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5863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

《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新世纪之路.docx

杭州新世纪之路

编者按:

近年来,关于杭州发展经验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

这些报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之路,但或止于大众宣传层面,或限于某一领域、某个侧面的分析。

我室安蓉泉教授积多年跟踪杭州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将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的创新性实践,提炼为8条基本经验,供领导参阅。

 

杭州新世纪十年之路

 

新世纪过去的九年,是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好中求快、全面发展的九年。

在过去的九年,历史遗留及发展催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呈现在杭州人面前:

现代化的综合目标需要共同实现,发展阶段和条件限制又使多元目标无法同时达到;所有新举措孕育着发展机遇也往往招来街谈巷议,处置不当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回首九年,杭州按照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统筹兼顾、分步解决了一系列人民群众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回首九年,一系列新的“中国之最”,充分体现着杭州协调发展、人民幸福的时代特征: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数量最多、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大中城市最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城市环境舒适度最高、投资和商业环境最佳、休闲生活环境最好、居民幸福感最强……;回首九年,杭州在探索不停、争议不止、调整不断的过程中,正全面成长、带动全省、走向世界……。

杭州新世纪的探索历程,全国嘱目的一系列新的“中国之最”是表征,人民生活质量的高品位提升是实质,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的发展战略是保证。

而其间深刻蕴涵科学发展观的宝贵经验和先进理念,值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谋划“十二五”未来的我们好好总结、准确提炼和顾往前瞻。

1、以城市工作为背景,用主战略引领全局。

杭州进入新世纪的所有作为,在大思路、大智慧上总结,首先可以从地方党委对自己执政的环境、条件,以及民众需求的阶段性变化的把握来分析。

在党的工作重点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之后,革命党的传统体制向执政党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有一个过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微观经济主体的培育和政府逐渐退出微观经济领域的管理,党委和政府的注意力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而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经济难题、社会难题、城市管理难题、生态环境难题等,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催生出来。

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杭州把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社会进步涉及到的种种纷繁问题,放到了一个更综合、更现代、更能体现人们对现时美好生活期待的视角——放到了“城市工作”这个大背景下来全面考量。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杭州重新学习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战略分析,学习毛泽东关于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精辟分析,学习中央关于城市化的一系列讲话精神;把城市化的一系列挑战概括成涉及老城破坏、建筑风格趋同、生态恶化、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交通“两难”等15个方面的主要难题,深入研究,分析对策,确立了用“城市化战略”统领五大战略、以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引导城市建设、把“城市国际化”和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作为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大思路。

九年之间,杭州经历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到以“城市化战略”统领五大战略,再到以城市工作环境为背景全面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战略的三次大的跨越。

——这种持续提升的应对城市化挑战的全局思维和执政意识,保证了在把特殊区情与现代化国家经验相交融的过程中,整体提升杭州的城市治理理念和党的执政能力:

体现出缓解突出矛盾、解决发展问题、引领城市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体现出先解决重点、再扩展思路、直至全面发展的战略性思维。

杭州的决策者和城乡居民在城市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能力、心智上的极大锻炼和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

2、以和谐创业为模式,用创业带动就业。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遇到效率与公平、生产与福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本地人权益与外来工待遇等两难课题。

杭州这些年处理这些矛盾的第一原则,是首先营造让各类人才想干事、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的创业环境。

“发展是硬道理”,不是让政府总冲在经济工作第一线,也不能片面强调人人当“老板”。

惟有使每个层次劳动者的创业能量得到充分释放,才能使“硬道理”真正变硬,使杭州社会具备在财富不断涌流过程中从容、和谐分配的条件,使杭州人在充实、忙碌的劳作中和谐相处。

杭州“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是:

追求生活状态和创业过程的完美结合,探索文化价值和经济运行的互利双赢,推动个人创业和整体发展的和谐统一,营造政府推动和民间合作的沟通机制,促进对外开放和内生创新的有机结合,培育制度激励和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促进空间布局、产业导向和市民精神的共进共荣。

