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588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docx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训练途径

[内容摘要]在重视考试成绩、升学率的今天,作为教师和家长都将过多的目光盯在了分数上,喜怒哀乐随着分数的高低而起伏变化。

而作为一个学生,一个社会人来看,对他今后成长、工作影响最大的不只是成绩,更多的是他的道德习惯。

不是说“习惯决定成败”吗?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我们所接触的是小学生,他们因为年幼而单纯、易受影响、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等等,根据这些特点,我们的教育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教育,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因此,在训练学生的道德习惯时,我注重树立道德习惯方面的榜样以导向、激励学生。

由于标兵就在身边,就是自己的同学,学生觉得亲切、可学,良好的道德习惯就逐步形成了。

因此,教师垂范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的一种重要方法。

[关键词]道德习惯培养训练途径

在重视考试成绩、升学率的今天,作为教师和家长都将过多的目光盯在了分数上,喜怒哀乐随着分数的高低而起伏变化。

而作为一个学生,一个社会人来看,对他今后成长、工作影响最大的不只是成绩,更多的是他的道德习惯。

不是说“习惯决定成败”吗?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

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它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其他全部教育的灵魂。

他强调,少年儿童通过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形成必要的道德习惯。

这也和知识教育一样,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必须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错过这个机会就艰难赶上,很难补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这有力地说明了少年儿童早期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反复训练。

有人计算过,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至少要21重复次才有可能巩固。

有目的的训练很必要。

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

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

表现为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相去甚远,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所谓德育,培养出了多少“考试高分的巨人,行为习惯的矮子”。

道德仅仅成为了一门知识,成为了靠死记硬背、高谈阔论和考试得高分,便可升迁的敲门砖。

教与学、理论与实际双面孔的现象,令老师最为头痛。

心理学的的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

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家长和教师的权威阶段,其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中年级儿童可能因破坏了原有的道德行为习惯于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到了高年级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我们教师有义务、有必要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注意到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要有大教育观,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今天的教育。

我从班级日常管理、集体作风、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我们所接触的是小学生,他们因为年幼而单纯、易受影响、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等等,根据这些特点,我们的教育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教育,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因此,在训练学生的道德习惯时,我注重树立道德习惯方面的榜样以导向、激励学生。

(1)把榜样请进课堂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虚构的说理性文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用好身边具有号召力的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对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弓峰老人的讲座让孩子知道了一个人要自强自立,要立下目标勇于奋斗;奥运羽毛球冠军顾俊的经历让孩子知道了不经历艰难困苦,难以到达成功的顶点。

这些人物都是活生生站在他们面前的,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比起课堂上的依书讲解要生动很多。

除了这些具有典型事迹的名人,也可以请来生活中的榜样现身说法。

我班有一个家长,依靠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不错的事业。

当把他请进教室交流时,同学们听到他摸黑爬山上学,惊讶不已:

“原来真的有这样的事!

”听到他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当着村里的人大讲英语,夸自己能干,有的学生眼里放射出希望的光芒,因为他也是一个自卑的孩子……这次讲座收到了难以想象的效果,那个自卑的孩子悄悄跟我说愿意领早读;一个经常让父母送上学的孩子开始学习自己坐公交车上学……在一天天的成长中,孩子们身上的弊病慢慢减少,道德习惯的培养趋于完善。

(2)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每学期,我都要结合“家乡好孩子”活动,评选出道德习惯方面的小标兵,如最讲礼貌标兵、最守纪律标兵、最勇敢标兵、最诚实标兵等等,并张榜公布,还组织宣传小标兵事迹的演讲会、故事会,号召学生学标兵、赶标兵。

由于标兵就在身边,就是自己的同学,学生觉得亲切、可学,良好的道德习惯就逐步形成了。

2、师德垂范法

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青少年具有教育性、示范性和影响力。

因此,教师垂范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听了教师的教育能否从根本上接受,要看教师的身教。

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

《论语•子路》中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身教是实践着的形象化的直接、具体的行为,看得见摸得着,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力量与手段。

罗曼•罗兰说,要散发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辅导中,在与学生的促膝谈心中,在组织、指导班级的各项活动中,都会广泛地接触学生,教师的正确思想、高尚品德的自然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就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不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应该做到”。

教师严以律己,才能在道德习惯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典范,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3、自我教育法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帕夫雷什中学》)。

