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756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docx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

呈现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纲

解读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 区域和区域特征

  读甘肃省干湿区域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区域的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① 指标 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② 降水量 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2.区域的特征

(1)区位特征:

具有一定的面积、③ 形状 和边界。

 

(2)整体性:

内部④ 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

 

(3)层次性:

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区域的划分

(1)按单一指标划分:

如以⑤ 积温 为指标将某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2)按综合指标划分:

如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3)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

如根据⑥ 自然条件 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4)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

如根据⑦经济发展水平,将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命题视角一 区域的划分与区域特点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7课标Ⅱ,1,4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地理分区及界线。

中国地理分区及界线的确定均有一定的指标依据,但界线附近两侧的地理差异不大,基本都是逐渐过渡的;因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导致秦岭—淮河线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不与自然河道一致且无明显的自然标志,但其划分南方和北方的指标依据是客观存在的。

故选C。

2.(2017课标Ⅱ,2,4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 D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南、苏北以长江为界,长江上修建了多座长江大桥,说明长江对两岸的阻隔作用显著,形成苏北和苏南巨大的经济差异。

3.(2017课标Ⅱ,3,4分)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

C.资金D.交通

答案 D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

由材料信息可知,自1999年,江苏境内建成多座长江大桥,故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交通,D项正确。

命题视角二 区域自然特征

4.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

  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京杭运河简图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上图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北纬30°—40°之间,季风气候显著,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湖南多北少,水量季节变化大;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可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角度描述。

图示京杭运河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则沿线以淮河为界,南、北分别是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由图示高程可判断沿线地形、地势。

命题视角三 环境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2019课标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

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

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

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

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

(6分)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

(4分)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

(6分)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

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 

(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

(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

(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大,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

(4)赞同:

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

反对:

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难于形成市场规模;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解析 

(1)人工滑雪场因建设条件的特殊性、目标市场的区域性和限制性,在空间分布上应接近山区、分散建设,满足南方居民的需求和就近体验的要求。

(2)根据材料“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可知,可依托景区已有的知名度、基础设施等。

(3)人工滑雪场以人造雪的存在为基础与前提,则建设和维护成本高。

可以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从“建设”“维护”两个角度分析。

(4)为开放性试题。

先选择观点再针对性作答。

如选择赞同,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回答;如选择反对,可以从建设成本、区域适应性等方面回答。

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① 季风区 的平原地区 

不同点

位置

北纬30°附近,东部② 沿海地区 的中部 

北纬43°—48°,地处我国③ 东北地区 的中部 

气候

④ 亚热带季风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⑤ 水田 ,人均耕地面积小 

⑥ 黑土 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

贫乏

⑦ 石油 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

⑧ 水田 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⑨ 玉米 、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

 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

 畜牧业  

工业

 综合性 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 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温馨提示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产生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命题视角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A商品粮基地与B商品粮基地相比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

A.土壤肥沃B.水热条件好

C.科技水平高D.人均耕地面积广

答案 D A商品粮基地位于东北地区,B商品粮基地位于江淮地区,两地土壤都很肥沃,故A项错误;B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A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因此A地区水热条件不如B地区好,故B项错误;江淮地区科技水平高于东北地区,故C项错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远远多于江淮地区,故D项正确。

2.B地区曾经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其地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有(  )

①水利工程的建设

②农业劳动力严重流失

③城市化发展快,非农业用地增多

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答案 C B地由于城市化发展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少,提供的商品粮大大减少,因此其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

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从时间上看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从空间上看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从人地关系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命题视角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图回答下面三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答案 B 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排除法即可。

第三产业下降,排除A项;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排除C项;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排除D项。

2.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答案 D 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后面虽然其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导致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3.图乙中a、b、c三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答案 C 结合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图中b点)。

一、选择题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湘赣十四校第一次联考)关于德温特河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无结冰期,没有冰雪融水补给

B.流量稳定,含沙量小,有冰雪融水补给

C.河流有结冰期,汛期主要在夏季

D.河流含沙量大,无结冰期

答案 A 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为塔斯马尼亚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低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也不会有冰雪融水补给。

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流量稳定。

2.(2019湘赣十四校第一次联考)关于图中M、N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M地土壤厚度小于N地,肥力大于N地

B.M地土壤厚度和肥力都小于N地

C.M地土壤厚度大于N地,肥力小于N地

D.M地土壤厚度和肥力都大于N地

答案 D M地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N地位于河流中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土层薄、有机质含量较低。

M地纬度低、海拔低,水热条件好于N地,故土壤肥力M地大于N地。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2019广东肇庆三模)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 B “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

4.(2019广东肇庆三模)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

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D.保温

答案 B 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气温更低,则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受更多的阳光。

5.(2019广东肇庆三模)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D.土壤

答案 C 陕南地区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地区注重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导致降水差异大,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古代海南省东部潭门镇的居民,与周边大部分渔民不同,被称为“不打鱼的渔民”,他们曾是帆船时代的英雄,如今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了极大冲击。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2019湖南师大附中二模)根据材料,推测古代潭门镇人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

A.种植水稻B.远洋捕鱼

C.出海经商D.潜水采贝

答案 D 根据材料,古代潭门镇人与周边大部分渔民不同,被称为“不打鱼的渔民”,其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最可能是潜水采贝。

种植水稻、出海经商不是渔民的主要活动。

7.(2019湖南师大附中二模)如今潭门镇人的传统生产方式迅速没落,原因主要是(  )

