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566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

《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docx

4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

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

 

为加深理解职业生涯管理知识,请首先阅读案例:

在上述基础上,根据你对自己的评价以及你对可能考虑的职业范畴的了解,论述毕业后你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

提示:

1.关于对自己的评价,采用自我反思法,主要在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职业性格和职业要求(价值观)方面分析,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性向。

2.关于你可能考虑的职业范畴,应尽可能查阅该职业范畴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相关资料,以帕森斯的“人与职业相匹配理论”为指导,论述你选择该职业范畴的合理性。

3.关于你的职业发展初步规划,应从你的中短期内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策略等方面进行考虑。

上述提示仅是为同学提供一个思考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路。

欢迎同学对职业选择和发展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活用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知识。

李亦非:

我的美丽人生没有玻璃顶

——李亦非职业发展管理的启示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行动,不管怎样,只要认定一个目标扑进去,就可以做得很好。

要是做得不好又怎么样?

可以放弃再来,只要那工作经验对我有益就行。

——维亚康姆MTV音乐电视频道中国区总经理李亦非

引子

玻璃顶(TheGlassCeiling)一词源自美国,国内又译为玻璃天花板、玻璃屋顶等。

根据美国“玻璃天花板委员会”官方网站的定义,玻璃顶是指“由于(性别和种族差异等)人为的无形障碍,阻碍了妇女和非白人在组织内部升迁和发挥全部潜能”。

简而言之,如果你在工作中触到了玻璃顶,意味着面对职业选择或职务晋升,你开始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诱惑是那么的近、那么的清晰,似乎伸手可得,却又那么遥不可及,你拼命地挣扎着去靠近,最后却发现自己仍然呆在原来的地方,一切努力都被一层无形而又厚重得无法对抗的玻璃顶化为徒劳。

在今天的中国,玻璃顶的定义显然已被推而广之,比如女性高级管理者的稀少,国人在外企的升迁难,低学历者在提拔时的无奈,都被归结为玻璃顶现象。

相应地,如何应对玻璃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在个人职业发展管理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案例将选择李亦非女士作为主角。

因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或许中国女性面临的玻璃顶更加的厚重以至于人们根本不想对抗,更加的广泛存在以至于人们视为理所当然。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女性成功突破玻璃顶在所有的玻璃顶中应该最具普遍性,中国女性成功突破玻璃顶的案例也就更有启示意义。

寻找支持这个论点的实证资料并不困难,在《南方周末》的一组相关报道(2002年8月8日)中,我们可以轻易取得一系列的论据。

论据一:

在对一组20个小学生的绘画测试中,要求画出你心目中的老板形象,结果20张绘画无一例外皆为男性,反映出强大的社会惯性是怎样地深入了幼小的心灵。

论据二:

上海的一家策划公司最近在针对都市职业女性的一个调查中发现,在公司的经理层中,男性为57.9%,女性为42.1%,基本平衡,但是在总经理的职位上,男性比例跃为83.4%,而女性则锐减为16.6%。

很显然,在同样的工作水平上,女性被提拔的环境是比较恶劣的。

论据三:

中国职业女性的“中层危机”和“粉领一族”的出现。

《南方周末》报道说,国内不少职业女性在进入中层一段时间之后,确实会发生心理上的危机,可以姑且名之为“中层危机”。

这种危机一般会发生在28-35岁之间。

在发生危机的时候,女性有时会对前途甚至自己存在的价值发生根本的质疑;由于经过了比男性更艰苦的证明自己的价值的过程,一些女性开始厌倦超负荷的工作,向往朝九晚五的平凡小职员生活,另一些女性则开始向往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

这种危机有时候表现得非常强烈,女性甚至会选择回家,成为在家中工作或者虽有工作却无需坐班的“粉领一族”。

更出入意料的是,不少发生过危机的中层女性并不认为她们的危机是职位晋升上的玻璃顶造成的,她们反而觉得,当她们年龄越来越大,如何在家庭与事业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对她们来说更加要命。

在这种心理引导下,丈夫的发展和孩子的诞生都可以成为女性回家的直接导因。

事实上,社会固有的性别与家庭观念本身即是玻璃天花板的一部分,大多数女性是身在玻璃天花板下而不自知而已。

论据四:

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女生的独立性远远高于男生,其成就动机也高于男生,但从初中开始,女生的成就动机低于男生,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在大学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这说明女性是逐渐放弃自我发展的追求,去顺应社会已有的性别期待。

在所有这些论据构成的背景下,李亦非的经历就显得特别耀眼。

1963年出生,1977年获全国武术比赛青少年组武当剑冠军,曾出演影片《神秘的大佛》和《火烧圆明园》,大学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

