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280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

《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docx

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练汇集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

2019年各地高考地理模拟冲刺小题

练汇集

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卷

[2019·清华大学测试]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

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到的道路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行道树落叶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且空间上间隔分布明显,原因是(  )

A.落叶较晚的树所处土层较厚B.落叶较晚的树附近水分较好

C.树种不同,对环境适应有差异D.周围路灯照射,光照时间较长

答案:

D

解析:

图中小范围内土层、水分等差异小,对树叶落叶时间差异影响小,AB错误;图中显示,该道路两侧的树种相同,C错误;图中靠近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晚,远离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早,各棵行道树接受光照的时间不同,造成其生长状况略有差异,D正确。

2.该地区行道树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可变性

答案:

A

解析:

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降水相对较少,因此适宜种植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清远模拟]下图为纳木错位置示意图。

近年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

读图,完成3~4题。

3.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

A.降水增多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D.湖泊下陷

答案:

C

解析:

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强,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纳木错,使湖泊面积变大。

4.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各个要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答案:

D

解析:

积雪面积减小,使岩体裸露,而岩体的比热容远小于积雪,因而导致地表夏季温度升高,冬季温度降低,致使年温差增大,年温差的增大又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

羊八井地热来自于地球内部,温度变化不大。

气温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2019·江苏淮安调研]世界气象组织宣布:

2015年的全球地表温度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这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和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

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

①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 ②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营养物质减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秘鲁沿岸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①正确;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②错误;深层海水上升不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补偿流导致的,③错误;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④正确。

故选B。

6.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②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③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 ④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故选A。

[2019·山西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7~8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厘米)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

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

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7.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

答案:

C

解析:

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8.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答案:

B

解析:

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

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

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

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下图分别为泥炭沼泽森林和油棕林景观图。

据此完成9~11题。

9.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温和湿润B.地形平坦开阔C.土壤水分充足D.泥炭土层深厚

答案:

B

解析:

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故B正确。

苏门答腊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故A错误。

资料显示泥炭沼泽森林改造成油棕林需要排干水分,因此,土壤水分充足不属于有利自然条件,故C错误。

泥炭易于燃烧,焚烧林地时泥炭层会随之一起燃烧,因此泥炭土层深厚不属于改造成油棕林的有利条件,故D错误。

10.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当地的(  )

A.年均降水量B.太阳辐射量C.地表下渗量D.气温日较差

答案:

D

解析:

图片显示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当地植被覆盖率降低,泥沼等湿地减少,因此气温日较差增大,故D正确。

植被覆盖率降低,大气湿度减小,年均降水最减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下渗量减少;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对太阳辐射量影响不大。

故ABC错误。

11.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  )

A.森林蒸腾耗水量显著增加B.棕榈油大量转化为温室气体

C.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D.林场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而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后,土壤暴露于空气中,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故C正确。

森林蒸腾耗水量的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没有影响;棕榈油主要用于食品、饲料加工而不是燃烧;林场建设所需要用到的化石能源有限,不会造成温室气体大量增加。

故ABD错误。

[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由于自身或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原始植被被另一种植被所替代的现象叫做演替。

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

由于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现在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已经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

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

读图完成12~13题。

12.北坡植被带自下而上为(  )

A.红松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

B.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松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

C.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红松针阔混交林—高山冰雪

D.红松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暗针叶林—高山冰雪

答案:

A

解析: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较低,山麓地带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应是针阔混交林,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应依次是林地、草甸、苔原,因此只有A选项符合。

13.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量C.光照D.土壤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判断东坡地势较平坦处,受流水侵蚀作用弱,土壤肥力较高。

[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检测]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

结合下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

D.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秋季银杏树叶由绿转黄,之后逐渐落叶,可知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A对;由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B错;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晚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C错;城市道路两侧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D错。

15.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现象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受纬度影响,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因此银杏树叶晚于北京银杏树叶转黄,这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正确。

[2019·山东潍坊模拟]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

淋溶灰褐土分布区的降水量偏高(一般大于650mm),土壤的脱钙作用明显,钙质含量较低。

下图示意祁连山某山峰南北两坡土壤垂直带谱分布模式。

据此完成16~18题。

16.该山峰的林带主要分布在(  )

A.2000~2600m的南坡B.2200~2600m的北坡

C.2600~3000m的北坡D.2600~3000m的南坡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淋溶灰褐土分布区的降水量偏高,而森林植被主要生长在降水量大于600mm的地区。

因此该山峰的林带主要分布在淋溶灰褐土所在海拔范围,也就是2600~3000米的北坡地区,C正确。

17.导致两坡带谱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坡度C.海拔D.坡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坡向对植被带分布的影响。

从图示可知,该山南北坡的纬度、海拔和坡度相差不大,而南坡和北坡土壤垂直带谱差异明显,应该是南北坡向的热量和降水条件差异明显导致的,D正确。

18.该山峰3000米以上两坡带谱差异较小的原因是(  )

①上半部气候寒冷,人类活动影响弱 ②两坡面积较小,植被多样性减少 ③两坡距离近,水热交换作用增强 ④上半部空气稀薄,两坡光照充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坡向对植被带分布的影响。

该山3000米以上土壤带谱差异较小,到3500米以上时南北坡向土壤带相同。

人类活动不是影响土壤带形成的主因,①错误;该山有南北坡向的差异,由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一般会有阳坡和阴坡的差异,因此南北坡向上光照条件是有差异的,排除④。

②③正确,本题选B。

[2019·江西吉安质量检测]地理研究小组对临近海洋地区的不同地点植物进行考察,绘制出简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智利B.横断山区C.西欧D.澳大利亚东南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沿海地区且山麓自然带为阔叶林,即位于亚热带气候区或温带气候区,山顶有苔原带出现,说明海拔高,最可能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部的智利。

20.图中a、b、c处植被垂直方向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光照、降水、温度B.温度、光照、光照

C.地形、光照、温度D.温度、降水、光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a区域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别是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和苔原,类似于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海拔热量的变化;b区域不同高度形成不同的植被,乔木最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林中光照条件的变化;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水体中藻类植物类型不同,造成c区域藻类植物分布的垂直差异。

[2019·湖南株洲模拟]随着气温的下降,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下图是美国赏秋地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美国不同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了(  )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④非地带性现象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赏秋时间从南向北出现差异,主要是由热量差异引起的,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西部地区出现分异的原因是西部地区有山地分布,垂直地域分异使水热状况产生差异。

22.造成图中A地区赏秋时间晚于B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地区(  )

A.海拔较低B.降水较多C.降温较慢D.植被较密

答案:

C

解析:

A地区赏秋时间晚于B地区说明A地区较B地区降温较慢,A地区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而且东部、北部均有山地阻挡冷空气,因此温度较高,入秋较迟;B地区位于平原地带,受冷空气影响大,入秋较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