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274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docx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

社会学系教师简介

吴兴南院长

姓名:

吴兴南

职务/职称:

院长、博士、教授

所在部门:

社会学系

联系电话:

登陆后查看

电子邮件:

登陆后查看

关注指数:

760

个人简介:

吴兴南,男,博士、教授。

曾任福建龙岩地委办公室秘书、云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主持工作副主任、云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1998年8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9年入福州大学,历任福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成人教育学院院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八方物流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现任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

物流管理及科技与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从事经济与贸易、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教学研究。

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软课题项目2项、省有关部门项目8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1项。

出版《自然资源法学》、《全球化与未来中国》、《云南对外贸易史》、《近代西南对外贸易》、《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海西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与制度创新》等专著6部,参编著作6部,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各级党报发表评论近20篇。

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甘满堂教授

姓名:

甘满堂

职务/职称:

教授

所在部门:

社会学系

联系电话:

登陆后查看

电子邮件:

登陆后查看

关注指数:

5707

个人简介:

甘满堂教授(1969—),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2000-2003),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2008-2011),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与宗教社会学研究,现为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1012),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

主要社会兼职:

教育部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中国社会学会理事、福建省社会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和谐社会研究会副会长等。

福州市榕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3年2月登记注册)法人代表,理事长。

一、主要教育背景

  1994年9月—1997年7月,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地方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2003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2008年5月—2011年5月,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二、主持的研究课题

(一)纵向项目

1、2000年,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

《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

2、2003年,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

《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

3、2003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

《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

  4、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

05CSH006。

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

  5、2006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

《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

  6、2008年,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

《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

7、2009年,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证书编号:

20090450834,经费3万。

8、2009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

《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项目编号:

2009B106。

经费1.5万。

9、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项目编号为:

11BSH011,经费15万元。

10、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研究重大项目:

《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项目编号:

JA11026S),经费1.5万元。

11、2013年,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研究项目:

福建海洋大开发对沿海“三渔问题”影响研究,编号:

JB13031S,经费1万元。

12、2014年,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推进闽台合作社会管理领域交流与合作研究”(项目编号:

2014R0061),经费4万元。

(二)横向项目

  1、2004年,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

《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

  2、2004年,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子课题:

《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

3、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

4、2010年,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总经费9万元。

5、2010年,(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资助项目:

“TraditionalReligiousCultureandChineseEntrepreneurship——ACaseStudyofPrivateEntrepreneurCommunityinSoutheastChina”,经费2.5万美元。

6、2012年,清华大学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项目:

“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福建调查”,经费12.4万元。

7、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委托课题“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福建调查”。

8、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委托课题“中国宗教调查·2013宗教场所调查”。

三、教学改革项目及成果获奖情况

 

(一)教学改革项目

  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

  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

  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

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

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

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立项时间2008年6月。

  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二)教学成果奖

  1、两课教学网站“金色阳光”网站项目,2004年获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教改项目“社会学本科专业“两师”与三项技能培养模式”,获得08年福州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3、教改项目“小组作业模式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获得2012年福州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四、获奖情况

(一)学术成果类

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论文《“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4.论文《有信仰的资本——闽籍企业主慈善捐赠行为研究》,2013年民政部民政论坛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

(二)个人荣誉类

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

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

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

五、著作情况

(一)图书专著

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4、《农民工改变中国》,43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版。

(二)学术期刊论文

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

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

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

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5.《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

6.《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7.《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

8.《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

9.《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10.《“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

11.《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

12.《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3.《“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

14.《闽侯县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

15.《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

16.《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7.《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8.《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

19.《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0.《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

21.《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

22.《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3.《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

24.《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5.《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6.《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7.《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

28.《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

29.《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

30.《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

31.《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

32.《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

33.《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

34.《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5.《情牵故土?

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6.《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37.《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

38.《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

39.《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

40.《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

41.《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

42.《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3.《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4.《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

45.《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6.《“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

47.《“差生”:

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牛康教授

姓名:

牛康

职务/职称:

教授

所在部门:

社会学系

联系电话:

登陆后查看

电子邮件:

登陆后查看

关注指数:

5161

个人简介:

姓名:

牛康教授、博士

学历:

1983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文化史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工作单位:

福州大学

工作经历:

福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1996年至今)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996年至今)

福建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至今)

社会学(区域社会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9年至今)

福州大学教授(2005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7年至今)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社会事务管理系系主任(2008年至今)

中华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2011年至今)

研究领域:

从事文化学、社会学、民俗、传播学、管理学和法学多领域的学科研究。

近期研究项目:

2007-2008年,承担民政部《亚洲社会工作立法研究》项目

2008-2009年,承担民政部《亚洲社会工作立法制度和比较研究》项目

2011-2012年,承担澳门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委员会项目《发展横琴影视动漫基地可行性研究》

2012年,承担澳门《幸福澳门》研究项目

学术研究成果:

出版个人学术专著《社会传播学》、《社会政策与法规》,主编学术专著《社区服务概论》,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学术交流:

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与地区进行学术合作研究和交流访问。

钟伯清副教授

姓名:

钟伯清

职务/职称:

副教授

所在部门:

社会学系

联系电话:

登陆后查看

电子邮件:

登陆后查看

关注指数:

3580

个人简介:

钟伯清,男,畲族。

1970年9月生,福建省上杭县人,法学硕士。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专业毕业。

出生于农民家庭,为了不像父母一样艰辛地修理地球,几易寒暑,硬生生把自己从一个“伟大的农民”变为一个平庸的知识分子。

喜欢揣摩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关注底层社会生活,喜欢独立思考与写作,兴趣广泛。

在编辑、社会(市场)调查等方面有一定心得,目前主要专注于民俗、社区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探索。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0.6毕业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中学高中,以全校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央民族大学

1990.9-1994.6在中央民族大学读本科,获法学学士学位。

在读期间任系学生会宣传部长

1994.7-1995.9在龙岩地区档案局工作

1995.9-1998.6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8.7至今在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工作,任社会学专业教师

主要研究经历及成果

研究经历:

1997年,参与国家统战部课题研究,参与《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第七卷)的编写(香港源流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0年)

2003-2005年,主持福州大学科技育苗基金项目“民俗道德建设与社会法制化关系研究”研究;

2004、2006、2007年,先后三次参与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双百调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2006-2008年,主持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畲族地区劳动力素质提高与转移问题调查研究”;

2007-2009年,主持省教育厅项目“福建省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主要成果:

1.著作:

《中国畲族》,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5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志》(畲族部分),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职工岗位继续教育新知识读本》(参撰),福州:

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8月

《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第7卷(参撰),香港:

香港源流出版社、北京: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4

《20世纪世界风云录》(参撰).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8年5月

《日耳曼人》(专著).北京: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年3月

《中华传世家训》(责任编辑).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1月

《交通科学》(科普,与马玲合编).京华出版社1998年4月(后被建材工业出版社再版)

2.论文:

1)资源贫乏型乡村发展模式及其路径选择.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6;

2)人类学的视角:

昙石山遗址中若干民俗的再认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2;

3)多元与和谐:

中国民间信仰的生存形态.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4)反生态民俗:

环境问题的另一种视角.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

5)当前城市社区建设难以突破的困境.社区2005/5

6)减轻社区不合理负担,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开放潮2005/9

7)高陂镇社会文化生活调查.东南学术.2004增刊(合)。

8)汉代以前的中西交通小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6。

9)朝鲜族饮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1。

担任课程:

本科生课程:

社会学概论、农村社会学、民俗学、中国传统文化、犯罪社会学

研究生课程:

老年社会学工作、宗教文化专题研究

张学军副教授

姓名:

张学军

职务/职称:

副教授

所在部门:

社会学系

联系电话:

登陆后查看

电子邮件:

登陆后查看

关注指数:

3012

个人简介:

无。

魏德毓副教授

姓名:

魏德毓

职务/职称:

讲师

所在部门:

社会学系

联系电话:

登陆后查看

电子邮件:

登陆后查看

关注指数:

3229

个人简介:

1995-1999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

1999-2002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2003-2006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2005年8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历史人类学培训班

研究课题:

闽西道教与社会文化变迁;闽东文献普查

参与完成林国平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

民间宗教与现代社会课题

目前主持校级课题:

明以民间宗教与社会文化变迁——以赣南、闽西为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合作课题:

福建历史文化名村调查——赖坊

研究方向:

乡村治理、宗教社会学

论文:

1、《移风易俗与象征替代:

明清宁化显应庙祭礼之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

2、《明以来正一派道教的世俗化——对闽西火居道士的调查》,《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3、《民间宗教仪式群体的竞争与融合——闽西道教正一派与香花和尚关系初探》华侨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廉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与文化意象初探》《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民间道教文献生成与地方仪式传统——闽西正一派道教科仪本<大发表真科>解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6、《道教仪式传统的演变:

以闽西正一派火居道士为例》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教授课程:

本科生:

文化人类学;中国社会思想史;质的研究方法;宗教社会学

研究生: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黄恩龙讲师

姓名:

黄恩龙

职务/职称:

讲师

所在部门:

社会学系

联系电话:

登陆后查看

电子邮件:

登陆后查看

关注指数:

2710

个人简介:

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曾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从事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教学工作。

陈凤兰讲师

姓名:

陈凤兰

职务/职称:

讲师

所在部门:

社会学系

联系电话:

登陆后查看

电子邮件:

登陆后查看

关注指数:

3365

个人简介:

“不论任何一位优良的教育者是多么热忱地追求真理,在他所能追求到的极限里,也必定残留着许多不完备的知识和不确定的真理,也会意识到我们对于教育或透过教育最大的贡献是促进学生有探求真理的兴趣,激励并协助学生成长,并使他们能完成我们‘不完备的开始’(inperfectlybegin)。

”——克那普卡

1999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3年9月-2006年7月,就读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

2009年9月—2012年7月,就读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移民社会学方向)

2006年7月-至今,就职于福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与过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

2003年12月,参加国家课题“流动人口的婚姻问题研究”课题调研;

2005年2-9月,参与编写叶文振教授主编的《女性学导论》第九章(女性社会保障);

2005年6-11月,参加省社科课题“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7年,参加福建省社科课题“社会变迁中的女性吸毒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评述》,发表于《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

《单位制度对我国社会资本形成的制约》,发表于《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社会排斥与农业女性化》,发表于《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负面影响及其应对》,发表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发表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