1985年赴美深造,获贝勒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任职联合国总部公共信息部,制作电视和广播节目“联合国呼唤亚洲”并任主播;1990年至1993年,在纽约市专业律师事务所担任中国业务顾问,负责开展该公司的中国业务,并代表其中国客户参与最惠国待遇和贸易政策的游说工作;1994年至1999年3月,在美国博雅公关公司担任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其客户包括英国石油、英特尔、菲利普莫里斯和安达信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1999年3月,任MTV音乐电视频道中国区总经理;2000年10月,作为被《财富》杂志及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选出的“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之一,在香港参加“亚洲商界女性精英”高峰会并发表演讲;2001年5月,在《财富》杂志选出的25位全球企业新星中名列榜首,并成为《财富》封面人物;2001年10月,获选《财富》杂志年度50位国际商界女强人。

李亦非的人生无疑是美丽的,留学、外企、金领、成功,容貌、家庭、财富、名声,她拥有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女性梦想的构成元素,也由此成为中国职业女性的新偶像。

不过,作为本案例的主角,李亦非用她的职业历程启示我们:

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管理,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基点在于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

清醒的自我认识,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

主动地把握命运,是走向成功的出发点。

少年经历是职业发展管理的起点

李亦非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数学教师,父亲是天体物理学家。

她的父亲给她起了个名字——亦非。

取自一句禅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意喻“似是而非,亦是亦非”。

就像姜文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表现的一样,李亦非和小伙伴们的童年几乎是玩过来的。

男孩的游戏是打弹弓、拍烟盒,光着膀子去游泳,女孩则“打拐子”,疯玩橡皮筋。

物质奇缺的年代,每一个儿童都是发明天才,小孩们自制的“拐”就是猪蹄骨头涂上红绿色,扔在地上花花绿绿一大堆。

李亦非家楼下有个练功用的大垫子,孩子们就天天在那儿窝腰、劈叉,比胆儿大。

——所幸的是,在“知识无用论”盛行的年代,李亦非的父母并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父亲从小给李亦非讲宇宙的故事、地球的起源,李亦非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大概就是那时培养出来的。

李亦非家有一个小黑板,吃饭时妈妈会把数学题放上去,还有古诗词、对联、各种人生格言。

她家的饭桌还是古今中外名人的荟萃之地,大家一起聊{九三年}、《笑面人》、《牛虻》,父母也从不阻止李亦非看所谓的“禁书”——要知道,70年代中那些武侠小说,都是用报纸一张张粘起来偷运到北京的。

李亦非看完梁羽生看金庸,只要偶得一本,便整夜不睡地看。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亦非开始练起了武术。

当时她在中关村一小,某一天学校让上千学生站在操场上,老师手指一点:

你、你、你,李亦非就被拉到100多人的队伍中,然后做马步、弓步、弯腰踢腿,又挑了30人送往北体培训一个多月,终于筛选出包括李亦非在内的十一人。

不过,小李亦非开始只觉得好玩,并不努力,经常是板凳队员,练到第四年,才突然觉得进入了状态,开始加入优秀队员行列。

1977年,14岁的李亦非获得了全国武术比赛青少年组武当剑冠军。

随后,由于出众的相貌和良好的武功底子,刚进入高中的李亦非被选中参加了当时风靡全国的武打片《神秘的大佛》的拍摄。

拍电影的过程让少年李亦非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也开阔了胸怀和眼界。

李亦非在成名后常常提及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带给她的巨大收获。

一方面,当时的武术队常常慰问工农兵,这群小队员们给陆军表演时开过坦克,给空军表演时坐过“米格-21”,参赛去过内蒙古、哈尔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那么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与大人沟通,得到陌生人的智慧,经历了别人无法经历的生活。

那些新鲜的事物让李亦非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也使她的胆子愈发壮大。

另一方面,在上课、比赛、表演、拍电影的同时,坚持10年天天不间断地去体校练武功,不但让幼小的李亦非早早地学会了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给了她超人的精、气、神和坚韧的性格,还培养了她的竞技状态,教会了她做人的原则。

李亦非逐渐领悟,天道酬勤,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慢慢刻苦锤炼自己。

武术讲究有进有退、刚柔相济,做人也讲究一个“平常心”:

要知进守退,要强但不较劲,成功与失败都是人间常态,重

要的是力量的内敛。

与同龄人相比,李亦非无疑是早熟的。

她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愿意为之付出最大努力,甚至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举动。

