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7750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docx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创论文

强地震下山岭隧道受损特征和影响的因素

陈之毅.施诚.李天诚.袁勇

摘要

经研究十起强地震中受损的81座山岭隧道,发现其典型受损特征可分为六种类型:

衬砌开裂、衬砌裂损、因坡身不稳引起的隧道坍塌、隧道口破裂、渗漏以及侧壁/倒拱的变形。

山岭隧道的影响因素也会做进一步的调查讨论,包括地震参数、构造信息以及岩石条件。

另外,本文也提出一些抗震减震的建议。

关键词:

山岭隧道震害特征影响因素破坏机理抗震

1绪论

除了因滑坡引起的交叉于断层中的剪切裂纹和隧道口破裂外,人们普遍认为山岭隧道很难在地震中受损,因为他们位于深处的石岩中。

然而,最近山岭隧道的严重受损表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例如,在1999年台湾的集集地震(王etal.2001)和四川的汶川地震(李2008)中,不少山岭隧道出现裂纹,衬砌倒塌,钢铁甚至出现弯曲。

这对设计山岭隧道的抗震性能具有激励作用。

收集、组织并划分地震中的受损数据对隧道的抗震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道丁和罗斯(1978)、沙玛和贾德(1991)以及马力等人(1998)已经做了明显的努力。

道丁和罗斯(1978)调查了71例在日本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及阿拉斯加的受损直径为3直6米的隧道,他们指出三个隧道受损机理:

断层、由地震引起的表层受损(塌方或隧道口液化)以及隧道结构振动所产生的地震波。

沙玛和贾德(1991)研究了85场地震中192个受损山岭并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分析影响地下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受损程度、表土负荷度、岩石种类、支撑方式、所在位置、震级以及震中距。

最近,大型破坏力地震在全世界发生的更加频繁,这导致基础设施和财产的大面积受损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先前研究人员建立的数据库在过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因为不能正确反映地下结构的现状,这些数据已缺乏正确性了。

一些数据库,例如沙玛和贾德(1991)创建的数据库在那时包含很多可用信息,然而沙玛和贾德的分析只是集中于几个直接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并没有详细描述的破坏特点,也没有对你机理进行研究。

鉴于此种情况,陈和王(2011)收集了在20世纪17起强地震中遭到破坏的地下结构的全面详细的信息。

他们建立了一个地下结构损坏的数据库,这方便了搜索地震细节(包括日期、位置、震级、震源的位置和深度以及总体地震破坏度)和结构损伤的细节、特征以及不同种类地下结构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收集分析了10起地震(表1)中81个山岭隧道的受损情况。

选择这10起地震的愿意是存在详细记录的信息。

因此,受损特征能被明确的描述、分析、分类学习受损背后的影响因素。

此外,抗震减灾的建议也被提议在未来的山岭隧道设计中。

2.山岭隧道的受损特征

迄今为止,隧道的受损情况还没统一的分类。

道丁和罗斯(1978)提出了在地震中隧道受损的三种情况:

因地震导致地表塌陷而引起的受损,例如隧道口的液化和滑坡,因断层位移而引起的受损以及因地面震动引起的受损。

王等人(2003)把受损情况分为四类:

衬砌开裂、衬砌裂损、因坡身不稳引起的隧道坍塌以及内壁变形。

调查了成都至汶川线路上的11个铁路隧道,李(2008)把受损特征分为六种:

缺口坍塌、隧道口破裂、衬砌和围岩的受损、衬砌开裂和错位、倒转受损和隆起以及主要支撑结构出现裂缝和变形。

本文根据受损的结构方式总结了六种普遍受损特征:

衬砌开裂、衬砌裂损、因坡身不稳引起的坍塌、隧道口破裂、泄漏、内壁变形以及倒转受损。

图表一总结了呈现上述损伤的隧道数量。

其中,最频繁的受损是衬砌开裂;不常见的是衬砌裂损和隧道口破裂;最难得的是破身不稳而引起的隧道坍塌和内壁变形及倒转受损,每个受损特征和近期的研究会在以下部分详细描述。

