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056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各课练习题

桃花源记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2)俨然()(3)阡陌()()

(4)问津()(5)邑人()(6)诣太守()

(7)垂髫()(8)发髻()(9)两鬓()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

B.便yāo()还家

C.yuán()溪行

D.xún()病终

E.欣然ɡuī()往

F.后suì()无问津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

()()

B.着:

()()

C.间:

()()

D.率:

()()

E.语:

()()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

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5.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词性及意思。

 

6.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

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

B.后遂无问津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B.极端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B.告诉C.说

(4)处处志之

A.同“讠志”,作标记B.标记C.意志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断绝B.独一无二的

C.穷尽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6)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味道好D.新鲜肥美

(7)屋舍俨然

A.好像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D.严厉的样子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至少三个)

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二)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

①肆:

致力。

②艺:

种植。

③靡:

没有。

④暖:

遮蔽。

⑤俎豆:

祭器。

16.给下列各字注音。

稷()靡()吠()俎()孺()怡()

17.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

憩()荫()纵()斑白()

18.翻译下列两句诗。

(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9.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

20.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2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2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2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2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四)

天宝山有三道人,采药,忽得瘗钱,而日已晚。

三人者议:

先取一二千,沽酒市脯,待旦而发。

遂令一道人往,二人潜谋:

俟沽酒归,杀之,庶只作两分。

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既携酒食,示人次,二人者忽举斧杀之,投于绝涧。

二人喜而酌酒以食,遂中毒药而俱死。

25.解释下列词语。

(1)沽:

(2)市:

(3)潜谋:

26.选择对“待旦而发”翻译正确的一项,并说出其理由。

A.等天亮了再出发。

B.等天亮了再开掘。

正确的一项是:

理由:

27.试翻译“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28.诵读以上片断,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讽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三、写作

29.《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可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到底是否存在?

为何找不到呢?

请展开想像的翅膀,给读者一个答复或解释,可围绕“桃花源如何消失”这一范围去组织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

一、1.

(1)huò

(2)yǎn(3)qiānmò(4)jīn(5)yì(6)yì(7)tiáo(8)jì(9)bìn

2.A.咸全、都B.要同“邀”邀请C.缘沿着D.寻不久E.规计划F.遂于是,就

3.A.shě舍弃shè屋舍B.zhuó衣着zháo着急C.jiān房间jiàn间隔D.shuài率领lǜ圆周率E.yǔ语言yù不以语人

4.A.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B.妻子妻子和儿女专指男子的配偶

C.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D.如此像这样这样

E.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F.鲜美(指色彩)鲜艳美丽指食物味道好、浓

6.

(1)陶渊明潜元亮东晋安乐宁静的,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

(2)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发现访问离开

(3)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A.问/所从来

B.后遂/无/问津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①C②C③B④A⑤D⑥A⑦B⑧C

二、

(一)9.俨然:

整齐的样子属:

阡陌:

田间小路垂髫:

指小孩

要:

同“邀”邀请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

于是、就惋:

惊讶、惊奇

10.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渔人渔人

11.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语,“不管”。

12.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咸来问讯

(4)先世避秦时乱

(5)与外人间隔

13.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4.C

15.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16.jìmǐfèizǔrúyí

17.憩:

休息荫:

遮蔽纵:

纵情斑白:

指老人

18.

(1)春天养的蚕吐出长长的丝,秋天庄稼成熟收割而没有国家的赋税。

(2)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老人们欢快地到处游玩。

19.与课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达了一致的意思。

20.这些诗句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三)21.桃花源记

22.①只②长寿③有的人④这里

23.多过其实

2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

(四)25.沽:

买市:

买潜谋:

暗地里商量

26.B联系“日已晚”“先取一二千”说明道人打算在此过夜,第二天再行挖钱;联系后文二人想分作两份和一人想独吞等明显是都惦记埋在地下的钱,因此“发”是开掘而不是出发。

