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70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docx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

女校长的刚烈答案

【篇一: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

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

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

?

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

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

《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

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

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

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

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

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

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

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

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

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

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c.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

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

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

“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

“辽抚谁可者?

”学曾思良久,曰:

“张学颜可。

”拱喜曰:

“得之矣。

”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

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

继以荒旱,饿莩枕籍。

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

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

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果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

果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

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果惧,十二月约海西.

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

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

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

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①

十余万顷。

民困赔累者,以其赋抵之。

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

卒于家。

..

【注】①王杲:

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

赔钱亏累。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

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

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

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

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

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

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

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

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

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

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

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

境的百姓给予关照。

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5分)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8、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诗句是:

“,”。

(3)《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这两句诗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

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

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

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

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

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

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

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篇二:

高一语文试题】

=txt>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命题人:

黄合龙审题人:

樊富伟

第Ⅰ卷阅读题(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

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

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

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

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

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

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

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

-1-

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

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

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

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a.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b.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c.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d.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兰祥字盛乐。

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

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

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

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

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

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

(一)

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

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

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

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

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

又攻回洛城,拔之。

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

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

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

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

“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

是岁,大有年.

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

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

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

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

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

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

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

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

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

抚安西土,振旅而还。

进封凉国公。

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

谥曰景。

(选自《周书?

贺兰祥传》,有删改)

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

定居b.是岁,大有年.

年:

收成

c.远近蛮夷,莫不款.附款:

款待d.诏祥与宇文贵总.

兵讨之

总:

统领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③乃谓守令曰:

“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④命所在收葬之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b.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

-2-

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

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5分)

(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5分)

11分)约客

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诗歌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9、诗中后两句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请用现代汉语写出这个细节。

(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1分)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王羲之《兰亭集序》)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

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

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

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

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

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

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

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

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

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

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

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

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

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

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

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

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

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

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

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

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

-3-

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

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

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

杨绛认为:

“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