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经营计划构成.docx
《现代企业经营计划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经营计划构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企业经营计划构成
现代企业经营计划构成
一、什么是经营计划
事实上,经营计划是企业围绕市场,为实现自身经营目标而进行的具体规划、安排和组织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企业经营计划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先导,并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经营计划的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经营计划体系,纵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战略计划、业务计划和基层作业计划。
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战略计划提供由上而下的指导;基层作业计划提供由下而上的保证;业务计划发挥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
三、制定经营计划应遵循什么原则
企业培训师王军恒认为制定经营计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企业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不但考虑到企业本身,还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要认识到企业是整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如果不考虑大系统的利益,只顾个体利益,肯定会受到整个系统的惩罚。
2、平衡性原则。
企业本身以及内外环境之间都存在着许多矛盾,平衡就是要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产、供、销等各环节进行协调,使之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比例关系。
3、灵活性原则。
计划规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而未来却充满众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计划的制定就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即有一定的余地,而不能规定得过死或过分强调计划的稳定。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更要注意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对原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4、效益性原则。
企业的经营计划必须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心,不仅要取得产品开发和制造阶段的效益,而且还要考虑产品在流通和使用阶段的效益。
5、全员性原则。
这种全员参与并不是说所有的员工都参加到制订计划的工作中去,而是指计划的制定应该让员工们知道和支持,这是计划能够得以实现的保证。
四、
经营计划的编制
一、什么是长期经营计划?
长期经营计划是企业五年和五年以上的长远规划。
它的任务是选择、改变或调整企业的经营服务领域和业务单位,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长期经营计划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
它是一种战略性规划。
二、什么是中期经营计划?
中期经营计划是企业二至五年的计划。
它的任务是建立企业的经营结构,为实现长远经营计划所确定的战略目标设计合理的设备、人员、资金等的结构,以形成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期经营计划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作用。
三、什么是短期经营计划?
短期经营计划是企业的年度计划。
它的任务是适应企业内外的实际情况,组织和安排好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分年度逐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企业经营计划书
企业经营计划书引
企业经营计划书-企业经营战略规划-共好集团培训管理机构,共好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一流的综
合性信息咨询公司,公司秉藉持续不断的人才集聚和经验积累,旨在以“竞争情报+商务培训+管理咨询”的
多重专业能力,为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实效性的解决方案,融合世界级的经营管理智慧,推动中国企
业战略转型和管理升级。
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
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必须是可执行的,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
企
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
什么是企业经营目标
企业经营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成果,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性的反映与体
现。
是指在既定的所有制关系下,企业作为一个独
立的经济实体,在其全部经营活动中所追求的、并在客观上制约着企业行为的目的。
这一定义的特点是:
1、整体性。
2、终极性。
3、客观性。
企业经营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
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企业经营目标不止一个,其中既有经济目标又有非经济目标,既有主要目标,又有从属目标。
它们之间