同样,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自我教育也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我制订了《班级一日常规》、《道德习惯二十条》等制度,并把其中的主要内容编成儿歌、顺口溜,让学生吟诵,使其牢记行为习惯方面的基本要求,利用平时自我对照,自我约束。

我还制订了道德习惯考评细则,其中有学生自评、互评,并采用量化的方式,让学生定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习惯水平。

4、活动引导法

道德习惯形成有困难的孩子其实就是没有深入认识自我。

经常看到别人的长处,只看到自己的短处,所以自卑;过高地评价自己,不会公正客观地看待他人,所以妒忌;妄自菲薄,小看了自己的魅力,所以冷漠……教育他们充分准确地认识自我,对训练良好的道德习惯来说就显得犹为重要。

我组织队员们开展了一次班队活动,队员们通过展示、评价各自的优点、缺点,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队员们通过写祝福卡送给自己和别人,学会了真诚相待,增强了自信心。

通过“悄悄话”这一环节,队员们说出了心中一直想说却没有机会说的话,加强了同学间真情的交流。

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对自己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净化了自己的心灵,美化了自己的行为。

当看到他们向获奖的同学献上真诚的祝福,当看到他们向身处逆境的同学伸出热情的双手,当看到他们谦虚诚实的言行……我觉得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多么有意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又是多么重要。

二、通过班集体的良好作风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除了睡觉,学生一天生活的重心在学校,与之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自己的同学。

班集体在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

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集体的力量对一个孩子来讲,就是天,就是地,那是无法估量的。

国外一些学者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表扬之中,他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引自多萝茜·洛·诺尔特的研究观点)……所以我们可以依靠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进行集体教育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扬批评尊重为先

谷田雅春说:

“要培养好孩子,首先要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

”所以我用表扬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收到了较好效果。

1、表扬要及时

晨会,学生互相表扬。

谁最了解学生?

他们自己。

所以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同学的表现,并记录下来。

第二天晨会时表扬他们,要及时表扬,不要拖延。

否则,时间过长,学生对这个表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更不能强化好的行为。

学生在互相表扬中,能增加友谊减少矛盾、互相欣赏减少嫉妒、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班级中形成高尚的氛围,受表扬的同学自豪,同时也非常感激表扬他的同学,其他同学也受到鞭策,暗下决心争取表扬。

学生都有嫉妒心,这对他们成长很不利,尤其同位互相嫉妒的很多,调位是治标不治本。

我分别找他们谈,让他们互相找对方的优点,在晨会上彼此表扬,每当看着他们的表情由惊讶到惭愧到高兴,我会感到很欣慰。

2、千方百计表扬差生

历来差生最使班主任头痛,怎么办?

还是表扬。

想方设法挖掘他们的优点,采取多种方法加以表扬。

首先发动同学及时找到他们的优点大力表扬。

其次在家访时询问他们的家长,鼓励家长讲出学生的优点。

还到他们以前就读的小学,向他们的老师寻求他们的优点。

找到他们的优点后接下来是多方表扬,在班上表扬,让他们在同学中感受关注;在办公室表扬,让老师对他们欣赏他们;在家长面前表扬,让家长高兴,学生也很受感动。

这样做比批评他们效果要好的多,我们曾教了一名学生,不学习,常违犯纪律,同学送他外号叫“孙悟空”,有的老师说他没救了,我们经过观察,发现他有很多优点:

爱劳动、会唱歌,最主要的是,家访时发现,他非常孝敬他爷爷,于是我们就常给他表现的机会,让他分管劳动,干得好就表扬;让他代表班级参加歌咏比赛;在班上张贴他孝敬爷爷的事迹,并配上他和爷爷的合照。

经过两个周的努力,他像被唐僧念了紧箍咒一样,稳定多了,同学、老师都说他进步真大。

至于专门把家长叫到办公室,当他们的面表扬他们的孩子,家长有不少激动得热泪盈眶。

有一位以前常在办公室受批评的学生,第一次受表扬后,在日记中写道:

“那一刻我真的很骄傲,我竟然在办公室里,在那么多老师面前受到了表扬,我决定努力再努力,给老师争光!

