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701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

《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矿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docx

二矿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

 

鹤煤公司二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编制单位:

地测科

编制:

审核:

科长:

地测副总:

总工程师:

矿长:

 

二0一0年一月

第一章矿井及井田概况

第一节井田及井田基本情况

二矿1955年10月开始建井,1958年6月建成投产,设计服务年限42年,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63万吨/年,本矿开采对象为二1煤,一、二水平已基本开采结束,三水平开采已到末期。

二矿采用地下开采,开拓方式为立井、暗斜井、多水平上下山开拓,中央对角混合式通风,走向长壁采煤法。

生产分三个水平,一水平标高±0米以上,二水平标高0~-180米,三水平标高-180~-320米。

第二节位置交通

二矿位于鹤壁矿区中北部,南距鹤壁市区约6Km,东距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约22Km,有鹤壁至新市区的主干公路与107国道相连,通过矿区铁路专用线与京广铁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二矿交通位置示意图见图1。

井田范围西南起至二1煤层露头,西北以F1、F104和F21-1断层与一矿为界,东南至F3、F100断层,东北到-400米标高左右与四矿为界。

地理位置:

东经114°07′39″—114°11′19″,北纬35°55′53″—35°59′23″。

井田平均走向长5.4km,平均倾斜宽1.0km,井田面积5.4098km2。

第三节地形地貌

地貌属山前丘陵阶地,地面标高160—250米之间,一般200米左右。

主井井口标高为214.4m。

第四节气象、水文

本矿区属北温带大陆型干旱性气候,建井以来,年平均最高气温16.3℃,最低13℃,最高气温42.03℃(1967年6月4日),最低-15.5℃(1967年1月15日),年最大降水量1394.8mm,月最大降雨量699mm,年最大蒸发量为2895.0mm。

最小为1859.3mm。

第五节地震

根据河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所示,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

第六节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1、2009年度本矿正常涌水量为190m3/h左右,其中一水平涌水量为90m3/h,三水平涌水量为100m3/h。

预计矿井最大涌水量为400m3/h左右,其中一水平最大涌水量为250m3/h,三水平最大涌水量为150m3/h。

2、我矿为两级排水系统,首先由三水平水仓排至一水平后,再由一水平排至地面。

其中一水平共四台水泵,水泵型号为200D43×7型,综合排水能力858m3/h,三水平共三台水泵,水泵型号为D450×-60×7型,综合排水能力767m3/h,一、三水平排水管路均为两趟φ10寸管。

3、2009年5月份我矿进行了水泵联运试验,经测试主排水系统正常,排水设备、配电、供电系统安全可靠,水泵的整体排水能力满足矿井涌水量的要求,防治水系统能够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第二章以往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鹤壁煤田已经调查确认的主要含水层有5个,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O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碳酸盐裂隙含水层(C3L2、C3L8),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碎屑岩裂隙含水层(二1煤顶板、底板砂岩),第三系冲击碎屑岩孔隙、裂隙含水层(N)。

主要含水层多位于二1煤下。

精查时期做了14个孔的简易水文工作,杨14孔做了抽水试验,在布置的专门水文地质孔(杨10)中,原设计做七次抽水试验,由于次要含水层作混合抽水未达到设计要求,O2及C3L2中的含水层,由于孔内事故未做抽水试验,杨14孔在探至断层时曾用提筒抽水,求出了单位涌水量(0.046L/S.M),杨7孔探至F3断层带上(二1煤及其它含水层与奥陶系灰岩接触),为进一步做工作,并在报告中论述“杨14、杨7、E1孔见断层水不强,对开采二1煤无大影响,奥陶系灰岩之顶板为粘土页岩,其厚度为10~17m,能起隔水作用,它对煤层及巷道充水的可能性很小”,忽视了主要含水层对生产的威胁及规模较大的断层的导水性。

三水平补充勘探时期,对部分钻孔做了简易水文工作,并依据一矿水文地质资料对二矿三水平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简单评述。

