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820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lán)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B.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

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píng)出现:

丽江,丽江。

C.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miǎn)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D.他腰里常常揣(chuāi)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有误,“频频”应读作“pínpín”;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砾石殷红喜出望外一汽呵成

B.竹篾盎然血雨腥风祸不单行

C.沃娆阔绰富丽堂皇摧枯拉朽

D.隔膜惆怅不功自破行将就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有误,“一汽呵成”应写作“一气呵成”;

C.有误,“沃娆”应写作“妖娆”;

D.有误,“不功自破”应写作“不攻自破”;

故选B。

3.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当今国际形势如火如荼,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会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B.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宝。

C.南岳名扬天下的原因,不仅在于秀美绝伦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当中蕴含的丰富文化。

D.2019年中华经典诵读展演会上,内地与澳门学生将中华经典诗文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华语言之美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如火如荼:

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

原比喻军容之盛。

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这里适用对象错误;

B.源远流长:

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与语境相符,所以正确;

C.名扬天下:

形容名声极大。

与语境相符,所以正确;

D.淋漓尽致:

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

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与语境相符,所以正确;

故选A。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

B.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C.张亮以2小时19分的成绩刷新世界记录,成为全世界陆上赛艇马拉松划得最快的人。

D.家里的客厅常常回荡着爸爸爽朗的笑声和妈妈深情的眼神。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语义重复,删去“约”或“左右”;

B.前后矛盾,删去“能否”;

D.搭配不当,“回荡”和“眼神”不搭配,可以,删去“和妈妈深情的眼神”;

故选C。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以此推断,人杰地灵的衡阳在衡山之南。

B.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命名。

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C.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其作品有《飞鸟集》《园丁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乐府诗集》是一部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

《木兰诗》《十五从军征》均出自这部诗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C.有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作品。

【点睛】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

,。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①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②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③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

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①②③D.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这几句话写的是暴风雨来临前杜小康的感受,②承接上一句“一片黑海”,接下来,③写滚滚的雷鸣,①写暴风雨到来。

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故正确语序应为:

②③①。

故选D。

阅读《骆驼祥子》中的选段,完成下列习题。

选段【一】: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厢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

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

选段【二】:

她今天也异样,不知是电灯照的,还是擦了粉,脸上比平日白了许多;脸上白了些,就掩去好多地的凶气。

嘴唇上的确是抹着点胭脂,使她也带出些媚气。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祥子在曹先生家拉包月,不小心跌伤了曹先生,祥子提出用工钱做赔偿,但曹先生并没有扣他的钱。

B.虎妞发现自己怀孕了,就逼迫祥子和自己结婚,于是和父亲刘四爷闹翻,与祥子出走。

C.选段【一】连用三个“那么”,可以看出祥子对新车的喜爱和实现愿望的兴奋。

D.祥子发现跟踪曹先生的孙侦探就是当初抓自己的乱兵排长,两人狭路相逢。

孙使探敲诈了祥子的所有积蓄,这让祥子再次陷入人生的低谷。

8.选段【二】中的人物是大胆泼辣、  又有点变态的虎妞。

A.吝啬B.美丽C.正直D.粗俗

【答案】7.B8.D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B.有误,虎妞为逼祥子与她结婚,假装自己怀孕了,并非真的怀孕。

故选B。

【8题详解】

虎妞是车场主刘四的女儿,大胆泼辣,好逸恶劳,善玩心计,缺乏教养,粗俗,“美丽、正直”是谈不上的,“吝啬”的缺点也不明显。

故选D。

【点睛】

9.综合性学习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上溯屈原、贯谊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经周软颐、王船山等人发展,后由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毛泽东等人发扬光大。

而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衡阳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学校组织参观石鼓书院,要求学习下列先贤名言,并引用其中一句,写一段励志感言,不少于30个字。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船山:

“知行相资以为用。

毛泽东: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石鼓书院向社会征集宣传语,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一句,建议以“走进石鼓书院,……”为句式续写句子,也可以自拟句式。

【答案】

(1)示例:

三年的初中时光转瞬即逝,未来的求学之路依然漫长,我们要发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2)示例:

走进石鼓书院,感受湖湘文化。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励志感言的拟写。

拟写励志感言要围绕“参观石鼓书院”这一材料有感而发,要在学习三则先贤名言的基础上进行。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意思是:

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

王船山的话意思是:

认识和实践互相凭借,才能发挥作用。

指知和行不可分离。

毛泽东的诗句:

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

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拟写时,引用其中一句,表达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志向即可。

如:

2020年,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春天,多少医护人员舍小家,奔赴抗疫第一线。

他们日夜忙碌,不曾停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崭新的天地;在战“疫”中倒下的白衣战士,用生命为我们保下了一方安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本题考查宣传语的续写。

拟写宣传语的要求:

①须紧扣主题。

②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要在20字以内。

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者短语。

④结构相对,但不需要从对偶句的高度要求。

解答此题要在对材料内容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

要以“走进石鼓书院,……”为句式续写句子,注意内容的充实。

如:

走进石鼓书院,传承湖湘文化。

10.古诗文默写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_____。

(曹操《观沧海》)

(2)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达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气概的句子是:

_____,_____。

(6)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缺乏,《礼记•虽有嘉肴》中有相关的表述:

是故_____,_____。

【答案】

(1).

(1)山岛竦峙

(2).

(2)沉舟侧畔千帆过(3).(3)会挽雕弓如满月(4).(4)衣冠简朴古风存(5).(5)不畏浮云遮望眼(6).自缘身在最高层(7).(6)学然后知不足,(8).教然后知困

【解析】

【详解】默写古诗文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默写时,要注意竦峙、侧畔、雕、简朴、缘几个易错的字形。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古诗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1.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12.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

【答案】11.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流转,像无数只船儿正舞动着风帆。

12.A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解答本题要知道一、二句的意思: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需要抓住“云”“雾”“星河”这几处景物展开想象来写。

【12题详解】

A.有误,《渔家傲》是豪放词。

文言文阅读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

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

踩踏,践踏。

②挞tà:

用鞭子或棍子打。

③曷hé:

为什么。

④恬:

安静、平静。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

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而异之异:

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复:

D.冕小儿,恬若不见若:

好像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更刮目相待是日更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每至晴初霜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策之不以其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

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

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答案】13.B14.B

15.①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16.D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意义及用法。

A.副词,另外/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B.名词,早晨/名词,早晨;

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

D.助词,无意义/助词,的;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点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本题重点词有:

①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以为:

认为。

益:

好处。

②如此:

像这样。

曷:

同“何”,为什么。

听:

听任。

为:

做。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理解分析。

D.有误,根据“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王冕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侯,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

“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

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王冕仍是这样。

王冕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课文重读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

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

他想做到的是:

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

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

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

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么意思呢?

或者再提出疑问:

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

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

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

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

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

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

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

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

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就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

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⑥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课文,有删改)

17.最适合做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A.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B.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C.按照字面解释,就难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理性分析并驱遭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

18.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再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B.“长河落日圆”的“圆”用得不恰当,这样落日和朝阳并没什么不同,意境缺少独特性。

C.作者要多观察、思考,将感情寄寓在文章中,而读者只要多做抽象分析,就可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D.作者随便地集合文字,也可以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19.第④⑤段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就大漠上炊烟的来由、风吹烟会曲折、落日圆的本来的样子来研究、考察,就不能领会诗意了。

这是反面论证。

B.如果想象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所构成的北方特有的旷远荒凉而静寂的画面,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

这是正面论证。

C.读者不曾到北方,却能由这两句诗想象大漠的旷远、荒凉而静寂之美,这样扩大了眼界,获得了审美愉悦。

这是举例论证。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来论证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

【答案】17.B18.A19.D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心论点的提炼。

这个文段,是围绕“驱遣我们的想象”来论证的,结论是第⑥段,即中心论点: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可概括为B项的说法。

A、C、D三项内容只是文中的某一方面的观点或论断。

故选B。

【18题详解】

B.有误。

“长河落日圆”的“圆”用得非常恰当,与全诗构成通体的一致;因此该项说法错误;

C.有误。

原文最后一段中“读者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因此“读者只要多做抽象分析,就可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是错误的;

D.有误。

第②段中“先就作者的方面说。

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因此“作者随便地集合文字,也可以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是错误的。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论证分析。

ABC三项正确。

D.有误,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论证来论证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并非“反面论证”。

故选D。

【点睛】

说明文阅读

口罩:

隔离线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如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

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

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

这样一款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

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

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______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

西班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

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

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

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

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

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

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20.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21.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_____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_____。

2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请分析原因。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23.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

请写出两大事件。

【答案】20.B21.

(1).列数字

(2).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22.不能删去。

“短短”强调时间之短,说明了瘟疫扩散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