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542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docx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

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

【基础知识精讲】

一、生字学习

1.字音

栖(qī)栖鸦阕(què)上阕婵(hán)婵娟

琼(qióng)琼楼胜(shèng)胜利绮(qǐ)绮户

涯(á)天涯

2.形近字

3.多音字

二、词语积累

十五夜:

中秋的晚上。

地白:

指月光满地。

栖:

鸟停在树上。

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欢饮达旦:

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

几时:

何时。

把酒:

端起酒杯。

把:

持,握。

宫阙:

宫殿。

不胜:

承受不了。

转、低:

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共:

指共赏。

婵娟:

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光。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也说天涯地角、海角天涯。

三、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

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反映民生疾苦,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其词用词洗练、简朴,旨意显露,描写具体。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擅长素描速写。

他熟练地运用各种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廷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情风物画。

这些作品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代表作有《江馆》《望夫石》《水夫谣》等。

2.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做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詹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书、画、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3.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他出身地主家庭,但自岁起被寄养在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泉。

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次年赴法留学,专修绘画。

1932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被捕入狱。

以在狱中写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年出狱。

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华全国协。

1941年3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艺学系,主编《诗刊》(延安版)。

1949年随军进京,197年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

199年调往x疆生产建设兵团。

1978年重新发表诗作。

1979年平反。

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等职。

他早期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诗集,多写劳苦大众、民族命运和社会黑暗,呈现悲怆、高昂、亢奋的重彩格调,由于在诗歌创作中强烈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在青年中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并得到“火把诗人”的称号。

0年代发表了一些图解政策和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显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写域外题材的作品则得到评论界的肯定。

70年代末复出后,发表了大量诗作,使诗坛震惊,包括《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竞技场》和许多短小篇什,延续了三四十年代的创作风格,并且更为凝练、深沉。

194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黑鳗》《春天》《归的歌》《彩色的诗》《雪》《域外诗集》等。

其中,《归的歌》和《雪》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另外著有理论集《诗论》《艾青谈诗》《艾青创作论》等。

作品被译成多国字,享有广泛声誉。

198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

四、简析

十五夜望月

《全唐诗》中,《十五夜望月》题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

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

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徊赏月、神驰意远呢?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

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几时:

什么时候。

把酒:

端起酒杯。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

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乘:

驾。

归去:

这里是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

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

不胜:

经不住,承担不了。

胜,能承担,经得起。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

玩弄,欣赏。

何似:

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朱:

朱红,正红色。

阁:

我国旧时一种楼房,可供游人休息、远眺、供佛、藏书之用。

绮户:

雕花的窗户。

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

“转”“低”表示夜深。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

不应:

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

何事:

为什么。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难得圆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

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厚的内容。

一句“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诗人的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着言外之意的其他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

“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后一节诗又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溢出纸面。

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诗人的责任感最集中地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

借中秋之月而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艾青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感情的分量却不是一般的低吟浅唱所能达到的。

五、重要语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