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章知识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645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5章知识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45章知识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45章知识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45章知识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45章知识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45章知识材料.docx

《345章知识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5章知识材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5章知识材料.docx

345章知识材料

音韻學試題3、4、5章知識材料

判斷:

真韻在《切韻》中只有開口沒有合口。

()

真韻在《切韻》中既有開口也有合口。

真韻在《廣韻》中只有開口沒有合口。

()

真韻在《廣韻》中既有開口也有合口。

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上聲字在今普通話與重慶話中都變爲去聲。

中古漢語的次濁聲母上聲字在今普通話與重慶話中都變爲去聲。

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上聲字在今普通話與西安話中都變爲去聲。

中古漢語的次濁聲母上聲字在今普通話與西安話中都變爲去聲。

“平分陰陽”中的“陰”指的是“陰聲韻”。

“平分陰陽”中的“陰”指的不是“陰聲韻”。

“平分陰陽”中的“陽”指的是“陽聲韻”。

“平分陰陽”中的“陰”指的不是“陰聲韻”。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也爲去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爲上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爲入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它在中古的聲調不一定爲去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它在中古的聲調可能爲去聲,也可能爲上聲或入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不可能爲平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它在中古的聲調可能爲平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上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不可能爲平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上聲,它在中古的聲調可能爲平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陰平,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一定爲平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陰平,它在中古的聲調不一定爲平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陽平,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一定爲平聲。

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陽平,它在中古的聲調不一定爲平聲。

根據今普通話陰平的來歷,“撈”字在中古一定不是濁聲母。

根據今普通話陰平的來歷,“包”字在中古一定不是濁聲母。

根據“撈”字的中古聲母,它在今普通話中本應讀陽平。

根據“撈”字的中古聲母,它在今普通話中讀陰平是不符合古今音變規律的。

所有的中古濁聲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清化了。

並非所有的中古濁聲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清化了。

所有的中古全濁聲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清化了。

所有的中古次濁聲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清化了。

所有的中古全濁聲母在清化後都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

有些中古全濁聲母在清化後沒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

所有的中古全濁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在清化後都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

有些中古全濁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在清化後沒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

所有的中古全濁擦音聲母在清化後都沒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

有些中古全濁擦音聲母在清化後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

所有的中古日母字在今普通話中都讀。

有些中古日母字在今普通話中不讀。

所有的中古疑母字在今普通話中的聲母都是。

有些中古疑母字在今普通話中的聲母不是。

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的是宋代的非母

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的是宋代的敷母

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的是宋代的奉母

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的是宋代的非母、敷母和奉母

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不分尖團”,那麽“酒”(精母)和“九”(見母)的讀音應該相同。

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分尖團”,那麽“酒”(精母)和“九”(見母)的讀音應該相同。

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不分尖團”,那麽“酒”(精母)和“九”(見母)的讀音不應該相同。

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分尖團”,那麽“酒”(精母)和“九”(見母)的讀音不應該相同。

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把“資”(精母)和“雞”(見母)都讀爲是“不分尖團”。

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把“資”(精母)和“雞”(見母)都讀爲是“分尖團”。

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把“津”(精母)和“金”(見母)都讀爲是“不分尖團”。

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把“津”(精母)和“金”(見母)都讀爲是“分尖團”。

到唐代,漢語北方方言的全濁聲母就完成了清化。

到宋代,漢語北方方言的全濁聲母就完成了清化。

到元代,漢語北方方言的全濁聲母才完成了清化。

到明代,漢語北方方言的全濁聲母才完成了清化。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零聲母字比中古漢語多。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零聲母字比中古漢語少。

中古漢語的影、云、以、微、疑、日全都變爲了零聲母,因此現代漢語的零聲母字比古代多。

中古漢語的影、云、以、微、疑、日全部或部分地變爲了零聲母,因此現代漢語的零聲母字比古代多。

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四等,韻等既告訴了我們韻頭的信息,也告訴了我們韻腹的信息。

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四等,韻等只告訴了我們韻頭的信息。

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開合兩呼,呼既告訴了我們韻頭的信息,也告訴了我們韻腹的信息。

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開合兩呼,呼只告訴了我們韻頭的信息。

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16攝,同攝的韻韻尾一定相同。

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16攝,同攝的韻韻尾一定相同或相近。

中古的凡韻屬於輕脣十韻之一,因此有輕脣音聲母,但與凡韻相配的入聲乏韻沒有輕脣音聲母。

中古的凡韻屬於輕脣十韻之一,因此有輕脣音聲母,與凡韻相配的入聲乏韻也有輕脣音聲母。

中古漢語的入聲在向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演變過程中,首先消失入聲韻,然後才消失入聲調。

