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965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docx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

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包括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师生能互相尊重、相互沟通,师生能相互换位思考问题、替对方着想等。

简言之,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

在这方面,魏书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他的民主可谓做到家了,上什么课、怎么上由学生决定,问题由学生提,考试题目由学生出,试卷和作业由学生改,奖惩办法由学生定……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当然,魏书生能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自我教育能力。

我们在学习他的做法时,应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入手。

2培养自学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应成为素质教育进课堂的第一要事。

(1)教师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本领。

很多老师喜欢对学生一看就明白或稍为作点思考就能明白的知识去详细讲解,其态度可谓认真负责,其效果却是愈讲愈糊涂。

心理学有个罗森塔尔效应,说老师给学生高期望,学生则会有高成就。

而我们有许多老师则把学生看得很低,恨不得什么都包办代替。

结果是自己很累,学生也没有尝到学习的乐趣。

魏书生的学生那么能自学,重要原因是他相信学生。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

物理学家劳厄则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记忆后剩下的东西。

这剩下来的东西就是布鲁纳所强调的,即学习和思想方法。

比如,上语文课时,教师应告诉学生怎样去学习一篇新课文,如何阅读、背诵、分析课文,如何记生字、寻找段句中的中心词句;上数学课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如何记公式、定理、法则,如何分析题意和思考解题方法,如何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生能否掌握并运用它们,关键要看老师的出发点,是让他们记住什么,还是让他们会学什么。

(3)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自学能力是在自学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的。

只有在自学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地去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学是很多著名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法(启、读、练、知、结),魏书生的定向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总结),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等,都强调学生自学,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这些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和运用,广大教师可以借览并创新。

有的老师说,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自学尚可,小学生则不行。

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株洲市育红小学的引导自学发现教学法。

该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发现学法,发现教法,发现自己的人生。

自学分为课前粗学、课堂精学、课后再学。

三者不可分割。

其中最精彩的是课堂精学。

课堂上,学生一般有15~20分钟的自学时间。

自学后,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回报“我知道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

在第一个回报中,学生就能把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如上语文课,学生会回报知道了哪些字词,并主动组词、造句,知道了哪些句子或哪一段写得好,并读给其他学生听或带领其他学生读,还会回报知道了怎样划段,知道段句中的关键句子或字词,知道了课文的中心思想,等等。

一个学生回报后,其他学生自动站起来,用不着老师点名。

他们或声称自己发现了什么,或回答其他人提出的问题,或阐述自己的见解。

语言之流畅,声音之宏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很难想象他们是小学三年级学生。

后两个回报是教学和自学的升华,旨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比如,在上《邱少云》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邱少云埋伏的地方距敌人很近,人被烧焦后有臭味,敌人为什么没闻到?

”另一学生马上予以回答,说那是因为刚好风是往下吹。

这个问题恐怕连写书的人都没有想到!

有的老师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也想不到学生能提这样的问题!

确实如此,只要你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学习时间,且引导得法,即便是小学生,他们也能学,而且学得比你想象的更好。

3促进生生互动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及合作与竞争等。

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就是在这种生生互动中产生的。

如果能形成这样的课堂结构,课堂的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评价、反馈评价的渠道,不再仅限于师生,而会形成师生、生生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其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语言表达、个性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

遗憾的是,虽然有许多人反复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却很少有人重视生生关系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课堂中,反馈内容简单,通常是教师问“好不好”、“对不对”、学生答“好”、“对”;反馈渠道单一,一堂课下来,教师只和有限的几个学生(一般为优生)进行了交流;课堂毫无生气,学生回答千篇一律,毫无见解,教师也没有真正弄明白学生到底是知还是不知。

要形成生生互动的课堂结构,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要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是要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并让他们交流学习体会。

三是要设计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不要提过于简单或无效的问题。

四是要改变反馈方式,可用“谁有不同意见”、“谁有补充”、“对他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等语言去引导学生,避免“对不对呀”、“好不好呀”这样的提问。

五是要延迟评价,不要过早地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而要让他们回答充分,清楚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六是要让学生养成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好习惯。

当然,生生互动是课堂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尚有待于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

4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学应在激发兴趣、动机,形成良好自我观念,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培养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方面有所作为。

这些是心理素质的主要方面,也是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基础。

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去做,而不告诉他们为什么,怎样去做。

在心理素质体系中,思维是核心。

因此,心理素质训练要以思维为重点。

思维训练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

二是创造性思维。

包括流畅性、发散性。

三是反省思维,即对思维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也包括对自己和别人思维成果的评价与批判。