杭州“和谐创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是发展为本,激发民间活力搭建创业平台。

杭州通过营造市场机制、优化服务体系、引进高素质人才、涵养人力资源、降低“进城”门槛、吸引民间资本、优化就业服务等一系列扎实工作,做到了这一点。

二是包容兼顾,追求不同群体利益的和谐平衡。

随着杭城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和差别日益明显,能否在收入水平、就业门槛、社保程度、教育机会、征拆补偿、困难救助等方面,决定着来杭谋求创业者能量的释放程度。

杭州通过创新利益补偿机制、建立新型社保机制、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加强权益保护机制、完善劳资协调机制、强化民主促民生机制等,以其温和细腻的文化心理和兼顾多数的政策调适,努力在利益差别中寻找公平正义的平衡点。

三是关注民生,统筹兼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现代化的综合目标需要共同实现,发展阶段和条件限制又使多元目标无法同时达到。

杭州的做法是:

以改革促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加速优先,兼顾好调整发展中“人”的安置工作;以改革促群众眼前关注的难点问题的破解优先,兼顾好在制度创新中形成长效管理的激励机制;以改革促人居环境和社会事业的改善优先,兼顾好城市化过程中各种新生矛盾的解决。

——以改革优先促民生进步,以兼顾为重求稳定和谐,以“改革”“兼顾”保协调发展,是杭州的基本经验。

3、以复合创业为机制,用主导带动主体。

面对社会结构的日趋多元和协调各方利益难度的增大,现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极其关键。

但“主导”只有在与由千万万劳动者组成的社会“主体”活力迸发时,才如虎添翼。

为了有效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市场力、社团互益力和专家学者知识力,并融通各类组织在合作中各自发挥优势,杭州在某些重大项目建设、公共产品提供时,放弃了以往由单一政府部门“全能式”操作的思路,探索出一种新型创业主体合作形式:

由政府牵头、政府部门与产业界、财经界、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两种或多种成分共存一体的混合型组织。

这类组织在创新政府工作手段、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城市乡村建设、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显露出主导和主体合作、公平与效率兼容的体制新优势。

杭州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不同主体构成的混合型“新型创业主体”,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是“政府主体型”,由杭州市政府相关建设“领导小组”,与直接建立的某项目建设班底(指挥部)或国有企业合署办公(有时还与有关城区部门领导交叉兼职实行市区联动),通过政府部门直接行使行政职能和政府投资兴办国企延伸政府职能,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筹资和组织实施重点项目。

二是“政府主导型”,由市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相关区县倡导提出组建方案,提供各种资源支持,与民办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组成的非常设性机构,或在市政府或原有相关部门基础上设立新的专门的职能部门,通过联合相关行业协会、社团和企业等,形成由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相关企业多方构成、分工有别、互为补充、合作互动的混合型组织。

三是“政府引导型”,通过社会力量或个人发起筹建,政府部门一方面予以某些政策或资源上的扶持,另一方面也对经营运作内容和方式给以引导,协助其与政府或市场组织提供特定公共产品的新型组织。

复合型创业的创新性实践,给杭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带来的体制性意义在于:

一是通过集聚利用多种资源,搭建了实现公共产品供应多样化的新平台;二是通过对现行体制多种资源的整合,摸索出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城市品位的新机制;三是在推动发展和满足需求的客观实践中,也催生了政府促进职能转变、提高自身效能的新观念。

4、以资源禀赋为依据,用特色带动一般。

杭州经过与全国各大城市竞争力对比分析认识到,和其他大城市比“单打”,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地下资源、港口资源、金融保险、引进外资……,杭州不都占有优势。

