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978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docx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

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关键:

依据需求对症下药

 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最普遍的规律,就是需求决定供给。

换句话说,需求是供给的支撑,没有需求,供给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

有形产品、无形产品乃至社会管理均无例外。

毫无疑问,创新型河北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需求。

那么,什么又是创新型河北的需求呢?

也就是说,通过哪些“要素”的优化与聚合才能实现创新型河北的目标?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全面发现创新型河北的需求,从而找出制约实现创新型河北目标的要素“短板”,不断加以修缮、延长、做大。

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创新型河北的各项建设任务,才能为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强力支撑。

一、创新型河北的需求界定

任何创新都是由人来完成的。

人才是创新型河北的第一资源、核心需求。

围绕满足核心需求,还必须紧密关注能够保障人才顺利施展创新能力的用武之地(平台)、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条件(环境)。

因此,创新型河北的需求主要在于四个方面:

人才、平台、机制和环境。

人才是核心,关键是让人才发挥专长;平台是载体,是人才发挥专长的用武之地、回报之源;机制是保障、是效率,是降低人才发挥专长综合成本的基础;环境是外部推动力量,是人才获取成就感的温床。

创新型河北对人才的需求总体体现于四个方面。

一是结构多元性。

在建设创新型河北中,需要各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但重点是技术研发人才、技术营销人才和公共管理人才。

二是素质创新性。

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人才处于快速的新陈代谢之中。

这就要求人才必须自身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而不只是对已有知识或技能的掌握。

此外,在知识经济中,创新本身就是不断进行新产品和产业的研究开发,这也就要求人才具有懂科技与市场的双重素质。

三是思维战略性。

建设创新型河北这一目标,决定了发展必须有战略思维。

不论是某一领域的技术进步,还是某一产业的长期发展,我们都需要有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人才进行战略规划。

四是管理开放性。

创新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其中包括人才的流动。

建设创新河北,我们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开放性地规划我省人才战略,弥补当前阶段的人才短缺问题。

创新型河北对平台的需求总体体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的集群性。

产业的集群实际上是产业链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形成产业内部相互衔接的层次开发格局,进而对专业人才的吸纳也形成梯次,构成人才对技术研发相互影响与实战带动的空间、效应。

实践表明,一个断裂的产业,由于内质性的人才断档,研发成果之间缺乏呼应,自主创新基本上是纸上谈兵。

二是企业的创造性。

企业的创造性来源于企业的主体性。

即企业能够根据自身条件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撑,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

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能够赋予创新人才一定的决策参与权以及到位的鼓励措施,形成追求创新、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

三是政府的辅助性。

在政府主导下,能够提供各类企业孵化器、招商平台以及为企业服务的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之成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的中间性推动力量。

创新型河北对机制的需求总体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机制的宽适性。

这种激励创新的机制不应是就科技而论科技,而是针对创新对人才的综合需求凸显一定的宽泛性,渗入到科技、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凸显各个层面对创新的鼓励与支持。

同时,基于外部变量的动态发展以及内部因素的跃升,一个好的机制必须是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提供适宜的应用,而不是抱旧守成、不可变通。

二是机制的高效性。

这是一个好机制的根本标志。

没有效率的机制不会产生激励创新的效果,而只会导致阻碍创新的结果。

创新型河北对环境的需求总体体现于环境的向上性。

社会、政府、企业能够形成崇尚创新的氛围,对创新人才赋予尊崇,对创新成功勇于嘉奖,对创新失败能够包容。

从实践看,包容至为关键。

因为,创新也存在风险,而且风险的比重接近80%:

美国每年推向市场的新产品达54000多种,而真正受到青睐的只有20%。

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对我省而言,其需求相对发达省份更为紧迫。

因为我们的发展实力与沿海发达省份相差三至五年。

如经济总量,山东、江苏在2002年时与超过我省2005年的水平,广东更是遥遥领先于我省5年以上。

可见,创新型河北客观上被赋予着赶超发达省份的重任,对其支撑要素的需求也就更为强烈。

二、创新型河北的需求状况

总的来看,满足我省建设创新型河北需求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创新平台还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撑,创新体制存在诸多不足和制约,创新环境还处于初始状态。

