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571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

《《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docx

《弟子规》学习课程012信之一

弟子规

信之一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理论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更是将信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编排,从“信”字的字形来看,“人言为信”也就是说人说话要诚实守信,在现代社会诚信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人之间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面对诚信的缺失光靠呼吁道德感是不够的,还应该从生活的点滴中去规范行为,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们更应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那么《弟子规信篇》都就讲了哪些内容呢?

这本几百年前的启蒙小册子对我们现代人又有哪些参考和帮助?

《弟子规》到了这里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进入了新的部分,这个部分它的核心词或者说它的最重要的观念“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是最高重视这个信字的,为什么我们今天讲诚信,因为在古人的眼里“诚”和“信”是一回事情,在我们非常重要的古代的一本字书《说文解字》里边它怎么解释它的?

“信-诚也”而讲到“诚”的时候怎么讲的?

“诚-信也”所以在古人的心目当中诚信是一回事。

《弟子规》在讲这个信的一个部分的时候首先要求是说话你怎么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的就是诚信,巧言欺骗和胡言乱语,夸张夸大怎么可以呢?

《弟子规》在诚信部分刚开始就是要教大家注意,特别是孩子,怎么说话?

你应该实事求是地说话。

凡出言、信为先、

中国传统社会里最有名的把这个话和“诚信”结合起来的,最有名的典故,叫《一诺千金》。

他出自于《史记-季布列传》“叫”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步一诺。

与其得到一百斤黄金,那是个巨大的财富,还不如得到“季步”这是一个人名,他的一句诺言或者叫一声答应。

楚汉相争的时候,季步是项羽的部下,项羽是楚国的将门之后,曾经好几次出主意,出谋划策,让刘邦大吃苦头,这是个很高明的人。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想到这件事情就火的不得了,他老记得项羽手下有个叫季步的让我倒霉,所以刘邦就下令通缉季步,而季步因为非常讲诚信,有信用这个人,所以大家都非常认同他,刘邦一直抓不到他,为什么抓不到?

因为有很多人在暗中帮助这个讲诚信的季步。

季步经常把自己画好了装躲到一些人的家里,而这些人的家里实质实际上知道他是季步的,但是大家都非常了解季步的为人,所以尽管刘邦在通缉他,大家还是把他隐藏起来,把他藏好,而有一个人家姓朱,季步就伪装成他们家的佣人躲到他们家,后来被朱家的主人发现了,哦,你原来是季步!

我们皇上正在通缉你,而这家人家而且是很有势力的,就找到了自己的一个老朋友,当时的汝(ru)阴侯叫夏侯婴的说情,这个夏侯婴又跟刘邦说的上话,所以才把通缉令给取消了,季步不是通缉令被取消了吗?

总算恢复自由了,这个时候有一个季步的老乡叫曹丘生这个人非常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非常喜欢结交,所以他听说;哎,原来瞧不起我的季步现在好像通缉令被取消了,看样子皇上要起用他做大官,他就去拜访季步,季步听到这么一个人要来,季步本来对他就没有好印象烦得要死的,准备数落他几句,你看我落难的时候你到哪里去了?

我被通缉的时候你怎么不来帮我忙啊?

现在我的通缉令被取消了你来看我了?

哪知道,这个曹丘生是真利害,一进门他不管季步的脸色多么难看,也不管季步的话多么难听,他就对季步又是打躬又是作揖,拼命和季步套近乎,但是什么用都没有,季步就是不吃这一套,这个曹丘生用什么办法摆平季步的大家知道吗?

就是这个典故了,曹丘生一看怎么拍马屁对季步都没用,但是这个曹丘生是坚信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他终于找到了最好的一个马屁给拍上去,他所我听说啊!

一件事情,他说现在全国都在传一句民谣,老百姓之间都在传一句话跟你有关,季步说,哎呦,是吗?

什么话跟我有关啊?

脸色也不好看,曹丘生说,大家都在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步一诺啊?

