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7413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

《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docx

平煤二矿水文地质分析

 

平煤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中文标题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

年级

 

摘要

平煤股份二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与平顶山市区相邻。

地理坐标东经113°16′30″至113°19′30″,北纬33°45′00″至33°46′00″。

周边关系为:

西部浅部与三环公司、深部与四矿相邻;北部与一矿相邻;东部与天力公司吴寨矿相邻;南部到煤层自然风化带。

开采己组、庚组两组四层煤。

开采方式为上下联合开采。

主井口坐标为:

X:

3736839.31,Y:

38435325.73,Z:

+120(上口),-32(下口)。

二矿主要开采石炭系太原组一5(庚20)煤层和山西组二2(己15)、二12(己16)、二11(己17)煤层。

自投产以来,井田边界与相邻矿井曾多次进行调整,西部浅部与三环公司、深部与四矿相邻;北部与一矿开采的五、四(丁、戊)煤段煤层呈压茬关系;东部与天力公司吴寨矿相邻;南部止煤层露头风氧化带,面积12.8Km2,各可采煤层控制点坐标。

矿井于1955年由原汉口煤矿设计院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燃料工业部平顶山一矿初步设计》,原设计将二矿作为一矿的一个风井。

开采浅部-50m以上的二2(己15)、二12(己16)、二11(己17)煤层。

设计走向长3.5km,倾向宽0.7km,面积2.45km2,煤层最低可采厚度采用0.5m,煤的视密度1.338,参与设计的工业储量546.6万t。

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t,服务年限18年。

矿井分两个水平开采,一水平已于1977年结束,二水平1978年投产,分为两个采区,主要开采二(己)煤段的二2、二12、二11(己15、己16、己17)煤层和一(庚)煤段的一5(庚20)煤层,各分为己一、己二与庚一和庚二两个采区。

开采最低标高分别为-450m和-480m,最低可采厚度分别为0.7和0.8m。

截止2006年底,累计已动用储量3003.7万t,采出煤量2128.8万t,保有资源/储量5585.2万t,其中,可采储量3150.8万t。

矿井年生产能力,由原设计的30万t增加到170万t。

矿井开采的一5(庚20)煤层,主要受煤层底板灰岩承压水的威胁,正常涌水量500~600m3/h左右,最大突水量达3600m3/h。

近年来,随着二矿开采水平的延伸,,防治水工作越来越在矿生产中显得重要。

本文通过研究水文地质情况及突水规律,对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矿井水文含水层突水规律防治水

前言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保障煤矿正常安全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

为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掌握矿井水文地质规律,研究和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水害,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这就要求地质工作者所提供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必须更加及时、系统、全面和准确。

一个地区水循环的强度与频率,往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

因此,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学、气象学、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地质学。

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是以水力学、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2005年7月25日22点40分,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二矿庚三采区集中皮带巷(沿庚20煤层,又称东探巷)掘进至900m(标高-280m)处时,底板突然出水,初期最大涌水量达3200m3/h,7月26日1时淹没东探巷770m,7月26日11点58分-300m水平泵房被淹,-300m水平变电所以下停产,矿井涌水全部下泄,同时-130中央泵房无水可排。

截止7月30日12点,突水点水量约1000m3/h左右,8月23日以后突水点涌水量维持在500m3/h。

庚20煤层底板强含水层为寒武系灰岩含水层,距离庚20煤层20米,开采庚组煤层初期,地下水位比较高,原始水位在+50米左右,在-30米标高做庚组煤总回风时曾突水,涌水量为500m3/h,在-86米标高揭露庚20煤层时,涌水量达到2200m3/h。

多年来,由于矿井排水,地下水位下降,-30米标高和-86米标高水量逐年下降,并干涸,出水点集中在-130标高,近年来-130标高由于深部开采而水量进一步下降,2004年平均为359m3/h,这说明深部开采出水,对浅部涌水袭夺;2005年7月25日庚三采区东翼探巷突水后,-240米标高以上各出水点全部干涸。

