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0.18KB ,
资源ID:61764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764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345章知识材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345章知识材料.docx

1、345章知识材料音韻學試題3、4、5章知識材料判斷:真韻在切韻中只有開口沒有合口。( )真韻在切韻中既有開口也有合口。真韻在廣韻中只有開口沒有合口。( )真韻在廣韻中既有開口也有合口。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上聲字在今普通話與重慶話中都變爲去聲。中古漢語的次濁聲母上聲字在今普通話與重慶話中都變爲去聲。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上聲字在今普通話與西安話中都變爲去聲。中古漢語的次濁聲母上聲字在今普通話與西安話中都變爲去聲。“平分陰陽”中的“陰”指的是“陰聲韻”。“平分陰陽”中的“陰”指的不是“陰聲韻”。“平分陰陽”中的“陽”指的是“陽聲韻”。“平分陰陽”中的“陰”指的不是“陰聲韻”。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

2、爲去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也爲去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爲上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爲入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它在中古的聲調不一定爲去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它在中古的聲調可能爲去聲,也可能爲上聲或入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不可能爲平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去聲,它在中古的聲調可能爲平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上聲,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不可能爲平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上聲,它在中古的聲調可能爲平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陰平

3、,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一定爲平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陰平,它在中古的聲調不一定爲平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陽平,那麽它在中古的聲調一定爲平聲。某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聲調爲陽平,它在中古的聲調不一定爲平聲。根據今普通話陰平的來歷,“撈”字在中古一定不是濁聲母。根據今普通話陰平的來歷,“包”字在中古一定不是濁聲母。根據“撈”字的中古聲母,它在今普通話中本應讀陽平。根據“撈”字的中古聲母,它在今普通話中讀陰平是不符合古今音變規律的。所有的中古濁聲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清化了。並非所有的中古濁聲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清化了。所有的中古全濁聲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清化了。所有的中古

4、次濁聲母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清化了。所有的中古全濁聲母在清化後都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有些中古全濁聲母在清化後沒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所有的中古全濁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在清化後都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有些中古全濁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在清化後沒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所有的中古全濁擦音聲母在清化後都沒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有些中古全濁擦音聲母在清化後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所有的中古日母字在今普通話中都讀 。有些中古日母字在今普通話中不讀 。所有的中古疑母字在今普通話中的聲母都是 。有些中古疑母字在今普通話中的聲母不是 。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 的是宋代的非母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 的是宋代的敷母變爲現代

5、漢語普通話聲母 的是宋代的奉母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 的是宋代的非母、敷母和奉母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不分尖團”,那麽“酒”(精母)和“九”(見母)的讀音應該相同。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分尖團”,那麽“酒”(精母)和“九”(見母)的讀音應該相同。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不分尖團”,那麽“酒”(精母)和“九”(見母)的讀音不應該相同。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分尖團”,那麽“酒”(精母)和“九”(見母)的讀音不應該相同。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把“資”(精母)和“雞”(見母)都讀爲 是“不分尖團”。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把“資”(精母)和“雞”(見母)都讀爲 是“分尖團”。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把“津”(精母)和“金”(見

6、母)都讀爲 是“不分尖團”。如果現代漢語某方言把“津”(精母)和“金”(見母)都讀爲 是“分尖團”。到唐代,漢語北方方言的全濁聲母就完成了清化。到宋代,漢語北方方言的全濁聲母就完成了清化。到元代,漢語北方方言的全濁聲母才完成了清化。到明代,漢語北方方言的全濁聲母才完成了清化。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零聲母字比中古漢語多。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零聲母字比中古漢語少。中古漢語的影、云、以、微、疑、日全都變爲了零聲母,因此現代漢語的零聲母字比古代多。中古漢語的影、云、以、微、疑、日全部或部分地變爲了零聲母,因此現代漢語的零聲母字比古代多。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四等,韻等既告訴了我們韻頭的信息,也告訴了我們韻腹