在原地质精查报告中,根据各种参数采用大井法及比拟法计算,预计了矿井的涌水量,开采初期矿井涌水量为250m3/h,开采中期为322m3/h,开采末期为374m3/h,选用参数来自西天、大新矿,西天矿开采深度浅,面积小,距本井田较远,大新矿与本井田相邻,水文地质条件相似,但其部分资料无确切记录。

实际矿井开采初期涌水量最大83.58m3/h,最小37.15m3/h,平均48.04m3/h(1959年矿井涌水量)开采中期最大117.50m3/h,最小98.00m3/h,平均105.62m3/h,(1972年涌水量),开采末期矿井涌水量最大230.90m3/h,最小187.92m3/h,平均203.23m3/h(2005年矿井涌水量)

预计涌水量大于实际涌水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参数选择不准所致。

第三章地质概况

第一节地层

本区煤系地层全部被第三、四系地层掩盖,区域地层走向为北东向,向南东倾斜,倾角7~36°,根据钻孔揭露情况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

底部为灰色石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中下部为黑灰色花斑状石灰岩,中上部为纯质石灰岩及黄灰色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互层,上部为青灰色纯质石灰岩,厚度约600m,钻孔揭露最大厚度401.80m,其顶界面为凹凸不平的古风化壳,是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并在矿区西部的太行山区广泛出露,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

1、本溪组(C2)

底部为灰色鲕状铝质泥岩夹紫红色铁质泥岩,中上部为砂质泥岩、砂岩,夹煤线,间夹2~3层薄层透镜状石灰岩,本组地层平均厚度35.24m,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2太原组(C3)

本组地层系本区含煤岩系之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由浅灰色细、中粒砂岩、深灰及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石灰岩和煤层组成,砂质泥岩中含植物化石、夹黄铁矿及菱铁质结核。

本组地层含石灰岩9层,自下而上以次为L1~L9,其中L2、L8厚度较大,且发育稳定。

本组共含煤8~10层,统称一煤组,底部的一11煤、一21煤和一22煤组成下夹煤组,其中一11煤和一22煤发育较好,层位稳定,一11煤在二矿大部分可采,其余为局部可采或不可采,本组地层平均厚度132.86m,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二叠系(P)

1、山西组(P11)

由砂岩、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所含煤层为二煤组,底部的二1煤是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大且稳定,结构简单,除二1煤外其余均不可采,砂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次为长石,钙泥质胶结,层面富积大白云母片,其中S9、S10、S11砂岩和铝土质泥岩发育稳定,岩性特征明显,是良好的标志层,本组地层厚度一般107.00m,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2、下石盒子组(P12)

由灰绿色石英砂岩、灰绿色夹紫斑泥岩,砂质铝质泥岩组成。

砂岩中含泥质、铝质泥岩包裹体以及褐色矿物和棕云母,具波状层理及斜层理,钙泥质胶结,其中S13、S14砂岩和铝土质泥岩发育稳定,岩性和物性特征明显,是良好的标志层,砂质泥岩为灰及青灰色夹紫斑,铝质泥岩局部具菱铁质鲕状结构,与华北A层铝土层位相当。

本组地层厚度83.55~102.42m,平均92.88m,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3、上石盒子组(P21)

下段由灰绿色及灰白色石英砂岩、青灰及灰紫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组成。

中部以灰白色石英砂岩为主,胶结物以钙质为主,次为硅质,泥质青灰色泥岩和砂质泥岩,中夹紫斑。

上段为平顶山砂岩段,间夹数层泥岩和砂质泥岩,砂岩为灰绿带紫红色,局部灰白发肉红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钙、硅质胶结,岩性坚硬。

本组地层厚度454.01~602.15m,平均厚度533.30m,与上覆第三、四系松散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四、新第三系(N)

主要由鹤壁组及庞村组的土黄色,黄褐色粘土,砂质粘土、灰色细中粒砂岩、浅灰色淡水湖泊相灰岩、薄至厚层状砾岩组成,砾岩砾石成分以灰岩为主,含粗砂岩和燧石,泥质胶结,砾岩层中发育有不同规模的假岩溶,本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揭露厚度在0~207.28m之间,平均厚94.72m,与上覆第四系松散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五、第四系(Q)

