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611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docx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对应信息技术主题

T20移动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T23技术支持的学习过程监控

学科

数学

学段

小学

年级

四年级

课题名称

《植树问题》

教材

书名:

数学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年1月

信息技术使用软硬件

方正飞翔软件制作、方正慧云智慧课堂客户端、ipad

授课教师信息

姓名

王倩

单位

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职称

小学高级

荣誉称号

小学数学区级骨干教师

授课教师个人简历

2005年至今工作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从事数学、语文和班主任工作。

2013年9月参与研究移动终端学习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多次讲授展示课,参加区级、市级现场授课活动。

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

角色

姓名

单位

设计者实施者

王倩

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信息技术指导者

王倩

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课件制作者

王倩

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其他参与者

万新、张淑芳、毛继业

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深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随着移动终端系统的介入,数学学习过程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同时,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学习记录进行挖掘,促进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从整体上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情况简介:

利用方正飞翔软件制作能在ipad上使用的dpub文件(电子书),ipad上安装方正慧云课堂,上传dpub文件、微课视频及检测题目。

师生手持ipad完成课堂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知道“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况,理解与掌握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括、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能运用规律或研究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上周日很多同学都参与了班级拓展活动,活动中大家亲手种下了一棵棵小树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隐藏在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

植树问题

关于植树问题你们了解多少呢?

课前我们进行了前测,也反映出大家的一些疑惑。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iPad展示图片

2分钟

二、自主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1.前测反馈,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1)教师出示

前测1:

如果在一条小路的一侧种4棵树,每两棵树之间距离相等,可以怎样种?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

我们看看在这条路的一侧,大家是怎样种的?

出示:

三种植树方案(每种方案两幅图,逐一呈现,最后所有图都出现)

引导:

这种方案我们称为“两端都种”。

板书:

两端都种

引导:

这种方案我们称为“一端种”。

板书:

一端种

出示:

从右侧开始种的情况

这样也是一端种吗?

引导:

这种方案是“两端都不种”。

板书:

两端都不种

出示:

有房子的图

你们看这位同学的这幅图中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不种?

(2)同一道植树问题却能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在这样一条公路上,应该采用哪种呢?

出示:

公路图片

(3)这也是很多同学在前测中最先想到的一种,我们这节课就先从两端都种的情况开始探究,相信如果我们把它研究透彻了,另外两种就迎刃而解了。

2.课堂争辩,暴露学生的真问题。

(1)其实在前测中我们已经尝试了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一起来看看。

出示:

在一段500米长的公路一侧植树,路的两端都要种上,每隔5米种一棵,能种多少棵树苗?

(2)你认为有哪些重要的信息?

引导:

我们也可以说是总长500米。

追问:

你怎样理解这个信息?

引导:

树与树之间也叫做间隔。

追问:

什么意思?

强调:

公路的一侧

(3)大家的解决方法基本上都集中在这5种方法上。

出示前测结果:

[学生1]500÷5=100

[学生2]500÷5=100

100+2=102

[学生3]500÷5=100

100-2=98

[学生4]500÷5=100

100+1=101

你们的方法虽然都不同,但你有什么发现吗?

看来你们都想到了先解决它。

这个算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

100棵树,也可以说棵数是100

追问:

你和屏幕上4位同学意见都一样。

认为是100棵树,我怎么看到的这位同学写的是100段,快来说说。

引导:

100段也叫有100个间隔或间隔数是100。

(4)有争议了,到底是100个间隔还是100棵树呢?

 

3.简化问题,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1)靠争论我们能得到答案吗?

通过什么途径来验证算式中的100代表什么呢?

引导: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更直观地探究植树问题呢?

追问:

可我发现,在前测中也提示画图了,全班只有2个同学画了,大多数同学为什么没画图呢?

引导:

你有好办法吗?

评价:

这可是研究数学问题很好的方法。

板书:

化繁为简。

(2)我们把总长简化到30米行吗?

4.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发现本质。

出示:

在30米长的公路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隔5米种一棵,能种多少棵树苗呢?