中古漢語的入聲在向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演變過程中,首先消失入聲調,然後才消失入聲韻。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齊齒呼在中古也有韻頭(或韻腹)。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齊齒呼在中古沒有韻頭(或韻腹)。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合口呼在中古也有韻頭(或韻腹)。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合口呼在中古沒有韻頭(或韻腹)。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撮口呼在中古也有韻頭(或韻腹)。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撮口呼在中古沒有韻頭(或韻腹)。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組聲母不僅今天不能和細音韻母相拼,古代也不能。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組聲母雖然今天不能和細音韻母相拼,但古代可以。

中古漢語的非組聲母可以和細音韻母相拼。

中古漢語的非組聲母不可以和細音韻母相拼。

中古漢語的幫組聲母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組聲母不同,可以和以外的合口呼韻母相拼。

中古漢語的幫組聲母也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組聲母一樣,不可以和以外的合口呼韻母相拼。

今韻尾只來自於中古韻尾。

今韻尾除了來自於中古韻尾外,還來自於中古、、韻尾.。

今韻尾只來自於中古韻尾

今韻尾除了來自於中古韻尾外,還來自於中古韻尾。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韻頭中古已有。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韻頭中古已有。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韻頭中古已有。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韻頭中古已有。

“丘”字和“時”字在上古漢語中韻腹韻尾相同。

“丘”字和“時”字在上古漢語中韻腹韻尾不同。

“梅”字和“子”字在上古漢語中韻腹韻尾相同。

“梅”字和“子”字在上古漢語中韻腹韻尾不同。

上古漢語的之部只含有中古漢語的之韻字。

上古漢語的之部不只含有中古漢語的之韻字。

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一樣,入聲韻總是和陽聲韻相配。

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不一樣,入聲韻不再總是和陽聲韻相配。

“陰陽對轉”是古音學家孔廣森確立的理論,他的“陰”包括了入聲韻。

“陰陽對轉”是古音學家孔廣森確立的理論,他的“陰”僅指陰聲韻。

上古漢語有對轉關係的韻部韻頭相同。

上古漢語有對轉關係的韻部韻腹相同。

上古漢語有對轉關係的韻部韻尾相同。

上古漢語有旁轉關係的韻部韻頭相同。

上古漢語有旁轉關係的韻部韻腹相同。

上古漢語有旁轉關係的韻部韻尾相同。

上古漢語的魚部和陽部具有對轉關係。

上古漢語的魚部和東部具有對轉關係。

上古漢語的微部和脂部具有旁轉關係。

上古漢語的微部和幽部具有旁轉關係。

把中古漢語的非敷奉微四母都讀爲重脣的現代漢語方言是閩方言。

把中古漢語的非敷奉微四母都讀爲重脣的現代漢語方言是贛方言。

把中古漢語的非敷奉微四母都讀爲重脣的現代漢語方言是客方言。

把中古漢語的非敷奉微四母都讀爲重脣的現代漢語方言是粵方言。

把中古漢語的舌上音知組讀爲舌頭音、的現代漢語方言是閩方言。

把中古漢語的舌上音知組讀爲舌頭音、的現代漢語方言是贛方言。

把中古漢語的舌上音知組讀爲舌頭音、的現代漢語方言是客方言。

把中古漢語的舌上音知組讀爲舌頭音、的現代漢語方言是粵方言。

輕脣和重唇在中古與韻母拼合時具有互補關係,這説明它們從上古到中古有分化條件,因此在上古它們讀音可以相同。

舌頭和舌上在中古與韻母拼合時具有互補關係,這説明它們從上古到中古有分化條件,因此在上古它們讀音可以相同。

泥母和日母在中古與韻母拼合時不具有互補關係,這説明它們從上古到中古沒有分化條件,因此在上古它們讀音只是相近。

端組和章組在中古與韻母拼合時不具有互補關係,這説明它們從上古到中古沒有分化條件,因此在上古它們讀音只是相近。

上古漢語所有字的聲調都與中古漢語相同。

上古漢語有些字的聲調與中古漢語不同。

《詩經·魏風·碩鼠》第一章“鼠、黍、女、顧、土、所”是上聲和去聲押韻。

《詩經·魏風·碩鼠》第一章“鼠、黍、女、顧、土、所”是上聲調押韻。

上古漢語的平聲調型與中古漢語一樣,肯定是平調

上古漢語的平聲調型不一定是平調

上古漢語的上聲調型與中古漢語一樣,肯定是升調

上古漢語的上聲調型不一定是升調

選擇:

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髮”在現代漢語重慶話中的調值是()

A55B21C41D213

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麥”在現代漢語重慶話中的調值是

A55B21C41D213

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黑”在現代漢語重慶話中的調值是

A55B21C41D213

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熱”在現代漢語重慶話中的調值是

A55B21C41D213

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黑”在現代漢語西安話中的調值是

A21B24C53D55

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熱”在現代漢語西安話中的調值是

A21B24C53D55

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合”在現代漢語西安話中的調值是

A21B24C53D55

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力”在現代漢語西安話中的調值是

A21B24C53D55

“濁上變去”中的“濁”指的是

A全濁B次濁C全濁和次濁D既非全濁也非次濁

“入派四聲”(普通話)中,有規律的變化

A僅全濁B僅次濁C全濁和次濁D既非全濁也非次濁

“入派四聲”(普通話)中,沒有規律的變化

A僅全清B僅次清C全清和次清D既非全清也非次清

教材123頁表3-8中的例字“富”字在隋代的聲母是

ABCD

教材123頁表3-8中的例字“父”字在隋代的聲母是

ABCD

“敷”字在隋代的聲母是

ABCD

“盤”字的中古聲母是

A幫母B滂母C並母D敷母

“般”字的中古聲母是

A幫母B滂母C並母D敷母

“潘”字的中古聲母是

A幫母B滂母C並母D敷母

“盤”字的中古聲調是

A平聲B上聲C去聲D入聲

“盼”字的中古聲調是

A平聲B上聲C去聲D入聲

“板”字的中古聲調是

A平聲B上聲C去聲D入聲

“拿”字的中古聲母是

A泥母B娘母C疑母D泥母或娘母

“漢”字的中古聲母是

A曉母B匣母C曉母或匣母D既非曉母也非匣母

“酣”字的中古聲母是

A曉母B匣母C曉母或匣母D既非曉母也非匣母

用系聯法考察《廣韻》聲母時,“徒,同都切”,“同,徒紅切”,屬於

A同用B互用C遞用D獨用

用系聯法考察《廣韻》韻母時,“公,古紅切”,“紅,戶公切”,屬於

A同用B互用C遞用D獨用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來自於中古漢語

A幫母的全部B並母的全部C幫母和並母的全部D幫母的全部和並母的部分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來自於中古漢語

A滂母的全部B並母的全部C滂母和並母的全部D滂母的全部和並母的部分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來自於中古漢語

A端母的全部B定母的全部C端母和定母的全部D端母的全部和定母的部分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來自於中古漢語的

A透母的全部B定母的全部C透母和定母的全部D透母的全部和定母的部分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來自於中古漢語

A見母的全部和群母的全部B見母的部分和群母的部分C見母的全部和群母的部分D見母的部分和群母的全部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來自於中古漢語

