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376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热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热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热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热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点问题.docx

《热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点问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点问题.docx

热点问题

原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提出的挑战

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数据显示: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亿。

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8日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初步预计,年末全国总人口134100万人。

”(即13.41亿人)可以看出,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与统计公报的数据基本吻合。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发布会上说:

“这个涉及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问题,我可以向大家说一句。

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说这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

”本文假定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真实、准确的,下面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首先是性别结构。

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这是总人口的性别比。

一般来说,女人比男人长寿,因此,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但这无助于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显然,要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娶六七十岁的老太婆为妻是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更重要的性别比数据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这个数据与中国将来出现的光棍问题密切相关。

《数据公报(第1号)》没有给出这个数据,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会上说:

“我们这次普查根据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的话)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但是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

”在国际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水平是102-107,显然,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仍然远远高于正常值。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一直偏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其次是年龄结构。

0-14岁人口占16.6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老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少儿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在人口学上,有一种人口金字塔图,以图形来呈现人口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形,以年龄为纵轴,以人口数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图形,其形状如金字塔。

金字塔底部代表低年龄组人口,金字塔上部代表高年龄组人口。

中国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同时发展,表现在人口金字塔图上,就是“头重脚轻”:

金字塔的顶部越来越大,而底部越来越小,呈现出“倒金字塔”形。

第三是城乡人口结构。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

也就是说,城乡人口基本上各占一半。

现在我国的生育政策是有城乡差别的:

城市居民实行“一孩”政策(夫妻均为独生子女的可生二胎),农村居民实行“一孩半”政策,即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则不能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则可生第二胎。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在逐步推行城乡一元化的户籍改革。

笔者认为,不但户籍改革要实行城乡一元化,而且生育政策也应实行城乡一元化。

最后是民族结构。

汉族人口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占8.49%。

笔者对这组数据感到迷惑不解,因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4%。

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比较宽松,生育率普遍高于汉族,按理说,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应该是越来越高才对(例如:

198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汉族占总人口的93.3%,少数民族占6.7%;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汉族占总人口的91.96%,少数民族占8.04%;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汉族占总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占8.41%)。

但为什么从2005年至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反而下降了呢?

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有一些少数民族公民与汉族公民结婚后,生下的孩子选报汉族。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低碳生活宣传海报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4个节:

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

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

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转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

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

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

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

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

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

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虽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

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

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

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土里的无机盐和水分,释放氧气通过筛管把制造的有机物再运送到土里,土里的真菌和细菌再把有机物分解,从而产生物质循环,对于地毯方面来说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

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

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1、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2、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3、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4、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还无须开车;5、是的,一只塑料袋5毛钱,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钱的50倍;6、完美的浴室未必一定要有浴缸;已经安了,未必每次都用;已经用了,请用积水来冲洗马桶;7、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脑;8、相比开车族来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一不用担心油价涨,二不用担心体重涨;9、没必要一进门就把全部照明打开,人类发明电灯至今不过130年,之前的几千年也过得好好的;10、考虑到坐公交为世界环境做的贡献,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开私家车带来的优越感;11、请相信,痴迷皮草那不过是一种反祖冲动;12、可以这么认为,气候变暖一部分是出于对过度使用空调和暖气的报复;13、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14、如果你知道西方一些海洋博物馆里展出中国生产的鱼翅罐头,还会有这么好的食欲吃鱼翅捞饭么;15、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竹子比树木长得快;16、其实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17、过量肉食至少伤害三个对象:

动物,你自己和地球;18、婚礼仪式不是你憋足28年劲甩出的面子,更不是家底积累的PK。

如今简约、低碳才更是甜蜜文明的附件值;19、认为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才能把蔬菜盘碗洗得更干净,那只是心理作用;20、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衣服攒够一桶再洗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节约水电;21、把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养到学龄前,花费确实不少,部分玩具、衣物、书籍用二手的就好;22、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还是先熄了火,安心等会儿吧;23、定期检查轮胎气压,气量过低或过足都会增加油耗;24、定期清洗空调,不仅为了健康,还可以省不少电;25、一般的车用93#油就够了,盲目使用97#可能既费油,还伤发动机;26、跟老公交司机学习如何省油:

少用急刹,把油门松了,靠惯性滑过去;27、有些人,尤其是女性,洗个澡用掉四五十升水,洁癖也不用这么夸张;28、科学地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再送进冰箱;热汽不仅增加冰箱做功,还会结霜,双重费电;29、其实空调外机都是按照防水要求设计的,给它穿外套,只会降低散热效果,当然费电;30、洗衣粉出泡多少与洗净能力之间无必然联系,而低泡洗衣粉可以比高泡洗衣粉少漂洗几次,省水省电省时间;31、洗衣机开强档比开弱档更省电,还能延长机器寿命;32、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耗电量一般为其开机功率的10%左右,这笔账算起来还真不太小;33、如果只用电脑听音乐,显示器仅可以调暗,或者干脆关掉;34、如果热水用得多,不妨让热水器始终通电保温,因为保温一天所用的电,比一箱凉水烧到相同温度还要低;35、洗干净同样一辆车,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1/8;36、可以把马桶水箱里的浮球调低2厘米,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水;37、建立节省档案,把每月消耗的水电煤气也记记账,做到心中有数;38、买电器看节能指标,这是最简单不过的方法了;39、实验证明,中火烧水最省气;40、10年前乱丢电池还可以能是无知,现在就完全是不负责任了;41、随身常备筷子或勺子,已经是环保人士的一种标签;42、冰箱内存放物品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43、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音响等等;44、没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费电的;45、非必要的话,尽量买本地、当季产品,运输和包装常常比生产更耗能;46、植树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排多少,吸多少;47、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48、烘干真的没必要,让衣服晒晒太阳,会消毒杀菌;49、美国有统计表明:

离婚之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比离婚前高出42%-61%,让我们用婚姻保护地球吧;50、在后备箱里少放些东西吧,那也是重量,浪费汽油资源,还易被盗。

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加入环保

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

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

多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等。

只要是能降低自己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就叫做绿色出行。

相关背景

  绿色出行是指采取相对环保的出行方式,通过碳减排和碳中和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但同时,汽车的发展也引起了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所占平均比例为80%、75%、68%和50%,已成为这些城市空气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

污染损害了人体健康又转化为经济负担。

  汽车是增长最快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全世界交通耗能增长速度居各行业之首。

汽车又造成噪声污染,破坏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使道路堵塞,导致低效率,使汽车原本应带来的快捷、舒适、高效无法实现。

如何更多地享受汽车带来的好处,避免汽车带来的弊端?

你我都需要“绿色出行”!

一辆公共汽车约占用3辆小汽车的道路空间,而高峰期的运载能力是小汽车的数十倍。

它既减少了人均乘车排污率,也提高了城市效率。

而地铁的运客量是公交车的7-10倍,耗能和污染更低。

具体行动

  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称之为绿色出行。

  在北京这样的都市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尽量乘坐地铁、城铁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合乘车,减少空座率;自驾车能够做到环保驾车、文明驾车;空气质量良好和距离合适的情况下,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等交通方式,这就是“绿色出行”。

 

地震海啸由于海底或海边地震,以及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巨浪,叫做地震海啸。

通常在6.5级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时,才能发生破坏性的地震海啸。

简介

  地震海啸由于海底或海边地震,以及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巨

浪,叫做地震海啸。

通常在6.5级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时,才能发生破坏性的地震海啸。

产生灾难性的海啸,震级则要有7.8级以上。

“地震海啸”发生在辽阔的海洋中,海啸波涛长达数百千米,并可达到海底数百千米深处。

它以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沿海洋运动,当它遇到陆地时会产生与原子弹爆炸相比拟的巨大破坏力。

毁灭性的地震海啸全世界大约每年发生一次,尤其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地震海啸破坏性极大。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类型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

“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此次印度洋地震海啸专家尚无定论。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

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

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编辑本段数字分析

  由于海底激烈的地壳变化,造成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所引起的大海浪。

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是海沟侧壁崩坍等,都可成为海啸的波源。

海啸自波源区向四面

八方传播出去,在深水中其传播速度为[163-01],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

当水深为5000米时,接近于800公里/小时。

海啸在大洋表面上的振幅不超过数米,但优势波波长可达数百公里的量级,优势波周期可达数十分钟。

地震海啸的规模与地震震级M近似有线性关系,M<7的海底地震,几乎不产生大的海啸。

  当海啸趋向近岸的浅水时,振幅增加,特别是在U形和V形海湾中,若湾中水的振动周期同海啸周期相近,将产生共振,振幅有时可达20~30米,并以近于垂直的波前向海湾四周涌来,因此常造成巨大的灾害。

编辑本段成因

  造成海啸的初始扰动,可发生在离岸很远的地方,初始波数也不多,但经过传播路径上的大陆架和海岸等的多次反射和干涉,波数增多,形成若干个很大的波,相互的时间间隔为数分钟或更长一些。

