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084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docx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2021年九年级中考模拟B卷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花香四溢B.钢铁生锈C.瓷碗破碎D.空气液化

2.“分类”可以使人们有序的研究物质,以下分类正确的是

A.合金:

生铁、锰钢、青铜B.碱:

纯碱、烧碱、消石灰

C.盐:

氯化银、氯化钠、氯化氢D.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铝合金

3.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4.下列有关说法:

①在六大类营养素中,除了水以外,我们每天需要量最大的营养素是维生素;②工业上常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厂的污水;③正在城市上推广普及的“摩拜”“ofo”共享单车为人们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④生活中用含有NaOH的清洁剂去油污;⑤炒菜中加入适量的加碘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大;⑥油锅着火可以立即用冷水浇灭。

其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D.②④⑤

6.对于化学反应A+B=C+D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A和D都是氧化物,则B和C中不可能再有氧化物

B.若生成物C和D分别是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不可能都是沉淀

D.若A和C都是单质,B和D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7.乙醇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CO2和H2O。

依据下表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6.6

8.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2

0

6.6

5.4

a

A.表中的a值为1.4B.在化学反应前后碳元素质量一定相等

C.参加反应的乙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

4D.生成的CO和CO2分子个数比为1:

3

8.海水中溶有少量氯化镁,海边又盛产贝壳(主要成分是CaCO3),某化工厂以它们为主要原料生产镁的大致程序是:

(1)高温煅烧石灰石;

(2)用步骤

(1)中产生的氧化钙投入到适量的海水中充分反应;

(3)过滤后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再进行蒸发;(4)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金属镁。

关于该工艺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流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B.该流程中涉及到的盐共有3种

C.流程中的起始原料有:

石灰石、海水、稀盐酸

D.该流程最终产品有熟石灰、镁、氯气

二、填空题

9.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图是课本中第八单元的两个实验,据图回答:

(1)上述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1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两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下列原理。

(1)油锅着火,灭火方法之一是用锅盖盖灭,该做法涉及到的主要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3)服用含小苏打的药片治疗胃酸过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用磁铁矿炼铁的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碳元素是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一种元素,许多物质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种物质类似足球状,它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古代书法家用墨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常用于工业冶炼金属,利用了它具有____________性;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___________。

(3)工业上可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若要制得6.4克的铜,需要木炭粉的质量为________克。

(4)碳酸钠俗称__________,是因为它的水溶液呈碱性;泡沫灭火器内盛放的两种药品是浓盐酸和碳酸钠的浓溶液,灭火时拔掉保险销后将灭火器倒置,即可用来灭火,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气体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A~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B、C组成元素相同,且C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气体,C、D、E、F是不同类别的化合物,D和E的溶液均呈碱性,且E可用作建筑材料,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两两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由某一物质转化为另一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

(1)C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2)F所属的物质的类别为:

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3.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写出仪器b的名称:

b_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通过溶解、_______、洗涤、干燥等操作步骤,可以从生成物中分离出二氧化锰.

(3)若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还需要的药品是_____,制取该气体的装置组合是_____(填序号)。

(4)用B、D的装置组合用于制取的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气体可用D装置收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4.化学实验课上,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中和反应,做了如下实验:

向盛有20克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的烧杯中滴加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10%稀盐酸,充分振荡。

为探究反应后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展开了以下探究,请回答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反应后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假设)I.只有氯化钠;II氯化钠和氢氧化钠;III.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用pH试纸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

根据溶液的pH来判断反应后烧杯内溶液的成分。

试结合该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测pH时,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用_________(填仪器的名称)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将试纸与____________进行比较,读出pH。

(2)若测得反应后溶液的pH=7,则滴加的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_克;若你的猜想正确,则测得的溶液的pH_____7。

(实验反思)除了用测定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的方法来验证猜想外,我还可以用_________(填一种试剂的名称)来验证猜想。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花香四溢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钢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反应生成了铁锈,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C、瓷碗破碎是物质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D、空气液化是空气由气态变成液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故选B。

2.A

【详解】

A.生铁、锰钢、青铜均是合金,故A正确;

B.纯碱是盐,故B错误;

C.氯化氢不是盐,故C错误

D.铝合金是金属材料,故D错误。

3.A

【详解】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将试管横放,用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B正确;

C、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的液体的凹液面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A。

4.B

【解析】①在六大类营养素中,除了水以外,我们每天需要量最大的营养素是糖类,因为糖类是我们人体的直接能源,错误;②熟石灰呈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工业上常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厂的污水,正确;③正在城市上推广普及的“摩拜”“ofo”共享单车不会产生污染物,为人们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正确;④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生活中用含有NaOH的清洁剂去油污,正确;⑤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炒菜中加入适量的加碘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正确;⑥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不能立即用冷水浇灭,否则可能会导致铁锅破裂,错误。

故选B。

5.C

【解析】A、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①、②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错误;B、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①、③的质子数不同,故不属同种元素,错误;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④表示的粒子均是原子,正确;D、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故①属阴离子,③属阳离子,错误。

故选C。

点睛:

元素的种类与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6.D

【解析】

A、若A和D都是氧化物,则B和C中不可能再有氧化物,说法错误,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B错误.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如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两种沉淀,故C错误;

D、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若A和C都是单质,B和D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故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是反应类型的考查,只要能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实质,再结合具体的一些反应,并利用中和反应的要求便可顺利解题.