表1地震的总体信息

地震

日期

地点

震级

受损的总体表述

神户

1995年1月

日本

7.2

地震破坏了5个车站和近3公里长的地铁线路,神户地铁和运营隧道的水泥墙面出现了超过100多处的裂痕。

在隧道检查时,刘家隧道出现了长10米的裂痕,这个裂痕又扩展了进100米。

旧金山

1906年4月

美国

8.3

穿越圣安德列斯断层的两个隧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三个水管也被毁坏了。

关东

1923年9月

日本

7.9

本东海道、横滨、横须贺和其他的铁路线上有近150个隧道收到影响,出现了很多倒塌。

116条铁路隧道中的82条被毁或出现了畸形、井壁坍塌,衬里破解。

克恩县

1952年7月

美国

7.7

四条南太平洋铁路隧道遭受了严重毁坏严重摧毁

 

图1分布的损害

图2衬砌裂缝

图3水平裂缝

详细描述这些危害特点及当前研究的每个以下各节。

2.1衬砌开裂

在受损总数中达到46%,衬砌开裂是地震引起的隧道受损中最频繁的模式。

根据裂缝类型,他们可分为纵向、横向、斜破损,环破损以及斜破损引起的倒转裂缝(王等人2003),如表二所示。

1932年9月1日在日本发生的关东地震中,穿过折叠玄武岩的Namutani隧道出现了纵向、横向、斜裂缝(龚2007)。

被王等人的论文(2007)调查的44个隧道中,31个隧道在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的集集地震中出现了严重的裂缝,除了两个无衬砌隧道有岩崩倾向,剩下的隧道都出现了轻微的裂缝。

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地震后,处在成都至汶川线路上的11个隧道中的八个出现了严重的衬砌裂缝(李2008)。

几乎所以友谊隧道中的施工缝都出现了开裂,最宽的裂缝长达30毫米(表3),而且整个隧道中的二次衬砌也没有完整的部分。

主要的损坏都集中在两侧的拱墙和拱顶上,最严重的受损切面是距离映秀入口的180至380米之间,而且延长140米;拱墙中的钢铁出现变形,衬砌中的混凝土出现开裂,部分甚至出现倒塌,而且二次衬砌也不再完整。

受到损伤的区域有四百米;混凝土保护层出现坍塌,钢铁曝露出来,而且钢筋出现了轻微的弯曲。

二次衬砌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而且承受力也大大下降(李2008)。

总结了地震中受损隧道的相关信息后,潘(1996)发现衬砌在水平方向发生巨大变形,过度的挤压导致衬砌的坍塌,而且过度的张力致使衬砌开裂、钢铁屈曲。

根据力模式,沈等人(2009)把裂缝分为压缩型、张力型和剪切裂缝。

压缩型裂缝出现在压碎的边缘,严重的压缩型裂缝里有鳞状碎片、压缩的带状裂口和松散材料等等。

有了不规则的发张方向时,裂缝会出现闭或开的圆,如果是斜向、横向、纵向的裂缝,那他们会出现交错分裂。

拉力型裂缝总是有齐整的边缘,而且大多数都是垂直方向发展,某些这种裂缝的产生是斜拉力的作用。

在深度上,拉力型裂缝通常有径向特性,随着宽度的减少,深度会增加;如果拉力断裂严重的,这些裂缝会出现错位。

然而剪切裂缝中很下面的宽度机会跟其表面的宽度是一样的,衬砌裂缝旁边的剪切方向上存在着一些错位。

剪切裂缝总是与拉力型和压缩型裂纹有关联。

 

2.2衬砌裂损

不像衬砌斜裂缝,衬砌裂损是一种山岭隧道在地震中更加严重的破坏。

它主要发生在断层地带,以破裂、混凝土脱落及剪切力下钢铁剥离的形式出现。

在关于山岭隧道的地震数据统计中,衬砌裂损占受损总数的15%。

图4位移龙溪隧道变形衬砌

1906年4月18日在旧金山地震中,两个穿过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隧道因衬砌开裂而严重受损。

长达214米的赖特第一隧道拥有木制衬;隧道顶部和两侧都坍塌了,轨道上升,轨枕遭到破坏,而且出现1.37米的横向错位(道丁和罗斯1978)。

1930年11月26日日本发生北伊地震,当时在建的丹那隧道的内壁出现几处裂缝,而且在埃娜断层地带出现2.39米的横向位移和0.6米的垂直位移(道丁和罗斯1978)。

