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092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

《《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docx

《老山界》导学案储素芹

主备人:

储素芹审核人:

陈卫东编号:

1103

姓名:

班级:

小组:

时间:

2012-08-29

三老山界

陆定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

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的方法记叙事情。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通过表达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来理顺内容,掌握红军战士的翻山经过。

知识链接: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15000米,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自主学习:

1、掌握字音字形

歇脚攀谈苛捐杂税煮粥缺乏咀嚼

盛饭茂盛骨碌酣然入梦打颤矗立蜷曲点缀澎湃细嚼慢咽倒嚼落得很远yáo族dǒu峭大sǎo信yǎngchāi下来包guǒlí明chān扶茶gāng

2、积累词语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奇观:

矗立:

呜咽:

澎湃:

3、自由阅读,理清思路。

(注意文中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在哪里,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吗?

课文最后又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二、研读品析。

1、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2、有些看似普通的词语,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常会出错。

阅读时除了要查字典、词典外,还要仔细推敲上下文的意思。

试试看,你能不能根据语境,推导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准确意思。

(1)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2)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3)专家经过一番考察后,对办好这个厂提出了建议:

要加强软环境建设。

 

(4)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5)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将“鼓”改为“凭”好不好?

 

3、下面两个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都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后面的加点词的,说说他们的表达作用。

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你看出了什么?

(1)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2)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4、赏析精彩片段。

这篇文章在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过程中,有几处还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请指出来并加以分析。

 

课堂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达标检测:

 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酣然入梦波涛澎湃渺无人烟跋山涉水

B.锲而不舍寒气逼人大显伸手永垂不朽

C.意志艰强轻描淡写悬崖绝壁弯弯曲曲

D.一张一翕刺入肌骨苛绢杂税催人泪下

二、下列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四面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三、下面这段文字中,莱特哥哥说的一句话是()

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

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话演说:

“”

A.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学舌是被人看不起的。

B.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C据我所知,鸟中最会学人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不会变成人的。

D据我所知,鸟中最会学人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说不出人话来的。

四、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划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过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

出发吧,永远出发。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五、比喻仿写。

根据所提供的语境,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句式一致。

不要慨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情感窖藏起来,也是一壶香醇的酒。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酿造一壶怎样的酒,这是一个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人生课题。

 

六、课内阅读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达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免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2、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

 

4、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描写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

 

七、拓展阅读

一把炒米

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已是第七天了。

这七天,三个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此时,三个人都很无力的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个人的目光都很贪婪的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结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的咽下了唾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也大张着——

谁也没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

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

这句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昨天夜里,老班长刚刚迷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

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与小个子战士在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老班长愤怒的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

“妈个蛋!

都给我住手,这点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第八天的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

“你赶快把这米嚼下去,趁今晚没有月亮,天黑突围出去。

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突出去找到队伍来救我们。

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了一下就把米抓到了嘴边。

这时,小个子战士却一把夺过米袋,对老班长说:

“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巧。

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的鼻梁上,骂道:

“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

小个子战士就不在言语,就流着泪抹着鼻子里留出的殷红的血。

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的把那把米嚼了进去。

突围开始,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的一阵枪声把敌人吸引了过来。

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字沟的北山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似一阵。

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山上,发现了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

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

之后就和其他战士一起,把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的尸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几十年过后,一位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了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1、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全文的记叙顺序。

 

2、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是什么关系?

小个子战士对仅有的一把米是什么态度?

3、老班长是怎样对待小个子战士的请求的?

(用文中原话回答)你是如何理解的?

 

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考虑,你最欣赏本文的哪些特点?

背诵默写精彩段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