上初一的第一天,英语老师给同学们教ABC,第一次听到“Sun”这个词,李亦非就觉得美极了,从此疯狂地爱上了英语。

她跟爸爸说,我需要国外最好的语言教材。

每天中午,李亦非骑20分钟车返家,独自听上半个小时的“灵格风”磁带,吃完饭再骑车返校,风雨无阻。

初中统考,李亦非以全市前十名成绩进入北京外语学校。

那时,虽然当上武术冠军、接拍电影让李亦非出尽风头,但她的志向是当个女外交官,她想站到国际大舞台上。

她总觉得自己的更美好的梦还在前方,在不知名的远方。

高考前,李亦非所读的外语学校传说要直接升级为第三外国语学院,全体同学可以直升而不用高考,也不准高考。

但李亦非认为外交学院更能帮助她实现梦想,所以坚决要求高考,尽管当时高校录取率仅为4%。

她与两个同学一起,冒着考不上大学本校拒收的危险,互相鼓励,坚持拼搏。

在直到离高考还有35天准考证才发下来的情况下,李亦非以七天一门功课的速度完成复习,最终如愿考上外交学院。

其余两个同学也考上了北大,开了外语学校学生参加高考的先例。

人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职业发展管理是开始工作以后的事情。

其实,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在出生以后就开始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业周期(CareerCircle),都要经过几个阶段。

简单地说,一个人可能经历的主要职业阶段大体可总结如下。

一、成长阶段(GrowthStage)(14岁以前)。

在这一阶段,个人通过对家庭成员、朋友以及老师的认同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了自我的概念。

在这一阶段的一开始,角色扮演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一时期,儿童将尝试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而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人们如何对不同的行为做出反应的印象,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或个性。

到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些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对他们的兴趣和能力的某些基本看法)就开始对各种可选择的职业进行带有某种现实性的思考了。

二、探索阶段(ExplorationStage)(大约15岁~24岁)。

在这一时期中,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

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他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和业余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

在这一阶段的开始时期,他们往往做出一些带有试验性质的较为宽泛的职业选择。

然而,随着个人对所选择职业以及对自我的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这种最初选择往往会被重新界定。

到了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一个看上去比较恰当的职业就已经被选定,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开始工作的准备。

人们在这一阶段上以及以后的职业阶段上需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也许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形成一种现实性的评价。

类似地,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还必须根据来自各种职业选择的可靠信息来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

三、确立阶段(EstablishmentStage)(大约24岁~44岁)。

它是大多数人工作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

有些时候,个人在这期间(通常是希望在这一阶段的早期)能够找到合适的职业并随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有助于自己在此职业中取得永久发展的各种活动之中。

人们通常愿意(尤其是在专业领域)早早地就将自己锁定在某一已经选定的职业上。

然而,在这一阶段人们仍然在不断地尝试与自己最初的职业选择所不同的各种能力和理想。

四、维持阶段(MaintenanceStage)(45岁—65岁)(假定65岁退休)。

在这一职业的后期阶段,人们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为自己创立了一席之地,因而他们的大多数精力主要就放在保有这一位置上了。

五、下降阶段(DeclineStage)。

在这一阶段上,许多人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前景:

接受权力和责任减少的现实,学会接受一种新角色,学会成为年轻人的良师益友。

再接下去,就是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退休,这时,人们所面临选择就是如何去打发原来用在工作上的时间。

18岁的大一学生李亦非正处在职业的探索期。

如果说人们对自己的梦想与期望也是一个变化过程的话,那么绝大多数人是先做加法后做减法:

从出生到少年,梦想越来越多,期望越来越高:

成年之后,随着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又不得不把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一点一点减去,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

李亦非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比别人更早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做什么。

大一时拍《火烧圆明园》,李亦非演的冯婉贞一角需要当场流泪,可她怎么也进入不了状态,最后只好靠眼药水敷衍过去。

这一次经历让李亦非认识到,自己太理性,不会是个好演员。

人的天赋是极其重要的,聪明与情,都几乎与生俱来,努力只不过是明白了天赋以后的全力辅助而已。

可是,自己又能做什么呢?

李亦非还需要继续寻找。

李亦非想到联合国工作,她必须先走出国门才能实现愿望。

在那个年代,出国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学校也认为不可能。

但是,大胆而又顽强的李亦非认准了这条路,从大二起便准备自费留学。

两年后,凭着640多分的托福成绩,李亦非申请到了奖学金。

1985年,她成为全校第一个踏出国门的人。

李亦非后来说:

“所有这些超乎常规的努力,都是因为我认为别人不能替我说‘N0’,只要世界没有说‘N0’,我都可以有机会争取。

李亦非一路嚎啕大哭着到了美国。

她怎么能不哭呢?