以黄土为主,次为黄褐色亚粘土、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及白色菌丝体,底部常夹小砾石,第四系厚度0~18.92m,平均厚7.10m。

第二节构造

本区位于太行山隆起带与华北沉降带之间过渡带的南端,西依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7~36°,一般20°左右,总的构造形态为单斜。

二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其中以断层为主,褶曲较少,井田的构造形态由断层控制,其中F1、F104和F21-1断层为西北部边界,F3、F100断层组成东南部边界,区内断层以北东向压扭性正断层为主,多呈平行斜列展布,与区域性煤层走向斜交。

精查报告中叙述“对本区的构造类型尚无成熟意见”,因此,未确定构造类型,根据已开拓工程的实际揭露情况,次级断层较多,构造复杂,因此,按照原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中关于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的有关规定,井田总的构造类型定位Ⅱ类。

一、大中型断层

(1)张扭性正断层

F1:

为一、二矿井田边界断层,走向北东25~44°,倾向北西,倾角47~70°,走向控制长度5000m,最大落差80m,断层带宽0.5~9.0m,充填物为富水灰白软泥,粉面状煤及粉砂岩,断裂垂直面擦痕比较明显,断层被一、二矿巷道所控制,北与F104断层斜交复合。

F3:

为东南部南段井田边界,走向北东20~45°,倾向北西,倾角45~85°,下缓上陡,走向长达8000m之多,落差580m左右,井田控制段长600多米,断层带宽度1~15m.充填物为灰色软泥岩,向南西方向延展出煤层露头以外,向北东方向延展进入三矿井田北部。

F4:

为一水平东头采区下部井田边界,走向北东20~45°,倾向北西倾角25°,走向控制段长880m,最大落差50m,断层带宽度1.5m左右,充填物为富水灰色泥岩,该断层向北东延展与FE3断层斜交复合,向南西方向延展出二1煤露头以外。

FE3:

位于一水平大巷东头采区车场附近,走向北东33°,倾向北西,倾角51°,走向长600m,落差51m,断层带宽度1.0m,充填物为粉面状煤,向南西延展与F4断层斜交复合,向北延展到24上山以北分叉尖灭,断层位置已被严密控制。

F22:

位于本井田南中部,走向北东30~35°,倾向西北,倾角35~80°,井田内走向长3000m,最大落差80m,断层带宽0.15~6.50m,充填物为灰色软泥岩,粉面状煤及粉砂岩,断层面有垂直擦痕叠加斜擦痕侧伏角25°,上盘向北东35°方向滑动,断层位置已得到严密控制,向北东延伸到主付暗井分叉尖灭,向南西延展出煤层露头之外。

F25:

位于南翼二、三下山采区下部,紧贴F3断层平行展布,走向北东35°,倾向北西,倾角72~75°,走向长1600m,最大落差35m,向北延展与F100断层斜交复合,断层位置已得到严密控制。

FS20:

位于井田中上部,走向北东37°,倾向北西,倾角40°,走向长3000m,最大落差25m,断层带宽0.5~1.0m,充填物为灰白色软泥,断层位置已被巷道控制,向北延展到一水平人行道上山以北分叉尖灭。

F104:

位于二矿北翼风井附近,走向北东12°,倾向北西,倾角40~70°,由一矿井田切断F21-1断层进入本矿井田,呈马尾状分叉尖灭,总落差80m,最长一支1400m,在三水平总回风巷揭露,落差为14m,断层带间夹0.4~0.6m,黑色软泥岩,擦痕侧伏角15~20°,方向北东30°,断层带两侧节理发育。

(2)压扭性正断层

F23:

位于南翼二、三下山采区上部,紧贴F22断层平行展布,走向北东36°,倾向南东,倾角76~90°,走向长700m,最大落差40m。

断层带间夹页片状泥岩,断层面不平,但光滑感格外显著,有垂直擦痕和倾斜擦痕,该断层在平面展布上呈反S状,断层位置已得到严密控制。

F100:

井田东南部中北段井田边界,走向北东25~45°,倾向南东,倾角52~77°,走向长7700m,最大落差549m,该断层是有4条以上大中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靠近井田一侧,每条断层的破碎带宽0.5~5.5m间夹挤压透镜体,泥岩含糜棱岩,断层面比较光滑,在平面及剖面以上呈舒缓波状,擦痕侧伏角20~52°,上盘滑动方向南东50~20°,该断层向南西延展与F3断层斜交复合,在复合点以北形成贾家地堑,向北东延展一直到龙宫井田以远,80—10孔以南断层位置已得到基本控制,以北控制不足还会有一定的摆动。

F21-1:

位于北翼三水平上部,为一、二矿井田边界断层,走向北东25~44°,倾向南东,倾角65~70°,走向长1500m,最大落差50m,南部被F104断层切断,向北东延展30-1钻孔上部尖灭。

断层位置已得到基本控制。

F022:

位于北翼三水平上部,走向北东62°.倾向南东,倾角62~85°,走向长800m。

最大落差20m,该断层由73-18钻孔控制,在3601、3603工作面揭露其一系列分支断层,最大落差10m,断层位置已得到严密控制。

二、褶曲

二矿勘查和生产期间控制的褶曲主要有以下几个:

23号向斜:

位于一水平西部,向北东方向延伸经南翼二水平,二下山采区中部一直进入贾家地堑,轴向为北东22~65°,向东倾伏,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地层倾角大于30°,南东翼倾角18°左右,该向斜被采掘工程控制。

24号背斜:

位于北翼二水平下山采区及三水平地区,贾2孔~283-21孔一带,轴向北东45°~50°.上部受F1断层的切割及小断层的影响,背斜形态不很明显,两翼地层倾角10°左右,其形态得到采掘工程控制。

  11号向斜:

由一矿井田南部延伸到本矿三水平中部,轴向沿6239孔~73-21孔一线北东35~55°方向,平面呈S型,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地层倾角30°左右,南东翼地层倾角不超过10°,其形态已得到采掘工程控制。

42号背斜:

由四矿延伸至本井田三水平北部,其轴线沿30-4~283-21孔一带,北东60~90°方向,平面呈S型,两翼对称,倾角比较平缓,其形态得到采掘工程控制。

三、陷落柱

一水平南翼二十三上山南024工作面上部有一个走向长6m,倾斜长10m,的陷落柱,位于煤底标高60m处,北翼014工作面上部靠近F1断层处有一个走向长20m,倾斜长40m的长型陷落柱,位于煤底标高40m处,两陷落柱与二1煤接触的破碎岩块为二1煤上部岩层的岩石,其它地区未发现陷落柱。

四、该矿井内没有岩浆岩。

第四章矿井水文地质

第一节矿井充水因素

一、地表水

本井田西部西山隆起为主分水岭,也是井田内河谷的起源地,河流流向一般向东及东南向,河床宽度为2~20m,河谷中冲积层的性质视其所处位置及河床两岸岩石成分而不同,一般愈靠近上游石灰岩砾石堆积愈厚,下游逐渐减少。

井田范围内有三条汇水面积比较大的河流,即古楼河、马驹河、赵家荒河。

古楼河分布在井田南部,马驹河分布在井田中部,赵家荒河分布在井田北部,大雨季节,大量洪水分别汇集在三条河流中,洪水发生期间往往在暴雨降临间或雨后4~6小时以内,干旱季节,古楼河河床无水,马驹河有一矿从井下排出的废水,赵家荒河有四矿从井下排除废水流经本矿井田,根据历年来的地面水文观测资料,1963年8月8日发生洪水,马驹河最高供水位208.9m,最大流量1320m3/min,马驹河九孔桥站最高水文186.5m,最大流量1447m3/min,赵家荒水库最高洪水位192.5m。

井田内地表没有大型水体,北翼三水平西部一、二矿交界处地表有一个水库(赵家荒水库),面积约1800m3,蓄水能力约40000m3,该区表土层较厚不容易渗入井下,根据实际生产经验,表土层厚大于采厚的6~8倍,水不易渗入井下,如021、022工作面位于古楼河河床下,地表层厚度20.0m,井下采煤厚度8.0m,1963年8月8日大雨期间,洪水顺塌陷裂缝灌入井下水量达400m3/h,该工作面东部115工作面,同样在古楼河床下,地表表土层厚51.0m,河床同样遭到8.0m采厚的破坏,洪水却没有灌入井下,起到了隔水作用。

