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516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3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

《《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docx

《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答案1603

请在4月30日前完成《闽台区域文化》网络作业。

操作步骤:

(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

一、请同学们登陆新的形考平台:

登陆的账号:

学号,密码:

8位的生日

二、登陆后打开如下的页面:

1、点击“形考作业”2、点击“我的作业”3、点“形考任务”就打开作业了。

三、点“开始任务”,全部完成点“提交”。

(提示:

找不到答案的单选题就自己选一下,如果是多选找不到,就全选。

题目都是随机抽题的,所以要到里面找,可以用查找功能,输入关键字来查找比较快)

六、总成绩只要有60分以上就可以了。

(已经做过并提交任务的作业,不要在点进去,重新点进去后,就又要重新做了)

大家知道如何快速找到答案吗?

1、选中题目连续的几个字(只要复制一小段纯文字三四个字就好,不要有标点符号)

2、按下ctrl+c复制题目,(或鼠标右键单击,选复制)

3、打开答案的文本,按ctrl+f打开查找,

4、ctrl+v粘贴题目,点击查找,就可以找到题目了。

 

一、论述题

1.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为了鼓励更多的台湾读书人到福州应考,福建的地方官员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开始,便不断地以奏折的形式,请求朝廷对台湾读书人网开一面,录取时给予倾斜。

很快便得到礼部的赞同。

设立保障名额大大鼓励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心,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科举考试的发展,也使闽台之间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

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

一旦考中,便迅即返归故里。

从闽台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

数百年来,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

台湾的居民大多是早先福建移民的后裔,与祖籍地有着各种联系,不少人甚至还具有同族、同宗、同姓等关系,两地士子同在一个乡试考场应试,语言、生活习俗几乎没什么两样。

若没有这些因素,多数冒籍者便不可能成功。

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

2.从哪些方面理解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闽台宗教渊源流长,关系密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福建向台湾的多次移民不仅推动了台湾的开发,也推动了台湾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前往台湾的福建移民将宗教信仰带进台岛,除了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信徒外,伊期兰教在明末有大批郑成功军中穆斯林随军定居台湾,明清时闽南一带穆斯林亦随着多次移民浪潮分批进入台湾的嘉义、鹿港等地定居,有代表性的如福建惠安白奇回民郭姓移民台湾鹿港、基隆等地,约有七千余人。

二、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台湾的佛教仪礼大都来自福建,这是因为清代台湾出家人在本岛受戒有困难,于是纷纷渡海赴福州鼓山涌泉寺等大丛林受戒,当时受戒时间为每年阴历四月八日及十一月十七日,鼓山涌泉寺都广而告之,受戒回台后一切佛教仪礼皆依主庙之制。

台湾道士法师从事法事的各种科仪本,绝大多数也是由福建传入的,其原因是这些科仪由福建道士直接传入台湾。

道教于1590年传入台湾,传教者是出身福建漳州的闾山三奶派道士。

三、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除了佛、道两教因地缘便利而成为台湾宗教的传播地外,天主教、基督教也因地缘便利长期互动。

天主教于1619年传入台湾后,即以台湾为中转站向福建传教,如明末清初的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巴黎外方传教士赴福建传教,都是先到台湾而进入福建。

台湾基督教因地缘关系由福建传进台湾。

四、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以佛教为例,台湾佛教法脉与福清黄檗寺、福州怡山西禅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关系密切,台湾佛教是源自中国佛教的有鼓山涌泉寺、怡山长庆及福清黄檗。

台湾正统佛教都与福建佛教法脉相联,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

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

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

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五、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特别是佛、道两教,闽台两地不仅在寺观名称、建筑布局等相近,而且在香火上是一脉相承。

台湾许多寺庙是福建寺庙的下院或廨院。

如福建仅晋江安海龙山寺分支衍传的龙山寺在台湾就有410多座,其中最主要的有3座:

台北万华区的龙山寺,为台北最古老的寺庙,至今这座山门外立有石碑,上刻衍自安海龙山祖寺。

鹿港的龙山寺,其规模格局与安海龙山祖寺几乎一样。

被称为台北三大庙门的台北艋舺龙山寺,至今香火鼎盛。

⑾与福建有关的道教在台湾的道观,更是难以计数。

六、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以道教为例,福建漳州的三奶派、泉州的徐甲派等从闽南传入台湾后,做法事时都用闽南话。

