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666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精编版

前言(第1课时)

一、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二、《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四、《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五、《致同学们》:

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

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

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

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

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六、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与——单元: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2-16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

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

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

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知识结构:

生活处处

有哲学

美好生活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的向导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观点

百舸争流的思想: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生活智慧与三种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

时代精神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时代的精神的总结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和升华

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精神社会变革的先导

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

三、单元导语: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2-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课文导语】: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本课小结:

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

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6-8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本课小结:

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

第9-10课时:

过本单元1、2课资料书及课时作业。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11-1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分析: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方法点津】: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五、【课文导语】:

第一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第二框题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本课小结:

本课从宏观层面上勾勒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貌,逻辑上由一般到具体。

首先,教材辩证地分析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另一方面,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继而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常识:

追溯其历史渊源,阐释其基本特征,介绍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本课板书设计:

 

第16-17课时:

第一阶段考试试卷讲评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第18-31课时)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

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

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

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

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

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

第一目重点讲了真理是客观的;第二目是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三目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三、单元导语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8-2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本课小结:

本课先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21-2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作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方法点津】: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课文导语】: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第二框题意识的作用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本课小结:

本课从意识的含义人手,讲解了意识的含义和能动作用两大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因此,要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可知论,就必须要明确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作用,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而学习哲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因此,要认真学习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26-3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

(2)真理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认识具有反复性(7)认识具有无限性(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弓I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

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在实践的三个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实践的本质。

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3)结合欧几里得定律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来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结合美国“哥伦比亚号”飞机失事并没有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来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五、【课文导语】: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第二框题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

本课小结:

第一框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围绕实践这个中心,本框分为两个目题进行讲述,第一目讲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点。

第二目讲实践在认识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本框讲述了实践的三个观点:

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讲述有关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而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2-课时)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