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其主要内容为:
经济收益和企业组织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构成。
它反映了一
个组织所追求的价值,为企业个方面活动提供基本方向。
它使企业能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适应环境
趋势,有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企业经营目标的实际意义
企业经营目标是价值评估的基础之一。
不同的企业其经营目标是不同的,例如,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有企业
的经营目标就是能完成上级主管部
门下达的经营任务;承包制下的国有企业只要能完成期内利润指标即可(不管是怎么完成的)。
不同经营目
标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企业制度。
经营计划的编制方法
一、经营计划的编制程序是什么
企业培训讲师王军恒认为编制一个较完整的经营计划,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程序:
1、调查预测,估量机会;
2、统筹安排,确定目标;
3、拟定方案。
比较选优;
4、确定预算,综合平衡。
二、什么是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将计划分为若干时期,近期计划具体详细,是具体实施部分;远期计划则较为简略笼统,是准备实施部分。
计划执行一定时期后,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具体情况的变化,对以后各期的计划内容进行适当地修改调整,并向前延续一个新的执行期。
它是一种连续、灵活、有弹性地根据一定时期计划执行情况,通过定期地调整,依次将计划时期顺延,再确定计划内容的方法。
采用滚动计划法可以使计划在环境变化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适当地调整使不利因素减至最少,使各个不同周期的计划前后衔接,使企业与市场衔接。
三、什么是PDCA循环法
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方法。
1、计划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经营方针、目标;制定经营计划并将经营计划的目标和措施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与环节。
2、执行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将制定的各项具体计划,按照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的要求组织执行与实施。
3、检查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将之定成标准,形成制度,加以巩固和发展;同时总结失败的教训,防止再次发生。
对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应进一步找出原因,并转入下一个循环去解决。
4、处理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针对检查阶段所暴露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有效地处理,保证这类问题不会带入下一个循环阶段。
PDCA循环法的四个阶段首尾相接、不断循环,每一次循环都会有新的内容和要求,他把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控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企业计划管理的水平。
四、PDCA循环法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哪些特点
PDCA循环法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
第二,各环每循环周转一圈就提高一步。
第三,关键在于处理阶段。
五、什么是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
所谓综合平衡就是这样一种工作,即通过协调与计划要达到目标有关的因素,使其在计划期内保持合理的比例,以取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的活动。
做好综合平衡是计划工作的中心内容,也是提高计划水平的关键所在。
综合平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如何正确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主要比例关系,并使这些比例关系协调一致。
经营计划的控制
一、经营计划控制的任务是什么
基本任务是发现偏差、分析偏差和纠正偏差。
1、发现偏差。
在经营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各类手段和方法,分析计划的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
2、分析偏差。
分析偏差实际上是对经营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进行研究,找出出现问题和偏差的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3、纠正偏差。
根据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纠偏对策,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按既定的经营计划进行,或者通过修改经营计划,使它能继续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经营计划控制的步骤有哪些
1、确立标准。
企业经营计划的指标、各种技术经济定额、技术要求等,都是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标准。
2、测定执行结果。
一般可以通过统计报表和原始记录等资料来测定经营计划的执行结果。
这些资料越准确、越完整,测定的结果就越准确,越能反映计划执行的实际状况,使得控制恰到好处,取得比较满意的控制效果。
3、比较执行结果。
这一步骤将测定的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的目的是看执行结果是否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