只有立足区情特点,打造综合优势,杭州才能在城市竞争中取胜。

杭州是一个资源小市,地下资源十分有限。

但杭州有环境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

在注重分析自然禀赋的前提下,杭州立足区情培育特色品牌,拉高标杆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致力形成错位发展势能,与兄弟城市发展形成相“配”而不相“撞”、培育出“人脑+文化+电脑”为产业新特征的良好格局。

在重化工业阶段,杭州的经济发展能够比其他城市走得更快,站得更高,就在于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优势,注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杭州以资源禀赋为依据培育特色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是立足区情,发掘资源优势培育城市品牌。

杭州经历了从主要经营土地到主要经营城市品牌、从城市性质“四句话”到城市定位“四张金名片”直至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全面提升。

二是扶植都市型工业,建设“经济强市”。

杭州在提升发展优势传统产业、适度发展现代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中,对进杭企业设置投资密度、资源占用、排污情况等8项评估“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将保留下的传统优势产业陆续迁出老城区进入工业园区“跨江发展”;大力推动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轻加工制造为主的绿色“都市型工业”,逐步形成了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都市型工业体系。

三是激活知识产业,打响“文化名城”。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以及旅游、休闲、会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杭州在政策供给、资金投放、项目带动和政府与社会联动机制上作出了大胆探索。

如积极打造包括国家动画基地和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资金,制定了高层次人才专项用房政策等;如把名城保护与西湖综合保护、运河综合整治与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老城区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商贸特色街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以路带保、以河带保、以湖带保、以景带保、以街带保、以址带保”;如设立了名城保护基金,规定凡是超过50年以上的建筑物都不能拆,有的定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有的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开发利用……。

四是培育“东方休闲之都”,打造“旅游胜地”。

杭州坚持还湖于民、还河于民、还溪于民,做好景点“免费”文章。

通过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和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支撑,世界休闲组织于2006授予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称号。

五是拓展高新产业,创造“天堂硅谷”。

2000年4月,杭州作出加快建设以“两港五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决策;此后又把杭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定位为“两大”(信息产业、新型医药)和“三领域”(文化创意、高效农业、知识型服务业)。

杭州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被中宣部确定为宣传“建设创新型国家”首批报道的4个重大典型之一;国家级产业园区及基地增加到8个;杭州成为全国软件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成为国家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数字电视四个试点城市,并同时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5、以先进理念为引领,用文化培养自信。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文化积淀和文化需求互为因果,文化自信与文化饥渴交互作用。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杭州抓住机遇,在“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理念、“一名城、四强市”的发展理念、“紧凑城市、有机更新”的城建理念、“拉高标杆、与名城媲美”的赶超理念,以及“五水共导”的生态理念、“五位一体”的公交理念、“破解七难”的民生理念等一系列文化观念的提炼上,登高望远,先声夺人,引领有力。

再加上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发掘旅游文化优势、改善城乡文化设施、丰富大众文化产品、提高公民文化素养诸方面工作的跟进,杭州的先进理念和文化实体交相作用,使杭州人对现在和未来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这成为杭州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

来杭观光或在杭创业的人感叹:

杭州当然因其秀美山水而名扬天下,但真正令人留恋、挽住人心的,是杭州“城”的文化气息、杭州“景”的文化韵味、杭州人的文化涵养……。

杭州用文化培养自信的做法:

一是以科学理念引领文化建设。

强化前列意识,杭州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等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管理的“杭州模式”。

强化创新意识,杭州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注重推进文化传播手段和文化业态创新,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创造了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是以人文精神铸就文化自信。

进入新世纪以后,杭州在充分发挥传统人文精神积极作用同时,对扬弃其不足进行了有益尝试。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人文精神的提炼概括,融贯了杭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杭州转换城市传统、诉求创业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引导。

三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杭州确立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政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与发展“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理念等理念,在全国率先提出,50年以上的老房子原则上不能拆,如因工程建设需要,须经专家论证,并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等重大工程;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的思路,大力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把保护的重点放在西湖周边和老城区,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钱塘江两岸和新城区。

