2)原因:

长期对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其侵略气焰;失去了东线的牵制,仅有英国微薄的支持;意大利趁火打劫进攻法国,法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7分)

17.(2018·重庆二模)[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45年4月14日《新华日报》为罗斯福逝世发表评论:

“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他也用这一政策来代替快要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刨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许多学者称罗斯福新政是什么“彻头彻尾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东西”,“具有很大的法西斯性质”,新政的改良措施,对工人阶级的让步“有很大的欺骗性,不利于革命”,因而新政是历史的反动,阻碍历史进步,具有消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不是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为了应付当时的经济局势,抑制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的恶果、调适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而进行的改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罗斯福新政评价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

(6分)

【教师解答】

(1)高度评价了罗斯福新政,处于抗战时期,中美之间是盟国关系;基本上否定了罗斯福新政,中美之间处于敌对关系,同时受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比较客观的评价了罗斯福新政,中美关系正常化,思想的解放,理性思维明显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

(每点3分,共9分)

(2)原因:

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分析方法不同;占有资料不同。

(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教师解答】 

(1)第一段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945年,可知当时是中美联合参与二战的时代,结合材料“他也用这一政策来代替快要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强调了对作为盟友美国罗斯福的肯定,即高度评价了罗斯福新政,处于抗战时期,中美之间是盟国关系;第二段材料,涉及的时间是改革开放前,中美关系敌对,且当时以革命史观和意识形态论影响了研究结果,所以对美国罗斯福新政持否定态度,即基本上否定了罗斯福新政,中美之间处于敌对关系,同时受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段材料,涉及时间是改革开放后,较为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结合时代背景当时中美建交,近代化史观等开始占主流,即比较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美关系正常化,思想的解放,理性思维明显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

(2)根据材料,不同的时代评价不一致,得出时代不同;第一段材料站在盟友角度评价,第二段材料站在敌人角度评价;第三段材料站在建交对象角度评价,结果不一致,得出立场不同;第一段材料强调新政对反法西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