比较分析的常用方法是经营计划执行情况图表。
4、纠正偏差。
纠正偏差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采取措施使经营计划的执行结果接近预期目标;另一种是修正预期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
1、高底薪+低提成
以高于同行的平均底薪,以适当或略低于同行业之间的提成发放奖励,该制度主要在外企或国内大企业中执行的比较多,国内某家电企业在上海的业务代表底薪为4000,提成为1%。
属于典型的高底薪+低提成制度。
该制度容易留住具有忠诚度的老业务代表,也容易稳定一些能力相当的人才,但是该制度往往针对的业务代表学历、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业务代表不容易轻易进去,门槛相对高些。
2、中底薪+中提成
以同行的平均底薪为标准,以同行的平均提成发放提成,该制度主要在国内一些中型企业运用的相当多,该制度对于一些能力不错而学历不高的业务代表有很大的吸引力。
业务代表考虑在这样的企业长期发展,主要受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所影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采取的是这种薪水发放方式。
3、少底薪+高提成
以低于同行的平均底薪甚至以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底薪标准,以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提成发放奖励,该制度主要在国内一些小型企业运用的相当多,该制度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业务代表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企业也无须支付过高的人力成本,对于一些能力很棒、经验很足而学历不高的业务代表有一定的吸引力。
最具创新的是国内某保健品企业,该企业走的是服务营销体系,其薪水制度为:
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450元)+完成业务量×制定百分比(10%)
这种薪水制度,往往造成两种极端,能力强的人常常吃撑着,能力弱的常常吃不着。
4、分解任务量
这是一套比较新的薪水发放原则,能够公平地给每个业务代表发放薪水,彻底打破传统的底薪+提成制度。
某公司共10个业务代表,在2005年4月份制定的销售任务50万,那么每人的平均任务是5万,当业务代表刚好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额5万的时候,就拿到平均工资3000元,具体发放方式有一个数学公式可以计算:
平均薪水×完成任务÷任务额=应得薪水。
按照上面的例子来计算,当一个业务代表完成10万的销售,那么应该得到的薪水就是6000元。
这种薪水制度去繁就简,让每个业务代表清楚地知道可以拿多少钱。
可充分激励优秀的业务人员,并且可以让滥竽充数的业务人员根本混不下去。
5、达标高薪制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达到标准可以拿到高工资的薪水制度,对于业务人员来说,有一个顶点可以冲刺,这个顶点并非遥不可及,应当让10%左右非常有能力的业务人员拿到。
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业务人员向目标冲刺。
某销售公司采取达标高薪制,给业务代表开出的薪水是10000元/月,销售人员必须达到20万的销售业绩才能拿到这1万元的薪水,业务代表平均距离20万元中间的差距,按照8%扣除,譬如完成了10万,实际薪水只能发放2000元。
具体发放方式有一个数学公式可以计算:
最高薪水—(最高任务额—实际任务额)×制定百分比=应得薪水。
这里的“制定百分比”非常关键,应略大于(最高薪水÷最高任务额)×100%的值。
6、阶段考评制
该薪水制度采取的也是底薪+提成制度,也是常规按月发薪水,但有一项季度考核指标,采取季度总结考核的方式。
具体操作方式是每月发放薪水的时候,提成不完全发放,譬如提成只发放3%,剩下的5%要到三个月后,按照总业绩是否达标进行综合考评,然后再发放三个月的累计提成薪水。
该方式能有效杜绝业务人员将本应该完成的业绩滞后,或提前预支下个月的业绩,并且有效减少有能力的业务人员干不满3月就走人情况发生。
对于业务人员来说,每三个月都有一笔不少的“额外”薪水,相当于一年多发了4次薪水,从心理的暗示效应说来说,对业务人员也是一种不小的鼓励。
当然,薪水制度远远不止以上六种,无论哪种薪水制度,留住人才并且让企业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给业务人员发高了薪水或者发低薪水了一说,只有发对了薪水或没有发对薪水之分。
笔者认为:
对于一些人才流动性大、业务人员普遍对薪水怨声载道、员工普遍缺乏工作激情的企业来说,适当变化一次薪水制度,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激励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使用的方法。
它是企业对员工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和答谢。
在员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
目前,薪酬已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经济性报酬。
从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可以将薪酬分为两类:
一类是外在激励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另一类是内在激励性因素,如员工的个人成长、挑战性工作、工作环境、培训等。
如果外在性因素达不到员工期望,会使员工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甚至招聘不到人员等现象。
另一方面,尽管高额工资和多种福利项目能够吸引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但这些常常被员工视为应得的待遇,难以起到激励作用。
一、对岗位工资制度的评价
“岗位工资有多种形式,包括岗位效益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
