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738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时期

  约前2070(夏朝建立)—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

  约前221年(秦统一六国)—1840(南京条

  义建设新时期

  专题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一、君主专制政体的初期

(一)、具体内涵:

  1、专制主义:

中央的一种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各项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接受中央的管理和控制。

(二)、秦、汉初时期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表现:

郡县制(行政方面)

  1、内容:

以“郡”作为直属中央的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监察等职责,“县”隶属于郡,与之同级的“道”为设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行政机构。

县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士人中选官,形成“中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对重要政事优先决策)制度。

2、唐代:

设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隶属于尚书省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门下省设政事堂,广泛分散相权。

  3、宋代:

设中书门下(行政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一职,分别担任宰相和副宰相的职责,后设军事机构枢

  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财政机构三司(长官为三司使)。

  4、评价:

君权和相权的斗争表现出封建帝王权力集中的趋势,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和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是其主要目的。

(三)、监察体制

  1、西汉时期:

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

  (3)、评价:

虽然看起来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隋朝创立的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评价:

①积极: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同样,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另外,以严格的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吏也是公平公正的一种合理体现。

  ②消极:

内容单调,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从而导致选拔出来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它的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并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

(2)、内容:

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国政的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3)、特点:

无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由于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皇帝使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宦官当政,最终使得明朝吏治黑暗。

  2、军机处

(1)、确立: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概念: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

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

  

(2)、法家和儒家两大学派为之提供理论基础。

(3)、出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2、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1)、积极:

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过程:

①1931年,受世界性资本主义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为了摆脱危机,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②1937年,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拒后炮轰宛平城,挑起

  众包围了英军,后又发出警告。

③评价: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①事件起因:

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俄支持下侵略新疆。

②过程: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主管

  新疆事务的钦差大臣;

  随后左在肃州(今甘肃酒泉)率清军西征,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取得胜利。

  ③结果:

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大部分地区回到祖国怀抱。

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

(3)、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①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中国方面在海战中发挥了不怕牺牲的英勇献身精神,最终以日舰最先逃离战场而告终。

但随后日军偷袭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黄海海战失败的原因:

根因:

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无法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抗。

直因:

战术策略失误。

  ②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于1895年5月开始,在缺乏外援和武器装备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坚持斗争,在日本统治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4)、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①背景: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清灭洋”中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的支持,津。

  败。

  中外反动(5)

  ①原因: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压力下,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着亡族灭种的危险。

②过程: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进行全民族抗日,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活跃在东北沦陷区的东北军和抗日义勇军做成抗日联军,并使其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对来西安剿共的蒋介石发动兵谏,在中共的斡旋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守军组织了淞沪会战,彻底打破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计划。

太原会战中,八路军在平型关地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938年,徐州会战中,1938年101940年下半年,沉重打击了日军的首府为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4年春,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发动局部反攻,1945年春,中共七大召开,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1945年5月,欧洲战争结束,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

  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民主革命力量和人民武装进一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洗雪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⑤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了广大人民

  篇二: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时间:

公元前六世纪初

  地域:

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历史背景(或原因):

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

  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

  条件。

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

  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

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

  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主要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

②颁布遗嘱

  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

  少划分政治权利,并规定其相应义务。

④恢复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

  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

  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

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但是,没有完

  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改革的性质(实质):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

  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

  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

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

梭伦

  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特点:

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其他:

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不是阶级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

公元前五世纪伯利

  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前356年——前338年)。

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地域:

战国时期的秦国。

  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

  大提高。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他们要求进

  一步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③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以中央集

  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④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自保纷纷

  进行变法。

⑤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

  统治者的重视。

  (四)主要内容:

A政治上:

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

  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B经济上:

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

  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军事上:

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社会习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

  的政策等。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④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六)改革的性质(实质):

商鞅变法是一次至上而下的促进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

  度转变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时代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个趋势;②、秦国国君有比较集中的权利,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③、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

  (八)特点:

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九)其他:

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③没有与旧制度、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公元五世纪末南北朝(420年——589年)