二矿防排水现状:

1975年前开采一水平己组煤,排水系统主要在-32m标高,1975年后开采庚组煤,在-86m标高建有排水基地,排水能力按正常涌水量1700m3/h,最大涌水量3400m3/h设计的。

1980年前后在-130m标高建有排水基地,排水能力按正常涌水量1100m3/h。

近年来开采-130m标高以下庚组煤涌水点进一步下移。

2005年-130m标高以上涌水量为350m3/h,-130m标高以下有270m3/h左右水量,7月25日突水后仅一天,-130标高泄水巷各出水点全部干涸。

因-130标高以下二矿没有独立的排水系统,必须通过-240大巷由一矿排出,因一矿排水能力有限,造成-300泵房和庚20-22140风机巷淹没。

近年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开拓水平的不断延深,开采强度增大,煤层底板水压增大,三水平煤层底板标高在-300~-450m之间,煤层底板带水压在1.5~3Mpa之间,属于高水压下开采,承压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一旦发生突水,势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因此制定矿井开采的防治水总体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防治水工作,对安全生产、避免重大水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平顶山矿区位于沙河和汝河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四周均为平原,北高南低。

二矿位于煤田中段南部。

井田北部有平顶山,落凫山呈近东西向延伸,组成南北地表分水岭,海拔标高100~490m,相对高差约390m,南部为山前缓倾斜平原,山坡平缓,坡度约3~5°井田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受地形的影响,近南北向冲沟发育,夏季多雨季节有少量水流汇入井田南缘湛河。

南部有湛河、沙河向东流入淮河,沙河最大流量3000m3/s,旱季流量0.8m3/s,河床宽阔,坡降较小。

区内历年最高洪水位83.79m。

平煤二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程平中路44号院,地理坐标:

东经113°16′30″至113°19′30″,北纬33°45′00″至33°46′00″。

二矿南距平顶山市火车站约4公里,由该站往东至孟庙火车站约70公里与京广线相接,向西至宝丰火车站约28公里与焦枝线相接。

煤矿专用铁路通过矿内与国铁接轨。

矿区公路公路网与河南省主要公路连接,交通十分便利。

平煤二矿交通位置图

平顶山矿区处于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地带,地面海拔标高200—500m,呈西北高、南东低的地势,地面相应位置为落凫山脊及南坡,为南北分水岭,河流属于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沙河和汝河,发源于伏牛山东,自西向东分别流经煤田的南部和北部,并于东部的马湾附近汇合。

矿区发育有季节性冲沟,无常年流水。

本区属于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据平顶山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4.9℃,历年最高气温42.6℃,最低气温零下18.8℃,年平均降雨量794.6mm。

地面重要建筑物有平顶山电视台落凫山转播塔、油库、村庄等。

1.1水文地质工作

在矿井生产过程中,为减少水害的发生,一是加强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做到定期测定水文观测孔和井下突水点水位水压、水量,掌握水位动态;二是做好水文地质方面的分析研究与防治水方案的制定,如1975年,针对一5(庚20)煤层开采底板灰岩承压水威胁问题,编制了《开采一5(庚20)煤层治水方案》,2005年同西安煤科院合作编制了《二矿矿井防治水总体方案设计》,均有效的指导了矿井安全正常生产;三是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程》,采用物探、钻探等手段,对可能有水害威胁的区域,进行超前探测,做到先探后掘,确保生产安全;四是完善各水平、采区防水设施及排放水设备建设,并经常性的检查其运行状态,确保安全正常运行。

1.2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

1.开展矿区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补充勘探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

2.为矿井建设。

采掘。

开拓延伸。

改扩建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或专门报告。

3.在采掘过程中进行水害分析,预测和防探水。

4.开展矿区专门防治水工程中的水文地质工作。

5.为补充和改善矿区生产。

生活供水,进行调查,勘探,提供水资源资料。

6.根据需要开展老矿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

1.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其工作要求

1.矿井水文地质的类型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井巷充水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根据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富水性,补给条件,单井年平均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等项,把矿井水文地质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个类型。