A溪母的全部和群母的全部B溪母的部分和群母的部分C溪母的全部和群母的部分D溪母的部分和群母的全部

“二”字的中古聲母是

A影母B日母C云母D以母

“兒”字的中古聲母是

A影母B日母C云母D以母

“耳”字的中古聲母是

A影母B日母C云母D以母

“而”字的中古聲母是

A影母B日母C云母D以母

下列各項中屬於聲調制約聲母的音變項是

A平分陰陽,清陰濁陽B全濁聲母清化,平送仄不送C重脣中分化出輕脣D見曉組中分化出組

下列各項中屬於聲母制約聲調的音變項是

A平分陰陽,清陰濁陽B全濁聲母清化,平送仄不送C重脣中分化出輕脣D見曉組中分化出組

下列各項中屬於韻母制約聲母的音變項是

A平分陰陽,清陰濁陽B全濁聲母清化,平送仄不送C見曉組中分化出組D知系合併爲組

下列各項中屬於聲母制約韻母的音變項是

A平分陰陽,清陰濁陽B全濁聲母清化,平送仄不送C見曉組中分化出組D知系聲母今天不能與細音相拼

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爲組的字,它們的近古韻母一定是

A洪音B細音C既有洪音也有細音D既非洪音也非細音

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爲組的字,它們的近古韻母一定是

A洪音B細音C既有洪音也有細音D既非洪音也非細音

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爲組的字,它們的近古韻母一定是

A洪音B細音C既有洪音也有細音D既非洪音也非細音

現代漢語普通話合口呼零聲母字,來自於中古

A影母和云母B影母、云母和以母C影母、云母、以母和微母D影母、云母、以母、微母和疑母

中古漢語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零聲母之後只有合口呼的聲母是

A云母B以母C微母D疑母

現代漢語普通話開口呼零聲母字,來自於中古

A影母B疑母C日母D影母、疑母和日母

中古漢語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零聲母之後只有開口呼的聲母是

A云母B以母C疑母D日母

“分”字在隋代的韻頭一定是

ABCuDu

“府”字在隋代的韻頭一定是

ABCuDu

“問”字在隋代的韻頭一定是

ABCuDu

“亡”字在隋代的韻頭一定是

ABCuDu

説明:

上題中的u也可寫作。

在現代漢語中,“尖音”的聲母

A都是B都是C可能是,也可能是D既不可能是,也不可能是

在現代漢語中,“團音”的聲母

A都是B都是C可能是,也可能是D既不可能是,也不可能是

“尖團音”的問題屬於

A聲母問題B韻母問題C聲調問題D音節問題

“尖音”指

A組與細音相拼的音節B精組與細音相拼的音節C組音節D細音音節

“團音”指

A組與細音相拼的音節B見曉組與細音相拼的音節C組音節D細音音節

中古漢語的知、莊、章三組合流爲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組,典型的合併過程應該是

A知組與莊組先合併,章組再加入B知組與章組先合併,莊組再加入C莊組與章組先合併,知組再加入D三組同時合併

知、莊、章三組合流爲組,典型的合併過程應該是

A莊組與知組先合併,章組再加入B章組與知組先合併,莊組再加入C章組與莊組先合併,知組再加入D三組同時合併

隋唐時期寒韻的韻母是,旱韻的韻母是

ABCD

隋唐時期寒韻的韻母是,曷韻的韻母是

ABCD

“家”字《廣韻》屬於麻韻,在隋唐時期讀,它是

A開口一等字B開口二等字C合口一等字D合口二等字

“斜”字《廣韻》屬於麻韻,在隋唐時期讀,它是

A開口二等字B開口三等字C合口二等字D合口三等字

“花”字《廣韻》屬於麻韻,在隋唐時期讀,它是

A開口二等字B開口三等字C合口二等字D合口三等字

現代漢語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9种韻尾的是

A客、粵、閩方言B贛、粵、閩方言C吳、客、閩方言D湘、客、粵方言

現代漢語具有中古漢語7种韻尾的是

A吳方言B湘方言C贛方言D湘方言和贛方言

現代漢語蘇州話

A既有入聲韻也有入聲調B只有入聲韻沒有入聲調C只有入聲調沒有入聲韻D既無入聲韻也無入聲調

現代漢語北京話

A既有入聲韻也有入聲調B只有入聲韻沒有入聲調C只有入聲調沒有入聲韻D既無入聲韻也無入聲調

現代漢語長沙話

A既有入聲韻也有入聲調B只有入聲韻沒有入聲調C只有入聲調沒有入聲韻D既無入聲韻也無入聲調

隋代漢語陰聲韻韻母有

A40個B50個C90個D140個

隋代漢語陽聲韻韻母有

A40個B50個C90個D140個

隋代漢語入聲韻韻母有

A40個B50個C90個D140個

“艱”現代漢語長沙話讀,普通話讀,那麽它在中古一定是

A開口一等字B開口二等字C開口三等字D開口四等字

“講”現代漢語蘇州話讀,普通話讀,那麽它在中古一定是

A開口一等字B開口二等字C開口三等字D開口四等字

“交”現代漢語梅州話讀,普通話讀,那麽它在中古一定是

A開口一等字B開口二等字C開口三等字D開口四等字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監”本應變爲

A開口呼B齊齒呼C合口呼D撮口呼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瞻”本應變爲

A開口呼B齊齒呼C合口呼D撮口呼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專”本應變爲

A開口呼B齊齒呼C合口呼D撮口呼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潘”本應變爲

A開口呼B齊齒呼C合口呼D撮口呼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翻”本應變爲

A開口呼B齊齒呼C合口呼D撮口呼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減”本應變爲開口呼,變爲齊齒呼是因爲聲母爲