27.买酒的人也想在酒食中下毒,害死两个道人就可以独吞了。

28.本文揭露讽刺了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的丑恶社会现象。

三、29.(略)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

儒()淤()涟()蔓()苔()

蜀()逸()噫()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

(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

(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4.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

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B.适宜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B.少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B.却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

B.代词,它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来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B.妖气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B.同意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B.栽种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

(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

(6)香远益清

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今义:

(2)惟吾德馨古义:

今义:

(3)谈笑有鸿儒古义:

今义:

(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

今义:

(5)宜乎众矣古义:

今义:

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

何陋之有?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填空。

(1)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我们学过唐代(人名)的(书名),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以,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时代)的(人名),选自《》。

(3)《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

《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的世风。

10.把握两篇短文的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各题。

(1)《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文大意?

(2)《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4)《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

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12.解释下列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1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孔子云:

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1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16.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的节操和的情趣。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给下列字注音:

蕃()濯()亵()鲜()

18.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A.省略句B.判断句C.被动句

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21.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22.《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2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24.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5.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三)

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

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之,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其言,与之书,终成大学(大学问家)。

26.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好学()

(2)洞壁()

(3)求偿()(4)邑有文氏者()

2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文。

(1)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主人感其言,与之书。

28.给以上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题目:

29.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后谈谈你的想法。

(写一段话,字数不超200字)

三、写作

30.题目:

《爱说》

提示:

按照《爱莲说》一文的结构,仿写一篇《爱×说》,“×”可以补写为“花、草、树、木、鱼、虫”等等,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lòumínɡxīndúhónɡrúyūliánmàntáishǔyìyì

3.

(1)出名

(2)灵异、灵性(3)德行(4)台阶(5)调弄(6)沾染(7)更加(8)应当

4.

(1)A

(2)D

5.

(1)A

(2)B(3)C(4)C(5)B(6)A(7)C(8)C

6.

(1)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2)形容词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3)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乱

(4)动词作使动用法使……劳累

(5)蔓、枝:

名词用作动词蔓枝缠绕

(6)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幽

7.

(1)身样子

(2)美好芳香(3)大、渊博今常指鸿雁、书信(4)泛指管弦乐器今指丝绸、竹子(5)当、当然今为合适、应当

8.

(1)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

(2)这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5)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6)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7)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8)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9.

(1)铭刘禹锡《陋室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2)说明议论用来抒发感情宋朝周敦颐周元公集

(3)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趋炎附势追求富贵

10.

(1)“惟吾德馨”提挈全文大意

(2)表达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这段话将莲人格化,是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

在这里,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意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用意在于表达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从中看出作者在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中,并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二、

(一)11.……‖苔痕……‖南阳……

12.

(1)这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

(4)使身体劳累

13.A

1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15.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16.陋室铭刘禹锡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二)17.fánzhuóxièxiǎn

18.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B20.C

21.

(1)花之君子者也

(2)出淤泥而不染

22.富贵的人品德高尚的人看法:

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23.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

讽刺了追逐名利的世态

24.BCDEA

(三)25.(略,言之成理即可)

26.

(1)喜欢

(2)凿洞(3)报酬(4)同乡

27.

(1)希望能得到主人家的书全部读完它们。

(2)主人被他的话感动了,就借给他书。

28.凿壁借光或凿壁偷光

29.(略)

三、30.(略)

核舟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二黍许()罔不()贻余()箬篷()

糁之()轩敞()多髯()衣褶()弥勒()

倚之()一楫()椎髻()篆章()壬戌()()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

因:

象:

(2)尝贻余核舟一贻:

(3)箬篷覆之之:

(4)雕栏相望焉焉:

(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矫:

不属:

(6)其船背稍夷夷:

(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盈:

3.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4.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

5.找出下列通假字,写出本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

(2)诎右臂支船通

(3)左手倚一衡木通

6.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作者,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2)“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左边的刻字出自,右边刻字出自。

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尝贻余核舟一。

(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看见)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尚、竟然)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0.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B.通计一舟,为人五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B.语气助词

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

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