男友分手了,父母分别了,身上只有50美金,两只箱子比她还大,更重要的是,万一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她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父母了。

可是,她还是走了,因为她坚信,只要努力,终究会有一片美丽的天空是属于她的。

到达美国时正好半夜三点,无处安身的李亦非就在牛仔酒吧坐了一晚,在那里她告诫自己,我为理想而来,从此以后每一个挑战我都必须把它当作快乐。

天亮了,李亦非抖擞精神,满怀好奇而又兴奋的心情走在了陌生的美国大街上。

寻找“职业锚”

两年之后,李亦非获得了美国贝勒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并如愿成为联合国在全球招募的40人中的惟一的中国人。

她先在裁军署任职,很快又进入联合国总部公共信息部,制作电视和广播节目“联合国呼唤亚洲”并任主播。

在外人看来,李亦非的生活是快乐而又轻松的。

收入良好,工作之余和朋友们一起去看电影、逛街,参加研讨会,结识新的朋友。

日子就像一条平原上的大河,平缓而有序地向前流淌。

可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李亦非总觉得非常迷惘,生活似乎失去了方向。

难道到美国就是为了过这种“小资生活”吗?

还有,周围的同事大都是很聪明的人,但为什么很多聪明人却没有成功呢?

李亦非感到非常可怕,她仿佛从上司那儿看到了自己50岁时碌碌无为的影子,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很久以后,李亦非终于想通了一个道理:

很多聪明人的失败恰恰是由于他们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

因为他们从20岁到30岁甚至一生都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

我到底最适合干什么?

就是不愿意“吊死在一棵树上”。

所以,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行动。

不管怎样,只要认定一个目标扑进去,你就可以做得很好,要是做得不好又怎么样?

可以放弃再来,只要那个工作经验对我有益就行。

在个人职业发展管理理论中,有一个职业锚(CareerAnchor)的概念。

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

职业锚理论认为,个人职业发展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

并且,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

但是,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

有些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直到他们不得不做出某种重大选择的时候,比如到底是接受公司将自己晋升到总部的决定,还是辞去现职,转而开办和经营自己的公司。

正是在这一关口,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质、性向等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模式(或职业锚),这个模式或职业锚会告诉此人,对他或她个人来说,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

有研究表明,职业锚一般有五种类型。

一、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

具有较强的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

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二、管理型职业锚。

这类人则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动机,他们的职业经历使得他们相信自己具备被提升到那些一般管理性职位上去所需要的各种必要能力以及相关的价值倾向。

必须承担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是这些人的最终目标,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沟通能力(在各种层次上影响、监督、领导、操纵以及控制他人的能力);(3)情感能力(在情感和人际危机面前只会受到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和削弱的能力以及在较高的责任压力下不会变得无所作为的能力)。

三、创造型职业锚。

这些人都有这样一种需要:

“建立或创设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件署着他们名字的产品或工艺、一家他们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们的成就的个人财富等等。

四、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

拥有这种职业锚的人在选择职业时似乎被一种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需要所驱使着,他们希望摆脱那种因在大企业中工作而依赖别人的境况,因为,当一个人在某家大企业中工作的时候,他或她的提升、工作调动、薪金等诸多方面都难免要受别人的摆布。

这些毕业生中有许多人还有着强烈的技术或功能导向。

然而,他们却不是像持有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那样到某一个企业中去追求这种职业导向,而是决定成为一位咨询专家,要么是自己独立工作,要么是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企业中的合伙人来工作。

比如成为工商管理方面的教授、自由撰稿人或小型零售公司的所有者等等。

五、安全型职业锚。

还有一类人极为重视长期的职业稳定和工作的保障性。

他们似乎比较愿意去从事这样一类职业:

这些职业应当能够提供有保障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以及可靠的未来生活。

这种可靠的未来生活通常是由良好的退休计划和较高的退休金来保证的。

对于那些对地理安全性更感兴趣的人来说,如果追求更为优越的职业,意味着将要在他们的生活中注入一种不稳定或保障较差的地域因素的话——迫使他们举家搬迁到其他城市,那么他们会觉得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维持一种稳定的、有保障的职业对他们来说是更为重要的。

对于另外一些追求安全型职业锚的人来说,安全则是意味着所依托的组织的安全性。

他们可能优先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因为政府公务员看来还是一种终身性的职业。

这些人显然更愿意让他们的雇主来决定他们去从事何种职业。

1990年的李亦非的想法已经是不得而知了。

不过,在那一年,她辞去了在联合国的工作,进入纽约市专业律师所担任了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国业务顾问?