  地域:

北朝

  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北魏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

  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②北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

  建化进程。

③但是各种制度有许多缺陷,基层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导致广大农民负

  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④北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尖锐,各

  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⑤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改革。

⑥孝文帝具有良好的汉文化素养,深刻认识到了汉族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主要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

  ③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到完善。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大大增加国家收入。

⑤495年,迁都洛阳以后,改革的重点在于移风易俗,措施

  有:

易服饰、该汉姓、讲汉话、通婚姻、该籍贯等。

  历史作用:

①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

  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改革促进了中国北

  方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性质(实质):

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维护北魏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

  成败原因分析:

首先包括历史背景的①⑤⑥点另外加④改革措施顺应了封建

  化的历史潮流。

⑤始终有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特点:

是一次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改革。

  其他:

注意迁都洛阳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恢复和发展的关系。

前因后果。

  文化落后的民族往往因为其军事力的得强大而能够征服先进的民族。

但是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像被征服民族学习。

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主建立起的政权。

元朝很快被推翻,蒙古人又回到北方草原;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满族在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分布。

两种不同的结果,和当时统治者对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时间:

公元十一世纪中后期。

(约1069——1075年)

  地域:

北宋(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

②北宋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外战争败多胜少。

③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失败。

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主要内容:

A促进经济发展方面:

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均输

  法。

B加强军事实力方面:

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并设置军器监提高武器

  质量。

C改进选用官制度方面:

改革科举制,重视时务;整顿太学,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重用有实际能力的改革派。

  历史作用:

①变法开垦了大量耕地,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市

  易法、均输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保甲法、保马法的实行减少了冗兵,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设立军器监改进了兵器质

  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③变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宋的统治。

  改革的性质(实质):

北宋政权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改变积贫积弱局面而进行的一

  次至上而下的改革。

或者(地主阶级领导的至上而下的维护北宋封建统治的改革)

  成败原因分析:

(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①变法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导致

  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罢免王安石。

  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的阻挠。

司马光任宰后相基本上废除新法。

③变法过程

  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员不按规定推行变法,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特点:

①改革措施全面,经济改革尤其有效。

②以抑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为改革的基

  本手段。

  其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相互牵制。

  ②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

③设三司管理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利。

庆历新政(1043年)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都是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但是效果不一样。

主要是因为改革的

  措施不一样,庆历新政以吏治改革为主要内容,一开始就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

  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王安石变法以经济改革为核心,在积贫改变之后,积弱

  局面有所好转才进行吏治改革。

所以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讲求策略。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时间:

16世纪前期

  地域:

遍布欧洲。

以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为开端,瑞士加尔文改革为高潮。

  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最有特色。

  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16世纪的天主教对于欧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对民众进行残

  酷的经济剥削,与封建王权矛盾深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随着资产阶级力

  量的壮大,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以维护其利益。

③14、15

  世纪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④一些封建君主也希

  望摆脱教会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⑤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文思想的

  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主要内容:

A以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为基本内容

  ①“因信称义”,信徒通过内心虔诚的信仰就能够与上帝沟通,并得到拯救。

②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提出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③《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神圣权威,每个人都能够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

④国家权力为神所授,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⑤德意志应停止向教皇纳贡,并建立本民族教会。

  B瑞士加尔文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并强调选民应当具

  备忍耐、诚实、简朴、讲信用、谦逊等高尚的美德。

C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是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

  历史作用:

{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②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

  了基础;③新教登上历史舞台;④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

  发展;⑤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⑥促

  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以上是20XX年广东卷

  对于宗教改革意义的参考答案。

  改革的性质(实质):

总体上是一次以宗教为形式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运动。

  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①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

②有近代民族国家的推动。

  并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符合近代化的趋势。

  特点:

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运动。

  其他:

马丁·路德改革的影响:

(提要)①引发农民战争;②合法地位;③开辟道路。

  篇三: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

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

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

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

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

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

①赔款白银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影响: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

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

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

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

进步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

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

  现。

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五四运动的影响: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