A知系B非組C幫組D見系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染”本應變爲齊齒呼,變爲開口呼是因爲聲母爲

A知系B非組C幫組D見系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船”本應變爲撮口呼,變爲合口呼是因爲聲母爲

A知系B非組C幫組D見系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滿”本應變爲合口呼,變爲開口呼是因爲聲母爲

A知系B非組C幫組D見系

教材174頁表4-11例字“反”本應變爲撮口呼,變爲开口呼是因爲聲母爲

A知系B非組C幫組D見系

現代漢語普通話韻母ə和只來自臻攝不來自深攝是因爲深攝在中古只有

A開口B齊齒C合口D撮口

中古漢語臻攝演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韻母后四呼俱全,是因爲臻攝在中古

A開合俱全B洪細俱全C開合洪細俱全D開合四等俱全

今韻尾

A只來自於中古韻尾B只來自於中古和韻尾C只來自於中古和、韻尾D只來自於中古和、、韻尾

今韻尾

A只來自於中古韻尾B只來自於中古和韻尾C只來自於中古和韻尾D只來自於中古和、韻尾

顧炎武分上古韻部爲十部,其中陰入相配的韻部是

A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B第二部、第三部和第四部C第三部、第四部和第五部D第二部、第三部和第五部

孔廣森分上古韻部爲十八部,其中陰入相配的韻部一共有

A3部B5部C7部D9部

“剖”字在上古屬於

A之部B職部C蒸部D歌部

“栽”字在上古屬於

A之部B職部C蒸部D歌部

“菜”字在上古屬於

A之部B職部C蒸部D歌部

“國”字在上古屬於

A之部B職部C蒸部D歌部

“勝”字在上古屬於

A之部B職部C蒸部D歌部

“義”字在上古屬於

A之部B職部C蒸部D歌部

上古漢語有對轉關係的韻部

A韻腹相同、韻尾相近B韻腹相近、韻尾相同C韻腹、韻尾相同D韻腹、韻尾相近

上古漢語有旁轉關係的韻部

A韻腹相同、韻尾相近B韻腹相近、韻尾相同C韻腹、韻尾相同D韻腹、韻尾相近

上古漢語的侯、屋、東三部,具有對轉關係的

A僅是侯部和屋部B僅是屋部和東部C僅是侯部和東部D是所有這三部

“木”字中古漢語讀,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這屬於

A陰陽對轉B陰入對轉C陽入對轉D陽陰對轉

“木”字中古漢語讀,現代漢語武漢話讀,這屬於

A陰陽對轉B陰入對轉C陽入對轉D入陰對轉

《詩經·邶風·谷風》“匍匐救之”一句,《禮記·檀弓》寫作“扶服救之”,古文獻的這種用字情況屬於

A異文B讀若C通假D聲訓

《詩經·鄘風·柏舟》“實惟我特”的“特”字,《經典釋文》説“《韓詩》作直”,古文獻的這種用字情況屬於

A異文B讀若C通假D聲訓

上古“繁”讀如“婆”表示上古漢語

A輕重脣不分B舌頭舌上不分C照二(莊組)歸精D娘日二紐歸泥

上古“沖”讀若“動”表示上古漢語

A輕重脣不分B舌頭舌上不分C照二(莊組)歸精D娘日二紐歸泥

“涅”從“日”得聲表示上古漢語

A輕重脣不分B舌頭舌上不分C照二(莊組)歸精D娘日二紐歸泥

“瘡”從“倉”得聲表示上古漢語

A輕重脣不分B舌頭舌上不分C照二(莊組)歸精D娘日二紐歸泥

“中”字中古屬於知母,上古屬於

A知母B徹母C端母D透母

“晚”字中古屬於微母,上古屬於

A非母B微母C幫母D明母

“監”作聲旁可以構成“藍”字,這説明上古有

A型聲母B型聲母C型聲母D型聲母

“彔”作聲旁可以構成“剝”字,這説明上古有

A型聲母B型聲母C型聲母D型聲母

“史”作聲旁可以構成“吏”字,這説明上古有

A型聲母B型聲母C型聲母D型聲母

“公”作聲旁可以構成“松”字,這説明上古有

A型聲母B型聲母C型聲母D型聲母

上古漢語比中古漢語字少的聲調是

A平聲B上聲C去聲D入聲

中古漢語的去聲字有許多是由上古漢語的

A平聲字變的B上聲字變的C去聲字變的D入聲字變的

説明:

绿字题已被使用。

藍字題①無實用價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