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654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2.docx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2

 

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

 

肥城市安驾庄镇张侯小学

张华

 

浅析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一)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主导教学的所有环节,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教导,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

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认真备课;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

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

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

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

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

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

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

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

为此,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

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

下发后归中心校管理。

历史遗留债务,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能用于隶属学校的也已不多。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

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

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

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

(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

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

(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

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

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

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

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

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

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

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

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

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

教案写的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

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

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②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

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

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

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

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

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

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

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

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

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

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

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

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

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

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

“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

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

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

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

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

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浅议解决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转变哪些观念呢?

就是做好三个转轨: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

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

1.更新学生观: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

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

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2.更新教师观: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

3.更新教学观:

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

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

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

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

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

正像江泽民同志指出:

“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

所谓“内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

”⑤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的空间。

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

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有一定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

倡导人本主义,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

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五)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

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

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提倡体验性教学。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

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

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

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

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

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

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

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

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六)加强教育督导,完善教育机制

  1.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

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教领导小组及工作会议制度,实行年报监测,进行行风评议,加强新闻监督,建立家长学校。

建立督导评估报告,定期公告制度,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

  2.积极稳妥地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排除阻碍。

改革以分数多少作为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教育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3.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1)务必做到责任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

(2)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加强监督。

(3)大力宣传,营造人了群众广泛参与和加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

  4.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七)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

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高中教育在校生占到64﹪,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

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

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

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另外要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使我国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整个社会都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八)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

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

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

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

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

可收效却不明显。

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

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

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

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

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

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

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

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

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

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做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

  (九)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教育资源具有相对优势:

农村的自然环境对启迪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特殊优势,农村生活环境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潜在优势和农村学生有较多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现实优势。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乡村资源的发掘与使用。

乡村学生与城市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而这些经历和感受恰恰是他们接受新知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师要有与乡村孩子适合的乡村经验,需要有与乡村孩子亲近的心智模式,还需要有与乡村孩子圆融的乡村情感。

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农村教育的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他们。

为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

  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

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也埋藏着许多技术神奇和科学奥秘,只有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