或许,在她看来,比起安稳的生活,她更需要成就感,需要站在舞台中央听周围的掌声响起来。

李亦非真的应该感谢命运对她的厚爱。

因为,在纽约,她不仅能够代表其中国客户参与最惠国待遇和贸易政策的游说工作,经常跑华盛顿参、众两院参加听证会,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且,纽约还给了她一份即使喜欢幻想的她也没有料到的丰厚馈赠——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美丽人生的男主角,汪潮涌。

像任何一份美好的恋情一样,李亦非和汪潮涌的故事也充满了浪漫和温馨。

1991年9月28日,中国驻纽约领事馆国庆招待宴会上佳宾云集,李亦非与一个中国小伙子擦肩而过,旁边的朋友对李亦非介绍说:

“这是汪潮涌,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评级师。

”这个叫汪潮涌的湖北小伙子微笑着说了句“Hello!

”,然后跟李亦非交换了张名片就走开了。

“我当时对他没什么印象,就觉得他挺年轻的,那种年轻给我一种很健康、充满灵气的感觉。

”多年之后李亦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提起汪潮涌,还是那种眉飞色舞的样子。

“他当时对我的印象到现在也不肯告诉我。

我后来一直问他什么时候开始对我有想法的,汪潮涌讲是在门口说Hello的时候就有了。

”对于汪来说,这难道是一场一见钟情的恋爱?

9月29日,汪潮涌飞回了中国。

在飞机上,汪潮涌心里嘀咕着:

“我回到纽约后还要再找那个女孩子。

”当然,这个“罪证”来自汪潮涌事后的“坦白材料”。

一个月后,李亦非在世贸大楼一层的报摊买《世界日报》,碰到了汪潮涌刚好也买这份报纸,双方都认出了对方。

回到办公室一个小时以后,李亦非接到了这个叫汪潮涌的男人的电话,邀请她中午一起吃饭,李亦非说今天不行,后来就改在第二天中午。

从此,汪潮涌每天都“积极主动”地打电话过来。

李亦非的感觉也异常良好:

这个家伙非常聪明,善解人意,常常是话讲到一半,他马上就明白意思了。

在李亦非眼里,汪潮涌还是个含蓄而又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男人。

两人刚相识不久,有一次从很远的地方驾车回纽约,当时汪潮涌高烧达41度,满脸通红,为了不让李亦非担心,一直装着若无其事,车到家才栽在床上直发抖;还有一次在世贸大楼门前散步,天空突然下起滂沱大雨,汪潮涌拼了命地脱衣服盖住李亦非,自己淋得回家猛打喷嚏,还给李亦非冲了一大碗姜汤;如果有一道菜他知道李亦非爱吃,便会曲折地说他不喜欢这菜……

在两人相识之后的第一个情人节,1992年2月14日,99朵玫瑰从位于华尔街的标准普尔公司被送到了世贸大楼33层李亦非的办公室里。

李亦非谈起这件事总是充满幸福:

“当时我的办公室所有的女同事都嫉妒得要命,她们太羡慕了,说谁给你送这么多玫瑰?

!

我也觉得很得意。

”自称理性大于感性的李亦非的激情终于燃烧起来了。

认识半年之后,这两个年轻人就订婚了。

一年后,李亦非的身份变成了汪太太,当时华尔街关于他们的婚礼有一个评价:

“来自中国的两个优秀的年轻人的完美结合。

在案例中插入这么一段故事并没有跑题。

因为,我们认为,即使对于女人,事业与家庭也不是一对非此即彼的矛盾,相反,美满的婚姻与家庭还应该是个人职业发展管理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比如,幸福的家庭可以成为一个人化解压力的最好的地方。

李亦非曾说过,化解压力,她有很多招数。

疯狂购物法。

跑到大商场里去,脑袋里什么也不想,从一楼到楼顶,再从顶楼到一楼,直到筋疲力尽。

锻炼治疗法。

跑步机上跑一个小时,或去游泳、健身。

聊天排遣法。

和朋友海阔天空地聊,回过头来发现,烦恼没什么大不了的。

静观沉淀法。

先不去理它,待情绪稳定下来再说。

不过,所有这些招数都不如最后一招管用:

心理治疗法。

治疗师为夫君。

该夫君有一最大优点就是化解困境,任何艰难到他那里都与光明沾边儿。

有了这样一位完美的伴侣,有了这么多年的人生积累,李亦非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我喜欢,(所以)我(才)选择”,而不必“我(已)选择,(所以)我(不得不)喜欢”了。

1994年,在汪潮涌的大力支持下,李亦非离开了纽约专业律师所,开始任职美国博雅公关公司。

对于她,这又是一个全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