3、表扬要持续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学生的进步也有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积聚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质变。

因此,要不断表扬,使孩子有成功、喜悦感,并且自信心逐步增强,不断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表扬与批评是对立统一的,有表扬就有批评。

与“人不怕表扬”正相反,“批评不讨人喜欢”。

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听人批评是难堪的事。

老师批评学生,主观上希望通过批评促进他们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思想行为。

的确,批评含有品评、判断、指出好坏,其积极作用应该可以激励人、鞭策人、教导人。

然而,我们说出来的话,说话的方式往往与我们预期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

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更应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4、批评要将心比心

比如在批评学生读书习惯不好时,我会先说一些诸如“我读书也是如此”、“我那时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之类的话,然后将学生思想引到读书习惯培养这一话题上来。

这有助于降低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意识到人人都免不了犯错误,关键是能知错就改。

  5、批评应多用朋友的口吻提出建议

在批评学生时尽量把他看成一个成人,多用建议他应该怎样做,而不是摆老师的架子命令他必须得去做,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6、批评宜冷静不宜冲动

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

但老师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叫王涛,他上语文课哗众取宠,我叫他站起来向全班同学道歉,可是他却无动于衷,并且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全班同学就像看戏剧片样似的看着我。

我当时就想给他几耳光,可是我没那样做。

下课后到办公室我叫他坐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犯错误的学生还可以坐下,我微笑着点点头示意。

我没有直接问他为什么那样做,我备我的课,就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他终于坐不住了,向我说明了他的错误,保证以后不再犯,并主动向全班同学道歉。

最后我才向他讲上语文课的一些基本要求,他都点头表示接受。

我还教过一个学生,顽皮得很,主要是碰到问题,他总是首先把责任推卸给他人,而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一次,他在书上胡乱涂画,甚至写上了一些脏话和不该出现的内容。

我找到他,他第一句话就是:

“是××画的。

”我听了并不着急,而是让他坐下,温和地问他:

“是吗?

”“是他叫我画的。

”他涨红了脸。

“你再想一想。

”他不说话了。

这时,我对班里的孩子说:

“今天××的表现有了很大进步,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刚说完,他就小声地说:

“是我画的。

”接着,同学们都向他指出了错误所在。

他出乎意料地点了点头。

之后,他遇事推卸责任的情况有了好转。

我想他的转变是因为在批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没有让他下不来台,而是给了他应得的尊重。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表扬与批评正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途径。

表扬与批评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

因此,老师要讲究表扬与批评的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学生也就会在表扬与批评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所以,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一定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有勇气改变自己的错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开展评比,鼓励进步

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设计了一些小小的评比活动,请学生相互间做评委,进行比赛,一个星期做一次总结。

最后的结果肯定绝大部分的学生有进步,这样激发了他们的积极心,才能起到评比应起的作用。

只有经常评比、鼓励,才能慢慢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次二次的评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小学生的道德习惯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养成的,而是在天长日久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小学生在小学期间,能够长此以往地受到鼓励,我相信,良好的道德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形成。

所以,我们可以在班级里设立评比表,大力表扬好的行为习惯、优秀事迹。

在评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优秀的典型,鼓励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参与活动,重在指导

学校里会开展各项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过程。

学生通过参加运动竞技,可以训练勇敢、坚毅,引导其他学生学会团结友爱、互敬互助,培养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参加劳动,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可以锻炼出学生求实和责任感。

类似活动中到处都有教育的契机,关键是我们要能发现并且将教育落到实处。

上个学期,我接到了开放班队主题队会的活动,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准备着各自的节目。

而在排练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因为表演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有互相争抢表演而出现的争执……碰到这些问题,队员们并不会由此不愉快,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争吵过后能自觉进行反思,能以宽容、体谅的心态来对待同伴,我觉得这点是最为可贵的。

学生们不但举办了一次成功的班队活动,更重要的是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相处,学到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方法。

三、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训练强化而逐渐形成的。

思品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任。

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我重视了行为诱导,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努力在导行上下功夫。

(一)在课内教学中打好导行基础

思品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让学生明知事理,激情引趣,在学生具有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道德行为训练。

课堂教学的行为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某种行为的要领,并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中反复训练才能达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品德的导行任务单凭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阅读感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教材的知识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为导行作好铺垫。

1、分析图意,明理导行

小学思品课教材,可谓图文并茂,不少插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析图想象,让学生从画中获得感知的基础上明理,图文配合,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如第十册《真正的勇敢》一课中,前一幅图是刘胡兰在敌人的刀面前不低头,挺起胸膛从容就义的场面。

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整体看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四周的环境、理解故事情节。

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考:

“在敌人刀面前刘胡兰表现怎样?

她当时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说?

