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052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内蒙古赤峰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内蒙古赤峰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7页。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

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该学者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B.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

C.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D.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2.明万历二年,造御屏一座,中三扇绘天下疆域,左右六扇分列文武官职名,将两京

及内外文武职官,府部以下知府以上各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名为浮帖,以

使更换。

其屏设于文华殿后神宗讲读进学之所,以便朝夕省览。

”“俘帖”的设立

A.杜绝了用人决策出现失误B.体现了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C.加强了君主的人事任免权D.表明了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3.《汉书》载:

“秋七月,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

元帝继位,天下大水,在位

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

”此举客观上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促进了私营商业发展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了农业正常生产

4.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三十二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就有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

加,到神宗熙宁六年达六百余万贯。

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

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贸易范围扩大B.白银储量丰富C.商品经济发展D.政府放松控制

5.“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自然规律

6.柳宗元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针对皇帝制度,二人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

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①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③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④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千总郑祖彝在给上级的条陈中说:

“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

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

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

”这种观点

A.批评了李鸿章指挥不当B.表露出崇洋媚外的思想

C.未能深入反思洋务运动D.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

8.“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

”与这则新闻报道相关的中国政局变化的信息是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了有效遏制D.南京临时政府统治的建立

9.洋务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优外患的危急形势下的一场自救运动。

自强运动的各项措

施中,除京师同文馆是由总理衡门直接管辖外,其他各种设置如机器局、船政局、招商

局、矿务局等,都是由地方督抚大员经办,各自为政。

这表明

A.政府未能对工业建设统筹规划B.内忧外患冲击政权

C.政府信任汉族官僚D.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开始瓦解

10.图9为1958年创作,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集体食堂的宣传画,这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

A.保障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1.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材料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B.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

C.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D.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12.1923年l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

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

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

《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

这表明

A.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B.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不彻底

C.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D.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

13.贡斯当认为:

雅典人几乎把全部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军事与公共服务之中。

这种投入、

的回报是,他们在共同体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他们理解的自由主要是参与公共事务辫

论与决策的权利。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是基于雅典人的

A.民主理念B.公民意识C.共和观念D.法律规定

14.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

“……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

……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对作者的主旨最准确的理解是

A.作者强调必须建立集权有效的中央政府B.作者强调议会中心才能体现人民主权

C.作者主张总统权力必须受到国会的制约D.作者肯定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15.16世纪的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其中谷价上涨了五倍。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发生B.贵族奢靡消费C.新航路开辟D.经济大危机

16.从15世纪起,欧洲的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

19世纪中

期英国率先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随后被其他国家效仿。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发展推动B.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C.政府关注公共服务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7.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欧洲率先冲破“传统束缚”、开启“转变进程”是在

A.智者学派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英国革命

18.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批判专制统治B.倡导人性解放C.捍卫人道精神D.呼吁宗教宽容

19.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形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A.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B.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D.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20.1982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同时表

示中苏之间的分歧不应该妨碍两国之间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

这一表态反映了

A.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B.苏联经济实力的下降

C.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D.中苏关系得到全面改善

21.二战后,西方国家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B.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D.福利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成正比

22.新加坡《海峡时报》提到:

“全球化”这个词在上世纪90年代,被看作精英对穷人的

剥削。

到21世纪以后,“全球化”开始带有半积极性的意味。

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人们认为,对于“全球化”,既不需要对抗,也不需要叫好。

”材料表明

A.全球化消除了文明对抗B.全球化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加强

C.对全球化关注日益淡泊D.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程度逐渐深入

23.读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幅图,该过程实质上

A.反映了美术领域的多元一体B.说明了印象派绘画影响甚微

C.体现了立体画派绘画的特点D.强调了美术领域的复杂多变

24.根据下表提供的有关数据,下列说法中最准确的应该是

平均时间

1885~1919年

1920~1944年

1945~1964年

从科技发明到生产技术成熟

30年

16年

9年

从生产技术成熟到产品投入市场

7年

8年

5年

A.财富的追求驱使这人类不断在科技上创新发展

B.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没有科技含量

D.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Ⅱ卷

本卷共四大题,共52分

25.(16分)中西贸易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

……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

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26.(12分)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以强化反腐倡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

……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材料二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

“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

(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

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

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教授理查德·纽斯泰特认为……三个机关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日益重要。

例如立法权由国会行使,但法院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法官造法、法院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立法的职责。

又例如司法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