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点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098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热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热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热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际热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际热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热点问题.docx

《国际热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热点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热点问题.docx

国际热点问题

国际热点问题

C.Y

焦点问题

主权

政权

话语权

冲突层次

双边

内部

多变

表现方式

冷战热战

革命

博弈

热点地区

亚太

中东

全球

表现内容

安全稳定

民主革命

依存合作

热点一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安全

一、朝鲜半岛历史

二、朝鲜战争(抗美援朝)

三、朝韩现状(共7千万人口,22。

2万平方公里)

四、风波不断的朝核问题

NPT—《不扩散和武器条约》,

第一次朝核危机

1993年3月朝鲜退出NPT

1994年6月朝鲜退出国际原子能机构

1994年10月朝美签《核框架协议》

第二次朝核危机

2002年11月美国停止向朝鲜提供作为燃料的重油

2003年朝鲜退出《不扩散和武器条约》,但表示无意开发核武器

朝核问题现状

2005年2月朝宣布拥有核武器

2006年7月朝鲜试射导弹

2006年10月朝鲜成功进行地下核试验

2009年朝鲜成功发射通信技术卫星

2012年4月朝鲜发射卫星失败

2013年2月成功进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2013年3月朝鲜宣布《朝鲜停战协定》无效,全国进入准战争状态

2013年5月22日金正恩特使访华

2013年8月19日—30日美韩联合军演,朝方低调应对

(五)朝鲜打“核牌”的缘由

1.经济方面——经济困难

2.军事方面——自保(美日,美韩同盟的威胁)

3.政治方面———正常国际地位

五、朝鲜核问题的症结所在及解决途径

(一)症结:

1.关于美朝双方进行对话的先决条件(和平协议—弃核)

2.关于朝鲜“安全保证”的形式问题(协议—声明)

3.关于多边会谈和双边会谈的关系问题(双边—多边)

(二)解决路径

1.武力手段2.对话方式

六方会谈(朝中韩美日俄)

第一轮(2003年8月27日—29日)

达成四点共识:

和平解决、无核化、分阶段、各方保持对话

第二轮(2004年2月25日—28日)

《主席声明》,公开、灵活、冷静

第三轮(2004年6月23日—26日)

渐进方式,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

第四轮(2005年7月26日—9月19日)

《9.19共同声明》

第五轮(2005年11月9日——2007年2月13日)

“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的原则《2.13共同文件》

第六轮(2007年3月19日—2007年10月3日)

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

六、(重点)东北亚安全局势展望

(一)积极因素

1.朝韩问题在可控范围内

2.朝鲜政局基本保持稳定

3.美国希望保持东北亚地区稳定

4.建立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已成共识

(二)不确定因素

1.朝鲜国内的稳定发展

2.朝韩关系的改善(天安号事件延坪岛事件)

3.美日韩战略同盟的发展

七、(重点)东北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价值

1.护国家安全和抵御外敌入侵的关键地带

2.理大国和地区双边关系的重要区域

3.发挥大国作用和地区影响力的重要舞台

4.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窗口

朝鲜核讹诈的目的:

解决国内政治经济问题

美国的态度:

不谈判,不做交易

中国朝核三原则:

维护半岛和平稳定;政治外交手段解决;维持半岛无核化

热点二中菲黄岩岛问题

一、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

90年代前菲地图还未将黄岩岛划入其国土

(一)黄岩岛地理位置:

天然的避风港;处于航海线上;物产丰富)

(二)、中菲的分歧

1.各自的依据

中国:

传统的国际法

菲:

1982年《海洋法公约》(12海里内属于领海,24海里内属于毗邻区,200海里内专属经济区,300海里内大陆架)

国际惯例:

发现,命名,管辖,承认

2,菲版图的变迁

3.纷争的起因:

菲方无理扣押中方船长

(三)菲方挑起争端的目的

1试探国际法的底线

2.试探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底线

3.试探美国和菲律宾的协防关系

(四)菲律宾挑起争端的意图

1将美国扛上战车

2.从美国获取廉价军火

3转移国内矛盾

4经济利益的驱使

5谋求东盟的领导地位

(五)解决的途径

1找借口下台2继续对峙3擦枪走火

 

二、美国对中国的全面威胁

1制度的威胁

2.军事威胁:

美在亚洲的五大军事基地:

美韩,每日,美台、美澳、美菲;三个岛链;两大支点(日澳);半月形包围

三、如何应对南海局势

1、行政行动:

设立三沙市

2、法律行动:

宣言,制定行为准则

3、军事行动:

边境巡航

4、执法行动:

成立综合部门执法

5经济行动:

开发旅游资源,打渔

6舆论行动:

在国际社会广造舆论

热点三中日钓鱼岛和东海争端

一、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缘起和主权归属

(一)钓鱼岛的历史溯源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主岛)、南小岛、北小岛、赤尾屿、黄尾屿和3块小岛礁,即北屿、南屿、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

官方记载:

明朝《顺风相送》(1403年)《使琉球录》清朝《浮生六记》

日:

1786年《三国通览图说》最早记载

(二)钓鱼岛主权问题的缘起

1871年日本把琉球国划为日本的外务省管辖的琉球藩

1875年4月日本把琉球改为冲绳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

1900年,日本将钓鱼岛改名为“尖阁列岛”。

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明文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叫《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1971年6月17日,美日签署《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琉球群岛和钓鱼岛的“施政权”“归还”给日本。

(三)钓鱼岛主权的法律依据

日本依据国际法中的“无主地先占”和“时效取得”原则取得对“尖阁列岛”的主权

无主地先占:

要求先占主体是国家,客体为无主地;有占有意思表示;适当地形式和表现主权

(重点)时效取得原则:

一国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一块土地连续地和不受干扰地行使主权,即没有遇到其他国家持续的反对或抗议,那么这个国家就取得了对土地的主权。

二、钓鱼岛问题背后的中日东海争端

(一)(重点)东海争端的背景(主要原因):

1、亚太地区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在能源问题上,中日两国由互补关系变为相互竞争

3、东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中日东海争端中的划界之争

中日不同的权力主张:

中国主张在东海划界中实行大陆架延伸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日本主张中间线原则(《大陆架公约》)

(三)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

三、(重点)钓鱼岛问题激化的原因及影响:

(一)、原因

1、国际安全和领土主权

2、经济利益和能源开发

3、美国的利益(表示中立,实则偏向日本)

4、地缘战略与军事意义

5、历史清洁与民族情绪

(三)钓鱼岛问题的主要影响

1.国际层面的影响—周边辐射效应

2.国家层面的影响—日本联美抗华

3.对两国民众的影响—民众互信缺失

四、解决钓鱼岛问题和东海争端的方式和可选路径

(一)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1、维持现状2、军事手段3、外交手段和平解决

(二)中国可以采取的路径:

1、中国在坚持东海大陆架争端中自然延伸原则的权利主张的基础上,加强对其法律基础的系统性论证(执法、懂法、用法)

2、推进海峡两岸在钓鱼岛问题与中日东海争端上的合作

3、继续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热点四印巴争端

一、印巴争端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1947年6月,《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按宗教推行分治。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

(二)边界因素:

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是印巴对峙的主要症结

(三)印巴争端的民族宗教因素:

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

(四)印巴争端的国际因素

1953年12月苏印签署贸易协定

1954年5月美巴签署《相互防御条约》

1970年苏印签署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条约

二、印巴争端的历史、现状、前景

(一)历史

1947年10月—1949年1月,印巴战争或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停火未撤军

1965年8月—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签订《塔什干宣言》

1971年11月—12月第三次印巴战争,导致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二)现状

1、克什米尔存在潜在危机(领土争端、跨界恐怖主义、袭击、互相指责)

2、核试验加剧了印巴关系的紧张

3、在反恐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休

4、印巴对抗的外部环境的缓和(美国由一开始的重巴轻印转向重印轻巴)

(三)发展前景

1.走向缓和是大势2、现实问题难以逾越

三、印巴争端对地区趋势的影响

(一)克什米尔问题迎向那亚地区冲突

(二)印巴核扩散影响南亚地区安全

(三)印巴争端影响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四)印巴争端影响亚太地区的安全

四、南亚地区形势分析

1南亚国家发展不平衡2对话与合作

 

热点五中东问题与中东大变局

一、中东问题的特点:

(重点)

1、战略地位重要(位置、资源)

2、矛盾错综复杂(民族纷争、宗教纷争、领土纷争)

3、大国竞相角逐(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二、阿拉伯国家的动荡

(一)动荡的导火索—突尼斯

(二)动荡的风向标—埃及

局势持续动荡:

一二三的博弈

一大宗教:

埃及90%以上是穆斯林

二大主张:

世俗国家、宗教国家(政教合一)

三方力量:

民运青年;穆兄会;埃及军方

(三)武力解决的试点——利比亚

(四)也门模式—和平交权

(五)动荡的焦点—叙利亚局势

(六)动荡的原因

1、民生艰难:

物价、就业2、长期集权:

独裁、腐败

3、美国政床:

损害民族利益4、固有矛盾:

民族、教派

5、激进思潮:

宗教、民主6金融危机:

全球化冲击

7、外部干预、打击

三、阿以冲突

(一)、产生原因:

历史、宗教、民族、大国介入

(二)、主要表现:

巴以冲突埃以冲突叙以冲突黎以冲突约以冲突

(三)、过程

1.全面对抗(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10月29日,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

以色列全面获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最终单方面撤军,第五次中东战争告终。

2.阿以冲突部分解决(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签《埃以和平条约》

3.阿以冲突曲折走向和解(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1993年9月巴以签《奥斯陆协议》,以土地换和平

1994年10月约以签订《和平条约》

4.阿以和平进程在911事件后出现新变化,以色列态度强硬,巴勒斯坦内部意见存在分歧

 

四、伊拉克问题

其核心是萨达姆政权与美国的矛盾

1.从遇刺到武力改变政权

2.(重点)伊拉克的战后重建

(1)安全方面:

恢复社会安全秩序。

抓捕萨达姆,逐渐伊拉克化…

(2)政治方面;构建新的政权体系

(3)经济方面:

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方面:

培育民主公民社会

4.伊拉克重建的前景

经济方面:

资金短缺政治方面:

党派纷争

利益方面:

各方渗入安全方面:

伊人制伊

 

五、伊朗问题

其核心是伊朗政教合一政权与美国的矛盾,其根源是伊斯兰复兴主义与美国保守主义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这个矛盾产生于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

1.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对伊朗开始遏制

2.911事件后伊朗逐步崛起

1)美国出兵阿富汗、伊拉克使伊朗获益

2)中东动荡使伊朗的支持实力变强

3)国际油价上涨使伊朗收入激增

4)在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为伊朗掌握核技术找到理由

3.美国应对伊朗核问题(大棒+胡萝卜)

大棒——经济制裁、军事遏制

胡萝卜——5+1+1(美英法俄中+德+伊朗)

六、土耳其在中东地区的作用和影响

1.(重点)土耳其外交政策从“重欧轻亚”转变“欧亚并重”的原因:

1)独特的地理位置2)加入欧盟困难重重

3)政局稳定,经济发展4)执政党的宗教背景

2.土耳其推行中东外交新政的三大支柱

1)“零问题”外交—首要任务

2)积极介入地区热点—核心内容

3)输出“土耳其模式”—主要手段(土耳其模式是指在充分尊重伊斯兰宗教自由的前提下,奉行国家政权的世俗化、政治形态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3.土耳其对地区形势的影响

1)推动本地区格局的重组

2)“土耳其模式”对一些阿拉伯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土耳其在中东的影响和作用仍有一定局限(历史、人文隔阂;亲美主轴未变)

七、(重点)中东动荡的影响:

(1)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2)恢复稳定,重建经济困难重重

(3)地区格局发生变化

(4)美国的主导作用继续削弱

(5)阿拉伯国家向东看倾向发展

热点六恐怖主义

(重点)定义:

是指在和平条件下,某些组织或集团,也包括个人或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政治目的,以隐秘的和突然袭击的方式,对非武装人员或非战斗人员及目标实行的极端暴力的行为。

特征:

政治性;暴力性;极端性;国际性;突发性

一、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1.恐怖活动的范围已遍及全球各个地区

2.民族极端和宗教极端恐怖活动居多

3.基地组织仍具号召力

二、(重点)产生的根源:

1.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解体带来的后遗症

2.民族极端势力的蔓延

3.宗教极端势力的崛起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5.战争冲突导致的后果

6.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失衡

三、全球如何应对

1.以预防为主

2.致力于消除产生的社会根源

3.反对用双重标准对待

4.注意防止自杀型恐怖分子的孽生和蔓延

5.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6.中国驻外机构和企业以及出境人员应加强自身安全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