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746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

《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docx

环境生态学试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

1.按博登海默的划分,年龄锥体分为几类型,各类型的涵义是什么?

答:

年龄锥体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左侧的锥体具宽的基部,而顶部狭窄,表示幼体的百分比很高,就是说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

而老年的个体却很少。

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中间的钟型,说明种群中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人体数量大致相等,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可称之为稳定型种群;右侧锥体呈壶型,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表示幼体所占的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种数量趋于下降的种群,可称为下降型种群。

 

2.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措施是什么?

答:

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减轻人为干扰的压力,减轻对水质的污染和对水生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1)减少污染排放量;

(2)实行综合保护措施,提高系统自身的抵抗能力;(3)正确认识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3.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

(1)超载过牧:

所谓超载过牧,就是指牲畜放牧量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生产的承受能力。

(2)不适宜的农垦: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开垦草原一直是增加农田耕种面积的主要途径之一;(3)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4.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对策是什么?

答:

(1)实行科学管理;

(2)发展人工草场;(3)建立牧业生产新体系。

5.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

草原生态系统所处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一般在250~450mm,而且变化幅度较大。

蒸发量往往都超过降水量,另外,这些地区的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这种气候条件,使草原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构成上表现了一些与之适应的特点。

初级生产者的组成主体为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大多都具有适应干旱气候的构造,如叶片缩小、有蜡层和毛层,借以减少蒸腾,防止水分过度损耗。

6.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

(1)收获量测定法;

(2)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叶绿素测定法。

7.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答: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8.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答: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

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

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9.城市化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答:

(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居民与大自然长期隔离:

城市化确实使人类为自身创造了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满足了自己的生存、享乐和发展上的需要。

(2)污染严重,生活环境质量恶化:

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噪声成为现代城市最突出的四大环境问题,被人们称为“四害”;(3)水资源缺乏:

现代化城市由于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加之有些城市规模过大,水的需求量剧增,因而水资源的缺乏成为全世界城市的普遍问题。

10.城市环境建设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答:

(1)确立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和执行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的主体是人,因此,城市发展战略也必须以人为中心,建立适于人们生活、居住、活动的生态环境。

(2)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是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开发、利用、整顿、治理和保护。

(3)利用生态观来改造,规划和建设城市:

目前国际上在尝试运用生态学方法来改造和规划城市。

1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

(1)人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以绿色植物为中心的情况截然不同,使自然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形成的生态金字塔呈现出倒置的情况。

(2)系统能量、物流量巨大,密度高且周转快:

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流强度是自然生态系统无可比拟的。

(3)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主体的食物链常常只有二级或三级,即植物—人;植物—食草动物—人,而且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周围其他系统,系统内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地位和作用已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12.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的水生演替系列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

(1)裸底阶段;

(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植物阶段;(4)挺水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13.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保护生物资源的意义是什么?

答:

保护生物资源的意义主要是:

(1)维持生物圈的正常功能;

(2)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3)保留更多的遗传基因库,造福于子孙。

14.丹麦植物学家阮基耶尔(ChristenRaunkiaer)按照更新芽或休眠芽的位置,把高等植物分为哪几种主要的生活型?

答:

(1)一年生植物;

(2)隐芽植物或地下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上芽植物;(5)高位芽植物。

15.顶级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

16.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

前者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又称同龄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或称特定年龄生命表,后者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结构而编制的。

它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或垂直生命表。

17.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答: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

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18.分别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答: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指系统内所包括的若干类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

从理论上讲,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它们各自的生物种类和环境要素也存在着许多差异,然而,各类生态系统却都是由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所组成。

两大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或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或称环境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包括生物活动的空间和参与生物生理代谢的各种要素,如光、水、二氧化碳、以及各种矿质营养物质。

生命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按营养方式的不同,这些生物可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两大类。

19.分别说明食物链的三种类型。

答:

(1)捕食性食物链:

也称牧食性食物链是生物间以捕食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

水、陆生态系统中均有这种食物链的存在。

如藻类→甲壳类→鲦→肯鲈;小麦→麦蚜虫→肉食性瓢虫→食虫小鸟→猛禽。

这种食物链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以食草动物开始,能量逐级转移,耗散,最终全部散失到环境中,有人把由这种食物链所传递的能量称为“第一能流”。

