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593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大主题: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

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考点1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①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存在,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

②距今八九千年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收成较好,但地力仍很有限。

③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

④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农业生产转变为使用金属农具的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2)铁犁牛耕

①原因

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形成新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b.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还发明了桔槔。

②影响

a.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属于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

井田制。

①性质: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②内容

a.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

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

b.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①原因

a.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b.以改革变法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③形式:

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轻巧识记]       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影响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小农经济的形成

(1)时间:

战国时期。

(2)原因:

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特点

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

(4)评价

①地位: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②积极性:

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③局限性:

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概念阐释]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

三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2.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

(2)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行技术革新。

农具

耧犁

西汉

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

曲辕犁

唐朝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

耕作

间作、套种、中耕技术发展

排灌

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

施肥

商周

已懂得施用粪肥和绿肥

明清

肥料已达130多种

育种

穗选法、株选法、扦插、嫁接

农时

二十四节气

[轻巧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教材补遗]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过程

阶段

表现

东晋以前:

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

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东晋南朝:

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

“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南宋:

最终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明清:

地位巩固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影响

城市交通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人口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人才教育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史料一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

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②唐朝,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

史料二 ③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

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摘编自《太湖地区农业史稿》

(1)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是什么?

史料一、二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

①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的产生;②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及应用;③反映的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得农耕技术无法突破。

史料核心信息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变化:

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

(2)原因: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

特点:

小农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主流。

►探究2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

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①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

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②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通史史料汇编》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

史料阐述了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分析了该观念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①说明家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具有自给自足性。

②说明家庭生产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生产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影响:

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素养3—历史解释]

1.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分散性:

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稳定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

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④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⑤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

①政治上: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

②经济上:

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④文学:

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桃花源记》《天仙配》等。

⑤民众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点,也有思想狭隘、行为保守、目光短浅等不足。

⑥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也是“重男轻女”思想产生和流传的重要原因;同时恪守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素养4—唯物史观]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利弊得失

1.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

2.过度的土地开发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1.(2018·衡水中学二调)农谚云:

“锄头底下三分水”。

贾思勰也告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

C [根据材料中“锄头底下三分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知,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故选C项。

]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B [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反映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B项正确。

小国寡民与图中男耕女织的生产场景不符,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不代表小农家庭殷实富足,故C项错误;单从图中的纺织不能得出“棉纺织技术成熟”,且不符合汉代纺织业内容特点。

]

3.(2019·昆明调研)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鱼鳞分图以田块为单位编制,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土质等级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

《鱼鳞图册》的编制(  )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A [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使其成为国家征纳赋税、管控土地的一种依据,这有助于稳定民心、推动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土地财产登记制度在明代以前已经出现,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

4.(2019·武威六中测试)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B [根据材料信息“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等可知,传统北方面食在江南一带大规模出现得益于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排除A项;C项是表象,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耕作技术问题,排除D项。

]

考点2

天工物华——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1)概况

①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

②商、周王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③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2)特点

①由官府直接控制和经营。

②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最高。

④生产不计成本,生产效率低下,日益萎缩。

2.民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②明中期居于主要地位。

(2)特点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有较大的主动性。

②劳动者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报酬,劳动兴趣高。

③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投放市场。

3.家庭手工业

(1)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

(2)特点

①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为主。

②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到明代中期,日渐商品化。

[概念阐释] 官营手工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

1.纺织业

(1)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已学会养蚕织丝。

(2)战国时已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多类织品。

(3)汉代,增加绫、绮、纨等。

2.制瓷业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已有原始瓷器。

(2)东汉时出现青瓷,北朝烧出白瓷,元代烧成青花瓷,明代则有彩瓷。

(3)分工越来越细。

3.冶炼业

(1)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纯熟,战国、秦汉时期更广泛使用装饰工艺。

(2)人工冶铁技术在西周晚期发明,春秋时期已能冶炼生铁。

(3)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的灌钢法世界领先。

4.采煤业

(1)汉代已开始用煤作燃料。

(2)北宋时煤的产量大增。

(3)明代发明排除瓦斯的办法,懂得把煤炼成焦炭。

5.造船业

(1)商代创制出木板船,出现了帆,汉代广泛使用。

(2)唐代在世界上首先创建水密舱,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

[轻巧识记]   古代手工业发展可归纳为“一、二、三、三、四”

(1)一个新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

(2)两大象征:

丝绸、瓷器。

(3)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4)三大行业:

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5)四大特征:

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

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主要生产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三大经营形态:

官营、民营、家庭

明代中后期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史料一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①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王家范

史料二 明初规定:

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

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②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地位如何?

(2)根据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由史料一信息①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产品需要。

(2)史料二信息②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特点:

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

地位:

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变化:

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最后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影响: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探究2 古代手工业的技术传承

史料 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②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

③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据史料回答,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史料信息①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是有原因的:

②反映了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③体现了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手工业产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素养3—历史解释]

1.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田庄手工业(汉代)

田庄内豪强地主统一管理

主要满足田庄需求,基本自给自足

与外部市场有一定的贸易

兼具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性质

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1)保守性、封闭性。

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2)世代相传。

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

”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古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

[素养4—唯物史观]

以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1.《国语·齐语》载:

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载: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手工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B [材料未体现官府垄断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手工业传承,呈现世代传习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并未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错误。

]

2.(2018·厦门模拟)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D [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制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故选D项。

]

3.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

4.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D [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D项正确。

]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全国卷Ⅰ

2016·汉代庄园经济

2016·人口问题

2015·小农经济

2015·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2015·经济重心南移

2018·北宋民营手工业发展

全国卷Ⅱ

2018·古代中国大豆种植

2018·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

2017·经济重心南移

201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

2015·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全国卷Ⅲ

2017·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17·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

2016·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2018·战国以前的冶铁技术

(1)新课标全国卷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态势日趋明显,如对自耕农经济和汉代庄园经济的历史解释。

考频最高的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2018年有增加趋势,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方面考查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和民营手工业的进步。

(2)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如唐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经济发展与用工荒(雇工社会地位提高)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1.考查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

(2015·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