当徐洪刚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会怎么想?

怎么做?

”经过讨论,挖掘了文中的潜在含义,突出了英雄的光辉形象,使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故事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加深理解,进而明白了“向刘胡兰、徐洪刚学什么?

”的道理,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点,获得了发自内心的行为导向。

2、辨明是非,分析事理导行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道德观点来分析事理,辨明是非,进而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如在第八册《珍惜时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明理后,联系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出示下列辨析题:

“下列行为对吗?

为什么?

”①师布置的作业用20分钟便可完成,但王红边写边玩用了一个小时才写完。

②丁宁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

③妈妈让军军洗头,军军说:

“明天再说吧。

”可第二天军军贪玩仍然没洗。

④李玲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没有休息、娱乐和帮妈妈做家务的时间。

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学生间的热烈讨论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懂得了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按正确的道德要求去努力,从而达到导行的目的。

3、利用“换位”表演,潜移默化中导行

学生明理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朗诵或表演,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了学生道德行为。

如教学第四册《谦让》时,先指定两位同学进行预习,然后课堂上分别扮演孔融的父亲、孔融,依据课文内容进行了生动活泼的表演,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使学生在直观形象和融洽和谐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懂得谦让的教育。

这样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角色换位中,引发思想共鸣,达到寓教于行的目的。

4、树立典型,增强导行的直观性

事实上,坚持正面引导,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并不很难,难的是怎样使学生用道德认识指导道德实践。

比如,学生对身边的好人好事耳闻目睹,有时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认为做好事的同学是“傻瓜”。

是不是他们不明白助人为乐的道理呢?

不是的。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我想是我们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得不够。

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宣传同学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同学们以先进为榜样,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教学《雷锋叔叔好榜样》后,我接着开主题班会,内容是“找‘雷锋’”,树立学生中的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同学们心中有了偶像,提高了说服力。

(二)课内外联系拓宽导行路子

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是在思品课上能够完成。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只是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明白道德观点和准则“是什么?

”“为什么?

”“应该怎么做?

”并没有落实到实践中。

因此思想品德课的导行不能局限于课内,还要设计安排合理的活动,把思品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中。

课外导行是思品课的继续和发展,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使德认识升华,是道德行为受训练的过程,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的过程,更是达到导行育人的过程。

1、思品课与其它学科结合导行

根据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巩固思品课的成果。

如教《抗日小英雄》一课,教学后就联系课文讲《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小英雄的事迹,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认识到“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敢于斗争才是真正的勇敢行为”,倍感英模可亲、可敬、可学,促进学和知行统一。

2、灵活运用班队活动导行

在班队活动中开展有趣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如学了《关心体贴父母》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队会上赞扬父母的功德,使学生深知父母在自己身上倾注的情和爱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从而激发对父母强烈的爱,以实际行动去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3、联系家庭和社会导行

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将导行深入家庭,丰富教学内容。

如《主动做家务》一课,与家长取得沟通,通过《家庭劳动调查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穿衣、叠衣、系鞋带、整理书包、钉纽扣等竞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还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体验,积累感性认识,提高教学实效。

在学习《劳动光荣》、《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这一系列课文后,我就安排了让学生打扫校园卫生,打扫公共楼梯等活动。

在打扫操场的活动中,学生发现了在我们身边,不讲卫生,劳动习惯差的人大有人在,这些人乱吃零食,吃了东西后,还乱扔包装纸,路边有,花坛边也有,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义愤填膺,一直在批评这些不文明的人,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为了抵制这种不良习惯的蔓延,我们小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讲卫生、爱劳动的宣传工作。

同时,他们也发现,在我们周围,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情况也比较突出。

于是学生地进行了环保行动,在假日小队的活动中,有的在小区里,回收旧电池。

有的在小区里进行宣传,告诉居民废电池的危害。

有的清扫绿化带,并向路人散发环保宣传单,真正为环保做出了一份小小的贡献。

活动的体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长期地、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才能使课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自然的、一贯的、巩固的行为习惯。

这样,思品课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孩子道德习惯的养成具有其特有的长久性、艰难性、曲折性的特点。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让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养成道德习惯。

 

参考文献: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作者:

田恒平,《班主任理论与实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作者:

高谦民,黄正平,《小学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

乔建中,《班级德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

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12月

作者:

李弈,《关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作者:

邵广侠,《道德教育要引导人过上美好生活》,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3月

作者:

刘志山,《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