(2)腐生性食物链,也称分解链,这是从死亡的有机体被微生物利用开始的一种食物链。

如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有机碎屑→浮游动物→鱼类。

这种食物链传递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分化和分解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这类食物链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有人将由这种食物链传递的能量称为生态系统的“第二能流”。

(3)寄生性食物链:

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其特点是由较大的生物开始至体型微小的生物,后者寄生于前者的体表或体内。

如哺乳类或鸟类→跳蚤→原生动物→滤过性病毒。

20.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

营养物质的来源: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21.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

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答: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3.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侵占土地:

固体废弃物不加利用就需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越多,据估算,每堆积一万吨渣,约需占地一亩。

(2)污染土壤:

废物堆置,其中的有害组成容易污染土壤;(3)污染水体:

固体废物随天然降水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因较小颗粒随风飘迁、落入河流、湖泊,造成地面水的被污染,固体废物随渗滤水渗到土壤中,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受污染,废渣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会造成上述水体的污染。

(4)污染大气:

固体废物一般通过下列途径可使大气受到污染——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某些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有害气体;细粒、粉末受到风吹日晒可以加重大气的粉尘污染;有些煤矸石堆积过多会发生自燃,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也会使大气污染。

24.光化学烟雾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

光化学烟雾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内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

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类组成。

空气污染也改变了地面阳光谱的构成。

25.河流生态系统有何特点?

答:

(1)纵向成带现象:

湖泊和水库的水温等变化具有典型的水平分层现象,而在河流中却是纵向流动的;

(2)生物多具有适应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态结构:

在流水型生态系统中,水流常是主要限制因子。

(3)相互制约关系复杂:

河流生态系统受其他系统的制约较大,它的绝大部分河段受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的制约,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的气候、植被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4)自净能力更强、受干扰后恢复速度较快:

由于河流生态系统流动性大,水的更新速度快,所以系统自身自净能力较强,一旦污染源被切断,系统的恢复速度比湖泊、水库要迅速。

26.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答:

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7.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答:

(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

(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综上所述,维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间得到协调发展,这是环境生态学的根本目的。

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是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28.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质量基准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

环境质量的基准,一般定义为,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人(人或生物)而不产生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

或者说环境质量基准是保障人类生存活动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水准,制定环境质量基准有其客观依据及基本方法。

环境质量标准不同于环境质量基准,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法律意义,是国家权力机构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为了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做的强制性和法规。

29.简答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

从湖底开始的水生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类型,现以淡水池塘或湖泊演替为例,其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挺水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30.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

分布:

北半球寒温带,贯通欧亚、北美大陆。

生境:

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

群落特征:

(1)种类组成较贫乏;

(2)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3)群落结构简单;(4)不同树种的森林外貌和季相不同。

31.简述层片的特征。

答: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3)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4)在群落中,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32.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

分布:

主分布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

生境:

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干燥季节。

群落特征:

(1)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

(2)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3)板根,茎花等现象几不见;(4)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5)无明显季相变化。

33.简述城市化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

(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居民与大自然长期隔离。

城市化确实使人类为自身创造了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满足了自己的生存、享乐和发展上的需要。

但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绝对面积的减少并使之在很大区域内发生了质变和消失,这种变化则对城市居民起着更为本质的作用。

(2)污染严重,生活环境质量恶化。

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最突出的四大环境问题,被人们称之为“四害”。

它们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代谢产物,也是造成大气、水污染和其他污染的根源。

(3)水资源缺乏。

现代化城市由于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加之有些城市规模过大,水的需求量剧增,因而水资源的缺乏成为全世界城市的普遍问题。

我国的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大多数城市已是“水荒之城”。

34.简述城市热岛效应。

答:

城市热岛效应是热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很典型的环境生态问题。

城市好比一个孤岛,人口密集,建筑林立,各种建筑物所用的材料及一些深色的装饰,吸热性都非常强,因此城市成为一个能以高效率利用太阳能加热周围空气的加热系统,同时城市上空的微尘云和大量二氧化碳,能阻隔热量向外散发。

