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814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1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东大鼓是发源于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

它早期主要在农村演出,演出方式为赶庙会、赶堂会等。

京东大鼓曲调简单,易学易记。

表演形式最初为木板击节,后改为铁片、铜板。

演唱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弦师弹三弦伴奏。

在最初撂地说书阶段,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

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鼓楗击鼓,左腿上绑“节子板”,以司节奏。

京东大鼓的源起要追溯到乾隆中叶,河北省南皮县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

他吸收了京东各种民歌小调,增加了京东乡音,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人称这种京东风味的木板大鼓为“小口”木板大鼓。

后来李文通的弟子邓殿奎吸收了一些京剧唱腔,得到了民众的首肯。

活跃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于七广泛吸收民歌小调的音乐素材,特别是吸收了京东南部香河、宝坻、安次一带的田歌,丰富了京东大鼓的唱腔。

这种田歌系农夫下田劳作间歇时,聚集在一起,一边击打农具,一边即兴编唱的民歌,称“乐乐停停”,或“乐停调”或“乐亭调”。

此后,其他艺人又对京东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

但当时仍使用“大鼓”“杂曲”“乐亭调”“乐亭大鼓”等名称。

京东大鼓在北方,尤其在天津演唱十分普及,但直到1935年,这种新腔去北京演唱时,因是京东乡音,被京城人称作京东大鼓,才算正式定名。

不过,由于行腔板眼均不甚考究,鼓词文字也较粗糙,20世纪40年代末期,该曲种日趋衰落。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京东大鼓艺人编演宣传抗日救国的段子,以卖艺为名宣传抗日,但因为战乱,京东大鼓发展基本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京东大鼓得到空前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东大鼓发展出现了高峰期,许多新演员成长起来,天津市演员董湘昆以普通话革新演唱,并在三弦伴奏的基础上,加上了扬琴伴奏,这种以普通话演唱的新的京东大鼓开始进入专业剧场,在民间更是空前普及,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京东大鼓的书目先是只唱不说的短篇,如《王婆骂鸡》《郭巨埋儿》《草船借箭》等.后来增加了说唱相间的中篇书,如《包公出世》《刘公案》等。

至清末民初进入城市书馆后,发展起来了长篇大书,如《杨家将》《反唐》等。

新中国成立后,又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等中长篇书目。

“文化大革命”中,京东大鼓受到影响,在城市逐渐衰微,但在乡村仍较活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京东大鼓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

随着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中国文化的瑰宝。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东大鼓是一种发源于河北省,早期主要在农村演出的汉族说唱艺术形式。

B.京东大鼓常见表演形式是站立演唱,两手分别击书鼓与板,弦师三弦伴奏。

C.京东大鼓的曲调简单,易学易记易懂。

它的演出方式是赶庙会、赶堂会等。

D.京东大鼓源于李文通的“小口”木板大鼓,后经邓殿奎、于七等人补充丰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事实论据,说明京东大鼓的腔调来源于民间,经过不断补充才逐步完善。

B.文章写京东大鼓的发展过程,证明文艺传承需要艺术家、社会、国家共同关注。

C.京东大鼓有过许多名称,文章通过确凿的材料,梳理了其发展脉络和定名过程。

D.文章讲述了京东大鼓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揭示了盛衰消长的一般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撂地说书阶段,京东大鼓有过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表演由一个演员独立完成。

B.京东大鼓的书目都是农村群众熟悉的民间故事,由短篇逐步发展为中篇、长篇。

C.京东南部的“乐亭调”丰富了京东大鼓的唱腔,这是其能在乡村活跃的主要原因。

D.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京东大鼓开始复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月舟图

