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560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docx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乡中学高三生物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C占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

2

B.DNA解旋酶作用于①②两处

C.若①处后的T变为A,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变化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4N的DNA分子占3/4

参考答案:

A

2.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实验①B.实验②

C.实验③D.实验④

参考答案:

ACD

【详解】A、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温度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影响不大,一般用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正确;

C、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中蔗糖酶只能水解蔗糖,不能水解可溶性淀粉,所以材料选取不合适,C错误;

D、pH值不仅影响酶的活性,也会影响可溶性淀粉的水解,不宜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

ACD。

3.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B.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各处

C.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

D.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参考答案:

B

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A正确;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B错误;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D正确。

4.纳米技术是跨世纪新科技,将激光束的宽度聚焦到纳 米级范围内,可修复人体已损坏的器官,对DNA分子进行超微型基因修复,把尚令人无奈的癌症、遗传病彻底根除。

对DNA进行修复属于(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互换D.染色体变异

参考答案:

B

5.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C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h1>h2,在达到平衡后,A、B、C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A=B=CB.A>B>CC.A>C>B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

C

要使装置A端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1会产生压力与AB两端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渗透平衡时,两种溶液的浓度是A浓度>B浓度.同样道理C浓度>B浓度.又因为h1>h2可推断出A浓度>C浓度.

6.下图为几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

请判断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细胞膜的A、B两种物质通常不是静止的

B.丙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中物质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C.胆固醇跨膜运输是以乙的方式进行

D.甲、乙、丙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对于维持活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C

7.有关细胞生命历程中各种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细胞中的mRNA不存在明显区别

B. 在不同的癌细胞中,DNA含量都相同

C. 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会有所减小

D. 细胞的衰老受基因的控制,细胞凋亡则不受基因控制

参考答案:

C

8.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参考答案:

B

9.研究者在遮光状态下,测得了相同的新鲜菠菜叶在不同温度和O2含量条件下的CO2释放量,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为相对值)。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根据变化规律,表中10℃1.0%条件下的数据很可能是错误的

   B.温度为3℃O2含量为3.0%是贮藏菠菜叶的最佳环境条件组合

   C.O2含量从20.0%升至40.0%时,O2含量限制了呼吸强度的继续升高

   D.在20℃条件下,O2含量从0.1%升高到3.0%的过程中,细胞无氧呼吸逐渐减弱

参考答案:

C

10.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D.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

A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胞的分化;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解答】解:

A、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存在于正常体细胞中,故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A正确;

B、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为控制细胞正常分裂的基因,故在正常细胞中会表达,B错误;

C、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增殖方式之一,C错误;

D、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

A.

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凋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汁数且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参考答案:

A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解答】解: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设标记总数为a,第二次捕到的总数为b,其中标记数为c,则总鲤鱼数为a×b÷c,标志物脱落使标记鲤鱼(c)数目减少,总鲤鱼数所以会偏大,A正确;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由于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未震荡使酵母菌沉淀,所以上层吸出的酵母较少,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如果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使数值偏小,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小,D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2.(07全国卷Ⅱ)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参考答案:

答案:

A

解析:

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

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必须依靠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其通透性发生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释放出来,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绝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只有极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与B细胞接触,即体液免疫多数情况下要依赖T细胞,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来的。

所以一旦切除了幼年小鼠的胸腺,其细胞免疫会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将下降,故选A。

13.在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性环境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氧量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参考答案:

C

14.人的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   )

A.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B.细胞内色素减少

C.细胞内水分减少           D.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

参考答案:

B

【Ks5u解析】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2)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3)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4)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5)有些酶的活性降低;(6)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故选B

15.如图是从一种生物体内获得的某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显微镜下观察此细胞,可以看到染色体、纺锤体、赤道板

B.此时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两个四分体

C.此时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D.此细胞可能是小麦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参考答案:

C

1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条由n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中含有的羧基数目和氧原子数目至少为l和n

B.通常情况下.分子式为C63H1030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16个肽键

C.n条由m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中,完全水解共需要(m—n)个水分子

D.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失去的水中的氢来源于氨基和羧基中的氢

参考答案:

A

17.用XhoI和SalI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图中两种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同

B.如图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DNA

C.泳道①中是用SalI处理得到的酶切产物

D.图中被酶切的DNA片段是单链DNA

参考答案:

D

【分析】:

该题考查DNA的结构、限制酶的特点和功能等。

DNA一般是双螺旋结构;限制酶可以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

【详解】:

限制酶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的限制酶能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由电泳图可知XhoI和SalI两种酶分别切割时,识别的序列不同,A正确;同种限制酶切割出的DNA片段,具有相同的粘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可以构成重组DNA,B正确;Sal I将DNA片段切成4段,Xho I将DNA片段切成3段,根据电泳结果可知泳道①为Sal I,泳道②为Xho I,C正确;限制酶切割双链DNA,酶切后的DNA片段仍然是双链DNA,D错误,所以选D。