这话看样子是曹丘生编出来的都不一定,季步一听很爽,原来我这个讲诚信,你看价值黄金百斤,很爽,一下子心里对他很高兴,把他非常讨厌的曹求生啊!

还留在家里住了几个月作为贵宾隆重招待,当曹丘生走的时候季步还送了他一大笔钱,这个故事的来历是在这里,但是后来在我们的传统当中,一诺千金就作为讲信誉的一个最好的象征,或者最好的一个典故,最常见的,我们一直沿用到现在。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强调开口说话诚信为先,也就是说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谦谦君子,虽然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诺,可是有些人他所说的话却总是无法兑现。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里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哪一点啊?

“不守时”我个人是最讨厌不守时的,但是我经常遇见不守时的朋友,当然现在大家都有借口;哎呦堵车,那你也没办法,但是有的时候比我我约你晚上11点见面你也堵车,堵车我不信,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强调要诚信最好是首先做到我们说话几点见面的,希望大家都守时,这一点我们现代人做得远远不如古人,我们现代人都讲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应该很守时,但是要跟古人比差远了。

东汉时期有这么一个故事叫《同窗践约》一听就是两个同学按照约定来实践自己的诺言。

在洛阳读书的有两个人,一个人叫张劭,一个叫范式,是一对好朋友,都在当时的都城读书,两个人学成离别的一天,张劭留着眼泪就对这个范式说,他的好朋友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在古人来讲旅行麻烦极了,哪像今天坐着飞机就去了,打着飞的就去了,古人要旅行走两百里路都是一件大事啊!

而且两个人要分开很远所以大家很难过,而范式安慰他说;长兄,你不要难过,两年后中秋节的中午我到你家来与兄台见面,并且拜见令尊大人,说完这句话两个同学各自散开,各自回家。

两年以后的中秋节,你看看古人,从一早上开始这个张劭就开始杀鸡,洗菜做饭,准备好酒,那么他爸爸一看,哎,儿子你这是干吗呢?

平时没有那么好的菜啊?

张劭说;老太爷,我在洛阳学习时候的同学今天要来看您,他说过的两年前,中秋节的中午要来看您,我准备来招待他,老人家说他的家远在江南相隔几千里啊!

两年前的一句话今天还会来赴约啊?

张劭说;范兄是个讲信义的人,讲诚信的人,必定回来,正好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就看见村外的道路上尘土飞扬,一匹快马驮着范式来到了他的家门口,时间正好是中秋节的中午,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很多年以后张劭生病了,临死前对他的妻子说;把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家事托付给范兄,范兄是一个可以托付之人,后来范式果然精心地为张劭办理了丧事并且终其一生细致入微地照顾他的孩子,这是古人的一个故事。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叫《陈实守时》,我们原来认为中国传统当中好像不像西方我们讲一定要分分秒秒不差的,我们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中国古人是高度看重守时的。

还是东汉有个人叫陈实,有一次和朋友约好了时间,大家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间见面,越好了时间,而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实一看朋友还没来,陈实就出去自己旅行了,比如我们说好中午12点出发你还没来,他走了,陈实的儿子叫陈元方,当时只有7岁,当然不会跟着爸爸去旅游,所以他就站在门口也没事干,这个时候陈实的朋友来了,他就问这个小孩,说这个小孩,令尊大人在不在啊?

这个小孩回答说;家父等候尊驾很久已经独自出发了,那个朋友很生气说这么做是不是令尊大人有什么不妥啊?

和人家约好的又把别人丢下,这个七岁的小孩子陈元方讲;尊驾和家父约定是在正午的时候,到了正午还不来,这是没有“信”,你不讲信用了,而对着别人的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这七岁的孩子教训他,你一无信誉,二不讲理,你这样的人你觉得是不是你有些不妥?

这也是在历史当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是《弟子规》之信部分的开篇十二个字,从字面意思看不仅告诉孩子们说话要讲信用,而且还不能巧言欺骗,或者是胡言乱语,更不能夸大其辞,也就是说要讲实话,不撒谎做个实诚人,接下来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实诚人。

北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词人“晏殊(yanshu)”在他十四岁的时候晏殊就已经被人作为神童举荐给了皇帝,皇帝召见了他,让他和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怎么办的,大家知道吗?