(一)人才状况

我省人才资源总量目前近393万人,从全国比较,总体规模可观,但专业人才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创新人才布局还不尽合理,我省人才的就业、创业选向多还集中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人才创新观念还处于人生保守进取阶段,勇于开拓专业事业的精神还有些欠缺,创新意识不强、心态浮躁,也同时反映出人才追求创新的动力不高、氛围不强,导致我省创新成果明显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不多,上游创新基础不扎实。

——我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2005年为69.8万人,居于全国第4位,比江苏(54.7万人)、浙江(44.3万人)分别高出15.1和25.5万人。

人才结构明显失衡。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比较

单位:

万人

省份

河北

江苏

浙江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

69.8

54.7

44.3

——我省2005年专业技术人员162.2万人,全国排位第5位,比江苏(182.4万人)、山东(240.4万人)、广东(221.4万人)分别低出20.2、78.2和59.2万人,比邻省河南也低出34.6万人。

其中,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17.5万人,全国排位第11位,比江苏(37.1万人)、山东(39.9万人)、广东(41.7万人)、河南(23.6万人)分别低出19.6、22.4、24.2和6.1万人;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3.6万人,全国排位第12位,比江苏(5.1万人)、山东(4.4万人)、广东(6.8万人)、河南(4.8万人)分别低出1.5、0.8、3.2和1.2万人。

技术创新人才总量不足,尤其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明显紧缺。

 

 

专业技术人员比较

单位:

万人

 

专业技术人员

 

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勘

河北

162.2

17.5

3.6

江苏

182.4

37.1

5.1

山东

240.4

39.9

4.4

广东

221.4

41.7

6.8

河南

196.8

23.6

4.8

——我省2005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从业人员7.6万人,全国排位第12位,比江苏(9.2万人)、山东(8.1万人)、广东(12.3万人)分别低出1.6、0.5和4.7万人。

基础创新领域人才较为短缺。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从业人员比较

单位:

万人

省份

河北

江苏

山东

广东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从业人员

7.6

9.2

8.1

12.3

——我省2005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4.7万人,全国排位第8位,比江苏(6.5)、山东(5.8)、广东(14.0)分别低出1.8、1.1和9.3万人,比邻省河南也低出0.1万人。

高新技术领域人才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比较

单位:

万人

省份

河北

江苏

山东

广东

河南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

4.7

6.5

5.8

14.0

4.8

——我省2006年专利申请量7220件,授权量4131件,比江苏(53267、19352)、浙江(53000、31000)、山东(38284、15937)、广东(90886、43516)分别低出46047(15221)、45780(26869)、31064(11806)、83666(39385)项,只相当于江苏的1/10强(1/5强)、浙江的1/10强(同)、山东的1/5弱(1/4强)、广东的1/14强(1/10弱)。

自有创新成果与发达省份相比,规模、质量均为悬殊,说明创新人才的创新潜力始终未能得以足够释放。

 

专利申请授权规模比较

单位:

省份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专利申请数

7220

53267

53000

38284

90886

专利授权数

4131

19352

31000

15937

43516

(二)平台状况

——从产业发展看,基础条件、综合实力和产业集中度还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还不能充分满足创新人才施展抱负的阵地需要。

以工业为例,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53.4亿元,实现利润888.1亿元,分别比山东(11122.8、2634.0亿元)、江苏(11047.52、1901.83亿元)、浙江(7538、1325亿元)、广东(12500.22、1958.34亿元)低出5669.4(1745.9)、5594.12(1013.73)、2084.6(436.9)、7046.82(1070.24)亿元。

同时,在反映创新成果产业化较为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省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就更为明显。

2006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8.5亿元,分别为山东(2914.2亿元)、浙江(2364亿元)、广东(2685.3亿元)的9.8%、12%和10.7%。

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情况比较

单位:

亿元

省份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增加值

5453.4

11047.52

7538

11122.8

12500.22

利润

888.1

1901.83

1325

2634.0

1958.34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比较

单位:

亿元

省份

河北

浙江

山东

广东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288.5

2364

2914.2

2685.3

——在企业发展方面,创新最为活跃的民营企业、个体经营差距明显。

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511.7万人,全国第六,比江苏(1118.4)、浙江(854.9)、山东(809.0)、广东(1015.7)分别少606.7、343.2、297.3、504.0万人。

 

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比较

单位:

万人

省份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

511.7

1118.4

854.9

809.0

1015.7

私营企业户数12.7万户,全国第11,比江苏(50.7)、浙江(35.9)、山东(31.5)、广东(44.9)分别少38.0、23.2、18.8、32.2万户。

私营企业就业人数241.7万人,全国第7,比江苏(797.2)、浙江(534.8)、山东(444.1)、广东(526.1)分别少555.5、293.1、202.4、284.4万户。

平均每家私营企业用工我省为19.03人,比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分别高出3.31、4.13、4.93、7.31人,既反映出反映出我省企业所在产业领域的非技术密集特征,也反映出我省企业粗放经营明显,外延式扩张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私营企业户数和就业人数比较

单位:

万人

省份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私营企业户数(户)

12.7

50.7

35.9

31.5

44.9

就业人数(万人)

241.7

797.2

534.8

444.1

526.1

平均规模(人)

19.03

15.72

14.90

14.10

11.72

——在辅助性平台建设方面,首先从投入水平就能够看出明显差距。

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005年为0.59%,而山东2000年已达0.61%,2004年达到0.91%。

2006年,我省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130.1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69.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6%。

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倍差。

江苏省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25亿元,R&D经费投入33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5%;浙江省全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405亿元,R&D经费投入21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广东省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530亿元,R&D经费投入29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2%。

科技投入比较

单位:

亿元/%

省份

河北

江苏

浙江

广东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130.1

725

405

530

R&D经费投入

69.4

330

210

290

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0.6

1.55

1.3

1.12

从成果转让效应看,我省极为落后。

2005年,我省技术市场成交额10.38亿元,排在全国第23位,比江苏(100.83)、浙江(38.70)、山东(98.36)、广东(112.47)、河南(26.37)分别低出90.45、28.31、87.98、102.09、15.99亿元。

 

技术市场成交额比较

单位:

亿元

省份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河南

技术市场成交额

10.38

100.83

38.70

98.36

112.47

26.37

从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看,我省差距也较为明显。

如新产品产值率2005年仅为17.20%,排在全国第15位,比江苏(28.45)、浙江(19.14)、山东(25.79)、河南(19.27)分别低出11.25、1.94、8.59、2.07个百分点。

说明科技产出及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还有较大差距。

 

新产品产值率比较

单位:

%

省份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新产品产值率

17.20

28.45

19.14

25.79

19.27

(三)机制状况

——融资机制问题。

金融资本利用率明显不足,更遑论风险投资。

据对我省与邻省河南的比较,我省金融资本利用水平明显滞后,从一定角度反映出创业融资渠道不畅、产业发展张力不足以及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机制的不顺。

 

冀豫两省存款资源利用率比较

年份

河北省(%)

河南省(%)

差距(百分点)

2000

77.6

91.6

-14.0

2003

73.1

84.3

-11.2

2004

66.5

82.2

-15.7

2005

59.6

74.3

-14.7

—研发与产业化问题。

存在科研机构过多、条块分割导致机构和专业重复,力量分散,缺乏活力;投入强度低且分散,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少,与企业技术开发结合少;科研成果鉴定不规范;科研人员待遇低等等。

——管理问题。

管理“婆婆”多,“龙多不治水”;政府管理权限渗透性强,行政审批事项多、程序繁琐、效率低,部门内耗现象普遍。

(四)环境状况

——宏观经济环境不充裕。

直观表现就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

2006年,我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613.7亿元,全国各省市排位第六。

与沿海省份相比,在增速落后的情况下,实际规模相差悬殊:

比山东(21846.7)、广东(25883.94)、浙江(15500)、江苏(21548.36)分别少10233、14270.24、9934.66亿元。

我省生产总值与沿海发达省份比较

 

河北

山东

广东

浙江

江苏

生产总值(亿元)

11613.7

21846.7

25883.94

15500

21548.36

增速(%)