四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坚持“把基层的文化活动搞丰富,搞热闹”的宗旨,把“送”文化、“种”文化和“掘文化”相结合,把专业的演出与群众的自娱自乐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形式与现代化的方式结合起来,依托“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依托“狂欢节”,扩大中外优秀文化的相互交流;依托“万场文化活动下基层”、“欢乐农家”、“周末文化广场活动”等,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依托“三江歌手大赛”、“小戏小品大赛”、“新剧目汇演”等,不断推出艺术精品,培育艺术新人。

五是充分发挥文化人的引领作用。

围绕解决文化工作者“有钱办事、有房办事、有章办事”等问题,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加强对文化精品创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改善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出台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极大调动文化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以回应民意为动力,用民主完善治理。

杭州在经济加速、矛盾凸显的转型性发展期,决策层能够指挥若定、业绩突出,在杭创业生活的企业和市民满意度、幸福感较高,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因,是杭州人注意到并以开放的心态,尝试实践现代化国家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理念:

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社会管理的日益复杂化,现代社会治理主体逐步演变为由公共部门(政府为主)、营利性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民间社团等)三方面共同组成。

创造一种使政府、市场和社会各司其职、合作互动、共同治理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全社会成员利益表达及和谐相处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处在治理三方关键地位的政府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的提高。

杭州建立并不断完善了重大工程民众直接参与评判机制、重大决策民众意见直接表达机制、政府工作邀请民众直接评议机制、利益相关人为主体的权益纠纷协调机制、开阔政府工作思路的民意征询机制……。

与此同时,通过创立党政、媒体、市民三位一体“民主促民生”的机制,通过各层次各类型生动活泼的的民主参与和宣传教育过程,努力使在杭州生活的社会成员,具备与日俱增的“共同体意识”和友善合作能力。

杭州用民主完善治理的做法:

一是问计于民。

建立健全了决策咨询委员会,实行政府工作报告与计划、财政报告社会公示征集市民意见,创建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制度,向社会公开征集办实事项目,推行政府“开放式决策”,建立重大政务决策直接邀请民众参与意见表达机制,为政府实现多方求证、减少信息失真和提升政策认同,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是问需于民。

采取了年度工作的大思路从群众中征集,重大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征询市民意见,建立市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家、科技人员、文艺界人士制度,建立信访联络员制度,使杭州的领导层对民意诉求的了解、利益主体的心态、项目推进的难处、决策矛盾的症结等,有了及时而细致的把握。

三是问情于民。

杭州逐步建立健全了城建方案公开展示征求意见制度、重大项目全覆盖调查制度、网络民生热线、民生重大决策网上投票、市民情绪和需求调节机制、利益相关人为主体的权益纠纷协商解决机制、由职能部门参加的“一主多元”的解决纠纷机制等。

四是问责于民。

杭州在国内首创“12345”市长公开电话,创建“满意不满意”市民评议政府工作机制,成立了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在政府网站上设立“建言献策”栏目,受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开通了96666效能监督电话,建立健全了政府工作直接邀请民众评议机制。

五是问绩于民。

建立健全了重大工程民众直接参与项目评判机制,将政府工程完工后的质量评价权,交给“直接享用工程质量优劣”的老百姓,建立了由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居民共同参与的工程回头问察制度,通过居民参与工程验收、社区送表格、信访上门询问、技监实地察看、施工单位整改的“五位一体”联动措施,运用居民手中的“打分器”,将居民对工程成果的满意度与施工资金拨付挂钩。

7、以破解难题为使命,用改革促进发展。

在“全面小康”和“率先现代化”目标的奋斗过程中,历史遗留以及在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集中摆在了杭州人面前。

按照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统筹兼顾、分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杭州走出了一条既通盘考虑又分步实施、既突出民生眼前重点又兼顾长远发展难题、既加快建设又不超越阶段的和谐发展之路。