李永生

自涞阳县城西行三十余里,有一釜山。

山上一寺,名唤灵泉寺。

清乾隆年间,丹青高手念慈大师在此住持,念慈自幼聪慧,对绘画无师自通,全凭个人刻苦磨练成为大器。

山水花草、人虫鸟兽,无所不精。

一次,他应邀为新落成的“天墨池”书院画影壁,但见他执笔在手,略一思索,便笔走龙蛇,一气呵成《锦鸡图》。

正巧,一擎鹰之人路过,也停下来看热闹,鹰见壁上锦鸡,几次作欲扑状,众人连呼精妙。

念慈之画被不少人索要收藏。

京城“内联升”鞋店曾挂有一幅他的《赤脚天仙》。

这“内联升”鞋店做的鞋为皇家御用之物。

一皇帝近侍去该店见到这幅画,便重金买下。

乾隆帝无意之中看到此画,竟足足欣赏了半个时辰。

念慈与人为善,但遇求画之人,无论贫富贵贱,只要心诚向善,都尽量满足。

但也有特别之处,凡官场之人求画,必答应他两个条件,一是求画人为其研墨,二是只以半幅《月舟图》相送。

曾有好几位达官贵人因不愿接受这两个条件而空手离去。

乾隆十一年,涞阳新上任一位名叫安子玉的县令,也是书画琴棋无所不通的雅士。

慕名来灵泉寺拜见念慈,向其求画。

主客见面后,知县道明来意,念慈说出了他的两个条件。

安知县未加思索便说:

“为大师研墨理所应当。

大师所画不论半幅整幅,都是墨宝。

”念慈遂铺开宣纸。

安知县在旁侍立研墨。

念慈凝神握笔,先是画出一叶小舟,可奇怪的是此舟竟然倒扣。

安子玉正自惊奇,念慈就又勾画几缕清波,将小舟淹没。

大师放下笔,双手合十。

知县仔细审视此画,心中揣摩:

河中扣舟即为覆舟,我刚上任,便咒我翻船?

念慈见其迟疑,便说:

“施主如觉此画对您不敬,老衲便将其焚烧……”

念慈刚一伸手,安子玉赶忙止住:

“大师墨宝,学生岂敢唐突,但不知大师另半幅画何时才能画?

念慈说:

“能否画上,要看施主为政为人如何!

安知县捧画下山,到家后将画悬于书房正中。

安子玉明察冤狱,惩治恶匪,率民垦荒,兴办教育,当真竭诚为民。

上任半年,涞阳大旱,颗粒无收。

在等待赈银时,他捐献自己的积蓄俸银,又说服县内富绅大户开仓放粮。

无奈饥民太多,只是杯水车薪。

涞阳境内有一大道为京城与山西之咽喉,往来有不少运送粮食的车辆,饥民便在道旁乞求,过往客商不肯施舍。

也有时聚众抢劫。

为此,安知县治了不少人的罪。

不过,安知县深知这些百姓实属“饥不择路”。

他也来到大路旁,脱去官服,随饥民一起跪于大道边,又书写一牌置于身旁“涞阳安子玉率民乞求过往恩公施舍”。

来往客商觉得新奇,一打听方知堂堂知县为救民于水火而跪乞,都很感动,留下不少粮食财物。

自此,未再发生一起哄抢客商之事,涞阳饥荒也得以缓解。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大为感动,御笔亲书“爱民如子”,赏赐安子玉以示奖励。

百姓则尊呼其为“清廉令”。

一日,衙役来报有一僧求见。

安子玉望望那半幅《月舟图》,微笑出门迎接。

来人正是念慈。

他向安子玉深施一礼:

“老衲为画那半幅画而来。

”安子玉赶忙将《月舟图》取下铺于书案。

念慈指着画说:

“老衲曾让施主为我研墨,并非妄自尊大。

施主肯屈尊为我研墨,可见施主对百姓之尊重,心有百姓方能做父母官……老衲只以半幅《月舟图》相送,是盼天下为官之人都能以‘载舟覆舟’自省,那是天下百姓之造化。

施主为政一年,德行有口皆碑,老衲早该为施主画完此画。

念慈大师挥毫作画。

他先是在水面上画一与覆舟对称之舟,新舟与覆舟模样不差分毫。

但较之覆舟墨浓线更实,原先覆舟成了新舟水下倒影。

随即轻轻点缀几笔游鱼,又在上方画一月牙。

安子玉大声喝彩:

“好一幅《月舟图》!