晏殊去参加考试他十四岁,突然发现考题是他十天前自己刚刚练习过的,恰好他做到了这道考题,一般人会怎么办?

哎呀!

高兴坏了,这可让我逮着了,这个我撞题,这个多好啊!

晏殊没有,晏殊直接向皇帝禀告,说皇上今天的考题不巧,十天前我做过了,请皇上更改考题,重新考过,那么当然他的这种诚信的品质那让皇上非常赞赏,在朝廷里面大家也非常赞赏这位神童,觉得太难得了,才学又好又讲诚信,那么好他当然也考中了进士,当了官了,当上官以后当时天下太平,所以京城的大小官员啊!

都没什么事干,平时都是吃喝玩乐,到周围的地方去游玩,皇帝非常恼火,一看这个国家大事都没人管了,太平盛世,大家上班的也不上,早早溜出去喝茶,皇帝就去了解,派人了解,结果了解的人回来跟皇帝说,他说皇上有一个人比较例外,皇上问谁呢?

“晏殊”晏殊怎么了?

说晏殊从来不出去泡茶馆的,也不到哪些不好的场合去,他只要一下朝就在家里和兄弟们读读书,写写文章,填填词,哎呀,皇帝一听,这太难得了,我果然没有看错这个人,这个人当年考试的时候就非常诚信,今天我要召见他,要表扬他,皇帝就把所有的这些大臣们都召集起来,里边就有晏殊,皇帝就问晏殊,说近来群臣游玩、赴宴热闹的不得了,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如此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换句话说把太子的教育托付给晏殊,这当然是国家头等大事了,那么一般人会怎么样?

一般人肯定会讲感谢皇上,我的确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严于律己,我是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时间我认真学习,刻苦用功,我绝不辜负皇上对我的期望。

晏殊没有,晏殊的回答是,皇上,我得说明我得诚信,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喜欢游玩和吃喝的人,只不过实在是没钱,如果我但凡要是有钱了,我早就去参加游宴了。

他在这个场合也不说假话,这样一来反而让皇帝更信任他,而在大臣当中树立了很高的信誉。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古人认为就诚信而言,天底下的人应该是“人同此行”“心同此理”的,伟大的德行会感动一切,如果以诚待人、以信待人也会感动一切。

大家看媒体有一些报道,比如现在有些人犯了法了,判了刑了,在监狱里面,那么这个社会为了挽(wan)回他们,为了感召他们,教育他们,我们现在的监狱管理采取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一个措施大家发现没?

如果他犯得罪不是重罪对社会危害不大,本人又有切实改过的表现,春节可以让他回去的“假释”让你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感受一下亲情,看看家人为你付出的东西是有助于他的改变的,现在我们在实行这样一个新的办法,这个方法并不是新方法,而是古已有之。

有个故事叫《曹摅(shu)约囚》有一个人叫曹摅,是晋朝时候的人,这个人是个县令,当时在他县里边的牢房里面关了很多判了死刑的犯人,那么在我们今天判了死刑的犯人是不能假释出去的,这个是不行的,这是晋朝,他里边有好多重刑犯人,那曹摅在年底的时候到这个监狱去巡视,因为他是县令,看到这些死刑犯心里很可怜他们,就说过新年是全家团聚的时候你们现在判了死刑了,在等候处决,你们想不想暂时回家去见一见亲人,那这些囚犯都哭了,哪里知道一个县令会这么对他们说话,说如果能够回家看看就算死了,我们也没什么遗憾了,曹摅就说;好,我以诚待你们,希望你们以诚回报,我要求你们讲信用,我担这个责任,我认为你们到现在还想和亲人见面,还痛哭流涕,身上还有一点良心未泯,还有一点人性,我做主放你们回家过年,但是我也派不了那么多人跟着你们,不能说每两个人押回去不行,规定一个时间你们都回来报到。

曹摅这么一做他手下很多人都反对,说这还了得,这些都是重犯啊!