汶川地震后,陇西隧道因出现1米的垂直错位不能再被使用,这是由于地面错位导致衬砌拱坍塌引起的(表4)。

二次衬砌的错位长达40厘米,就跟这次地震中白云顶隧道的情况一样。

环向钢筋的大面积突出和混凝土构造的坍塌,都使二次衬砌失去其结构的完整性。

隧道基地下陷,地板满是裂缝,并且错位达到20厘米。

受损长度约有30米,这会导致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

同样的,在白云顶隧道的映秀地段下的45米基石里有个断层带;该断层带斜着穿过隧道轴,并在地震后有着形迹滑距。

从统计的资料中明显可以看出,穿过断层带的隧道无法避免被剪切和位移。

临近断层的衬砌在隧道轴正上方表面会形成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错位。

至今为止,众多研究都集中在断层导致的隧道剪切破坏。

然而,不穿过断层的隧道也值得一提,因为他也有可能遭到位移的破坏。

例如,1952年6月21日加利福尼亚的克恩县地震中,第四南太平洋隧道因隧道轴线上地表条件的不一而发生了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潘1996)。

此外,在随后的关东大地震中,伴随着岩石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沿隧道轴发生了水平方向的错位,长坂隧道出现了垂直方向的位移;这导致在拱和壁的连接区域出现了位移裂缝。

2.3因破身不稳引起的隧道坍塌

与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相比,山岭隧道更易于受到这种情况的破坏。

如果出现强地震而周围土地不能维持完整性的话,靠近斜坡的隧道因破身不稳可能会出现坍塌。

第8号台湾线和清水线在1999年集集地震中遭到的破坏,就是这类破坏中的典型例子。

图表5的两幅图分别展示了隧道在地震前后的情况(王等人2001)。

2.4隧道口破裂

隧道口破裂经常发生在内侧壁和柱壁结构类型的隧道口,而且沿着电缆沟和避车洞隧道口的裂缝也属于这种类型。

圣安德烈亚斯大坝集水隧道口在旧金山地震中所遭破坏长度达8.5米,穿过圣克鲁斯山的铁路隧道受到类似方式的破坏(沙玛和贾德1991)。

在集集地震中,44个隧道中的11个发生了隧道口破裂,防空洞裂缝如表6所示。

隧道口衬砌的方向和宽度的改变使得它在地震时受到的压力加重,这就是它比其它部分遭到破坏严重的多的原因。

汶川地震后,桃关隧道的两侧拱壁可看见长达50厘米宽的裂缝(表7)。

沈等人(2008)进行了衬砌模型在多种施工状态下的破坏模式的实验,他们发现模型隧道口区域的土层中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裂缝,而且都从隧道顶部偏的45度的地方开始,朝斜上方破裂。

这说明喷射混凝土保护层应该做在隧道口区域,特别是在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方,用以防止继发性损坏,如地震产生的滑坡。

隧道模型(覆盖厚度是21.3厘米)中裂缝在土地表层的形成表明,裂缝的数量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而减少。

如果隧道口覆盖厚度少于6.4米,斜坡的喷射混凝土保护层会减少对隧道结构和表层的继发性破坏。

2.5渗漏

当该区域有丰富的地下水时,地震中的山岭破坏常有水渗漏。

渗漏在山岭破坏中所占的比例为13%,正如表一所示。

渗漏会导致衬砌所受的水压增加,因而内部压力也增大了,与此同时,渗漏还可能影响着环境因素,例如隧道内的湿度,结构的耐用性和设备的安全操作风险,因此,适时的检查和维护是必要的。

国际隧道协会(1991)分析了48例隧道受损情况,得出的结论都是受水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该协会把影响分为以下几种:

(1)表层的影响,只影响了隧道的表层,并没影响结构;

(2)结构的影响,影响结构适应性的利用,包括灰浆的消耗、钢铁锈蚀、混凝土强度的下降、地层移动引起的隧道隆起或扭转以及地表的上升;(3)功能的影响,影响隧道的功能,钢铁或衬砌的化学锈蚀、抛光面的损坏、内服设施的腐蚀、地板的破裂等等。

1999年的集集地震中,观音隧道的二、三号线和旧的谷关隧道出现了大面积的渗漏,表8所示的是汶川地震后的隧道渗漏。

2.6侧壁/倒拱的变形

早期研究显示当侧压力比(水平压力与垂直压力之比)小于1时,主要破坏出现在隧道两壁;当侧压力比大于1时,主要破坏出现拱部和底端;当侧压力比等于1时,破坏均衡的出现在隧道各处,只是高度与跨度之比很小时除外。