13.2

14.7

14.0

13.5

14.9

从地方收益水平看,差距很大。

我省2006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0.2亿元,居全国第九位,比山东(1355.3)、广东(2175.31)、浙江(1298.2)、江苏(1656.68)分别低出735.1、1555.11、678.0和1036.48亿元。

我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与沿海发达省份比较

 

河北

山东

广东

浙江

江苏

总额(亿元)

620.2

1355.3

2175.31

1298.2

1656.68

增速(%)

20.3

26.3

20.5

21.7

25.3

与此同时,区域竞争力滞后。

据中国城市竞争力论坛发布的“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20个中国城市”中,只有唐山忝列第10,在“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20个中国城市”、“跨国公司眼中开发区综合吸引力20强”中,河北城市皆无缘。

在“2006年千强镇”名单中,河北18镇入选,但进入前30名的只有3个,其余均在200名之外,且多集中于后200名中(占39%)。

再从我省经济对外吸引力看,差距更大。

2006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3.8亿美元,居全国第十四位,比山东(100)、广东(145.11)、浙江(88.89)、江苏(174.3)分别低出76.2、121.31、65.09和150.5亿美元。

我省实际利用外资与沿海发达省份比较

 

河北

山东

广东

浙江

江苏

总额(亿美元)

23.8

100

145.11

88.89

174.3

增速(%)

5.3

11.5

17.4

15.1

32.3

——生活水平偏低。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7.09元,第16位,比江苏(12318.57)、浙江(16293.77)、山东(10744.79)、广东(14769.94)分别少3211.48、7186.68、1637.7、5662.85元。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81.64元,居全国第10位。

比江苏(5276.29)、浙江(6659.95)、山东(3930.55)、广东(4690.49)分别少1794.65、3178.31、448.91、1208.85元。

2005年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4707元,排在全国第24位,比江苏(20957)、浙江(25896)、山东(16614)、广东(23959)分别少6250、11189、1907、9252元。

居民收入比较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107.09

12318.57

16293.77

10744.79

14769.94

农民人均纯收入

3481.64

5276.29

6659.95

3930.55

4690.49

职工平均货币工资

14707

20957

25896

16614

23959

——人才培养理念还不到位。

2005年,我省城镇居民教育支出408.63元,居于全国第24位,比江苏(656.29)、浙江(972.69)、山东(546.24)、广东(755.94)分别少247.66、564.04和137.61元。

城镇居民教育支出比较

单位:

省份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城镇居民教育支出

408.63

656.29

972.69

546.24

755.94

——创新的政策和氛围还不理想。

主要表现是创新政策还不完善,各政策之间的衔接度不高,有关地方法规还不健全。

社会崇尚创业、创新的良好风气尚未形成,鼓励创新缺乏应有的浓厚氛围,尤其是对创新失败的宽容意识还没有全面形成。

——政府服务与管理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

如企业税负水平与山东相比几乎存在倍差的同时,税务部门执法随意性过于严重,阻碍了企业寻求风险发展的积极性。

又如政府部门承诺的有些服务很难落实到位,山东周边的一些我省企业和人才多因政府失诺而“流靠”山东。

三、创新型河北的需求管理

(一)人才策略。

创意、创新是人才追求成功的内在冲动,是天性。

关键是如何激发出来,释放冲动潜能。

人才是第一位的,发挥专长是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的第一位要素。

因此,扩大创新人才规模、提高创新人才的关键是用好现有的人才。

要转变现有的人才考核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

同时,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对人才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适当倾斜。

(二)平台策略。

关键是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企业的主体地位来源于政府部门相对的干预减少,而服务增多。

在山东德州,那些产值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只要按时纳税,税务部门基本不到企业里去。

因此,在平台建设方面,政府的支持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怎样让企业减除与政府的“交易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使企业相对独立,并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侧重于解决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这才是创新平台建设的根本所在。

(三)机制策略。

一个机制的好坏,最终还是“消费者”说了算。

因此,创新机制的关键在于广泛听取、吸纳、兑现企业和民众的意见,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

(四)环境策略。

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人才、宽容失败的氛围,不妨提倡“创新人才也是英雄”的新理念。

其次才是在经济发展中解决综合实力问题,并切实将发展成果与大众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