7、的信息。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四等,韻等只告訴了我們韻頭的信息。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開合兩呼,呼既告訴了我們韻頭的信息,也告訴了我們韻腹的信息。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開合兩呼,呼只告訴了我們韻頭的信息。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16攝,同攝的韻韻尾一定相同。中古韻圖把廣韻206韻分爲16攝,同攝的韻韻尾一定相同或相近。中古的凡韻屬於輕脣十韻之一,因此有輕脣音聲母,但與凡韻相配的入聲乏韻沒有輕脣音聲母。中古的凡韻屬於輕脣十韻之一,因此有輕脣音聲母,與凡韻相配的入聲乏韻也有輕脣音聲母。中古漢語的入聲在向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演變過程中,首先消失入聲韻,然後才消失入聲調。中古漢語的入聲在向現

8、代漢語普通話的演變過程中,首先消失入聲調,然後才消失入聲韻。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齊齒呼在中古也有 韻頭(或韻腹)。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齊齒呼在中古沒有 韻頭(或韻腹)。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合口呼在中古也有 韻頭(或韻腹)。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合口呼在中古沒有 韻頭(或韻腹)。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撮口呼在中古也有 韻頭(或韻腹)。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撮口呼在中古沒有 韻頭(或韻腹)。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組聲母不僅今天不能和細音韻母相拼,古代也不能。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組聲母雖然今天不能和細音韻母相拼,但古代可以。中古漢語的非組聲母可以和細音韻母相拼。中古漢語的非組聲母不可以和細音韻母相拼。中古漢語的幫組聲母和現代漢語普通話

9、的 組聲母不同,可以和 以外的合口呼韻母相拼。中古漢語的幫組聲母也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組聲母一樣,不可以和 以外的合口呼韻母相拼。今 韻尾只來自於中古 韻尾。今 韻尾除了來自於中古 韻尾外,還來自於中古 、 、 韻尾.。今 韻尾只來自於中古 韻尾今 韻尾除了來自於中古 韻尾外,還來自於中古 韻尾。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韻頭中古已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韻頭中古已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韻頭中古已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韻頭中古已有。“丘”字和“時”字在上古漢語中韻腹韻尾相同。“丘”字和“時”字在上古漢語中韻腹韻尾不同。“梅”字和“子”字在上古漢語中韻腹韻尾相同。“梅”字和“子”字在上古漢語中韻腹韻尾不同

10、。上古漢語的之部只含有中古漢語的之韻字。上古漢語的之部不只含有中古漢語的之韻字。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一樣,入聲韻總是和陽聲韻相配。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不一樣,入聲韻不再總是和陽聲韻相配。“陰陽對轉”是古音學家孔廣森確立的理論,他的“陰”包括了入聲韻。“陰陽對轉”是古音學家孔廣森確立的理論,他的“陰”僅指陰聲韻。上古漢語有對轉關係的韻部韻頭相同。上古漢語有對轉關係的韻部韻腹相同。上古漢語有對轉關係的韻部韻尾相同。上古漢語有旁轉關係的韻部韻頭相同。上古漢語有旁轉關係的韻部韻腹相同。上古漢語有旁轉關係的韻部韻尾相同。上古漢語的魚部和陽部具有對轉關係。上古漢語的魚部和東部具有對轉關係。上古漢語的微部和脂部

11、具有旁轉關係。上古漢語的微部和幽部具有旁轉關係。把中古漢語的非敷奉微四母都讀爲重脣的現代漢語方言是閩方言。把中古漢語的非敷奉微四母都讀爲重脣的現代漢語方言是贛方言。把中古漢語的非敷奉微四母都讀爲重脣的現代漢語方言是客方言。把中古漢語的非敷奉微四母都讀爲重脣的現代漢語方言是粵方言。把中古漢語的舌上音知組讀爲舌頭音 、 的現代漢語方言是閩方言。把中古漢語的舌上音知組讀爲舌頭音 、 的現代漢語方言是贛方言。把中古漢語的舌上音知組讀爲舌頭音 、 的現代漢語方言是客方言。把中古漢語的舌上音知組讀爲舌頭音 、 的現代漢語方言是粵方言。輕脣和重唇在中古與韻母拼合時具有互補關係,這説明它們從上古到中古有分化條