【点睛】注意图1两种限制酶的识别位点数量,Sal I有3个识别位点,能将DNA片段切成4段,Xho I有2个识别位点,能将DNA片段切成3段。

18.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

B.研究各自作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通过标记DNA和蛋白质,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标记T2噬菌体要先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大肠杆菌

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菌的DN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从而使R菌发生了转化

参考答案:

C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过程是:

分别将①无毒R型活细菌、②有毒S型活细菌、③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④无毒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不死亡、死亡、不死亡、死亡,而且从④组死亡的小鼠体内检测出S型活细菌,可见,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并没有将DNA和蛋白质分开,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开,即用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让这两类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最终证明了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先用分别含35S、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以获得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大肠杆菌,再分别用这两类大肠杆菌培养未标记的T2噬菌体,以获得分别用35S和32P的标记的T2噬菌体,C正确;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染色体,D错误。

19.磷酸肌酸主要储存于动物和人的肌细胞中,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和磷酸肌酸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磷酸肌酸(C?

P)+ADP═ATP+肌酸(C)

A.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B.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相偶联

C.肌肉收缩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使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D.据ATP的结构推测生物体内还存在着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如GTP、CTP等

参考答案:

A

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但不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A项错误;当肌肉收缩而使ATP含量由于大量消耗减少时,磷酸肌酸就释放出所储存的能量,供ADP合成为ATP,同时生成肌酸,这是动物体内ATP形成的一个途径,当肌细胞中的ATP浓度过高时,肌细胞中的ATP可将其中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因此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相偶联,肌肉收缩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使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B、C项正确;GTP、CTP等也是生物体内存在着的其他的高能磷酸化合物,D项正确。

20.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参考答案:

B

【考点】D9: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

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

B.

21.已知一个由2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共有肽键198个,翻译该蛋白质分子的mRNA中A和U占25%,则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中,C和G应有   

   A.700个         B.800个      C.600个    D.900个

参考答案:

答案:

D

22.某一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如下,曲线图分别表示该动物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及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

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可发生在乙图中

B.乙图可对应于丙图de段和丁图hj段

C.甲图所示细胞位于丁图曲线中的fg段

D.丁图hj段对应的分裂时期包含在丙图bc段分裂时期中

参考答案:

C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后期,乙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de段由于染色体的分离导致细胞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乙图可对应de段,但乙图细胞中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与hj的四个染色体组不符,B错误;甲图为有丝分裂中期,体内有两个染色体组,对应丁图中的fg段,C正确;丁图中hj段的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包含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丙图中bc段不仅可包含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包含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一或二,D错误。

23.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是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手指受伤时,选择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②稻田定期排水;

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④光下适当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B

24.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只有35S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只有32P

参考答案:

A

25.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

下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

叙述错误的是

A.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

B.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丁野生型

C.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参考答案:

D

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于野生型,光照强度低于P时,对光照的吸收能力低于野生型,则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A正确;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CO2吸收速率大于野生型,则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B正确;光照强度低于P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则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正确;光照强度高于P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则限制因素是除CO2浓度外的其它因素,D错误。

【KS5U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光照强度,CO2浓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突变型水稻叶片有两个特点:

叶绿素含量低,而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图中P点是个转折点,P点前光照强度低,突变型光合速率低,P点后光照强度高,突变光合速率高,需正确分析其原因。

26.为了探讨某种植物的一些生理特性,科研人员做了一系列的相关试验。

下图是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的其光合速率变化情况。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图中a~b段可以看出,限制叶片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

B.若其他条件不变,对叶绿素而言,有效辐射的光主要是蓝紫光和红光

C.图中c~d对应时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先增加后减少

D.i点时叶肉细胞内合成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参考答案:

C

27.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DNA的主要合成场所是细胞核,RNA的主要合成场所是细胞质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酸知识,难度较小。

tRNA含有氢键;原核细胞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DNA合成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RNA合成的主要场所也是细胞核。

28.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DNA分子结构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种类的比例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

参考答案:

B

【考点】7E:

基因与DNA的关系;76: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解答】解:

A、DNA分子是由两条具有反向平行关系的子链螺旋而成的,在链的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中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基因)的特异性,C错误;

D、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2个DNA分子,D错误.

故选:

B

29.当卵细胞达到(  )时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成熟

参考答案:

C

30.右图是某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正确的是

A.该细胞分裂结束即可进行受精作用

B.该细胞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C.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2个染色体组

D.正常情况下,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不可能是X染色体

参考答案:

D

31.下图表示人体部分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