侧壁的变形如表9所示,倒拱隆起如表10所示。

关东大地震后,Namutani隧道中发现了巨大的衬砌变形,几乎所有的地板都沿着地震轴发生了50厘米到1米之间的隆起(杜克和利兹1959)。

克恩县地震后,3号隧道侧壁的混泥土分别受到压缩和拉伸。

一端的侧壁出现了隆起,而且下面露出了扭曲变形的钢铁,表明衬砌在地震中发生了水平的旋转(潘1996)。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泻县中越地震后,新干线隧道里大约2平米的混凝土石块坠落,表明衬砌遭到严重的挤压(清水等人2007)。

 

3山岭隧道受损的影响因素

如上所述,影响山岭隧道在地震中的受损因素可分为三种:

地震参数、构造形态和周边岩层条件。

接下来讲述的是每个影响山岭隧道受损的具体因素,并提出了设计和建设的指导方针。

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破坏机制作了一个简短总结。

 

3.1地震参数

关于结构损伤的影响,地震参数主要包括震级、震源深度和震中距。

相应地,这三个因素影响着某一特定区域的地震强度。

如果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的话,这一区域的地震就会更强烈,破坏力也更大。

沙玛和贾德(1991)对78起地震中192例地面破坏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7级以上的地震会使大量隧道遭到破坏,震中距小于25千米的地震导致71%的隧道受到破坏,而且震中距小于25千米的地震几乎导致75%的隧道受到破坏。

为数据库搜集信息的时候,我们发现震中距50千米之外的地下结构是很难遭到破坏的,本文所选的10起地震的震级都超过6.4,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浅地震),震中距也小于50千米。

震中距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距为40至50千米之间的区域,但是穿过断层地带的山岭隧道受损除外。

因此,随着震中距的增加震害会得到减轻。

山岭破坏与地理环境、地震波传播路径还有其它的因素息息相关。

3.2构造形态

影响山岭隧道抗震性能的结构因素主要是隧道深度、衬砌状况、施工方法、载荷方式以及隧道的突变部分。

3.2.1隧道深度

隧道深度被认为是隧道在地震中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岩层中一个隧道的体积和密度与岩石的体积和密度并无差异。

因此,地震惯性产生的破坏在隧道洞口发生的概率很低。

隧道越深,洞口受地层的压制就更强,因而破坏发生的概率就更低了。

反之,如果洞口受弱地层的束缚的话,就会有个浅覆盖层,破坏发生的概率会很高(王等人2003)。

深度对地表结构影响的研究(沙玛和贾德1991)表明深度超过50米的隧道受损数量会减少,而超过300米的隧道不会有严重的损坏。

对于横向地震来说,50米的深度代表地表结构受损性程度的限度。

陈等人(2008)调查友谊隧道在汶川地震中的损坏时,考虑了竖向地震。

他们发现隧道的覆盖岩石体积越大,隧道损坏就更严重,还总结道竖向地震中隧道里部比入口遭到的损坏更加严重。

 

3.2.2衬砌状况

到目前为止,关于衬砌状况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衬砌的存在与否、衬砌材料和衬砌刚度。

在集集地震中,尽管40个衬砌隧道只有裂缝,但是5个无衬砌隧道发生了隧道口岩崩和坍塌现象。

利用探地雷达探测后发现,75%的山岭隧道损坏出现在混凝土密度和完整性差的地方(王等人2001)。

在无衬砌隧道中,轻度损坏的隧道达到40%,中度损坏的隧道达到20%,重度损坏的地震达到40%;在衬砌隧道中,轻度损坏的隧道达到57%,中度损坏的隧道达到20%,重度损坏的地震达到23%。

马力等人(1998)收集的数据显示掩护支架体系越牢固,特别是混凝土和钢铁衬砌,隧道的抗震性能就会越好。

俊三做的全面分析(1984)表明石头衬砌或纯混凝土衬砌因其低时期、可拉伸和抗剪切性能,会在地震力偏压的作用下出现破裂。

李的研究(2006)重点在于衬砌刚度的改变对隧道抗震性能的影响,其结果显示衬砌刚度的加大,内部压力会增加,而且衬砌与壁石的压力差会增加,应力会更加集中,放大系数也会增大。