12、件,因此在上古它們讀音可以相同。舌頭和舌上在中古與韻母拼合時具有互補關係,這説明它們從上古到中古有分化條件,因此在上古它們讀音可以相同。泥母和日母在中古與韻母拼合時不具有互補關係,這説明它們從上古到中古沒有分化條件,因此在上古它們讀音只是相近。端組和章組在中古與韻母拼合時不具有互補關係,這説明它們從上古到中古沒有分化條件,因此在上古它們讀音只是相近。上古漢語所有字的聲調都與中古漢語相同。上古漢語有些字的聲調與中古漢語不同。詩經魏風碩鼠第一章“鼠、黍、女、顧、土、所”是上聲和去聲押韻。詩經魏風碩鼠第一章“鼠、黍、女、顧、土、所”是上聲調押韻。上古漢語的平聲調型與中古漢語一樣,肯定是平調上古漢語的

13、平聲調型不一定是平調上古漢語的上聲調型與中古漢語一樣,肯定是升調上古漢語的上聲調型不一定是升調選擇: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髮”在現代漢語重慶話中的調值是( )A 55 B 21 C 41 D 213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麥”在現代漢語重慶話中的調值是A 55 B 21 C 41 D 213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黑”在現代漢語重慶話中的調值是A 55 B 21 C 41 D 213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熱”在現代漢語重慶話中的調值是A 55 B 21 C 41 D 213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黑”在現代漢語西安話中的調值是A 21 B 24 C 53 D

14、55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熱”在現代漢語西安話中的調值是A 21 B 24 C 53 D 55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合”在現代漢語西安話中的調值是A 21 B 24 C 53 D 55教材104頁圖3-2中的例字“力”在現代漢語西安話中的調值是A 21 B 24 C 53 D 55“濁上變去”中的“濁”指的是A 全濁 B 次濁 C 全濁和次濁 D 既非全濁也非次濁“入派四聲”(普通話)中,有規律的變化A 僅全濁 B 僅次濁 C全濁和次濁 D既非全濁也非次濁“入派四聲”(普通話)中,沒有規律的變化A 僅全清 B 僅次清 C全清和次清 D 既非全清也非次清教材123頁表3-8中的例

15、字“富”字在隋代的聲母是A B C D 教材123頁表3-8中的例字“父”字在隋代的聲母是A B C D “敷”字在隋代的聲母是A B C D “盤”字的中古聲母是A 幫母 B 滂母 C 並母 D 敷母“般”字的中古聲母是A 幫母 B 滂母 C 並母 D 敷母“潘”字的中古聲母是A 幫母 B 滂母 C 並母 D 敷母“盤”字的中古聲調是A 平聲 B 上聲 C 去聲 D 入聲“盼”字的中古聲調是A 平聲 B 上聲 C 去聲 D 入聲“板”字的中古聲調是A 平聲 B 上聲 C 去聲 D 入聲“拿”字的中古聲母是A 泥母 B 娘母 C 疑母 D 泥母或娘母“漢”字的中古聲母是A 曉母 B 匣母 C

16、曉母或匣母 D 既非曉母也非匣母“酣”字的中古聲母是A 曉母 B 匣母 C 曉母或匣母 D 既非曉母也非匣母用系聯法考察廣韻聲母時,“徒,同都切”,“同,徒紅切”,屬於A 同用 B 互用 C 遞用 D 獨用用系聯法考察廣韻韻母時,“公,古紅切”,“紅,戶公切”,屬於A 同用 B 互用 C 遞用 D 獨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來自於中古漢語A 幫母的全部 B 並母的全部 C 幫母和並母的全部 D 幫母的全部和並母的部分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來自於中古漢語A 滂母的全部 B 並母的全部 C 滂母和並母的全部 D 滂母的全部和並母的部分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來自於中古漢語A 端母的全部 B 定母的全部 C

