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052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

《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docx

0702基础教育修改稿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

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

----上海市三所接受外籍学生随班就读学校的个案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赵萱

上海市建平中学宋海云

(上海200062)

摘要:

伴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外籍中小学生选择随班就读于上海市中小学校,学校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引发诸多关注。

文中通过对外籍中小学生参与上海市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政策分析、申请入读以及就读方式的整理。

三所学校的详细个案研究希望对出于摸索阶段的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有所启示。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外籍学生随班就读

 

一.绪言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口迁移引发了上海新移民教育,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则直接催生了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

数据显示2005年在沪外国常住人口达到了100011人,2006年达到了119876人,2007年达到了133340人,其中包括了留学人员及家属、驻华机构代表及家属、外资企业工作人员及家属和外国专家及家属等。

大量外籍人士选择定居上海,这个数量庞大的“新上海人”群体,在为上海的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急切地需要在生活上得到各方面的保障,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子女的就学问题。

2004年1.08万外籍中小学生在上海就读于21所外籍子女学校,0.2万外籍中小学生就读于150所经过市教委审核的中小学校。

截止2008年12月,在沪共有20所国际学校,7所补习中心,上海所有的中小学均向外籍学生开放。

伴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外籍中小学生出于对中文学习、扎实的基础教育、远低于国际学校的学费等的需求,选择就读于上海市中小学校,随班就读外籍学生人数、国籍分布的扩大,学校场域中的国际理解与跨文化教育管理值得我们去关注。

(二)理论基础

关于跨文化视域中的沟通与理解,国内外著述颇多,一般集中于讨论跨文化交际的成与败,对于跨文化环境中信息传递的扭曲、因意识形态的差异引发的跨文化冲突、文化旅居者的理解与适应都有涉及。

而教育如何扮演好培养多元、和平、安全世界的建设者这一角色,在历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的建议书上均有讨论。

对于和平、和谐世界的渴望,促成了各种教育名称和理论流派的涌现,从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到跨文化教育。

伴随全球化的进程、世界移民浪潮、学校国际化的趋势,校园中师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国际教室”在国际化大都市如纽约、巴黎的高等学府已是随处可见,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学会生存,更要学会共存。

“中国教育热”、“汉语热”已是众所皆知,高等教育阶段来华留学生研究不胜枚举,而仰慕扎实基础教育而来的中小学校园里的外籍学生,对他们的适应和融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

(三)前期调研综述

笔者用了半年的时间,收集了国家、上海市各区县对于辖区范围内中小学招收外籍学生的政策、规定,电话联系了上海市教委在2004年发布的《上海市接收外国学生的中小学名单(150所)》中的所有学校,就外籍学生在沪上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情况做了次摸底。

研究发现教育部、上海市出台的政策着力于大方向上指导中小学招收外籍学生,涉及到学籍管理政策、学校的招生资格认证,如:

《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第4号令1999年7月21日)、《关于鼓励境外儿童来沪接受华文教育若干规定的通知》(沪教委财[1997]44号)及沪教委港澳台[1995]5号、7号文件)、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沪教委外(2000)4号)、《上海接收外国中小学生学校一览表(150所)》

(索取号:

AA4311004-2004-001发布日期:

2004-05-01)、《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沪教委基〔200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本市中小学、幼托园所接受外国学生(幼儿)若干规定的通知》(沪教委外[2006]73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物价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规范本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所接受外国学生(幼儿)收费管理的通知》(沪教委财[2007]8号文)等;各区县的细则主要集中于通告本区内有接收资格的中小学以及辖区内招生的统一规定,涉及到就近入学、签证要求、监护人要求等,如:

《浦东新区关于做好外籍学生招生与学籍管理工作的通知》(浦社发〔2008〕教字75号)、《浦东新区招收外籍随班就读学生学校名录》(2008-01-23)、《浦东新区关于中小学、幼托园所接受外籍学生(幼儿)工作的指导意见》(浦社发〔2007〕办字7号)等;各个学校负责制定细则,细化本校招生的条件和注意事项,并根据多年经验的积累拟定外国学生入学须知、优秀外籍学生评选办法、外籍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等,如:

建青实验学校2010年3月更新的规章制度中《学校涉外人员守则》、《外国学生办证流程图》、《外国学生入学须知》、《建青实验学校优秀外籍学生评选办法》、《建青实验学校外国学生积极分子评选法》、《建青实验学校外国学生(独立编班)管理规章制度》和《对外汉语班学生守则》。

在2004年发布的《上海市接收外国学生的中小学名单(150所)》中的学校在外籍学生申请入学的处理上各有不同,主要是以下几类:

(1)因学额紧张拒绝招收,如上海小学、闵行小学等;

(2)校内设有国际部或境外班,对外籍学生单独授课,单独管理,如上海中学、洋泾-菊园学校等;(3)校内设有国际部或境外班,外籍学生全部或部分融入本部教学和管理;(4)校内没有设有国际部或境外班,外籍学生全部随班就读。

二.沪上三所接收外籍学生随班就读的个案研究

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学校、教师在摸索对随班就读的外籍学生的管理与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形成民主、开放、和谐、进取的现代学校文化,有助于师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形成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往的能力,将来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有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优化育人目标。

在高喊教育公平的时代,如何为班级里面的外籍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成了对学校、教师实践教育公平理念的一大考验。

因此选取了其中三所学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分别是

(1)校内设有国际部或境外班,外籍学生全部或部分融入本部教学和管理的JP中学;

(2)校内没有设有国际部或境外班,中外学生统一接受双语授课的YKP学校和FS外国语小学。

(一)随班程度因生而异的公立示范性重点高中JP中学

1.“口碑是做出来的”

建平中学接受外籍留学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的儿子麦英斌在该校完成了初中学业和高一高二的学习。

04年有3位来自同一家族的印尼学生申请随班就读;05年全校有24位外籍学生,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2006年就增加到了35人,来自8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2007年有53位来自德国、韩国、日本、伊朗、厄瓜多尔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在念书;08年在读的外籍学生数达到60人;09年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少到30人;2010年有基本持平,鉴于建平外籍学生在复旦留学生考试的优异表现,每年学校会有两个推优复旦的名额,被评上的外籍学生参加复旦留学生考试后可以获得在总分基础上再加20分。

2.“招收外籍学生是JP学校发展的需要”

(1)促进JP形成民主、开放、和谐、进取的现代学校文化

构建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质的JP学校文化是今后一段时期的核心任务,这是一个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包括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系统,所谓开放就是海纳百川,包容差异,多元选择,非封闭,非歧视的人生态度;所谓民主则是指合作共生、对话协调、非独断、非专行的价值取向;所谓和谐就是指人际友善,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所谓进取就是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精神风貌。

接受外国留学生国对于JP中学形成民主、开放、和谐、进取的现代学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育人目标,培育国际视野

招收外国留学生和JP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是一致的,要培养现代社会未来人才,具有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

JP的学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有利于培养JP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往的能力,将来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实现JP中学“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3)JP中学国际化的推手

JP中学新5年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必须把JP教育放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放在JP几十年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核心发展力的历史进程中,来思考谋划。

以国际视野、科学思维、战略眼光来规划未来……”。

JP中学认为要站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沿,接受外国留学生能有效推动学校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实现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优化教育资源,使办学达到最大效益,以应对新的形势对的挑战。

“成为接受外籍留学生的学校”对JP中学在未来更高层面上的发展来说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3.JP中学的外籍生日常教学

JP中学进一步完善了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课程设置,确定了留学生在高一、高二年级随班就读和分层语言学习相结合、高三年级独立编班的教学模式,并专门设计了高三留学生的课程内容。

学校目前以韩国、日本等亚洲籍过来念高中的学历生为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HSK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按留学生语言水平实行分层次教学。

一般上午高一、高二年级的外籍孩子们都去随班上课,下午选修课时间按年级不同和HSK水平的差异,有老师给他们进行分层教学。

HSK3级以下的外籍学生:

国际班集中补课后鼓励随班,具备中级汉语水平外籍学生分散进入本部参与随班混读。

4.JP中学的管理特色:

有分有合、导师带教、伙伴互助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对每一个留学生负责”的教育原则,实行“有分有合、导师带教、伙伴互助”的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

所谓“合”是指高一、高二年级HSK水平达到三级以上的留学生一天7节课和建平学生一同随班上课;所谓“分”是指每天第7、8节课,这些留学生按照自己的汉语水平选择和建平学生一起上选修课,或者按照自己的汉语水平选择上不同等级的汉语水平课。

没有汉语基础的留学生第一学期集中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基础的学习,高三独立成班。

“导师带教”是指每位留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无论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得到导师的大力帮助。

所谓“同伴互助”是指每位留学生在自己的班级里都会有一名和他结对的建平同学,不仅帮助他提高汉语水平,还帮助他尽快适应建平的学习生活,带领他一同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活动。

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制教学和套餐式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性,实现个性化学习。

学校除国家规定课程外,还开设了近100门选修课和拓展课,包括专门为外籍学生开设了HSK语言和中国文化课程。

外籍学生和中国学生高一、高二和建平学生同班、同活动,有些交换留学生还可以住到建平学生家,最长一年,真正体验中国的教育和文化。

目前学校引进了英国课程和英国专业教师,正在进行国际化课程的实验和研究,旨在为本校学生和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进一步规范外籍生管理,JP中学在学校ISO管理和《JP学生手册》的基础上制定了的外籍学生管理条例和《JP外籍学生手册》,具体的管理细则有:

外籍学生招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外籍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外籍学生校园管理规定、外籍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外籍学生签证管理规定、外籍学生安全保卫的规定、外籍学生办主任管理工作职责、外籍学生任课教师工作职责、外籍学生奖励和违纪处理规定。

为了帮助外籍学生融入JP校园,学校所有的德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都欢迎他们的参与。

2009-2010学年JP中学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文化节中为外籍学生就设有:

外籍学生中文写作比赛、外籍学生中文演讲比赛、外籍学生中文书法比赛、中华文化知识竞赛等,并按照汉语水平划分为高级组和低级组,评比一、二、三等奖若干名,鼓励在校外籍学生学习中文、熟稔中国文化常识。

(二)ATrulyInternationalSchool:

YKP实验学校

1.融中外学生,做上海本土国际学校

YKP实验学校成立于2007年4月,同年9月3日正式开学。

学校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国内外精英担任,以母语授课,中英双语教学。

学校规划建设成为一所提供12年一贯制教育的国际一流的中国国际化学校,包括5年小学、4年初中和3年高中。

中学部建在上海金山区并提供住宿。

学生来自中国及其它18个国家和地区,班级中外籍学生、港澳台学生与大陆生源基本维持在1:

1,中外学生共同接受由中外教育专家特别为YKP学校设计双语课程的课程体系,强化中英文教学。

学生、教师文化的背景差异使得教和学的过程演变成一个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在更大程度上学会宽容,学会如何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YKP的课程以中国学历教育课程为基础,吸取国际上其他优秀教育制度的优点。

未来学校将会设有课程研究中心,专职研讨课程设置和内容,小学部注重中英双语的沟通流畅,中学部将会开设较为广泛的学科课程以便更快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水平。

在家长填写入学申请表的时候,学校会在表格加印些问题,请家长认真考虑:

如果家长的回答是“是的,我愿意”,那么YKP学校欢迎家长和孩子来跟学校联系。

这些问题是:

是否要您的孩子具有流畅的中英语;是否要您的孩子了解中西文化;是否愿意参与支持孩子的学习;是否崇尚学无止境;是否要孩子成为将来行业里的领袖;是否信赖全人教育的方向;是否重视国际交流;是否支持承担社会负责;是否愿意承担经济责任而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校园里面没有那种“你是上海人本地人”、“你是外籍人士”、“你是外省来上海的小孩”的概念,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虽然有国籍区别、文化背景的差异,但是来接受YKP一样的教育,没有任何的特殊照顾,因为YKP要做上海本土的国际学校。

2.西式管理典范:

家校协力--成功的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合作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家校沟通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YKP实验学校借鉴西式学校管理经验,成立了家校协力会,由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组成,孩子入学之后,家长便自动成为家校协力会成员。