第二节含水层

本井田主要含水层有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灰岩(O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L2、C3L8灰岩,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等含水层,主要含水层多位于二1煤下,二1煤可定为底板充水为主的矿床,本井田的杨10孔是唯一的专门水文钻孔,但是抽水试验方面,只做了二1煤以上两个含水层的抽水实验,后期补勘中也未做专门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只有部分钻孔进行了简易水文观测,根据本矿生产实践和邻区矿井的钻井水文地质资料,将各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奥陶系灰岩含水层:

位于二1煤下160.00~205.37m,平均180.03m,南翼二水平下部受F3断层的影响,断层下盘马家沟灰岩抬起与二1煤及其它各含水层直接接触,在西部山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广泛出露,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根据地表勘察和钻孔揭露证明岩溶裂隙比较发育、富水性强。

但是马家沟组灰岩溶裂隙发育的不均匀特别是接近顶面20多米范围,由于铝制泥岩的充填富水性减弱。

本井田揭露该含水层的钻孔有21个,最大揭露厚度401.8m,在一、二矿井田范围内统计的20个揭露该含水层的钻孔中,只有12-1、17-2两孔(一矿井田)严重漏水,六个孔做了简易抽水实验,单位涌水量为q=0.011~0.6242L/S.m,平均为0.1334L/S.m,渗透系数K=0.011~1.105m/d,平均为0.2297m/d,O2水质类型HCO3-Ca-Mg型,PH值7.1~7.7,平均7.35,硫酸根23.49~98.46mg/L,总硬度15.26~18.46G,平均为16.9G,矿化度0.445g/L.

2、G3L2灰岩含水层:

位于二1煤下115.21~149.65m,平均126.00m,为一11煤直接顶板,厚度6.17~10.58m,平均7.79m,厚度和层位都非常稳定,发育普遍属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不平均,本井田穿过C3L2层位的钻孔35个,有简易水文观测资料的钻孔有19个,其中有6个孔漏水,(4个孔冲洗液消耗量100%,2个孔消耗量3.6m/h),水位标高45.7~80.8m,平均63.2m,据一、二矿范围的6孔(二矿1孔),抽水实验资料:

q=0.0266~2.361L/s.m,k=0.392~28.8m/d,平均10.5m/d,该含水层出露条件不好,虽然富水性较强,但是静储量有限,易被疏干,如一矿-50水平开采前C3L2的水位标高为+40m,经放水降压到-37m水平,但是C3L2与奥陶系灰岩通过断层发生水力联系时,其涌水量就显著增加,不易疏干,如南翼+20m石门掘进,1980年3月20日接近C3L2放炮突水,初始涌水量为102.00m3/h,巷道停止掘进,开始有控制的钻探放水,平均涌水量为209.57m3/h,而井下实测水压下降很小,该处C3L2与O2水力联系通道良好,经水质化验已成为O2水,根据一矿疏干情况,+50水平多年涌水量平均200.00m3/h,-50水平平均涌水量350.00m3/h,其中O2水补给量经测定为30%.C3L2灰岩水质类型为S04-HC03-Ca-mg型水,硫酸根1114.3~1685.85mg/L,总硬度76.16~99.12G,矿化度2.694~4.844g/L,PH值7.1。

3、C3L8灰岩含水层:

位于二1煤下31.97~68.31m,平均39.95m,层位和厚度都比较稳定,厚度0.87~8.62m,平均5.08m,属岩溶裂隙含水层,但岩溶裂隙发育不均匀,本井田揭露该含水层的钻孔有60个,有简易水文资料的36孔,其余孔不漏水,井下巷道揭露10处,涌水量0~28.8m3/h,井下钻孔14个,单孔涌水量1~29.88m3/h。

C3L8地表出露甚少,补给条件差,本矿通过生产实践证明,在没有其他强含水层补给的情况下,静储量有限,易于疏干,目前在北翼三水平地区,C3L8灰岩水被疏降到-420m标高,且在掘进-310采区运输机上山时揭露C3L9已无水。