2.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工作要求

(1)极复杂型矿井,除必须按照水文地质特点和开采需要进行补充调查,勘探和专门试验,建立井上下水动态观测网,坚持长期观测,以及健全观测资料台帐和历时曲线。

(2)复杂型的矿井,应根据本矿的开采需要,参照第一条的要求进行工作。

(3)中等型矿井,应根据开采需要,进行一些单项的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勘探,试验,动态观测和正常的井下水文地质工作。

(4)简单型的矿井,应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进行声场的水文地质工作。

 

第二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1区域水文地质

平顶山煤田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区以北,西临宝丰、郏县山间盆地,向东逐步过渡为平原,为一地垒形构造,其北西、南东、北东和南部边界受数千米以上的郏县断层、洛岗断层、襄郏断层和鲁叶断层的切割,形成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煤田四周为数百米的第四系沉积物。

矿区中部以红石山、龙山、擂鼓台、落凫山、平顶山、马棚山组成本区的地表分水岭,最高点擂鼓台标高506m。

北东部首山,灵武山以三叠系砂岩和平顶山砂岩组成弧山,西南部寒武系灰岩零星出露,组成残丘,岩溶裂隙发育,为大气降水的渗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势西高东低,中部的低山和残丘之间为西窄东宽的槽形谷地,被冲积物和坡积物覆盖,向东逐渐增厚。

2.2地表水体

沙河和汝河流经矿区的南部和北部边缘,沙河距矿区最近3.2Km,最大洪峰流量3000m3/s,旱季流量0.8m3/s;汝河流经煤系之上,最大流量3000m3/s,旱季流量0.28m3/s,矿区既是两河的分水岭,两河又是本区的泄水带,河床下部为数百米的第四系沉积物,河水与煤系地层无水力联系。

2.2.1地表水体

井田及与其邻区均无固定地表水体,仅在强降雨时,在发育的进南北向冲沟中有短暂洪流,由于地面坡度大,排泄条件好,地表形不成积水,历年最高洪水位+107.0m。

位于井田南部煤层露头以外的湛河,为常年性河流,河流流经寒武系地层发育区,在七矿一带可直接和间接补给寒武系灰岩含水层,东段市区一带,因河床底部有较厚的第四系和泥质沉积物,河水下渗条件较差。

2.2.2含水层(组)特征

依据岩性组合特征与富水性,以及煤层与含水层之间的关系,按地层由老至新的顺序共分为以下7个含水层(组):

1.寒武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该含水组为含煤地层之基底,主要由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中夹泥岩和砂质泥岩组成。

主要含水层段为寒武系中统张夏组鲕状灰岩和上统崮山组白云质灰岩,两组灰岩厚200m左右,为本区主要充水含水层。

井田内埋藏深度20~800m,由南至北逐渐增大,浅部煤层露头线以南,直接被第四系覆盖。

由于受构造与埋藏深度的控制,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与富水性存在较大的差异。

(1)岩溶裂隙发育特征

浅部:

据钻探与不同标高泄水巷实际揭露,岩溶裂隙极为发育,32’-1孔,见最大溶洞高度达8m;28-1孔在孔深140m,标高-32m及孔深258m,标高-15m处,分别见溶洞高6.99m和3.86m;多数浅部钻孔见及有岩芯破碎和漏水现象。

在-32m、-86m和-130m泄水巷掘进过程中,均见有发育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溶洞。

深部:

由于受断裂构造与风化裂隙及水动力条件影响,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向深部逐渐减弱,据125队深部扩勘期间对34个简易水文地质孔观测,其中,冲洗液全部漏失的仅有3孔,严重消耗的1孔,其余30孔冲洗液消耗量小于1m3/h。