你把他放回去跑了怎么办?

这责任不都你担着吗?

曹摅说;这些人都是小人,但是如果我们诚心以恩义待之我相信他们不会负约的,这样我替诸位担责任,签字画押,如果有犯人逃掉或者在外边接着犯罪跟诸位无关。

从历史的记载上到了规定的日期所有的犯人全部回来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用诚信感人的例子,这样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

一个人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你才能真正打动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那么《弟子规》除了告诉我们说话要诚信之外还会提醒我们注意说话时容易忽视的哪些问题呢?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弟子规》在讲了第一个原则说话要诚信,第二个原则是什么?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也就是说话多不如话少,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巧言蒙骗,在《论语-学而》里边讲;“巧言令色,鲜矣(yi)仁,这什么意思呢?

解“说话很花俏,很能够迷惑人,令色,脸上配合着这个说话,有各种各样动人的表情。

”这个不行,《论语-里仁》讲;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

解;君子应该话尽量少说,但是在行动的时候在实践的时候要敏捷。

墨子是比孔子稍微晚一点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家,有一次跟他的弟子叫子琴两个人有一段对话,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经常利用对话的机会来实行教育,来教育学生,子琴就问墨子,说话多有好处吗?

墨子说;嗯,说这个蛤蟆、青蛙还有苍蝇,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的口干舌燥,但是你觉得有很多人去听他们吗?

那个学生说没有,很讨厌,好,墨子接着讲;但是你看看那雄鸡每天只在黎明的时候按时啼叫,雄鸡一叫天下人就要起床,所以多说话有什么用呢?

重要的是说话要有作用,要切合实际,这样大家才会听你,大家才会重视你的话,这是一段墨子和弟子非常有名的对话,古人强调说话不要多,说话要少,还有一个考虑,这句话也是我们平时经常讲的话,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认为话如果多的话,就很有可能泄漏不应该让别人知道的机密,从而惹出麻烦,这种情况如果严重的话是会误国误民的。

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当中都是读书人,读书人将来要去当官的,当官的是要对天下黎民百姓负责的,所以古代的教育跟今天的教育有一点点的区别,要从小培养接受教育者将来能够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一种意识。

有一个故事叫《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韩国的一个人,不是今天的韩国,是中国古代的韩国,这个人说话不大注意,往往无意之间就把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漏出去,他是一个国君,他这样一干就让身边的好多大臣没有办法为他谋划,不能实施,大家很伤脑筋,但是他又是个国君,你说他轻不得重不得,大家对他无计可施,这时候有个人叫“堂溪公”,他就自告奋勇,他说我去劝我们的国君,大家说你有把握啊?

我试试看吧!

我去劝劝他!

他见到了韩昭侯以后开始就是一个问题,说国君,假如现在有一个玉杯,玉做的,美玉做的酒杯,价值千金,但是呢!

这个玉杯没有底,请问国君,它能够装水吗?

国君说你这个堂溪公都说你聪明,我怎么看你像白痴一样的,一个玉杯没有底怎么能装水呢?

堂溪公也不回答,接着又问,说国君,有一只瓦罐,瓦做的,很不值钱,但是它有底而且不漏,请问它可以装酒吗?

国君说当然可以了,于是堂溪公就因势利导,对韩昭侯说这就对了,一个瓦罐虽然值不了几个钱,非常粗的一种器具,非常下贱,不值钱的东西,但是它不漏,可以用来装酒,一只玉杯,价值千金,非常高贵,但是它没底,所以连水都装不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很高的人,作为一举一动都非常重要的国君如果你说话不注意,随时乱讲话,那么你就会泄漏国家的机密,您就好比是一只没有底的玉杯,你再值钱也没用,只会闯祸,还不如做一只实实在在的但是确实有用的瓦罐。

这一番话把这个韩昭侯说的是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但凡采取重要的措施和大臣在一起谋划的时候韩昭侯都非常小心的对待,也不再乱讲话,慢慢韩昭侯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当然到最后这个韩昭侯也是有点过分,过分到什么地步呢?

