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852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

《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docx

教案高二上语文《阿房宫赋》教案3课时3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在生活中,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结构。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想象、夸张、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复习旧知:

《项羽之死》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我们可以学习司马迁这种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提高自己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导入新课

  (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歌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洞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了《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三、相关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

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

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2、阿房宫:

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

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

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

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

如此犹嫌不足。

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

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宫殿。

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

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骆老师奋斗了半辈子买的集资房是120平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

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

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透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四、研习一、二段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

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

1、分析第一段

 Q:

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

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A:

分析:

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粗笔勾勒: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

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

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

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

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两句,进一步写宫内歌舞盛况。

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了铺垫。

2、分析第二段

Q:

这秦王很会享受,有如此豪华的别墅,还有很多供奉始皇享乐的MM。

这些MM是谁?

来自哪里?

A:

她们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注意:

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原来是贵族,现在成了秦始皇的妃子。

五、小结:

课文一二段从三个方面来极力铺排描写阿房宫:

阿房宫建筑之奇(第一段):

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形象生动。

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阿房宫美女之众(第二段):

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阿房宫珍宝之多(第二段):

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百姓忍无可忍,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一、二段,自行整理知识要点。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12月12日星期二)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在生活中,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结构。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想象、夸张、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背诵默写第一、二自然段或摘句连接,如:

长桥卧波,    ?

,不霁何虹?

明星荧荧,    ;绿云扰扰,    ;    ,焚椒兰也。

2.解词。

(加点的)

四海一直走咸阳不霁何虹盘盘焉廊腰缦回雷霆乍惊杳不知其所之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学生先学,老师指导。

方法同学习第一二段的方法。

2、老师补充重点词语和疑难词语。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要牢牢记住。

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

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

“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

“念”,顾念。

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

语出《诗经•七月》:

“洗彼南亩。

”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

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

“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

“哀”,哀叹、悲悼。

按:

“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

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

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三、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让学生解释。

①使负栋之柱②多于周身之帛缕③直栏横槛④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⑤日益骄固

⑥戍卒叫,函谷举⑦可怜焦土⑧族秦者秦也⑨使六国各爱其人⑩谁得而族灭也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四、内容分析

问:

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第三自然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作这篇赋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

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自然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

开头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乎”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最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五、结构分析。

1、根据“赋”的文体特征,全文可以分几个部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文章两大部分:

铺事(第一二段),写志(第三四段)。

层次极其分明,铺事是写志的基础,而写志才是铺事的目的。

2、文章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十分严谨巧妙。

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秦统治者的奢侈和荒淫,并暗示他们的前途。

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写出如火山即爆发的形势。

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环环相扣,卒章显志,借古讽今。

六、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相关练习。

 

《阿房宫赋》第三课时(12月13日星期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3.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在生活中,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结构。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想象、夸张、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复习旧知。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列习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

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

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

不霁何虹()妃嫔()尽态极妍()

管弦呕哑()()

2、解释重点词语。

(1)六王毕,四海一(毕:

完了,结束;一:

统一)

(2)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的样子)

(3)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纷乱蓬松的样子)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取:

夺取;锱铢:

极言细微)

(6)而气候不齐(气候:

雨雪晴阴;齐:

相同)

(7)杳不知其所之也(杳:

深远;所:

的地方;之:

到…..去)

(8)雷霆乍惊(突然)

(9)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意,意愿。

(10)秦爱纷奢(多,繁。

(11)人亦念其家(顾念。

(12)奈何取之尽锱铢(怎么,为什么。

(13)多于南亩之农夫(于:

比。

南亩:

农田。

(1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全。

(15)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1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作动词,族灭。

(17)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

假使,如果。

爱:

爱护。

(18)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

传递。

为:

做。

(19)谁得而族灭(能够。

(20)秦人不暇自哀(哀叹。

(2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

意动用法,以为鉴。

(22)廊腰缦回(缦通“曼”,久)

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

名----状,从骊山;北、西:

名——状向北、向西)

(3)廊腰缦回(名——状,像人腰)

(4)檐牙高啄(名——状,像鸟嘴)

(5)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6)未云何龙:

(名——动,出现云,出现龙。

(7)不霁何虹:

(虹名——动,出现彩虹。

(8)辇来于秦(名作状语,乘坐辇车)

(9)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10)鼎铛玉石(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11)金块珠砾(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12)歌台暖响(动→名歌声)

(1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

均为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4、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古义:

跑;义:

行。

(2)钩心斗角古义:

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

雨雪晴阴;今义:

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义:

明亮的星光;今义:

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

积累的金玉珠宝;今义:

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古义:

本位事物的精件部分,指金玉珠宝;今义:

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5、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并写出各个部分大意。

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

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2段:

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

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4段:

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二、【课后延伸】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明确:

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

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

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详解: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

周鼎代表国家政权。

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

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

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

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

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2、对比阅读杜牧的四首诗,体会诗人情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

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

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

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

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3、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崔郾,大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

“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①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

曰:

“请公与状头!

”郾曰:

“已得人矣。

”曰:

“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

”辞容激厉。

郾曰:

“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②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③兵法戎机,平昔尽意。

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己困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豪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选自辛文房《詹才子传》)

答案:

①往日我偶然见到有十多位文士,眉飞色舞,击掌赞叹,在共同读一卷文书,我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②众考生里有很多人说杜牧性格懒散、放纵不拘小节,不过我照你的意见办,不敢再变了。

③杜牧生性刚直,有出众的节操,他从不显现谨小慎微的样子,敢于评论军国大事,指出时政利弊尤为切至。

三、【知识整理】

(一)、实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5):

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

(二)、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⑤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

(3)夫:

①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三)、句式

(1)判断句:

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2)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意念上的被动,举,拔,攻占。

此处为被攻占的意思)

 

【课后反思】

在整个教学中由“赏结构”“品语言”“作评价”三个审美环节构成。

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

整体—局部—整体,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

再有,教学中还有意安排了三次诵读:

默读、轻声读、比较默读,三次诵读分别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陶醉,在诵读中作出理性的评判。

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发挥“鉴赏主体”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