(2)富水性

浅部:

据28-4孔抽水试验,崮山组白云质灰岩,单位涌水量2.2702~3.2169L∕s·m,渗透系数为1.092m∕d;30’-1与32-11孔,张夏组鲕状灰岩,单位涌水量1.933~4.861L∕s·m。

深部:

29-5孔(-200m以下)崮山组白云质灰岩,单位涌水量q=0.00206~0.002351L/s.m,渗透系数0.000891m/d。

据井下-390m施工的2个水文钻孔揭露,单孔涌水量在2m3/h以下,属弱富水含水层。

地下水化学类型:

主要为HCO3—Ca、HCO3—CaMg和HCO3—CaNa型,矿化度0.3~0.5g/L。

2.太原组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含水组从底部铝土质泥岩底面至L1灰岩顶面,主要由生物碎屑灰岩、砂质泥岩与煤层、煤线组成,厚52.4~92.7m,平均70m。

含水层主要由4~11层灰岩组成,常见7层,厚25~35m,平均30.4m,自上而下为L1~L7,其中L2、L6及L7灰岩,层位稳定,厚度相对较大,构成太原组主要含水层位

含水层厚度统计汇总表

灰岩编号

L1

L2

L3

L4

L5

L6+7

两极值(m)

0~4.79

1.84~13.27

0~13.01

0~4.20

1.3~18.80

5.3~22.10

平均(m)

0.98

7.15

2.90

0.97

5.40

10.08

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区内全被第四系和上伏煤系地层所覆盖,埋藏深度70~800m。

由于受构造、埋藏深度的影响,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与富水性,在不同深度、不同标高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2.一(己、庚)煤段煤层顶底板含水层柱状

依据钻探与生产实际揭露该灰岩含水层岩溶裂隙与富水性具有以下特点:

(1)岩溶裂隙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①岩溶类型,主要有:

溶孔、溶洞、溶蚀裂隙,以溶洞与溶蚀裂隙为主,由于赋存于可溶性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不仅对裂隙进一步拓宽改造,同时在长期的水动力作用下有利于溶洞的形成。

②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埋藏深度分别是构造裂隙与风化裂隙形成的基本条件,水动力条件是裂隙扩展与岩溶形成的根本因素。

因此,在井田浅部,不仅构造发育,而且位于地下水径流带,有利于岩溶裂隙的形成与发展。

深部构造简单,风化裂隙不发育,水循环迟缓,岩溶裂隙及富水性较弱。

③在构造裂隙与风化裂隙发育区,在强水动力条件作用下,裂隙将溶洞与溶洞所贯通,在平面上与垂向上均呈不规则的串珠状分布

井田浅部见溶洞形态示意图

④构造是岩溶裂隙发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井田区内已揭露落差以上的断层7条,基本分布于二矿逆断层的南侧,并由其派生与伴生的小断层发育。

据对54个钻孔统计,见岩溶孔29孔,其中,有50%的孔分布于二矿逆断层两侧。

⑤岩溶裂隙发育规律,区内岩溶裂隙发育规模、岩溶率,具有随灰岩埋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趋势。

+-0以上,岩溶率为100%,+-0~-150m,岩溶率为58.2%,-150~-250m,岩溶率为13.8%,-250~-400m,岩溶率为8.7%。

但由于形成岩溶裂隙的构造与水动力条件的差异性,导致岩溶裂隙发育程度横向上存在不均衡性。

矿井生产实际揭露,东西翼突水现象与涌水量显著的差异,已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

(2)富水性

浅部:

据36-10孔(标高-21m以上)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1.905~2.2031L/s.m,渗透系数0.19697~7.339m/d,水质类型为HCO3—Ca、HCO3SO4—CaMg,矿化度00.26~0.5g/L。

在开采一5(庚20)煤层过程中,底部石炭系太原组L7灰岩水同寒武系灰岩水沟通,其涌水量较大。

属岩溶裂隙中等~强富水含水层。

深部:

岩溶裂隙发育程度相对较弱,据29-5孔(标高-150以下)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0.00035~0.00736L/s.m,渗透系数0.00033~0.189m/d。

43~13和44-5孔,渗透系数分别为0.0316m/d和0.00296m/d。

水质类型为HCO3—Ca、HCO3SO4—CaMg,矿化度00.26~0.5g/L。

据深部简易水文地质孔分别对上、下含水层段观测,上部灰岩段:

在27个观测孔中,冲洗液消耗量大于1m3/h的仅3孔,占11.1%;其余各孔冲洗液消耗量均小于1m3/h。

下部灰岩段,在14个观测孔中,冲洗液消耗量大于1m3/h的仅2孔,占14.3%,其余各孔冲洗液消耗量均小于1m3/h。

属岩溶裂隙弱含水层。

(3)二叠系二(己)煤段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位于二2(己15)煤层之上,自L1灰岩顶面至四(戊8-10)煤段底面,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含水层主要由煤层顶板大占和香炭两层砂岩组成。

大占砂岩:

下距二2(己15)煤层5~15m,平均7m。

主要为中粗粒长石砂岩,硅质胶结,裂隙发育中等,厚18~30m,平均15.2m,在30勘探线一带与香炭砂岩合并,厚度达40m左右。

香炭砂岩:

下距二2(己15)煤层5~30m,平均20m。

主要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硅钙质胶结,裂隙发育中等,厚4.47~24.94m,平均12m。

据40-14孔和33-8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分别为0.0174和0.0180L∕s·m,渗透系数为0.0610和0.0429m∕d,水质类型为HCO3~Na,矿化度>0.5g/L。

据矿井开采揭露,仅见顶板滴淋水,属砂岩孔隙裂隙弱含水层。

(4)二叠系四(戊)煤段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本组自四2(戊9-10)煤层底面至五2(丁5-6)煤层底面,主要由砂质泥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厚80~95m。

含水层主要由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厚5.5~33.55m,平均16.99m,孔隙裂隙不甚发育。

据33-9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636L∕s·m,渗透系数0.0685m∕d,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Mg型,据矿井开采揭露,涌水量一般在50m3/h以下,属砂岩裂隙弱含水层。

(5)二叠系五(丁)煤段顶板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组)

本组自五2(丁5-6)煤层底面至六2(丙3)煤层底面,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及煤线组成,厚76~115m。

含水层主要由中、细粒砂岩组成,厚8.93~41.90m,平均27m,孔隙裂隙不甚发育。

据28-7孔和32-8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151~0.1411L∕s·m,渗透系数为0.07317~0.6465m∕d,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Na·Ca和HCO3~Ca·Mg型,属砂岩裂隙弱含水层。

(6)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平顶山砂岩含水层(组)

平顶山砂岩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粉砂岩及细粒砂岩。

岩性稳定,厚度大,垂直裂隙发育。

主要分布于由平顶山至龙山组成的山岭顶部,抽水试验结果,单位涌水量0.011~1.927L∕s·m,渗透系数0.135~4.37m∕d,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属砂岩孔隙裂隙弱-中等含水层。

(7)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

主要由坡积和洪积物堆积的砂砾石组成,厚0~43m,在沟谷地带有季节性下降泉出露,泉流量0.5~3L/s。

据浅井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11-1.927L∕s·m,渗透系数0.135-4.37m∕d,水质类型HCO3~Ca型,属孔隙弱~中等含水层。

2.2.3隔水层

各含水层之间均有砂质泥岩或泥岩隔水层,在正常情况下可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自下而上主要可分为:

1.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

位于太原组底部,主要为铝土质泥岩或铝土矿层,厚2.05~12.1m,平均5.2m,层位稳定,分布广,但受古风化壳的影响,沉积厚度变化较大。

由于该泥岩可塑性强,透水性差,是石炭与寒武系灰岩间的良好隔水层。

2.太原组中部砂泥段隔水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L3和L5灰岩之间,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和薄层灰岩,一般厚19m,层位较稳定,是下部L7与上部L2两灰岩含水层间的良好隔水层。