3.2.3施工方法

在集集地震中,采用新奥法施工的隧道里,有71%的隧道出现轻度损坏,29%的隧道出现重度损坏。

然而,采用传统方法施工的隧道里,51%的隧道出现轻度损坏,20%的隧道出现中度损坏,23%的隧道出现重度损坏。

对于采用“早进晚出”模式施工的隧道,山顶入口的斜坡会被做成路堑,也更加不稳,这样在地震中因斜坡的不稳定性导致衬砌遭到破坏。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施工阶段拱顶中的灌浆不够紧凑,结果地震中拱顶的变形加剧,裂缝就出现了(罗1989)。

有关衬砌状况和施工方法的隧道受损数据显示,衬砌隧道的重度受损比例明显小于无衬砌隧道,而且清晰表明盾构法隧道是非常有益的。

用新奥法施工的隧道重度受损比例和用传统方法施工的隧道差不多。

但是,观察的隧道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因而根据地震后的情况可知新奥法比传统方法更好。

这主要是因为用两种方法施工的隧道都有极限承载力,不过当隧道没有极限承载力时,采用新奥法施工的隧道的性能会更好,因为这种方法更好的体现了围岩与隧道的相互作用。

3.2.4载荷方式

作用于隧道的负载也会对结构产生影响,杨等人(2009)获取的数值解显示对于有明显偏压的隧道来说,相对强烈的地震反应总是出现在拱壁;对于没有明显偏压的隧道来说,最强烈的反应出现在拱顶,而最弱的反应出现在支墩。

3.3场所的地理条件

地面结构和地下结构的巨大区别在于后者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即土壤和岩石。

因而,由于土壤结构的相互作用,地理条件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

道丁和罗斯(1978)用了5个岩层类数据(即不确定但有可能是硬岩、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和崩基岩)来研究岩石强度与损坏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发处在软(低硬度)而松的物质中的隧道更容易遭到破坏。

在他们的定量研究中,31%的受损案例是处在沉积岩(软物质)中的隧道;少于16%的受损隧道处在其它的岩层(松物质)中。

此外,因为79%的崩基岩隧道遭到了损坏,所以也观察了此类地下隧道的易损性,然而处在非崩基岩中的隧道的受损比例却小于44%。

雅可夫列维奇和波里索夫娜(1978)用一个隧道模型来研究周边土壤的湿度和密度对隧道受力状况的影响,雅可夫列维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周边土壤的密度增加,衬砌受到的拉力会增大,可湿度确是相反的结果。

王等人(2001)调查了在集集地震中遭到严重损坏的34个隧道,发现混凝土受损的主要原因是地理因素:

出现裂缝或剪切面积抑或是大面积的可塑性区域的隧道更可能发生坍塌、挤压和拉伸的现象。

鉴于以上所述,很明显的可以在很多领域研究得出场所的地理条件和隧道受损的相互关系。

这一部分强调的重点是场所条件的两个主要因素:

长期的地层变形和场所条件的恶化。

3.3.1长期的地层变形

长期的地层变形包括断层运动和周边岩石的变形。

如果隧道穿过断层带,那会因断层运动而遭受强剪切力。

横向和纵向的相对位移会引起所谓的拱效应减弱,从而导致衬砌结构的剪切变形。

通常,这种剪切变形限定在断层附近的狭窄区域,但是隧道损坏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剪切变形通常导致整个隧道坍塌。

在克恩县地震中,CA,穿过白狼断层地带的3号和6号隧道遭受了剪切破坏、剪切变形和侧壁的破裂(潘1996)。

除了这些破坏,4号隧道的一边侧壁还发生了50厘米的横向错位。

在圣费尔南多地震中,因希尔马断层运动,Barlbo隧道、费尔南多隧道、马科拉隧道和vannormanrose隧道都出现了衬砌裂缝和剪切损坏。

集集地震后的研究结果显示47个受损隧道里就有44个因断层运动而遭到损坏,而且汶川地震中9个隧道中的两个也是因同样的原因遭到损坏的。

为了避免断层错位带来的损坏,隧道就应该建在无断层地带。

如果无法避免断层的话,就要采纳特殊的设计或施工措施,例如防震缝。

对于可能出现错位的地带,罗(1992)成功的采用“超挖”方法来应对震害。

周围岩层的变形会对地下结构产生力的作用,某些变形会导致掩护支架出现裂缝;当某些变形超过隧道结构变形的极限时,这些变形会致使侧壁的变形。

发生在隧道口或靠近斜坡地方的滑坡或坍塌冲击,总会导致整个隧道或入口的塌方。

由于在地震中失去了自我维持的能力,靠近滑坡的隧道大都会失去稳定性。

因为所有的力度都加在了衬砌上,所以变形的极限就超过了。

在目前的调查研究中,4个隧道的26次受损都是因长期的变形而造成的。

汶川地震后,由于周边岩层的变形,处在映秀到日隆的303号线的上龙山隧道出现了裂缝。

烧火坪隧道口被堵住了,而且处在江葛到青川线上的九家崖隧道也因为滑坡发生了明显的破裂,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集集地震中。