”但见月光皎洁、河水旖旎、轻舟静卧、倒影婆娑,游鱼自得。

整幅画高洁雅丽、秀逸空灵,不杂一丝尘俗之气。

念慈大师欣然说:

“此画只道出百姓悠然安乐而已,施主见笑。

”说罢,躬身告退。

安子玉将《月舟图》收起,而后从书架上另取出一画悬于那半幅《月舟图》所挂之处。

看去,竟还是半幅《月舟图》,跟念慈大师原来的半幅《月舟图》丝毫不差。

其实,这是安子玉临摹念慈大师而作。

安子玉料到念慈会来将画补上,便提前复制一幅。

他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教诲还是终生在眼前为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鹰欲扑《锦鸡图》上的锦鸡,写乾隆皇帝欣赏《赤脚大仙》半个时辰,是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念慈大师绘画技艺的高妙。

B.文章围绕涞阳灵泉寺主持和县令安子玉间一幅《月舟图》的故事,巧妙设疑,徐徐展开故事情节,叙述了的一段意味丰富的文人雅事。

C.念慈大师来见时,安子玉就知道他是为那半幅画而来。

“微笑”是文人间的心有灵犀,也有对此前和尚“考察”自己的一种戏谑嘲讽。

D.安子玉最后把临摹的半幅《月舟图》挂在书房里,把念慈大师的“整”画收了起来。

他希望“载舟覆舟”的为官理念随时警醒自己。

5.请简单分析安知县这一人物形象。

(6分)

6.这是一篇意蕴丰富,行文雅致的小说。

请从情节、主题和语言特征的角度,结合全文谈谈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这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关系到我国上亿老年人安享晚年。

鉴于此,全国政协委员王欣建议,采取鼓励措施以及传统敬老养老文化宣传,让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构筑起养老服务的第一道防线。

政协委员和专家们还一致认为,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应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

除此之外,有专家表示,政府要在保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管理好养老服务市场,纠正目前存在“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

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

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还应提供不同的、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老龄化逐渐深入,老人比例不断增大。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国大部分老人都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生活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困难。

(摘自搜狐网《中国老人生活现状报告2017),2017年11月14日)

材料三: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

截至去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

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了死亡、延长了人口寿命,使得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明显扩大;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少儿人口规模减少,让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

“如今我真正感受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易。

”在北京工作的吴迅是“80后”,也是家里的独生子,1个月前,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一下子打乱了一家人的生活节奏。

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紧过去照顾母亲。

长期以来,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

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日益凸显,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明显弱化。

为此,政府应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机构养老提职增就,加强农村养老服务。

专家表示,政府应对养老服务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家庭对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照料与精神陪伴、市场主体和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点主动嵌入社区。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养老方式与养老渠道的创新也应提上日程。

(摘编自2017年1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7.下列对我国养老问题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几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说明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这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B.在中国老人群体中,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这成为中国大部分老人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原因之一。

C.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老人在生活中都会出现诸多的困难,虽然困难比率乡村整体高于城市,但养老问题都非常突出。

D.吴迅的母亲生病住院,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到医院照顾母亲。

这足以说明居家养老在当前养老方式中的重要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寻求办法解决养老问题,可以有效改善老龄化社会现状。

B.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须纠正目前存在“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

C.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

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

D.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一方面是少儿人口规模减少。

9.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邵,字茂宗,会稽太守裕弟也。

初为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徙诞广州,亲故咸离弃之,变乱饥馑,惟邵馈送其妻子,其情重如是。