在课堂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是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因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和个性的解放。

这方面,愉快教育、情境教学、协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借鉴。

其次是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纵观现有的教学模式,无外乎五种,即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

当然,每一种又有许多变式。

每种模式各有优劣,都有其适应范围。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并有所创新。

若论在课堂中渗透心理教育,笔者主张用后三种,能把三种模式综合起来则更佳。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要渗透心理教育就应有如下几方面的体现。

一是解放个性,二是解放思维,三是要有学生自学,四是要有生生互动,五是要有学生自我反馈与评价。

其三是要充分挖掘教材,寻找知识渗透点,并考虑在哪个环节、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去训练。

心理素质训练必须以知识为中介,这样才能既提高心理素质又完成教学任务。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应该对心理素质内容、教学内容、训练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解,然后建立三维坐标,用信息交合的办法把三者有机组合起来。

这项工作相当艰巨,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薛剑刚,谈素质教育进课堂,湖南教育,19982)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

(424400)湖南省桂阳县城南完小 农晖

  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的含义是: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根据这个原理得到启示:

在一个系统中,不仅应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更要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功能。

因此,我们研究问题都应当从整体出发,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部分的作用,从而实现整体的最优化。

  整体性原理在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部分一部分知识组成的系统。

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答问能力和善辩能力。

  一、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应着重在学习方法和阅读习惯上花力气。

对小学生来说掌握了以下两种方法,自学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即“局部→整体”法。

(字词→句→段→篇);“粗读”(感知文章内容)→细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精读(品味词句)→熟读(掌握内容、学习写法)的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法。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采用课前粗学,课中精学,课后再学的步骤,不断掌握质疑、释疑的方法。

每次上课时,我在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后,便让学生单独一人或前后几人为一组认真自学。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专用的笔记本,及时记下自己理解课文时的点滴感悟及思维过程。

这样坚持下来,学生有了较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也明显提高。

  二、理解能力

  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关键。

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问题的设计、作业的安排、课文内容的分析,概括和解释词句都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有个学生举手发言问:

“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我先引导学生读詹天佑接受任务时,外国人嘲笑我们的话语,之后让学生找出詹天佑主持修筑的铁路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竣工的段落,把文章前后这样一比较,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三、认识能力

  语文水平与认识能力是构成阅读教学这辆“车”的两个轮子,要使这辆车向前方奔驰,两个轮子必须并驾齐驱。

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上课之前,我便发给每位学生一爬山虎实物(标本)。

上课时,我先板书一个“脚”字,并提问“脚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叫这种植物‘爬山虎’?

植物怎么会有脚?

它的脚长在哪里?

是什么样子的?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仔细观察实物,然后汇报观察结果。

从而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客观事物。

  四、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是重要阅读整体能力之一。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就会逐步加深认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即“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再要求学生读得自然、流利、不出现破词破句;最后要求读得有感情,不仅要读得琅琅上口,而且是有语调、语速、语感和语味的美。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抗美援朝的战争,与朝鲜人民的那种感情,我便通过带读、领读、齐读,领会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比山还高,比水还深。

  五、答问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或多或少安排了思考题。

合理使用这些题目,对培养学生的答问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教学《火烧赤壁》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我让学生笔答,通过笔答的逻辑组合过程,提高学生的答问能力,果然学生抓住了问答的实质,答到了“要害”:

曹军船头接船尾,船尾接船头,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后来,黄盖放火烧曹营,曹操的战船被铁索连着,没法散开,一下都着了火。

  另外,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培养方式应不断创新。

  六、善辩能力

  辩证基于思维,又反作用于思维,培养辩证能力是思维训练的方法之一,阅读教学中辩论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用于辩论的材料也是随手可拾的,尤其是在阅读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正当辩论应该提倡,并把这种辩论穿插在阅读之中。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我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提出了两个“矛盾”:

一是,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怎么还能有人呢?

没有人,那还有谁能把太阳射下来呢?

二是,太阳离我们三万万里远,箭又怎么射得上去呢?