台湾讲闽南语,纳入厦门宣教区,长老会传教士大熟悉闽南话,在赴台传教上有语言优势。

传教士还编写了大量以厦门音为参照的读物以供在台湾传教之用,受到台湾居民欢迎。

七、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以天主教为例,1859年天主教再进入台湾时,将台湾划为福州教区;188年,福建分为福州、厦门两个教区,台湾教务正式划入厦门教区领导。

1895年,台湾虽然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但台湾天主教仍划归福州主教区监管。

八、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以佛教为例,福建许多佛寺的修建,就都得到台湾的支持,福州怡山西禅寺的修建就是在台湾的资助下得以完成的。

福建僧人赴台湾募化建寺,已成为惯例。

九、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以佛教为例,许多在闽地佛学院的法师赴台湾后大大推动了台湾的僧教育,如曾求学于闽佛学院的慈航法师赴台后,创建了台湾第一个佛学院台湾佛学院。

3.对比闽台民间信仰,你是如何理解闽台民间信仰叶与根的关系?

台湾民间信仰的分灵、进香与巡游,体现了闽台文化的根与叶、源与流的密切关系。

早期移民入台时,对乡土神灵的信仰,不仅使之在精神得到依托,还巩固了移民群体的地缘关系。

他们将祖地的乡土神灵如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神像或香火袋作为护身符以祈求保护,逐渐在台湾建立福建诸神的开基庙,再从中分灵到台湾各地,形成福建主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三层关系网络,台湾庙宇分灵如同中国家族祭祀中的分灶火,除长子继承父亲的老灶外,其余诸子只从旧灶中取一些炭火放进自己家中的新灶,表示薪传不绝。

经过分灵程序,确立分庙与主庙之间存在类似父子的关系。

在大陆沿海普遍信奉的莆田籍妈祖被移民视为航海保护神,移民渡海来台湾的时候携带妈祖神像和神位,以求渡海平安,抵台后完全仿造大陆神庙样式在台建造妈祖庙,1983年台湾省的妈祖庙有515座,香火之旺盛在台湾众多的神灵中独占鳌头。

在台南、鹿港、台北和淡水等地也有供奉观音菩萨的龙山寺,有440座之多,都是福建泉州供奉观音菩萨的龙山寺的分灵庙,其名称和建造式样与主庙一致,仿佛未曾离开故土。

福建不同地域的神灵在台湾的开基庙及各地的分灵庙建立之后与福建主庙产生血统上的承袭关系,保持与主庙源头的联系与香火延续,定期到祖庙乞火,进香谒祖,参加主庙的祭典,就像诸子归祭祖坟、赴主屋或长子家中团聚一样,以示自己是主庙的直系后裔。

台湾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信徒前往大陆祖庙朝拜,各寻其根,各祀其神。

闽台庙宇间的绕境巡游仪式与中国古代中央巡狩四边相似,是对祖庙权威的确认,巡游的地方以此提高本地区的重要性,强调与祖庙的直属关系,大陆祖庙神灵金身巡游台湾分庙,成为祖庙与各地分庙的盛大祭典。

进香谒祖不仅寄托着台湾同胞对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还深刻反映出不同地方,同一群体的真实面貌,守护神的庙宇成为移民聚会活动的场所、传承家乡文化的载体、维系移民之间感情的纽带。

4.发掘本地方言中称谓词、熟语、地名中具有闽台方言的共同特征的实例,并说明理由。

(1)称谓:

由于传统封建礼制,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秩序,在闽台方言中也同样也保留了一套能区分血亲远近、辈份高低、年龄大小的严密系统。

称呼亲属时,闽台方言称呼词的使用均以辈份高低为基本准则。

但当遇到辈份与年龄不相应时,只以辈份称呼而不从年龄。

因此,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遇到比其辈份高的年轻男女,面称其为叔公(祖父的弟弟)或姑婆(祖父的妹妹)之类的现象则司空见惯。

(2)熟语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由于熟语内容丰富、反映面广、富有乡土气息、形式、固定,因而群众喜闻乐见,以至于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深蒂固。

如成语,闽台方言中的成语也多呈四字格形式。

因土生土长,说者多绘声绘色,听者也倍感亲切。

(3)地名命名的共同特点地名一般由专名与通名两部分构成。

闽台地名中的专名多采取闽台方言中对同类地形、地物的惯用指称为主要构词成分,再辅以大小、形状、方位、色彩以及姓氏、人名、数字等各种描写性成分,进行相互结合而加以命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闽台方言中称小块平地或略带倾斜的平坡为埔,而两岸带词素埔的地名便不计其数。