17、 端母和定母的全部 D 端母的全部和定母的部分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來自於中古漢語的A 透母的全部 B 定母的全部 C 透母和定母的全部 D 透母的全部和定母的部分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來自於中古漢語A 見母的全部和群母的全部 B見母的部分和群母的部分 C 見母的全部和群母的部分 D 見母的部分和群母的全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來自於中古漢語A 溪母的全部和群母的全部 B 溪母的部分和群母的部分 C 溪母的全部和群母的部分 D 溪母的部分和群母的全部“二”字的中古聲母是A 影母 B 日母 C 云母 D 以母“兒”字的中古聲母是A 影母 B 日母 C 云母 D 以母“耳”字的中古聲母是A 影母 B 日

18、母 C 云母 D 以母“而”字的中古聲母是A 影母 B 日母 C 云母 D 以母下列各項中屬於聲調制約聲母的音變項是A 平分陰陽,清陰濁陽 B全濁聲母清化,平送仄不送 C 重脣中分化出輕脣 D見曉組中分化出 組下列各項中屬於聲母制約聲調的音變項是A 平分陰陽,清陰濁陽 B全濁聲母清化,平送仄不送 C 重脣中分化出輕脣 D見曉組中分化出 組下列各項中屬於韻母制約聲母的音變項是A 平分陰陽,清陰濁陽 B全濁聲母清化,平送仄不送 C 見曉組中分化出 組 D 知系合併爲 組下列各項中屬於聲母制約韻母的音變項是A 平分陰陽,清陰濁陽 B全濁聲母清化,平送仄不送 C 見曉組中分化出 組 D 知系聲母今天不

19、能與細音相拼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爲 組的字,它們的近古韻母一定是A 洪音 B 細音 C 既有洪音也有細音 D 既非洪音也非細音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爲 組的字,它們的近古韻母一定是A 洪音 B 細音 C既有洪音也有細音 D 既非洪音也非細音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爲 組的字,它們的近古韻母一定是A 洪音 B 細音 C既有洪音也有細音 D 既非洪音也非細音現代漢語普通話合口呼零聲母字,來自於中古A 影母和云母 B影母、云母和以母 C 影母、云母、以母和微母 D影母、云母、以母、微母和疑母中古漢語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零聲母之後只有合口呼的聲母是A 云母 B 以母 C 微母 D 疑母現代漢語普通話開口呼零聲母字,

20、來自於中古A 影母 B疑母 C 日母 D影母、疑母和日母中古漢語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零聲母之後只有開口呼的聲母是A 云母 B 以母 C 疑母 D 日母“分”字在隋代的韻頭一定是A B C u D u “府”字在隋代的韻頭一定是A B C u D u “問”字在隋代的韻頭一定是A B C u D u “亡”字在隋代的韻頭一定是A B C u D u 説明:上題中的u也可寫作 。在現代漢語中,“尖音”的聲母A 都是 B 都是 C 可能是 ,也可能是 D 既不可能是 ,也不可能是 在現代漢語中,“團音”的聲母A 都是 B 都是 C 可能是 ,也可能是 D 既不可能是 ,也不可能是 “尖團音”的問題屬於

21、A 聲母問題 B 韻母問題 C 聲調問題 D 音節問題“尖音”指A 組與細音相拼的音節 B 精組與細音相拼的音節 C 組音節 D 細音音節“團音”指A 組與細音相拼的音節 B 見曉組與細音相拼的音節 C 組音節 D 細音音節中古漢語的知、莊、章三組合流爲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組,典型的合併過程應該是A 知組與莊組先合併,章組再加入 B知組與章組先合併,莊組再加入 C 莊組與章組先合併,知組再加入 D三組同時合併知、莊、章三組合流爲組,典型的合併過程應該是A莊組與知組先合併,章組再加入 B章組與知組先合併,莊組再加入 C章組與莊組先合併,知組再加入 D三組同時合併隋唐時期寒韻的韻母是 ,旱韻的韻母是

