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0.08KB ,
资源ID:61759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1759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docx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北师大版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考点1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知识整合厘清史

2、实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存在,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距今八九千年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收成较好,但地力仍很有限。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农业生产转变为使用金属农具的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2)铁犁牛耕原因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形成新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b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还发明了桔槔。影响a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

3、了精耕细作。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属于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性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内容a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b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b以改革变法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轻巧识记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影响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2

4、)原因: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3)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4)评价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积极性: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概念阐释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

5、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2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2)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行技术革新。农具耧犁西汉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曲辕犁唐朝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耕作间作、套种、中耕技术发展排灌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施肥商周已懂得施用粪肥和绿肥明清肥料已达130多种育种穗选法、株选法、扦插、嫁接农时二十四节气轻巧识记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教材补遗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

6、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过程阶段表现东晋以前:基础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东晋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

7、迁的第一次高潮隋唐五代:开始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南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影响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

8、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

9、经济卷等整理史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摘编自太湖地区农业史稿(1)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是什么?史料一、二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的产生;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及应用;反映的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得农耕技术无法突破。史料核心信息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0、1)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2)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特点:小农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主流。探究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通史

11、史料汇编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史料阐述了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分析了该观念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说明家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具有自给自足性。说明家庭生产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因:中国古代经济生产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影响: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素养3历史解释1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12、(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政治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经济上: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1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文学: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桃花源记天仙配等。民众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点,也有思想狭隘、行为保守、目光短浅等不足。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也是“重男轻女”思想产生和流传的重要原因;同时恪守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素养4唯物史观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利弊得失1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

14、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2过度的土地开发也破坏了生态环境。1(2018衡水中学二调)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水”。贾思勰也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C根据材料中“锄头底下三分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知,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故选C项。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

15、纺织技术日渐成熟B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反映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B项正确。小国寡民与图中男耕女织的生产场景不符,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不代表小农家庭殷实富足,故C项错误;单从图中的纺织不能得出“棉纺织技术成熟”,且不符合汉代纺织业内容特点。3(2019昆明调研)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鱼鳞分图以田块为单位编制,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土质等级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A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使其成为国家征纳

16、赋税、管控土地的一种依据,这有助于稳定民心、推动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土地财产登记制度在明代以前已经出现,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2019武威六中测试)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B根据材料信息“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等可知,传统北方面食在江南一带大规模出现得益于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项符合题意;

17、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排除A项;C项是表象,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耕作技术问题,排除D项。考点2 天工物华享誉世界的手工业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1)概况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商、周王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2)特点由官府直接控制和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最高。生产不计成本,生产效率低下,日益萎缩。2民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明中期居于主要地位。(2)特点由民间私人经营,有较大的主动性。劳动者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报酬,劳动兴趣高。主

18、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投放市场。3家庭手工业(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2)特点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为主。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到明代中期,日渐商品化。概念阐释 官营手工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1纺织业(1)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已学会养蚕

19、织丝。(2)战国时已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多类织品。(3)汉代,增加绫、绮、纨等。2制瓷业(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已有原始瓷器。(2)东汉时出现青瓷,北朝烧出白瓷,元代烧成青花瓷,明代则有彩瓷。(3)分工越来越细。3冶炼业(1)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纯熟,战国、秦汉时期更广泛使用装饰工艺。(2)人工冶铁技术在西周晚期发明,春秋时期已能冶炼生铁。(3)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的灌钢法世界领先。4采煤业(1)汉代已开始用煤作燃料。(2)北宋时煤的产量大增。(3)明代发明排除瓦斯的办法,懂得把煤炼成焦炭。5造船业(1)商代创制出木板船,出现了帆,汉代广泛使用。(2)

20、唐代在世界上首先创建水密舱,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轻巧识记古代手工业发展可归纳为“一、二、三、三、四”(1)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2)两大象征:丝绸、瓷器。(3)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4)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5)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主要生产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三大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并

21、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史料一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史料二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

22、?(2)根据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由史料一信息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产品需要。(2)史料二信息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最后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探究2古代手工业的技术传承史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23、。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据史料回答,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史料信息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是有原因的:反映了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体现了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手工业产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素养3历史解释1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

24、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田庄手工业(汉代)田庄内豪强地主统一管理主要满足田庄需求,基本自给自足与外部市场有一定的贸易兼具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性质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1)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2)世代相传。

25、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古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素养4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1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

26、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B材料未体现官府垄断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手工业传承,呈现世代传习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并未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错误。2(2018厦门模拟)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D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

27、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制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故选D项。3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4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

28、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D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D项正确。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考点卷别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全国卷2016汉代庄园经济2016人口问题2015小农经济2015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2015经济重心南移2018北宋民营手工业发展全国卷2018古代中国大豆种植2018汉代土地兼并与自

29、耕农经济2017经济重心南移201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2015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全国卷2017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17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2016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2018战国以前的冶铁技术(1)新课标全国卷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态势日趋明显,如对自耕农经济和汉代庄园经济的历史解释。考频最高的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2018年有增加趋势,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方面考查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和民营手工业的进步。(2)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如唐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经济发展与用工荒(雇工社会地位提高)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考查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2015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