以地物命名的地名之中,以建筑物厝、寮为构词词素的地名在闽台方言中的数量颇为可观。

两岸地名在命名上有相当数量的地名出现出相同、雷同的现象。

现在台湾地名中,有不少地名是直接袭用福建省的。

例如,在台湾省境内,台北有长泰和南靖、台南有诏安、台中有龙溪和德化、彰化和云林都有同安、云林有泉州、南投有平和、屏东有南安。

福建闽南的地名在台湾比比皆是。

5.分析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举例说明。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在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

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6.福建传统音乐有哪些类型?

你最喜欢哪一种?

请举例说明。

福建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可分为四种类型,民俗型:

如山歌、渔歌、儿歌宗教音乐等;雅集型:

如福建南音、福州十番、莆田十音、闽西十班等;剧场型:

戏曲音乐,如莆仙戏、梨园戏的音乐等;音乐会型的传统音乐:

闽南筝派、闽派古琴等。

民歌曲调优美,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分成福佬系民歌、客家山歌和高山族民歌三种。

(一)福佬系民歌。

台湾福佬,又有谐称河洛,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

可自唱自乐,亦可对唱对答,内容多为劳动和爱情,旋律抒情哀怨的为多数,节奏活泼的具有讽刺性的滑稽歌。

演唱时伴奏多用拉弦乐器。

曲调是从泉州、漳州、厦门流传过去,闽南民歌《月光光》流行闽台两地,久唱不衰。

台湾的儿歌和闽南地歌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天乌乌》、流行在泉州、漳州、厦门、台湾。

台湾和闽南民歌中有着大量的情歌。

两地情歌十分相似,七言一句,通体协调,节奏和谐,形式整齐,抒发了男女相爱之情,极尽情调。

(二)客家民歌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都是福建省西南部和广东大埔、饶平过去的,并传去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

在台湾流传的客家民歌:

1,原型是福建永定山歌,2,台湾高屏客家民歌《摇篮曲》、与闽西上杭、连城山歌、北部客家山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3,台湾客家民歌与福建客家民歌相同点较多。

4,有的山歌是从广东传入,闽粤客家民众的共同创作。

 (三)高山族民歌高山族音乐保留有古老的原始音乐成分。

他们把音乐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体现了原始人类对神灵的畏惧和认为音乐可以通灵;音乐在族人中有很高的地位,具有生活性和全民性;他们的音乐体现团结奋斗的精神和粗犷豪放的性格;高山族的音乐丰富多彩台湾原住民的歌谣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部分,蕴藏着浓郁的民族风味与乡土气息,且兼具华胄文化的精髓

7.福建书院有什么特色,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

福建书院历史长达一千年。

福建书院形成了以下几个特色。

一、在书院建筑方面,书院多建筑在依山面水、环境优美、远离市尘的地方。

这可以给读书、讲学提供清静的环境而不受外来的干扰,又可以陶冶师生的精神,更便于书院的管理。

书院的建筑,包括讲堂、祀祠、藏书楼阁、斋舍以及厨房,都从教学需要出发,而以讲堂为中心。

书院还建有园圃亭台以供师生憩息。

这些建筑物组成了一个书院的整体,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的环境和生活的条件。

二、在奉祀方面,书院中设有礼殿或祠堂,除了奉祀先圣先师孔子、孟子等外,多奉祀周、程、杨等理学先辈,和当地功德显著的名贤,但这些都是纪念性的。

每天早上,山长都要率领师生到礼殿(或祠堂)谒拜。

通过这种纪念性的谒拜仪式,教育学生治学做人。

它是书院教学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这种教育起到加强教学、加强遵纪和培养良好学风的作用。

三、在教学方面,在讲授规定的课程,给学生打好基础后,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学生学习重在自学。

老师上一堂课,往往只讲一个章句,不拘字义,而是根据自己的见解尽意阐发。

或者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的辨难,讲深讲透,解决学生的疑惑。

因此课堂教学比较自由活泼。

但是考课却是严格的,每月三次考课,学生必须参加。

成绩优异的表扬、奖赏,成绩不好的给以扣除膏火的处分。

四、在管理学生方面,校规以道德规范学生,正面要求学生立志、立品、虚心、敬业等,极力避免从反面要求学生。

连学生的斋舍也以辅仁、营道、尊性、尚志、时习、敬业、笃行、循理、履正等为名,以鼓励学生勤学修志。

朱熹手订的《白鹿洞揭示》,说是学规,实际上是正面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的箴言。