3.3.2场所条件的恶化

在软土层带,场所条件的恶化包括软土震陷的液化和退化两个方面。

对于山岭隧道来说,硬石的地质条件优于软土的条件;因此,场所的地震震动效应,包括盆地场所效应和非孕震断层,对山岭隧道有重大影响。

盆地场所的显著特征是增大地面运动的强度,特别是放大低频要素。

在具体的隧道地震分析中,要区别软土震陷是否由非孕震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场所或附近表面的破裂是否由孕震断层引起的,而且临近孕震断层的非孕震断层是否会有助于地震震动效应(清水等人2007)。

虽然目前研究的一小部分隧道是因场所条件恶化而遭到损坏的,但是我们仍须要密切关注破坏机制的设计和选址过程。

通过挑选拥有高稳定性和强抗震性能的围岩的区域,就可以避免因周边岩层条件导致的损坏,包括场所条件恶化对隧道造成的损坏。

如今普遍使用的围岩加固方法是栓牢和注浆,这样可以减少岩石的破裂,也可以在围岩和周边结构中建立一个地震特征。

运用新奥法的话,效果会很好,而且使设计更加切实可行。

 

4.结论

分析了近十年来10起地震(大于6.4级)的81个隧道的受损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1.地震中山岭隧道的受损特征分为以下六类:

衬砌开裂、衬砌裂损、因坡身不稳引起的隧道坍塌、隧道口破裂、渗漏以及侧壁/倒拱的变形。

衬砌破裂是最常见的类型,几乎占到受损总数的一半比例。

2.山岭隧道的影响因素包括地震参数、构造形态和周边岩层条件。

地震参数主要分为震级、震源深度和震中距。

构造形态主要是隧道深度、衬砌状况、施工方法、载荷方式以及隧道的突变部分。

场所条件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长期性变形和条件恶化两方面。

3.浅埋区域,如入口,比隧道其它部位更可能受到损坏,也更倾向遭到更大的破坏,这是因为结构的震动和场所的变形。

因此,在设计隧道入口部分时应该考虑加固或抗震接口。

4.因为山岭隧道总是很长,无法避免穿过断层带,这样会遭受断层无法避免的剪切破坏。

因此,要在设计穿过断层的隧道使,要加强抗剪切能力。

5.适当的巩固周边岩层来优化处于不牢固场所条件隧道的防水性能。

 

5.参考文献:

[1]陈之毅,王建民(2011):

《在VB结构中对地下地震的设计和勘测数据库损坏(提交到岩石和土壤力学)》

[2]袁勇(2008):

《对都江堰大坝到汶川西南路国道213损伤的调查分析》

[3]道丁CH(1978):

《从地震摇晃到岩石隧道的损坏》

[4]杜克CM,利兹DJ(1959):

《在核时代地震对隧道的影响及其保护性建设,卷1,在学报的第二个保护性建设研讨会,3月24-26日,303-328页》

[5](2007):

《研究318号国道黄草坪隧道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文,成都理工大学(中国)》

[6](1991)《在他们工作生活期间水对隧道的破坏性影响的报告》

[7](2006)《地震响应以及对大山隧道传动比措施的研究的论文》同济大学(中国)

[8](2008):

《对汶川地震震中地区的山隧道破坏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工程地质杂志)(中国)

[9](1989):

《国内外对地震地下结构损伤的概述》

[10](1996):

《对隧道及地下结构抗震问题的的审查》

[11](1998):

《由地震引起的易损性的隧道和地下结构的重新审视》

[12](1992):

《在地震区域下的隧道》

[13]贾德(1991):

《地下开口遭受的地震破坏》

[14]王建民(2008):

《在高分辨率地震强度地区对公路隧道的模型试验》(中文)

[15]王建民(2009):

《在强烈地震区域对部分山地隧道结构的动力性分析》(中文)

[16]加藤(2007):

《对日本隧道历史性损坏以及对新泻县地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