7.C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6.6+8.8-2-6.6-5.4=1.4,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碳元素质量一定相等,选项说法正确;

C、参加反应的乙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6.6-2)g:

8.8g=4.6:

8.8≠3:

4,选项说法错误;

D、生成的CO和CO2分子个数比为

=1:

3,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8.D

【解析】A、该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

(1)CaCO3高温CaO+CO2↑,属化合反应

(2)CaO+H2O==Ca(OH)2 ,属分解反应(3)2HCl+Ca(OH)2==CaCl2+2H2O,属复分解反应(4)MgCl2

Mg+Cl2↑,属分解反应,正确;B、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碳酸钙、氯化钙、氯化镁均属盐,正确;C、由信息可知流程中的起始原料有:

石灰石、海水、稀盐酸,正确;D、该流程最终产品有镁、氯气,错误。

故选D。

9.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或:

探究铝、铜、银的活动性顺序)2Al+3CuSO4=Al2(SO4)3+3Cu铜的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逐渐变为蓝色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解析】

(1)这两个实验均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故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实验1中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Al+3CuSO4=Al2(SO4)3+3Cu;实验2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该反应的现象是铜的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逐渐变为蓝色;(3)实验1中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实验2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

综合这两个实验说明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铝、铜、银。

点睛: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很多,如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越容易与氧气反应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还可以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与酸反应越剧烈的活动性越强。

实验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最简单的方法有两种:

取中间的金属两边金属的溶液或两边的金属,中间金属的溶液。

10.将可燃烧物与氧气隔绝2H2O2MnO22H2↑+O2↑NaHCO3+HCl=NaCl+H2O+CO2↑4CO+Fe3O4高温3Fe+4CO2

【解析】

(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方法有:

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油锅着火,灭火方法之一是用锅盖盖灭,该做法涉及到的主要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2)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2MnO22H2O+O2↑;(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NaHCO3+HCl=NaCl+H2O+CO2↑;(4)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工业上用磁铁矿炼铁的反应原理是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4CO+Fe3O4高温3Fe+4CO2。

11.C60+60O2点燃60CO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还原人工降雨0.6纯碱Na2CO3+2HCl=2NaCl+H2O+CO2↑C2H8N2+2N2O4点燃3N2+4H2O+2CO2

【解析】

(1)金刚石、石墨和C60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均是二氧化碳,其中C60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60+60O2点燃60CO2;我国古代书法家用墨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的原因是由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常用于冶炼金属;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3)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碳和铜反应的质量比即可计算出碳粉的质量。

设需要碳粉的质量为x;

C+2CuO高温2Cu+CO2↑

12128

X6.4g

x=0.6g;

(4)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碳酸钠越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Na2CO3+2HCl=2NaCl+H2O+CO2↑;(5)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的两种氧化物分别是水和二氧化碳,故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气体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2H8N2+2N2O4点燃3N2+4H2O+2CO2。

12.CO2酸Na2CO3+Ca(OH)2==2NaOH+CaCO3↓

【解析】C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气体,那么C是二氧化碳;B、C组成元素相同,那么B是一氧化碳;D和E的溶液均呈碱性,且E可用作建筑材料,那么E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属于碱;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故D和F分别是酸和盐中的一种;根据转化关系,二氧化碳和D能相互转化,D呈碱性,且D能和氢氧化钙,那么D一定是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D可能是碳酸钠: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D是碳酸钠,那么F是酸,可能是盐酸或稀硫酸;A能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那么A可能是碳或氧气。

把推断出的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推断正确。

(1)C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气体,那么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表示为CO2;

(2)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C、D、E、F是不同类别的化合物,C是二氧化碳、E是氢氧化钙、D是碳酸钠,故F是酸;(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Na2CO3+Ca(OH)2==2NaOH+CaCO3↓。

点睛:

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等),然后根据转化关系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

13.水槽2KMnO4△K2MnO4+MnO2+O2↑过滤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Zn+H2SO4=ZnSO4+H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解析】

(1)由图可知,仪器b是水槽;

(2)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同时,还生成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高锰酸钾、锰酸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要得到二氧化锰,可将剩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后即可得到;(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属固液在常温下的反应,选B做为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C装置;(4)B装置属固液在常温下反应的装置;D装置是用向下排空气收集气体的装置,故可用与实验室制取氢气。

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同时还生成了硫酸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Zn+H2SO4=ZnSO4+H2↑。

14.NaCl、HCl玻璃棒标准比色卡18.25<紫色石蕊溶液

【解析】

【猜想假设】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几种情况:

1、若恰好完全反应,那么溶质是氯化钠;2、若氢氧化钠过量,那么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3、若盐酸过量,那么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实验探究】

(1)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

(2)若测得反应后溶液的pH=7,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即可计算出滴加的盐酸的质量。

设滴加的盐酸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36.5

2g10%x

x=18.25g

若反应后烧杯内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那么溶液呈酸性,pH<7;

【实验反思】鉴别溶液的酸碱性可用酸碱指示剂,即可用紫色石蕊试液来判断。

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说明溶质只有氯化钠;若变红色,说明盐酸过量,溶质含有氯化钠和氯化氢;若变蓝色,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溶质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点睛:

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不仅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