不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而只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旧时代的书院教育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虽然它已不适合今天时代的需要,但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8.概括闽台自然条件优势,比较其差异,谈谈你的体会。

福建一、山岭众多东南山国海拔200米以上山地丘陵地约占85%,主要有两列山脉:

武夷山脉,戴云山脉。

挡住北方寒流,无严寒,霜雪少。

二、海岸绵长,闽海雄风。

海岸线三千多公里,全国第二,弯125个天良港湾。

三、江河纵横闽水泱泱在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河网密度大,粗壮,流量大。

对比:

黄河流域面积十二倍闽江,流量仅闽江的五分之四。

台湾:

面积:

本岛约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4个岛屿。

台湾岛北通东海,南接南海,亚太地区海、空运交通要道。

地形地貌丰富:

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热带、亚热带、温带。

山高坡陡,东西狭而南北长,全岛三分之二的高山林地,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山脉纵贯南北。

河道源短流急,快速流入海洋;

9.概括郑氏政权时期的闽台关系与台湾建设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给台湾地区的开发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抗清名将,也是台湾省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他对收复与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台胞尊称为开台圣王。

他在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发台湾,以郑氏政权统治台湾的23年中,台湾普遍实行了与祖国大陆一样的政治、经济、法律及其它封建制度,使台湾地区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生活在统一的封建制度之下基层,加速了两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发展。

这种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在当时台湾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以及广大土地尚未开辟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台湾从此进入封建制的大门①。

台湾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郑氏政权时期,台湾人口,除高山族外,汉族移民和郑氏官兵,约近20万人。

这些人不仅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大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台湾经济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

经过明郑20多年的大力开垦,原来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方,逐渐变为良田,稻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谷米产量逐年递增;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使蔗糖生产迅速发展;冶铁技术的传入,改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落后状况;晒法的传入,使台湾食盐的产量得到提高;渔业相应得到发展;原始森林也开始了有效的利用;海贸易的发展,使造船业繁荣。

一些新的村镇也随之出现。

开始时,拓殖区域限于承于府、安平镇附近,渐次向外拓展,南至凤山、恒春,北迄嘉义、云林、彰化、埔里社、苗栗、新竹、淡水、基隆各地。

军民艰苦创业,为台湾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经过明郑几代的经营,台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和文化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发展。

出现了人畜兴旺,特产丰饶的繁荣景象。

台湾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汉族和高山族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与郑氏政权的推动分不开的。

郑氏政权时间虽短,但在台湾地区开发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

10.结合实际,请你对闽台区域文化做个简单的评价。

自古以来,福建与台湾,一衣水,语言相通,习俗类同,骨肉相亲。

福建、台湾的文化彼此间不断交融、演化。

是在闽台两地人民所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

它不是福建、台湾两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闽台文化范围的人民在语言文字、民间信仰、戏剧音乐、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质。

闽台文化联系古今,既承袭了传统的性格,又在两岸社会的不断演进中发展、变迁着。

闽台文化在漫长的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有许多共同文化特征,又有若干差异的地域性文化,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特征,闽台文化特别富有开拓进取精神。

闽台文化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因此显得特别活跃和朝气蓬勃。

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节气操守、开放意识较强的地域文化,成为了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优秀的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闽台文化交流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闽台区域文化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化成为激活闽台区域经济发展,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理应成为未来闽台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

加强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闽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高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闽台区域现实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源远流长的闽台关系和文化传统,从纵向讲,积淀丰厚,是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缔造力量,蕴藏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1.了解大陆洋务运动对近代台湾的发展的促进。

近代台湾的发展并迈向近代化之路,与大陆的洋务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近20年内,经过当时主持台湾新政的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等人的不懈努力,台湾的改革与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效,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沈葆桢于1866年至1874年任福州船政大臣,督办福州船政局。

1874年他渡台筹办海防,采取种种措施,开启了近代台湾改革、建设的步伐。

光绪元年清政府正式废止内地人民入台耕垦的禁令,为招募移民到台开垦,沈葆桢在台湾设立抚垦委员,管理开垦政务,规定凡应募者日给口粮人授地一甲,助以牛种农器,3年以后,始征其租。