我很快肯定了学生这两个问题提得好,并很快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

  总之,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2008年第20期 作者:

●王世专 岑雪梅

当今,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给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使得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任何学校都不可能使学生学到他一生中需要用到的全部知识。

根据国外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在校学习的时间大约只占他一生的1/5,所学到的知识只占他一生中应用的知识的20%。

所以,学生只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远远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要适应今天这种“知识爆炸”的时代,必须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那么,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本人通过对多年来从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和概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

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讲第九册课文《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

甲方观点是:

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

不要保护蛇。

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

蛇能吃老鼠,帮助人类保护粮食和让庄稼获得好收成,所以要保护。

乙方的理由是:

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证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

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有理。

通过这一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一)在平等合作中树立信心

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又一种办法。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

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

所以,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

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

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

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及时正确反馈促信心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要知道学生是十分看重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反馈即评价的。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有实验表明:

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潜能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甚至更低。

自尊心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有采取满足措施,才能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

例如我们批改作业,不要总是找有错的学生订正作业,全对的,就搁在一旁,受冷遇。

应该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老师的话,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与学生娓娓交谈,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而在考试评分时,也尽可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这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因为打了不及格分数的考卷,它的主人是羞于别人看到的。

更不要不打分数,学生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多少分的,他得分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

对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我们教师应设法从一些评分弹性较大的题目,比如造句、阅读和作文等题挤出那帮助他跨过60分大线的几分,跨过60分大线同样是学生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我们助学生成功,学生觉得我们偏爱他,他就会更努力。

所以,我们不要吝啬笔下的分数,不用分数卡学生,而应用分数作动力,激励学生。

因此,我们应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

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针对个体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从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有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的欣赏、夸奖、激励,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带来更多的投入,带来巨大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一)思维的方法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有了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即迷惑而无所得。

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等于没有读书。

哲学家哥德也曾风趣地说: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后的话。

”“纸背后的话”就是指思维,指要思要想,要多思多想。

这些至理名言都深刻地揭示了思维与学习的辩正关系。

(二)掌握知识的方法

1、循序渐进与跳跃前进的方法 

学习要循序渐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了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但是现代学习论,从效率出发,又提出了学习不能完全像乌龟爬行一样,一步一寸地前进。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之后,有时可作跳跃式的学习,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东西。

语文学习也一样,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每一项都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如认字读书,总不能把该认的字都认识后才开始读书,而是在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即可较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再扩大识字量,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量。

这样既循序渐进,又跳跃前进,先循序渐进,再跳跃前进,才能既打好基础,又提高学习效率。

2、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的方法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

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

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

例如在学习“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时,我们首先理解“名”在这里是“名声”的意思。

由此还可联想到“名”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

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孙山”的“名”等。

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3、精学和广学相结合的方法

著名民主革命家、大学者梁启超在谈及他的老师康有为怎样教他时说:

“康先生之教,特别标出两条,即‘专精’与‘涉猎’。

‘专精’则要精,‘涉猎’是要广泛浏览。

”可以说无专精就学不到手,因为一锹两锹是掘不到宝物的,基础知识、基本功一定要精学、精练,务求学到手;无涉猎就不能融会贯通,有一定的基础后广泛浏览,博览群书,放胆作文,广中求质,提高就快。

语文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特性,更应如此去学。

4、抓住知识点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例如记叙文的学习,围绕其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进行,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

说明文的学习,则要掌握主要特点、种类和说明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和弄清说明的顺序。

议论文的学习,围绕其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进行,掌握其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找出论点,把握论据。

应用文的学习,则要牢记其写作格式,把握写作要领,如“黑板报稿”一要通俗化、口语化;二要注意短小活泼;三要形式多样。

当然,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记叙文,所以,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分析来理解文章内容,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5、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

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

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

如带“贝”旁的字与金钱有关;带“忄”旁的字与心理活动有关;带“言”旁的字与语言有关等等。

这样就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学生自学识字、辨字、释义、辨义的基础。

这样,学习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一)专心学习、善疑善问的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就说明了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更应该是如此,不仅要学得专心、投入、深入,而且要善疑善问才会学有所获。

一般来说,畏难、浅尝辄止是大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通病。

所以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克服这种毛病,而克服这些毛病就得使学生养成抓住问题不放,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古人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也就是说要学习好,除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外,还要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动。

(三)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

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养成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也有讲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学之间遇到问题时只有互帮互学,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四)练后反思、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练习,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在其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做完题目就认为是大功告成,没有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缺少反思和改错这一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经过复查,如做对了,应反思:

是怎样做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做?

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

有无其它方法?

哪种方法更好?

等等。

如果错解了,更应进行反思:

错解根源是什么?

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克服常犯错误?

等等,力争做到“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五)坚持阅读、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每天保证让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

读到文章中好的材料或者有启发的问题,立刻圈点勾划或抄录下来,然后归纳要点,认清妙词佳句,辨明蕴藉精妙之处,并且记下心得体会,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格言警句和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等。

这样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

经过实践,我们会发现凡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会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很快;反之,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或者提高很慢。

此外,还有课前预习、勤翻工具书的习惯,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巩固的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