他晚上睡觉也是一个人,也不跟夫人睡觉,也不跟妃子睡觉,因为怕自己讲梦话,一不小心把梦话讲出去也泄漏秘密了,这也就过分了。

说话确实不应该太随便,特别是有些话,绝对应该避免,不能随便说出口。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此说话不能太随便,那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呢?

在这个方面,我倒是特别建议大家“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你比如我们现在的社会礼仪你看见一位女士,马路上走过来,哎呀!

你怎么今天这么难看啊?

也许这位女士早晨起来忘了化妆了,或者急匆匆的,或者身体不适,的确比较疲惫,这是真话,也确实也许她不如昨天那么漂亮,但是这个真话是不能说的,你不要说,但是你也没有必要说假话,你比昨天漂亮一百倍,这个也没必要,语言要有节制,在什么样的一个场合采取一些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这是有讲究的,这是语言的技巧问题,表述的技巧问题,但是它上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惟其是、勿佞巧、你讲的话要跟实际的情况符合,不要花言巧语,你可以把一些真实的判断比如你觉得在这个场合不好说的话,你不说也不要去说假话,还是真放在第一位,我们现在在这个领域里边,在现代社会里边碰到的一个最大的矛盾和一个最大的冲突就是在特殊场合,我们叫善意的谎言,怎么办?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病人,你直截了当跟他说;哎呦,你这个病很重,没有两个星期了,这个话不能说,这是真话,但是切记真话不全说,当然你也没有必要跟人家说;哎呦,你身体健壮如牛啊!

躺在病床上干什么?

出去跟我跑步,这个也不对,这个也没必要,这是一种“度”的控制。

说话真的是一门艺术,讲究分寸,但是对于这种“度”的把握大人们都不见得能够做到对于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又该怎么办呢?

善意的谎言孩子们到底要不要说?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际上不必过早地去教他学一些善意的谎言,没有必要的,现在我们好多家长对孩子说,或者对一些小孩子或者对马上要工作的比较大的孩子说,你当着老师面应该这么这么说,你当着领导面应该这么这么说,这么说的话领导喜欢听,老师喜欢听,老师喜欢听的话你就能当小队长,领导喜欢听的话,你没准就能当一个科长,这种教育是千万要不得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是惟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的教育应该坚持是惟其是、你要实事求是的讲话,只有当孩子成长起来以后你才可以告诉他一些讲话的方式和方法,讲话的场合的意识,因为我们知道,儒家也是非常讲究说话的技巧的,为什么在儒家的传统当中很多人要学《诗经》呢?

要背《诗经》啊!

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诗人,而是每个人能够懂得辞令,能够懂得在合适的场合讲合适的话,而《诗经》就是对人的一种表达技巧的一种训练,所以更多的因为这个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提倡每个人都要读《诗经》,但是,你如果把《诗经》当中这种非常美丽的“辞藻”非常华丽的辞藻,过早地去用到对孩子说话的这种最基本层面的一种培养上的话,不是一个最妥当的办法,孩子从小还是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我们现在比如好多的孩子,有的时候家长问他,你考了几分啊?

大家会发现有些孩子怎么回答?

我观察过的,有些孩子爸爸妈妈问他考试考完了?

你考了几分啊?

我在班级里中不溜,这就是“佞巧”你到底考了几分,他说我中不溜,中不溜是一个排序的问题,不是分数的问题,现在孩子都会这样来回答,你有的时候问孩子说,这次考试你班级里50个同学你排在第几名啊?

当然我们不能过多问孩子的,孩子告诉你,爸爸我考了85分,没准这85分他倒数第二名,这就叫“佞巧”,从小应该在这种细节方面去培养孩子一种表述的习惯。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样的话是诚信的第一部分,按照儒家的要求讲你如何表达?

如何表述,如何讲话?

是诚信的第一部分和最基础的部分,当然《弟子规》对于诚信的要求远远不只如此简单,它还有那些方面的具体要求,请大家听下一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