当城市上空大气的风速很弱或静风时,大气层中的热气流都聚集在逆温层之下,像保温层一样包围在城市上空,使城市气温高于四周,往往形成热岛。

热岛中心温度最高,逐渐向市外降低,一般情况白天城市气温要比农村高1~3℃,夜间则高3~5℃或更多,如我国沈阳地区的市内外气温差可达3℃以上。

城市市区被污染的暖气流上升,并从高层向四周扩散,郊区的新鲜冷空气则从低层流向市区,造成局部环流,这样虽然加强了城区与郊区的气体交换,但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物停滞于环流之中,而不易向更大范围扩散、稀释,使城市上空形成一个污染物幕罩。

35.简述大气的生态作用。

答:

大气的生态作用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及风对生物的作用。

氧,主要由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少部分来源于大气层的光解作用。

高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与高度活性的氧原子结合生成臭氧,保护了地面生物免遭短波宇宙射线的伤害。

二氧化碳则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是生态系统能否进行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而植物在调节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6.简述当前世界不可更新资源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

答:

趋势:

日益枯竭。

原因:

全球储量有限,地域分布不均,过量开采和消耗,不能更新。

37.简述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

答:

(1)植物区系分类原则;

(2)所有分类单位都以种类成分为依据,具体分类时以特征种和区别种为标准,相同的群丛纲,群丛目,群属应具有类似的特征种和区别种,群丛是具有一个或较多特征种的基本分类单位。

38.简述焚风对生物的影响。

答:

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

焚风效应使背风坡山麓形成干热少雨的雨影区,并与山前出现完全不同的生境,在山前的迎风坡面比在背风坡面植物生长的更茂盛,动植物的种类也更多。

39.简述高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答:

高原地面的太阳总辐射量和有效太阳辐射增加,在水热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植物生产量很高。

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低,风速大,太阳辐射富于短波和紫外线,导致植物茎干短矮,叶面缩小,毛茸发达,茎叶富含花青素、花朵鲜艳,树冠形状奇异,有些呈匍匐状或坐垫状。

40.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41.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答: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

42.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答:

(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

(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4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答: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44.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

分布:

极端干旱地副热高压带和大陆中心。

生境:

极端干旱。

群落特征:

(1)种类组成极其贫乏;

(2)优势植物是超旱生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3)群落结构极其简单,许多地方连一个层次都没有;(4)生物量和生产力极低。

45.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

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46.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

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4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答: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48.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答: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这一理论被“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9.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

分布:

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

生境:

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共性是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

群落特征:

(1)种类组成较丰富;

(2)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杨柳科;(3)群落结构简单;(4)季相明显。

 

50.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答: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

(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

(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

(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食物、温度。

51.简述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答:

(1)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

植被的特征和组成作用是一个生境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的表达,因而,植被可以成为一种指示。

成为这种指示的群落,称为指示群落,只要善于利用野生植被的特点,则野生植被就能够成为自然条件的良好的指示者,现代已广泛地利用植物群落来说明自然地理和气候区带的界限,把群落的主要类型,如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等用来作为大气候的主要类型的指示。

(2)植物群落与动物:

植被、气候等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外界生活条件,对动物有直接影响,植物群落是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基地。

(3)生物群落对污染环境的指示作用:

由于人类各种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其污染的性质包括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污染。

52.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

分布:

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

生境:

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群落特征:

(1)有星散分布的耐旱乔木;

(2)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3)季相明显;(4)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

53.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

分布:

赤道及其两侧湿润地区。

生境:

终年高温多雨。

群落特征:

(1)种群组成较为丰富;

(2)群落结构极其复杂;(3)乔木具有板状根、裸芽、茎花等特征;(4)无明显季相变化。

54.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答:

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

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55.简述生态监测的基本要求。

答:

(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

(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3)综合分析,对监测结果要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做综合分析;(4)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生态监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监测人员需有娴熟的生物种类鉴定技术和生态学知识。

56.简述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答:

根据生态农业的定义,它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

(2)可调控性;(3)地域性;(4)高效性;(5)持久性;(6)稳定性。

57.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答:

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标志:

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58.简述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标志。

答:

(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

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划分为两级结构水平:

一级结构水平是指生态系统四个基本成分的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