以改革优先促民生进步,以兼顾为重求稳定和谐,以“改革”和“兼顾”保协调发展;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解难题,讲求改革步骤轻重缓急的安排,杭州走的是一条保证基础性改革、重视持续性改革、讲究配套性改革、突出民众关注问题改革、善于巩固改革成果的改革之路,因而在赢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先机的同时,也保证了全社会较高的和谐度。

杭州以改革促发展的做法:

一是率先基础性改革。

杭州到2001年底基本完成了279户的98%工商类国有企业的改制。

从2001年开始,杭州又制定和实施了两轮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一手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手抓“铺天盖地”的小企业。

同时从2001年至2006年,杭州圆满完成了两轮招商引资“三年倍增”计划;2007年杭州又制定实施了新一轮招商引资“五年倍增”计划。

改革使微观经济主体的的活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焕发。

二是创造条件持续改革。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

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土地流转机制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以农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建立“联乡结村”的长效机制。

围绕社会发展转型,着力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深化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体制改革,强化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基础。

围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杭州先后经过了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3251项减少到630项。

到2009年6月,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结率94.28%,平均办结天数4.88天。

探索建立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实施“数字城管”。

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社会性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在全市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

杭州新世纪以来改革历程的基本经验:

一是从满足多数人的迫切需要出发推进改革。

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内容是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改革方案设计强化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改革推进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

二是不过早触动传统体制既得利益阶层的权益,减少改革阻力和社会震荡。

杭州的体制改革主要在增量上做文章,这就调动了多数人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杭州实际上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外围后核心”改革规则和策略。

三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动摇。

杭州依靠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依靠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创新教科文卫事业发展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综合配套。

杭州针对改革分散性增强的趋势,及时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机制;针对改革风险性加大的情况,及时调整改革的方式;针对改革系统性增强的特点,推动改革从“单兵独进”向整体推进综合配套转变。

五是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协调推进改革。

杭州的改革始终围绕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来开展,一方面体制改革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为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同时杭州将改革与对外开放、走国际化之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为开放创造条件,通过开放促进改革,使改革与开放始终互动互相得益彰。

8、以生活品质为目标,用民生统领大局。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有矛盾中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杭州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以世界名城为标杆,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为己任,在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中,实现了从“提高生活水平”向“提升生活品质”的超越。

这个超越,是从重在解决物质层面需要,向同时满足各界民众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多样化新需求的提升;是从重在提供实实在在客观产品,向满足民众客观需求和主观满意度两个目标的提升。

为此,杭州通过提炼城市品牌、拉高学习标杆、推动协商民主、提升生活环境、破解生活难题、培养生活情趣、引导生活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等等扎实工作和不懈实践,正大步向着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迈进!

杭州用民生统领大局的做法:

一是整合提炼城市品牌,在新的高度认识和实践“民生”需求。

经过专家、市民、社会公开投票和市委常委会讨论,杭州讨论确定了把“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杭州新的价值追求和对外品牌。

二是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和乡村生活环境。

坚持高起点规划,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完善“城中村”市政服务设施,打造杭州新的中央商务区,加快江南、临平建设和下沙“三个副城”建设。

三是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以主城区为中心,重点发展会议展览、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密集区;加快构建环杭州湾产业中心区,把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区、临平工业区、浙江大学新校区等建设成为民生需求提供物质支撑的强大后盾。

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为破除新区融入大都市的障碍,杭州加强了市、区统一规划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革了公路收费体制,促进交通融合;调整优化了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

同时制定了《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按照“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城市市场、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有机联结,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是持续深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活难题。

杭州提出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2002年梳理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停车难、住房难、清洁杭州、办事难等“七大问题”,把“破七难”作为各级部门的工作的努力目标;2007年又提出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并拓展“破七难”的内涵,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两大问题列为“破七难”的重要内容,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家居、行路、教育、文化、健康、环境等多层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