学校秉持着一种理念:

家长的积极支持、与学校的日常沟通都有助于把孩子培养成材,家庭与学校一样,是培养孩子的核心。

因此YKP学校希望通过家长培训班的形式给予这些家长以专业指导,如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配合等等。

如果家长和学校能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达成共识,孩子会更感到安全、自信。

譬如学校致力于培养孩子们感恩、独立、有爱心、善于学习、有是非观念等,家长亦能支持孩子持同样的人生观,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并最终会实现YKP的教育宗旨:

培养一个熟稔中国文化基础、具备全球视野的世界好公民。

为了保证家校协力会沟通家长与学校的功能,在每年九月,每个班级都会选举两位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代表(CLASSREPRESENTATIVES),并由他们来组织、筹划家校协力会的例会(FOYKP),任期到次年9月再次选举为止,允许连任。

如果选举出来的两位代表之间因为语言等原因不能很好的与彼此交流,班级可以另外选择一位无投票权的代表作为翻译。

2009学年第二学期家校协力会开展的活动有:

YKP实验学校和全球气候运动与环保设计项目EcoDesignFair(20091015)、包校家长读书会YKPBookClub(201001)、为筹集购置体育设备和合唱团筹备基金的本校艺术品拍卖会(20100114)、跳蚤集市:

磁峰小学震后善款募捐项目(20100424)等。

3.日式古典文学:

俳句教授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短诗,源于日本15世纪逐渐兴起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在YKP小学语文课上老师们教孩子们用俳句格式即兴发挥,跳出了传统小学语文的写作套路,在一次电话访谈中,YKP的Z老师就学校对这一教学内容解释到:

“以前在书店看到有些出版物上等的小学同年级孩子的文章,文笔优美,跟YKP孩子们的一比,乍看之下差距太大了!

我们孩子写的文章,根本谈不上什么技巧,只有童趣。

……(YKP的老师当然明白)其实小学作文都有一个套路可循,我们就是怕很早让孩子了解到这个套路,写出的文字都是‘八股’。

……学校近一半的外籍生,家长们几乎都认同小学年龄段的孩子的创造性非常重要,迟一点“开窍”不要紧,千万不能抹杀创造精神。

……”谈话期间,Z老师兴致勃勃的向笔者展示了小学一年级美籍孩子葛一韦的作品:

“企鹅真可爱,出门忘记穿衣服,肚子露出来”。

YKP学校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旨在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化中国学校,培养具有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反映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则是别具一格、兼容中外、重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三)立足国际理解教育校本科研的FS外国语小学

1.外籍生源简析

FS外国语小学里面的外籍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周围的社区,也就是常说的地段生,学校通过了外籍生招生的首批认证。

现在学校里面的十几个外籍学生国籍分布有日、韩、澳、美都有的,绝大部分是华裔学生。

2.唯一的入学模式:

随班就读

FS外校招收外籍学生只提供一种就读模式---随班就读,有三种情况:

(1)仅语言课随班;

(2)部分参加课程,但是不参加考核;(3)语言基础比较好的,愿意接受中国学制,申请全面参加课程。

外籍学生散布在各个班级里面,由于学校人手、资源的紧张,无法为每一位外籍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所以学校在入学时会与家长沟通,对外籍学生学业的具体要求音声而已,倡导人性化,比本地学生宽松一点,但是上课的进度、内容均与班级同步。

出于对学校教学现状和教学资源的认识,FS外国语小学招收外籍学生需要经过笔试和面试,笔试内容主要是小学语数外的测试。

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FS外小认为有一定的中文基础、文化背景也比较类似外籍孩子像是华裔更容易融入FS小学,而FS小学也更有把握能够为这样的孩子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3.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扮演的角色

FS外国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已有7年的历史。

对于在小学阶段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全校师生形成了共识:

要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和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更要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国际交流语言能力、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FS外国语小学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其次是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理性的全球胸怀与视野,理性看待我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对和平、人权、公正、开发、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与态度,小本课程主要是分成了三块:

(1)校本特色(以学校研发的国际教育理解读本为基础,每星期一节课),如: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埃及(2010-01-12)》、《青花瓷(2010-01-12)》等;

(2)活动特色(每个学期会有1个或者多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活动);(3)学科渗透(由任课老师根据自身理解,将学科内容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有机结合开展授课),如小学语文课文《威尼斯小艇》、《悉尼歌剧院》、《一座铜像》、《庄严肃穆的凯旋门》等都介绍了西方的城市、建筑和独特的文化,语文教师尝试在课上有所引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异域风情。

学校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来潜移默化,旨在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宽容,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强调从知识层面上去拓展。

实践证明FS开设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对于本地孩子接纳外籍孩子,在学校里面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最直接的表现在于通过知识的学习,本地学生的涉猎面广了,眼界宽了,最直接的就是面对外籍小朋友可以比较自然地交流。

4.“公立小学不做国际部做的事情”

FS外国语小学希望慕名前来就读的外籍孩子是融合式,而不是学校的特殊成员,所以学校没有提供外籍孩子特殊待遇,诸如升旗、值周等校园活动都是按照学校的要求来的。

事实上浦东有多所专门的国际学校,也有专门的校内国际部,外籍学生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基本情况做选择。

在学校看来,“在公办学校做国际部要做的事情”是没有必要的违背了学校的发展定位的,外籍学生家长前来报名事实上基本是认同了学校的办学模式。

FS外国语小学要关注的是如何在现有学校资源条件是去探索,利用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去促进中外学生融合,同样,通过积累外籍学生的教育管理经验去丰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实现双向共赢,逐步去实现学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反思

(一)教育理论的交织与变迁:

从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到跨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作为专业术语开始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而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思潮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则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并在80年代得到高速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通常是指多民族国家对各民族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的有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以使学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能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

伴随着人类世界性跨文化交往的日益繁盛,仅着重于国内多民族的文化教育显然不够,极富前瞻性、世界性的国际理解教育自1947年在联合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后,颇受关注,几十年来虽然名称多有变化,如:

“国际理解教育”(1947年)、“地球公民教育”(1950年—1952年)、“全球协同社会生活教育”(1953年—1954年)、“国际理解与国际合作教育”(1955年)、“国际理解与国际和平教育”(1960年—1970年)等,但是国内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国际理解教育”,普遍认为其教育对象应为全体国民,目前主要是在校学习的青少年群体,由学校来组织,通过在在各年级课程中引入包括国际层面的真正的公民意识教育,来实现培养全球公民的教育目标。

无论是多元文化教育抑或是国际理解教育都属于跨文化教育实践。

但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这一概念直到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才正式提出。

文中指出:

跨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旨在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涉及到了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的面面,旨在从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入手促进学生的融入多元文化,获得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其目的应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

对于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这对概念,有交织融合的部分,但细细分析仍有区别:

多元文化教育通过学习去接受、认同其他的文化形式,至少是容忍其他文化形式的存在。

跨文化教育一改被动得默认多元文化存在,旨在以主动的姿态通过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沟通对话来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和谐共存。

(二)筚路蓝缕:

学校、教师、研究者的探索

伴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外籍中小学生出于对中文学习、扎实的基础教育、远低于国际学校的学费等的需求,选择随班就读于上海市中小学校,基础教育国际化已经悄然走进了校园。

在当今世界各国致力于寻求更开放的教育市场,谋求教育新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争论此起彼伏,面对校园内越来越多的外籍中小学生,如何实现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平等对话和沟通交流,如何协调基础教育民族化和国际化,如何应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会是国内教育界不可规避的重大课题。

处于摸索阶段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实践着实引发了学校、政府、教育人士的诸多关注。

从何填补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这一空白,需要学校管理层的远见卓识、一线教师的见微知著、研究人员的孜孜不倦。

1.学校:

亟需转变的角色

笔者针对在2004年发布的《上海市接收外国学生的中小学名单(150所)》的调研,发现学校在外籍学生申请入学的处理上有不少的学校是直接拒绝外籍孩子的申请,理由有:

(1)学额紧张;

(2)学业压力大,外籍孩子跟不上;(3)学校没有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