C3L8灰岩水质类型为HCO-S04-Ca型水,PH值7.2,硫酸根118~163mg/L,总硬度23.5~30.0G。

4、山西组砂岩含水层:

为二1煤开采直接充水含水层,S10位于二1煤上5.65~29.39m,平均20.58m,S11位于二1煤上25.50~56.67m,平均40.90m,S9砂岩位于二1煤下0.64~12.17m,平均4.58m,S11、S10、S9砂岩属空隙裂隙承压含水层,根据开采实践证明,三层砂岩水的共有特征是补给条件差含水性弱,如S10、S11含水层通过在沿煤层顶板巷道掘进遇到裂隙发育地区时发生淋水、渗水、漏水等,本矿二水平-100m水平以下地区,顶层回采工作面在大顶初次来压时有短时间的涌水现象,涌水量介于3.00~22.00m3/h之间,S9砂岩水大部分是随底板岩巷掘进揭露出水,涌水量在2.70~8.00m3/h之间,北翼三水平开采地区,有简易水文观测资料的钻孔29个,漏水量大于10m3/h的有6个孔,5~10m3/h的有4个孔,1~5m3/h的有2个孔,漏水严重的孔多集中在下赵家荒附近地区,说明该区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强,S9水质类型为HC03-S04-Ca型水,PH值7.1,硫酸根含量36.64~195.65mg/L,平均111.186mg/L,总硬度0.97~7.82G,平均3.55G,S10、S11砂岩水质为HC03-Ca-Gg型水,硫酸根含量14.65~150.02mg/L,平均5.26mg/L,总硬度2.95~21.65G,平均7.26G,PH值7.46。

5、第三、四砾岩(卵石)含水层:

在第三、四系粘土、黄土中有1~5层灰色砾岩或卵岩层,厚度1.10~26.50m,厚度变化大而多不连续,古地理较凹地区,沉积较厚,较凸地区比较薄或缺失,它们具浅水性质,补给条件以大气降水为主,富水性较弱,根据本矿开采实践证明,对井下开采影响不大。

第三节隔水层

1、本溪群隔水层:

该段岩层,除两层灰岩外,主要是泥灰岩铝质泥岩以及砂岩泥岩等弱透水层(占本群地层1/2左右),能起到很好的隔水作用,但在断层带附近或隔水厚度较小的地区,隔水性能有所减弱。

2、二1煤底板至C3L8灰岩之间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了隔水层,厚度31.97~68.31m,平均39.95m。

3、二1煤顶板隔水层:

二1煤顶板上由砂质泥岩等构成隔水层,因厚度不大对一次采全高时起不到隔水作用。

4、第三系粘土隔水层:

目前二矿在北翼三水平深部开采,处于导水裂隙带之上的第三系粘土隔水层,连续大范围地分布,对阻隔地表水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节矿井充水条件

1、老窑、老空水

本矿南翼一水平上部,从中央风井以北,往南到煤层露头2500多米,煤底标高+60水平以上地区,有60多个老窑分布,储存大量积水,根据精查报告中估算数字约1583175m3,我矿在南翼一水平的开采过程中,按照规程中有关探放水规定,在探放水地区,加强观测,发现掘进头煤层有渗水、滴水、淋水等象征,立即停止掘进,进行探放水,在施工中坚持贯彻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目前我矿南翼地区边界已发生变更,部分采空区划归地方煤矿,因火区原因该区已全部密闭,无采掘活动。

2、含水层水

依据井田内突水资料,二1煤顶、底砂岩(S9S10S11)裂隙水和C3L8灰岩岩溶裂隙水是开采二1煤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井下的探放水孔,地面封闭不良钻孔,也是C3L8和二1煤顶、底板砂岩水涌入矿井的直接通道。

二1煤顶底板砂岩水一般在单元采空区初次放顶后,进入回采工作面或井巷工程揭露构造破碎带及裂隙进入井巷,一般水量不大,且补给量小,容易疏干。

C3L8灰岩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