A.政府对海洋珍稀物种的保护和限制开发

B.所产的产品市场需求量缩小

C.周边地区竞相模仿,竞争力变弱

D.捕捞技术落后

答案 A 潭门镇人的传统生产方式会破坏海底生态环境,加剧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灭绝,随着政府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重视对海洋珍稀物种的保护和限制开发,使得如今潭门镇人的传统生产方式迅速没落;所产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周边地区竞相模仿,传统生产方式应得到发展,不会没落;先进的捕捞技术也会破坏海底生态环境。

  法国格拉斯是地处阿尔卑斯山南坡海拔约325米的特色小镇。

它傍山而建,面朝地中海,是各种花草的优生地带。

该小镇从16世纪起发展花卉种植业及香水制造业,生产了法国2/3的天然芳香,诞生了香奈儿等世界知名香水,被誉为“世界香水之都”。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格拉斯成为香水特色小镇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A优越的自然环境B.特色知名品牌

C.悠久的生产历史D.便捷的交通运输

答案 A 注意题目设问为“前提条件”,也就是最基础的条件。

由材料信息可知,格拉斯依山面海的独特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各种花草的优生地带,适宜花卉种植,为香水制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因此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其成为香水特色小镇的前提条件。

9.夏季,格拉斯小镇种植花卉的优质灌溉水源主要直接来自(  )

A.大气降雨B.地下水

C.冰雪融水D.淡化海水

答案 B 格拉斯小镇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因此灌溉水源不是主要直接来自大气降雨;夏季阿尔卑斯山的高山冰雪会融化,但海拔较低的格拉斯小镇远离冰雪带,所以不可能灌溉水源直接来自冰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汇流后下渗为优质的地下水,因此种植花卉的灌溉水源主要直接来自地下水;海水淡化成本高,可能性不大。

  早些年,东北地区人们借助自然,精巧设计出一种特殊民居“地窨子”。

一般建在附近有充足水源的坡地上,在坡地上开挖2—3米深的长方形凹地;东、北、西三面以山坡做围墙,以粗大的圆木为柱、梁,抹泥草为屋墙,屋体大部分在地下,南面开门窗;屋顶多以茅草为原料,顺坡而搭。

冬季屋内即使不设取暖设施,也可以安全越冬。

现在“地窨子”基本已被弃用。

下图为“地窨子”景观素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关于该民居建筑特点体现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坡地建造,节省耕地

B.山体做墙,冬暖夏凉

C.坡地下挖,储存水源

D.南面开窗,防风防沙

答案 B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耕地资源丰富,“地窨子”在坡地建造主要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不是为了节约耕地;东北地区冬冷夏热,“地窨子”冬天可保暖,夏季能隔热,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窨子”建造时在坡地上开挖长方形凹地,主要目的是将大部分屋体置于地下;南面开窗主要是为了避开冬季风,同时更有利于采光,与防沙关系不大。

11.下列关于“地窨子”被弃用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

A.全球变暖B.森林锐减

C.科技发展D.人口外迁

答案 C 全球变暖主要可使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与“地窨子”被弃用关系不大;森林锐减主要是人为毁林开荒所致,不会引起“地窨子”被弃用;如今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增加,“地窨子”空间相对狭小,随着科技发展,原有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人口外迁对“地窨子”使用的影响较小。

二、非选择题

12.(2019山东青岛二中模块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西部气候较干旱,却呈现出湖沼众多、河流蜿蜒的水乡景色。

这里曾经非常低洼,包括松辽分水岭在内都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湖底形成了黏重的河湖相沉积。

受过度开垦等因素影响,湿地面积不断萎缩。

近年来吉林省实施西部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利用松花江、嫩江、洮儿河的洪水资源及灌溉回归水量,对区域内湿地、湖沼、水库进行补水。

(1)分析吉林西部湖沼众多的原因。

(2)描述松花江松原市河段的水文特征。

(3)从水资源方面说明吉林西部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

(4)说明实施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对该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利的影响。

答案 

(1)地壳抬升使古松辽大湖湖水外泄,在低洼处形成众多湖泊;地下冻土发育,表层土质黏重,透水性差,地表水难以下渗,使湖泊得以保存。

(2)流量较大,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流速较缓。

(3)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湖沼水盐分含量高,难以利用;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可利用的河流水较少。

(4)湖泊水位上升,水域面积扩大;增加湿地面积,减轻土壤沙化和盐碱化;湖区周边地区蒸发量增加,改善局地小气候;生物多样性增加。

13.(2019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二)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我国天山南坡的吐鲁番盆地,既是我国著名的“葡萄之乡”,又是著名的黑羊养殖基地,其所产黑羊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当地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来自古人创造的坎儿井,下图示意坎儿井结构。

坎儿井所在地区地层质地坚实。

(1)判断竖井至绿洲的沉积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分析坎儿井能在吐鲁番修建的自然地理条件。

(3)指出坎儿井修建后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4)有人建议吐鲁番缩减葡萄种植面积,扩大黑羊养殖规模,你是否赞同?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冲积扇。

河流或冰雪融水携带砾石泥沙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势平坦开阔,流速减缓,携带的砾石泥沙沉积而形成。

(2)吐鲁番盆地北部天山的冰雪融水,为坎儿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当水流出山口后,渗入戈壁地下变为地下水;吐鲁番盆地北高南低,沿地势引水,自流向盆地;坎儿井地层质地坚实,挖好后不易坍塌;等。

(3)修建后,地表径流量减少,蒸发减少,下渗增多,地下径流量增加。

(4)赞同。

黑羊质优价高,经济效益好;羊肉加工等促进就业;促进当地退耕还牧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现今全国葡萄种植区域过多,葡萄价格下降;等。

不赞同。

当地种植葡萄自然条件好;葡萄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养羊过多会造成草场过载,生态环境破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