并先后在厦门、汕头、香港设立招垦局,招募大批大陆移民赴台垦殖。

沈葆桢所采取的措施使台湾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丁日昌赴台后提出购铁甲船、练水雷军和枪炮队、修造新式炮台等建议,以加强海防;还主张修铁路、建电线、购机器,硫矿煤油樟脑茶铁诸利,亦应逐渐招商开拓,或借官本,或集公司,以图拓展台湾的洋务事业。

1877年10月,台南至安平、旗后的陆上电线架设完成,设立台南、安平、旗后电报局,于11月对外营业。

这是我国自办的最早电讯业。

丁日昌把奖励移民作为治台的一项重点工作。

他提出抚番开山善后章程21款,改善了原住民和汉族移民的关系。

为进一步招募移民,丁日昌继续在厦门、汕头、香港设立抚垦局,官方派船接运移民,允许移民携眷入台。

移民入台后,还配给耕牛农具和房舍。

丁日昌不仅提倡垦荒和种植粮食作物,还鼓励和组织种植经济作物,开采矿产。

在近代台湾发展史上,沈葆桢是近代化道路的开拓者,丁日昌继起筹划并积极落实,而刘铭传则进行了更广泛、更大胆的改革和实践。

他为了巩固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防止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修筑炮台;修建军械机器局;架设电线;实行新法采煤;修筑铁路,开凿山路;开办新学堂等。

刘铭传还成立轮船公司,开辟上海、香港、西贡、新加坡等航路;邮政局,办官医局、养老院等。

至19世纪末,在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地区已从西部平原扩大东部偏僻的山区,开发面积占台湾地区土地的80%以上,还出现了台北、基隆、高雄、台南四大城市,台湾成为一个经济上、文化上都比较发达的省区,成为祖国东南的国防屏障。

12.列出你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你认为哪些传统美食可以传承和发展?

(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答案)闽台两地过年是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打尾牙开始的。

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

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

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

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

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

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闽台方言称为围炉。

年夜饭一般都极为丰盛,但不能全部吃完,要留待来年再吃。

莱肴中必不可少的是鸡、韭、鱼、肉丸、鱼丸等,都有寓意。

闽台方言鸡与家谐音,取全家食鸡起家,展翅高飞之意;韭和鱼象征天长地久,年年有余;鱼丸、肉丸,则意味着合家团圆。

初一早上要甜一甜,即喝糖茶,或吃糖饼之类的甜食,希望新的一年日子过得更甜美;要吃线面,祈求健康长寿。

吃东西时,一般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在碗里,以示年年有余。

元宵节应时食品主要是元宵丸。

元宵丸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带馅的,除煮食外,还可油炸蒸食。

元宵节吃元宵丸起源于宋代,意在祝一家人和睦团圆、生活甜蜜,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

闽南人又称元宵丸为定心丸意味着吃了元宵丸,年就过完,可以安心去工作了。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

闽台各地粽子品种多样,其中泉州的肉粽远近闻名,现已成为日常风味小吃。

吃芋是中秋节闽南、台湾人的传统食俗。

这习俗与沿海抗倭斗争有关。

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士兵挖野芋头,解决缺粮问题,大败敌人,正值中秋佳节。

中秋节吃芋头成了习俗,从大陆传入台地,人们拟人化地把芋头分为芋母、芋子、芋孙,作为一种亲情的象征。

于是,家家户户购芋头,做芋饼、煮芋饭、蒸芋、烹芋汤、捣芋泥、炸芋枣芋头全席,闽台人近乎到了没有芋头不成节的地步。

台湾高山族雅闰人对芋头更是崇拜至极。

中秋节期间,如果新船下水必须把自家种的芋头搬上新船压舱,视芋为鱼、为余,剪彩仪式后的忌日再把芋头从船厂上搬下来分赠亲友近邻,借此作为一种迎接丰收兆头。

闽南、台湾的戏状元饼,中秋夜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玩起戏饼游戏。

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63个月饼组成,分为6种,模仿古代科举制四级考试,设状元饼1个、探花饼2个、榜眼饼4个、进士饼8个、举人饼16个、秀才饼32个。

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在闽南、台湾许多饼店均大量制作。

参加戏饼人数五六人为宜。

开始时,取6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轮流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点数就可得到不同级别的月饼。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

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