(1)先怎样解决?

我们存在争议的问题是6到底表示什么?

需要我们探究交流解疑惑。

来看看提示。

(2)探究提示:

1.独立探究。

请你摆一摆或画一画,思考:

①30÷5=6中,6表示6个间隔还是6棵树?

②间隔的个数和棵数之间有关系吗?

2.小组交流。

操作得出结论后与同学交流。

5.汇报交流,明确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1)说说你们小组的看法。

 

(2)结合算式中30米和5米的含义,思考谁的想法是正确的?

(3)小结:

把30米按照间隔长是5米来平均分,有这样的6个5米。

也就是间隔数是6。

课件:

依次闪动6个5米

问题一解决了,那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有关系吗?

(4)是这样的吗?

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操作课件

第一棵树对应第一个间隔,第二棵树又对应一个间隔,6棵树对应第6个间隔,树与间隔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板书:

一一对应

还种吗?

为什么?

出示:

表格

(5)通过验证在两端都种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

6.加入练习,总结规律,提升认识。

(1)闭眼想象一下,两端都种时,50个间隔种多少棵树?

60个呢?

60棵树之间有多少个间隔呢?

(2)关系明确了吗?

回到最初的问题。

进入检测组建完成提交。

在500米长的公路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隔5米种一棵。

有几个间隔?

种多少棵树呢?

(3)对比前测,现在你对两端都种的解决过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展示:

前测图

 

7.独立探究,思考其他两种情况的植树问题。

(1)研究了两端都种的情况,你还想研究什么?

(2)看看这两条路适用哪种植树情况?

根据信息你能编出题目吗?

出示:

30米长的路,一端种,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

30米长的路,两端都不种,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

(3)对照前面的探究过程,独立探究一端种,两端都不种的情况。

将列式填入表格中,可以直接列式也可以先摆一摆再列式。

(4)小组交流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完善表格

追问:

6代表什么?

为什么不加1?

为什么要减1?

引导:

6个间隔对应6棵树,再将开头的一棵去掉。

(5)这两种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8.提升总结,梳理植树问题的变与不变。

(1)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呢?

 

(2)总结:

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所求棵数不同,但间隔数是不变的。

(3)总结:

面对植树问题如果你能看题想图,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哪一种植树情况都不是问题。

(4)回顾我们探究的过程,在研究植树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

方法往往比答案重要得多。

这些方法使我们对植树问题从不清楚到清楚。

 

学生读题

 

学生介绍三种植树方案

 

预设1:

路的两头都种上。

 

预设2:

路的一边种,一边不种。

 

预设3:

路的两端都不种。

 

预设:

两端都种

 

读题

 

预设1:

公路的全长是500米

预设2:

每隔5米种一棵

预设:

树与树之间的距离

每段的长度

预设3:

两端都要种,

头尾都种

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相同之处。

 

预设:

他们都有500÷5=100

 

预设汇报:

预设1:

500米除以5米的间隔长,所以共100棵树。

预设2:

500米,按每5米一端平均分,得到100段。

 

预设:

画图。

 

预设:

太麻烦了。

预设:

化繁为简

 

读题

 

预设:

30÷5=6

 

预设1:

我们认为6是间隔数。

总长30米,按照每个间隔5米来平均分,可以分得6个间隔。

预设2:

我认为6是棵树。

 

预设:

有关系,6个间隔就有6棵数

预设:

棵数=间隔数+1

 

预设:

种,最后末尾还要种一棵树。

预设:

头尾都种,

棵数=间隔数+1

 

预设:

50棵树,51个间隔

60棵树,61个间隔

60个间隔,59个间隔

 

预设:

有100个间隔,

有101棵树。

 

预设:

总长÷间隔长得到的是间隔数。

树与间隔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棵数是间隔数+1。

 

预设:

一端种,

两端都不种。

 

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汇报,明确数量关系。

 

预设:

6是间隔数

预设:

6个间隔对应6棵树

预设:

和一端种对比,少了开头的一棵

 

预设1:

段数相同,

总长÷间距=段数。

预设2:

结果不同

一一对应的情况不同

预设:

画图

化繁为简

小组交流

 

引入前测中学生的作品,由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在观察,比较,抽象中认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发现其中的不同。

 

再次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明确总长、间隔、一侧等词的含义。

对间隔长的理解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更易于接受。

 

出示学生前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共同之处,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发现学生的真问题,依据学生需求展开研究活动。

 

渗透画图解决问题,感受其直观性。

 

渗透“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有效性。

 

给出探究提示,学生依据提示内容,自主展开探究过程,突出了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提升的过程,在生生互学中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累活动经验。

 

从算式的实际意义出发,理解所求部分表示棵树还是间隔数。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问题的本质是间距与树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同的情况对应不同的对应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尽相同,发现问题的本质。

 

由简单问题得出方法,借由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经历利用“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提升学生对植树问题模型的认识。

 

学法迁移,利用探究两端都种的方法及过程,自主探究其它两种植树情况。

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探究经验。

 

对比三种植树情况,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变与不变的关系。

 

回顾整个探究过程,梳理方法,为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

 

iPad展示学生作品

 

iPad展示题目,学生用课堂平台中激光笔功能在讲解中标注重点。

 

iPad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慧云课堂软件中的“批注”功能在iPad上进行画图,并投屏实现交互。

 

学生可以利用“批注”功能画示意图辅助说明不同的植树情况对应的棵树不同。

利用ipad上的“拖拽”功能绘图,提升兴趣,提升直观性,方便交流。

教师利用监控了解学生探究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利用“投屏”实现互动。

 

利用ipad上的“拖拽”功能绘图。

 

利用“批注”标注一一对应的关系。

 

利用ipad上的“拖拽”功能绘图。

 

利用“批注”标注一一对应的关系或书写算式。

教师利用监控了解学生探究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分钟

 

8分钟

 

17分钟

 

三、运用模型,巩固提升。

植树问题可不光只探究的种树一方面,在我们的课堂检测中就收集了很多生活中其他应用亟待你们去解决。

对前面的学习内容没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直接进入检测环节,还存在疑问的可以到素材中观看微课,没有疑问了再检测。

练习1:

在一条长800米的乡间道路的一侧安装一种新型太阳能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40米安装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太阳能路灯?

练习2:

一根钢管长210厘米,需要锯成7根同样长的短钢管,每锯一次,需要4分钟,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练习3:

周长120米的圆形场地的四周,每隔20米装一盏照明灯,移动需要装多少盏照明灯?

【无疑问的学生】进入“检测”组件完成练习。

【有疑问的学生】观看植树问题教学微课,进行二次学习,之后再进行课堂检测。

练习环节分层进行,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课堂检测,还有疑问的同学可利用微课再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课堂检测实时提交,统计结果,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利用“课堂检测”组件实现实时统计检测结果,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课前录制“微课”,课中可以供学生再学习或给予启发。

8分钟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话想与大家分享?

学生畅谈收获。

多角度评价课堂,多方位畅谈收获。

2分钟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

(1)后测检测

(2)学生记录数学日记

检测题目1:

明明家所在的楼房里,相邻两层之间的楼梯有18个台阶,从1层到6层,需要爬多少个台阶?

检测题目2:

铁路一旁每100米有1根电线杆,一个旅客在某客车的行进中,从结果第1根电线杆数起,数到第25根电线杆时恰好用了1分钟,这辆客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引入微课、充分落实自主学习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本课课前,我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以及一些变型题目录制了微课,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在检测前,可以利用微课回顾课堂知识,或观看微课,找到解决变型题的解题策略。

微课的介入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化,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更有实效的数学学习。

2.借助IPAD教学技术,实现有效分层

传统课堂中,要想实现分层教学可谓难上加难,但在IPAD教学环境下分层教学就变得容易许多。

在课堂检测环节,依据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

课中学习不到位的本环节再次自学,完成检测中的基础题。

课中学习效果较好,直接进行检测。

这样同一时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进行着适合自己的学习,有效实现了分层,提高课堂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