岗位工资制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工资;调度的弹性不大,但凡出现员工因认为岗位工资是他们理所当然得到的,认为他们为公司作出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况,岗位工资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因此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对绩效工资制度的评价
绩效工资制度强调员工的工资调整取决于员工个人、部门、及公司的绩效,以成果与贡献度为评价标准。
工资与绩效直接挂钩,强调以目标达成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注重结果,认为绩效的差异反映了个人在能力和工作态度上的差异。
绩效工资通过调节绩优与绩劣员工的收入,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以刺激员工,从而达到发挥其潜力的目的。
然而,由于影响绩效工资的因素很多,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操作性困难。
首先,绩效工资可能对雇员产生负面影响。
有时候,绩效工资的使用会影响“暂时性”绩劣员工的情绪,甚至会将其淘汰,而这种淘汰会引发企业管理成本的大幅上扬。
其次,绩效工资的效果受外界诸多因素制约。
第三,绩效工资的评判标准必须得到劳资双方的共同认可。
第四,员工对绩效工资具体方案的真正满意度。
有时绩效评价难免会存在主观评价。
这些困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工资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降低了激励效用。
三、对混合工资制度的评价
“混合工资制也称机构工资制,是指有几种只能不同的工资结构组成的工资制度。
”结构薪酬的设计吸收了能力工资和岗位工资的优点,对不同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分类,并加大了工资中活的部分,其各个工资单元分别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和要素,因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按岗位、按技术、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对年薪制的评价
年薪制很早前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年薪制一般作为高层管理人员使用的薪资方式,是一种“完全责任制”薪资。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年薪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对提升绩效有很大作用。
年薪制突破了薪资机构的常规,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年薪制代表身份和地位,能够促进人才的建设,也可以提高年薪者的积极性。
年薪制对国企普遍存在的“59岁现象”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
年薪制虽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弊端。
体现为:
第一,高级管理人员年薪最高多少,最低多少为合理,无客观标准。
我国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与美、英发达国家不能攀比。
就是在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甚至同一地区,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造成企业效益差距的非经营性因素也很多,因而也不具备太大的参照性。
第二,建立企业家职业市场和利益风险机制是推行年薪制的基本条件。
在企业家职业市场化条件下,企业高层经理人才的收录、登记、评价、推荐和跟踪考察工作,由权威的社会中介组织负责。
年薪制的普遍推行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相配合。
具备条件情况下,年薪制可能利大于弊,不具备内外条件强行推行弊大于利。
不同的薪酬制度在不同的企业中实施,激励的效果也存在差异。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部门需从薪酬的基础、薪酬的设计和薪酬提升三个层面着手来安排薪酬体系,使薪酬体系设计体现公平的原则,从而符合公司发展的整体需要。
薪酬基础和标准设定
员工获得薪酬的原因不外乎两点:
第一,达到岗位任职要求;第二,按照岗位要求完成了各项工作的具体表现。
但究竟什么是岗位的具体要求,怎样评价完成具体工作的成绩,需要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完成编订职位说明书、任职说明及绩效考评指标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人力资源部门首先需要分解公司经营活动,确定相应的工作岗位,并以职位说明书的形式将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明确下来。
工作职责的界定、公司对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合在一起,是确定岗位固定薪酬的基础。
同时,为了评价完成具体工作的状况,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建立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包括绩效考评指标、能力考评指标与态度考评指标等。
公司通过考评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业绩表现,确定其为公司业绩作出的贡献,进而确定员工奖金的发放比率。
员工可能超出岗位对业绩的基本要求,也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领取奖金的额度。
员工业绩考评结果是确定岗位业绩奖金的基础。
薪酬结构和薪酬设计
基于职务说明书和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起来的薪酬制度,一般而言包括固定薪酬+业绩薪酬+福利等形式。
固定薪酬设计必须使员工薪酬水平保证相对的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
内部公平指薪酬能够反映出各岗位对公司整体业绩的价值贡献,一般来说,人力资源部需要从三个方面对岗位进行评估:
1.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2.岗位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3.岗位承担责任的大小。