22、A B C D 隋唐時期寒韻的韻母是 ,曷韻的韻母是A B C D “家”字廣韻屬於麻韻,在隋唐時期讀 ,它是A 開口一等字 B開口二等字 C 合口一等字 D合口二等字“斜”字廣韻屬於麻韻,在隋唐時期讀 ,它是A 開口二等字 B開口三等字 C 合口二等字 D合口三等字“花”字廣韻屬於麻韻,在隋唐時期讀 ,它是A 開口二等字 B開口三等字 C 合口二等字 D合口三等字現代漢語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9种韻尾的是A 客、粵、閩方言 B贛、粵、閩方言 C 吳、客、閩方言 D 湘、客、粵方言現代漢語具有中古漢語7种韻尾的是A 吳方言 B湘方言 C 贛方言 D湘方言和贛方言現代漢語蘇州話A 既有入聲韻也有入

23、聲調 B 只有入聲韻沒有入聲調 C 只有入聲調沒有入聲韻 D既無入聲韻也無入聲調現代漢語北京話A 既有入聲韻也有入聲調 B 只有入聲韻沒有入聲調 C 只有入聲調沒有入聲韻 D既無入聲韻也無入聲調現代漢語長沙話A 既有入聲韻也有入聲調 B 只有入聲韻沒有入聲調 C 只有入聲調沒有入聲韻 D既無入聲韻也無入聲調隋代漢語陰聲韻韻母有A 40個 B 50個 C 90個 D 140個隋代漢語陽聲韻韻母有A 40個 B 50個 C 90個 D 140個隋代漢語入聲韻韻母有A 40個 B 50個 C 90個 D 140個“艱”現代漢語長沙話讀 ,普通話讀 ,那麽它在中古一定是A 開口一等字 B開口二等字 C

24、 開口三等字 D開口四等字“講”現代漢語蘇州話讀 ,普通話讀 ,那麽它在中古一定是A 開口一等字 B開口二等字 C 開口三等字 D開口四等字“交”現代漢語梅州話讀 ,普通話讀 ,那麽它在中古一定是A 開口一等字 B開口二等字 C 開口三等字 D開口四等字教材174頁表4-11例字“監”本應變爲A 開口呼 B 齊齒呼 C 合口呼 D 撮口呼教材174頁表4-11例字“瞻”本應變爲A 開口呼 B 齊齒呼 C 合口呼 D 撮口呼教材174頁表4-11例字“專”本應變爲A 開口呼 B 齊齒呼 C 合口呼 D 撮口呼教材174頁表4-11例字“潘”本應變爲A 開口呼 B 齊齒呼 C 合口呼 D 撮口呼教

25、材174頁表4-11例字“翻”本應變爲A 開口呼 B 齊齒呼 C 合口呼 D 撮口呼教材174頁表4-11例字“減”本應變爲開口呼,變爲齊齒呼是因爲聲母爲A 知系 B 非組 C 幫組 D 見系教材174頁表4-11例字“染”本應變爲齊齒呼,變爲開口呼是因爲聲母爲A 知系 B 非組 C 幫組 D 見系教材174頁表4-11例字“船”本應變爲撮口呼,變爲合口呼是因爲聲母爲A 知系 B 非組 C 幫組 D 見系教材174頁表4-11例字“滿”本應變爲合口呼,變爲開口呼是因爲聲母爲A 知系 B 非組 C 幫組 D 見系教材174頁表4-11例字“反”本應變爲撮口呼,變爲开口呼是因爲聲母爲A 知系 B

26、非組 C 幫組 D 見系現代漢語普通話韻母 和 只來自臻攝不來自深攝是因爲深攝在中古只有A 開口 B 齊齒 C 合口 D 撮口中古漢語臻攝演變爲現代漢語普通話韻母后四呼俱全,是因爲臻攝在中古A 開合俱全 B 洪細俱全 C 開合洪細俱全 D 開合四等俱全今 韻尾A 只來自於中古 韻尾 B 只來自於中古 和 韻尾 C 只來自於中古 和 、 韻尾 D只來自於中古 和 、 、 韻尾今 韻尾A 只來自於中古 韻尾 B 只來自於中古 和 韻尾 C 只來自於中古 和 韻尾 D只來自於中古 和 、 韻尾顧炎武分上古韻部爲十部,其中陰入相配的韻部是A 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 B第二部、第三部和第四部 C 第三部