通常第二个或第三个波为最大。

在第一个大的波动到来前数分钟(或甚至达半小时),海湾中可观测到异常的海水倒退现象。

  环太平洋地震带浅源大地震最多,深海海沟的分布也最广泛,故地震海啸多发生在这一海域。

据统计,世界上近80%的地震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四周沿岸地区,其中受地震海啸袭击最严重的是夏威夷,其次是日本。

为减少地震海啸可能造成的灾害,在夏威夷、日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苏联的堪察加地区,都已建立了海啸警报系统。

由于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c比地震引起的海啸波速度大很多,可用以估计海啸波滞后于地震波到达的时间τ。

在震中距为△的点上,[163-02]。

通过观测海洋声波,也可预告海啸波到达的时间。

地震海啸拍岸浪头的高低,除与地震震级、震源机制等有关外,主要决定于港口和沿海地段的地形和海岸线形状关于海啸强度的预测,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编辑本段计算与测量

  由于海底激烈的地壳变化,造成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所引起的大海浪。

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是海沟侧壁崩坍等,都可成为海啸的波源。

海啸自波源区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在深水中其传播速度为,g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

当水深为5000米时,v接近于800公里/小时。

海啸在大洋

表面上的振幅不超过数米,但优势波波长可达数百公里的量级,优势波周期可达数十分钟。

地震海啸的规模与地震震级M近似有线性关系,M<7的海底地震,几乎不产生大的海啸。

  当海啸趋向近岸的浅水时,振幅增加,特别是在U形和V形海湾中,若湾中水的振动周期同海啸周期相近,将产生共振,振幅有时可达20~30米,并以近于垂直的波前向海湾四周涌来,因此常造成巨大的灾害。

  造成海啸的初始扰动,可发生在离岸很远的地方,初始波数也不多,但经过传播路径上的大陆架和海岸等的多次反射和干涉,波数增多,形成若干个很大的波,相互的时间间隔为数分钟或更长一些。

通常第二个或第三个波为最大。

在第一个大的波动到来前数分钟(或甚至达半小时),海湾中可观测到异常的海水倒退现象。

  环太平洋地震带浅源大地震最多,深海海沟的分布也最广泛,故地震海啸多发生在这一海域。

据统计,世界上近80%的地震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四周沿岸地区,其中受地震海啸袭击最严重的是夏威夷,其次是日本。

为减少地震海啸可能造成的灾害,在夏威夷、日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苏联的堪察加地区,都已建立了海啸警报系统。

由于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c比地震引起的海啸波速度v大很多,可用以估计海啸波滞后于地震波到达的时间τ。

在震中距为△的点上,。

通过观测海洋声波,也可预告海啸波到达的时间。

地震海啸拍岸浪头的高低,除与地震震级、震源机制等有关外,主要决定于港口和沿海地段的地形和海岸线形状。

关于海啸强度的预测,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编辑本段危害

  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于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引发的印度洋巨大海啸,吞噬了15万多人的生命,让人类再次感到海啸的恐怖。

  海啸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

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

由于海啸是海水整体移动,因而和通常的大浪相比破坏力要大得多。

  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会掀起巨浪,虽然有时高达数米,但浪幅有限,由数米到数百米,因此冲击岸边的海水量也有限。

而海啸就不同了,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

据日本秋田大学副教授松富英夫调查,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

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

编辑本段特征

  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活断层研究中心负责人佐竹健治说:

“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

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

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

  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有关专家告诫人们,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

核辐射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

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

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辐射定义

  辐射定义

  [1]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

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

  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

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

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

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

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辐射单位

  常用辐射单位:

物理量老单位新单位换算关系

  活度居里(Ci)贝克[勒尔](Bq)1Ci=3.7×1010Bq

  照射量伦琴(R)库仑/千克(C/kg)1R=2.58×10-4C/kg

  吸收剂量拉德(rad)戈[瑞](Gy)1Gy=100rad

  剂量当量雷姆(rem)希[沃特](Sv)1Sv=100rem

天然辐射

  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

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

据有关资料统计,天然辐射造成的公众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

 照射成分年有效剂量(毫希)

  正常本底地区照射量升高的地区宇宙射线0.382.0

  宇生放射性核素0.010.01

陆地辐射:

外照射0.464.3

  陆地辐射:

内照射(氡除外)0.230.6

  陆地辐射:

氡及其衰变物的内照射

  吸入222Rn1.210

  吸入220Rn0.070.1

  食入222Rn0.0050.1

  总计2.4

人工辐射

  人工辐射源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放射性治疗辐射源如x光,核磁共振等、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平均

年剂量值如下表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