3.二叠系二(己)煤段底板砂质泥岩隔水层

位于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与二1(己16~17)煤层之间,主要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厚3~15m,平均9m,正常情况下,是阻隔太原组灰岩水突入煤层的良好隔水层。

4.煤层间砂质泥岩和泥岩隔水层

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各煤段煤层间,均有泥岩、砂质泥岩,该类岩石透水性差,透水性强,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

石炭系太原群薄层灰岩含水岩组结构示意图

2.2.4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泄条件对本井田影响

井田由于受地质、地貌条件的影响,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各含水层有较大的差异性。

1.岩溶裂隙水的补、径、排条件

井田位于平顶山岩溶水系统的东部水文地质单元内的中部,为一大致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石炭和寒武系灰岩含水层,井田内地表无出露,浅部煤层露头线以南直接被第四系覆盖,向深部由二叠系含煤地层和三叠系碎屑岩和泥质岩类地层覆盖,赋存标高75~-550m,埋藏深度70~950m。

由于寒武系灰岩含水层隐伏露头区位于平顶山市区一带,除有较厚的第四系覆盖层外,市区建筑物和硬化路面,不同程度的对大气降水的渗漏产生影响,因此,直接补给条件相对较弱,见图5-7。

补给区主要位于矿区西部水文地质单元,岩溶裂隙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和湛河水补给后,在井田南部31线一带通过新进系泥灰岩越流过锅底山断层进入东部水文单元,井田浅部处于东部水文单元地下水径流区带深部位于地下水滞流区。

因此,在导水断裂构造和岩溶裂隙导水通道发育的浅部,地

下水径流条件好,水量丰富,突水频率高,矿井涌水量大,同大气降水量相关关系较明显。

井田深部,由于构造简单,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地下水补给缓慢,随着矿井疏排水,水位下降较快,矿井涌水量向深部呈逐渐减少趋势。

由于矿井开采煤层过程中长期强排地下水,形成以出水点为中心的降水漏斗,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漏斗中心不断下移,目前中心水位标高-250m。

2.二叠系砂岩孔隙裂隙水补、径、排条件

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多位于煤层顶板,一般厚几米~十余米,补给区主要位于井田浅部含水层隐伏露头区,通过第四系含水层垂直接受大气降水的间接补给,由于上伏第四系亚粘土覆盖层厚度大,富水性和渗透性均较差,其补给水量有限自然状态下

碎屑岩孔隙裂隙地下水补给关系示意图

地下水由浅至深顺层由南向北径流,但由于在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受顶板构造裂隙或冒落裂隙的影响,砂岩孔隙裂隙水多以滴淋水或突水的形式向矿井排泄,再由矿井排出地表。

3.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孔隙水补径排条件

主要出露和分布于山前坡地和冲沟两侧,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垂向扑给,受地形的影响,补给区和径流区基本一致,即由南至北径流和排泄,由于地形起伏变化大,排泄条件较好。

2.3地下水动态特征

本区地下水明显受其补给因素的控制,补给区:

地下水水位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变幅一般为10-15m,最大为47.23m;中部和南部:

由于受河渠水渗漏补给,其水位动态与河渠水位密切相关,为河渠渗漏型;埋藏区:

由于补给条件较差,主要受到常年排水影响,地下水位变幅较小,一般为1-2m。

近年来,由于加大了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得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02年~03年的变化幅度为6.5m,地下水位多年来持续下降,为典型矿坑排水疏干型。

该地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下部二叠系砂岩和寒武纪灰岩均在南部露头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后,地下水沿裂隙、断层和溶洞向北径流。

水位的变化受降雨的影响比较大,年内的变化较为明显:

36-20孔2002年水位变化曲线

2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