27、、第四部和第五部 D第二部、第三部和第五部孔廣森分上古韻部爲十八部,其中陰入相配的韻部一共有A 3部 B 5部 C 7部 D 9部“剖”字在上古屬於A 之部 B 職部 C 蒸部 D 歌部“栽”字在上古屬於A 之部 B 職部 C 蒸部 D 歌部“菜”字在上古屬於A 之部 B 職部 C 蒸部 D 歌部“國”字在上古屬於A 之部 B 職部 C 蒸部 D 歌部“勝”字在上古屬於A 之部 B 職部 C 蒸部 D 歌部“義”字在上古屬於A 之部 B 職部 C 蒸部 D 歌部上古漢語有對轉關係的韻部A 韻腹相同、韻尾相近 B韻腹相近、韻尾相同 C 韻腹、韻尾相同 D韻腹、韻尾相近上古漢語有旁轉關係的韻部A

28、韻腹相同、韻尾相近 B韻腹相近、韻尾相同 C 韻腹、韻尾相同 D韻腹、韻尾相近上古漢語的侯、屋、東三部,具有對轉關係的A 僅是侯部和屋部 B 僅是屋部和東部 C 僅是侯部和東部 D 是所有這三部“木”字中古漢語讀 ,現代漢語普通話讀 ,這屬於A 陰陽對轉 B 陰入對轉 C 陽入對轉 D 陽陰對轉“木”字中古漢語讀 ,現代漢語武漢話讀 ,這屬於A 陰陽對轉 B 陰入對轉 C 陽入對轉 D 入陰對轉詩經邶風谷風“匍匐救之”一句,禮記檀弓寫作“扶服救之”,古文獻的這種用字情況屬於A 異文 B 讀若 C通假 D 聲訓詩經鄘風柏舟“實惟我特”的“特”字,經典釋文説“韓詩作直”,古文獻的這種用字情況屬於A

29、 異文 B 讀若 C通假 D 聲訓上古“繁”讀如“婆”表示上古漢語A 輕重脣不分 B 舌頭舌上不分 C 照二(莊組)歸精 D 娘日二紐歸泥上古“沖”讀若“動”表示上古漢語A 輕重脣不分 B 舌頭舌上不分 C 照二(莊組)歸精 D 娘日二紐歸泥“涅”從“日”得聲表示上古漢語A 輕重脣不分 B 舌頭舌上不分 C 照二(莊組)歸精 D 娘日二紐歸泥“瘡”從“倉”得聲表示上古漢語A 輕重脣不分 B 舌頭舌上不分 C 照二(莊組)歸精 D 娘日二紐歸泥“中”字中古屬於知母,上古屬於A 知母 B 徹母 C 端母 D 透母“晚”字中古屬於微母,上古屬於A 非母 B 微母 C 幫母 D 明母“監”作聲旁可以構成“藍”字,這説明上古有A 型聲母 B 型聲母 C 型聲母 D 型聲母“彔”作聲旁可以構成“剝”字,這説明上古有A 型聲母 B 型聲母 C 型聲母 D 型聲母“史”作聲旁可以構成“吏”字,這説明上古有A 型聲母 B 型聲母 C 型聲母 D 型聲母“公”作聲旁可以構成“松”字,這説明上古有A 型聲母 B 型聲母 C 型聲母 D 型聲母上古漢語比中古漢語字少的聲調是A 平聲 B 上聲 C 去聲 D 入聲中古漢語的去聲字有許多是由上古漢語的A 平聲字變的 B 上聲字變的 C 去聲字變的 D 入聲字變的説明:绿字题已被使用。藍字題無實用價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