桓玄篡位,父敞先为尚书,以答事微谬,降为廷尉。

及武帝讨玄,邵白敞表献诚款,帝大说,命署其门曰:

“有犯张廷尉者,以军法论。

”王谧为扬州,召邵为主簿。

刘毅为亚相,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

帝巡燕地,回京。

贼反围城,然百姓临水望贼,闲然不惧。

帝怪之,以询邵,邵曰:

“寇迫京师,然主上反于燕地,今无复恐耳。

”帝喜,寻补州主簿。

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

“昨夜受张主簿处分。

穆之卒,朝廷恇惧,便欲发诏以司马徐羡之代之,邵对曰:

“今诚急病,宜须北咨。

”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

十四年,以世子义符镇荆州,邵谏曰:

“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

”从之。

谢晦反,遗书要邵,邵不发函,驰使呈帝。

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

邵曰:

“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

”是任也,华实举之。

及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丹、淅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

既失信群蛮,所在并起,水陆断绝。

子敷至襄阳定省,当还都,群蛮伺欲取之。

会蠕蠕国遣使朝贡,贼以为敷,遂执之,邵坐降号扬烈将军。

卒,追复爵邑,谥曰简。

临终,遗命祭以菜果,苇席为轜车,诸子从焉。

(节选自《宋书·张邵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

B.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

C.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

D.及武帝伐刘藩/邵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汝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簿。

主,掌管;簿,文书。

一般是指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事的佐吏。

B.储贰。

亦作“储副”“储君”,指太子。

本文中是指武帝刘裕世子刘义符。

C.定省。

早上省视问安,晚间服侍就寝。

指封建社会侍奉上官的日常礼节。

D.爵邑。

爵位和封邑(或者特指封邑),是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或功臣的恩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邵知情重义,患难见真情。

王诞被贬广州的时候,已经众叛亲离,战乱之中,唯有张邵不计个人得失,在他落难时候,给他的妻儿送粮送衣。

B.张邵悉心任事,多有建树。

武帝讨伐刘藩,能提前谋划;在襄阳任上,兴修水利,开垦土地,使百姓富足。

清剿丹、淅蛮寇徒党,根治了乱源。

C.张邵忠于武帝,持重老成。

刘穆之去世时,张邵力主向刘裕请示然后再定夺;在世子镇守荆州的事情上,力主稳妥处之,得到武帝的信任看重。

D.张邵为人正气,有行为操守。

刘毅做亚相的时候,人们争相迎奉,唯独张邵不去巴结逢迎;临终叮嘱子辈薄葬,以菜果祭祀,用苇席铺饰灵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寇迫京师,然主上反于燕地,今无复恐耳。

(2)谢晦反,遗书要邵,邵不发函,驰使呈帝。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秋 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韩愈《师说》中的“,”与《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⑵白居易《琵琶行》中,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又美丽出众。

⑶杜甫的《登高》中,开篇“”,从听觉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

“”表达了远离故乡、长期漂泊在外的无限悲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

守望是一种角度。

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

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发号施令。

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20.下面是一封家长来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孩子原来不懂事,经老师的奉劝,才解开心结,我们非常感激。

听闻敝校下周举办“家校合力”主题家长会,我一定按时光临。

为了表示支持,惠赠大会矿泉水五箱。

秋日初寒,托福各位老师,顺祝教安。

21.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月考答案

1.C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C项,“京东大鼓的曲调简单……它的演出方式是赶庙会、赶堂会等”错误,选项断章取义。

从文中来看,早期演出方式是庙会、堂会,但后来则进入城市书馆,到兴盛时期,则有进入剧场演出的形式。

故选C项。

2.D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D项,“揭示了盛衰消长的一般规律”错误,该信息于原文无据。

从文中来看,文章讲述了京东大鼓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但没有揭示盛衰消长的一般规律。

故选D项。

3.A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B项,“京东大鼓的书目都是农村群众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