人力资源部门利用分析的结果确定薪酬差异范围,并设立岗位薪酬级别阶梯。
内部公平隐含的意义之一,就是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要体现出来。
外部公平即薪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公司各岗位薪酬级别需要参考同行业薪酬水平进行调整,确保此薪酬水平下公司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还需定时了解竞争对手薪酬变化情况,以确保公司薪酬水平保持动态竞争力。
但是,由于岗位价值评估不可能完全准确,企业往往引人业绩薪酬制度,目的是使薪酬结构更公平、更加具有竞争力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业绩薪酬主要指由员工业绩考评成绩确定的业绩奖金——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由于业绩表现不同最终导致收入可能有较大差异。
除此之外,公司也可能视年度效益情况决定是否发放年终奖金。
福利是薪酬体系的必要补充,能有效缓冲员工对固定薪酬和业绩薪酬的相对不满。
举例来说,大多数外资企业就是通过提供优惠的福利政策来降低员工流动率,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参考其他企业的福利水平制定公司福利制度。
员工发展和薪酬提升
合理的薪酬饨系要能推动员工薪酬水平不断上升。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明确不同岗位的职业发展路线,完善培训制度,为员工提供竞争上岗或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主动实施培训计划,给员工提高技能的机会。
员工技能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工资级别的提高和工作业绩考评的上升,这在以考核奖惩体系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显得尤其重要。
培训能大大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积极性,是一条重要的辅助性管理措施。
另一方面,公司应提供公平上岗的机会,使员工职业发展之路切实可行。
公司可通过竞争上岗,推行轮岗、定期交流等制度赋予职工尽可能多的争取高薪岗位的机会。
如竞争上岗,员工有能力上哪个岗位就竞聘哪个岗位,当竞聘不上的时候,薪酬比别人拿得少,也就无话可说。
这竞聘不应是一次性的,而应是定期的例如每年一次,这样就给了每个员工均等的机会,也鼓每个员工奋发向上。
零售企业利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销售额的增加和成本的减少,二者都与零售员工的积极性和成本息息相关,而员工的积极性和成本又与报酬制度紧密相连。
美国著名的零售企业有三种典型的员工薪酬制度:
一是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计划,以沃尔玛(wd-mart)为代表;二是单纯的销售佣金制度,以诺德斯特龙(nodstrom)为代表;三是小时工资加销售佣金制度,以梅西百货(macy)为代表。
沃尔玛的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计划
1962年美国沃尔玛公司创立于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1991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企业,2001年以后连续名列世界5∞强第一的位置,2002年销售额达到2465亿美元。
沃尔玛公司有折扣商店、仓储商店、购物广场和邻里商店四种零售业态,店铺4694个,员工人数约100万人,分布在全球十余个国家。
如此庞大的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行,与其实施的员工薪酬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沃尔玛的薪酬制度是:
固定工资+利润分享计划+员工购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其他福利。
沃尔玛公司不把员工视为雇员,而是合伙人(associate)。
因此,公司的一切人力资源制度都体现这一理念,除了让员工参与决策之外,还推行一套独特的薪酬制度。
沃尔玛的固定工资基本上是行业较低的水平,但是其利润分享计划、员工购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在整个报酬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润分享计划:
凡是加入公司一年以上,每年工作时数不低于1(则小时的所有员工,都有权分享公司的一部分利润。
公司根据利润情况按员工工薪的一定百分比提留,一般为6%。
提留后用于购买公司股票,由于公司股票价值随着业绩的成长而提升,当员工离开公司或是退休时就可以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现金或是公司股票。
一位1972年加入沃尔玛的货车司机,20年后的1992年离开时得到了70.7万元的利润分享金。
员工购股计划:
本着自愿的原则,员工可以购买公司的股票,并享有比市价低15%的折扣,可以交现金,也可以用工资抵扣。
目前,沃尔玛80%的员工都享有公司的股票,真正成为了公司的股东,其中有些成为百万和千万富翁。
损耗奖励计划:
店铺因减少损耗而获得的盈利,公司与员工一同分享。
其他福利计划:
建立员工疾病信托基金,设立员工子女奖学金。
从1988年开始,每年资助100名沃尔玛员工的孩子上大学,每人每年6000美元,连续资助4年。
沃尔玛通过利润分享计划和员工购股计划,建立员工和企业的合伙关系,使员工感到公司是自己的,收入多少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因此会关心企业的发展,加倍努力地工作。
不过,这种薪酬制度也有局限性,对于那些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员工来讲,他们更关心眼前固定工资的多少,而非未来的收入;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来讲,利润增加和股票价值的升值主要不取决于员工的努力,股票升值的潜力很小,这样就会使利润分享计划和员工购股计划不会为员工带来多少利益。
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