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241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docx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课程概况

建国早期:

林耀华林惠祥梁钊韬童恩正

现在(据年鉴2008):

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李水城34

吉林大学(民族学概论)李伊萍51

西北大学(人类学)张宏彦36

四川大学(文化人类学概论)徐君54

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黄建秋40

厦门大学(民族学概论)吴春明36

中山大学(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民族学概论)

山西大学(文化人类学)王炜36

复旦大学(考古学思想史)陈淳36

……

提纲

第一章、考古学研究入门

第二章、考古学视野中的人类学理论

第三章、外国考古学简史

第四章、中国考古学简史

考试

第一章、考古学研究入门

第一节、问道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第三节、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基础

第四节、基本学术规范

第一节、问道

一、张光直→李济→在世界与中国之间

1、张光直:

(1931—2001)

张光直:

我有时白日做梦,梦见天资好,人又天真又用功的中国青年,志愿以考古为终生事业,来问我这个老年考古学家对他(她)有何指示,这虽然只是梦境,我还是要将答案准备好,以防万一。

首先,我要向他道喜,因为他选择了一项前途无量的学科。

同时,要考古一定要做田野工作,我想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在精神上的享受了。

我要告诉他的第二件事,是要敬老尊贤。

第三点我准备说的,是要建议他不要把他要念的书限制在考古学内。

最理想的是要将所有有关中国史前与上古的学科都搞熟悉。

最后一点我要说的,每个考古学者都至少要对世界史前史和上古史有基本的了解,而且对中国以外至少某一个地区有真正深入的了解。

(张光直:

《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原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11月7日,后收入《考古人类学随笔》,三联书店1999年)

2、李济(1896-1979):

现代治学方法概述

Ⅰ初步预备工作

(一)应学会运用一切治学必需的工具。

他不仅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至少应该学会另一种外国语言文字。

若能更多学,当然更好。

(二)大学毕业时,他应该对于现代学术一般的情形,有一种广泛的认识,具些入门的知识,并能熟悉地运用一切有关的工具书,如有关的字典、各种类书、百科全书,以及各式书目及引得,尤其紧要的,他应学会用卡片记录旧的知识,新的见闻。

(三)对于自己在学术中的兴趣,应该有一个集中的范围;并在这一范围内,把有关的资料,作过若干方面系统的研读和整理。

Ⅱ第二步预备工作

在正式作学术工作以前,必须经一个时期的研究训练,故称之为研究所训练。

这种进一步的训练应该着重三点:

(1)学生把精力集中兴趣所在的有关课目作进一步之研读。

(2)寻找研究问题。

(3)对于研究题目作初步的试探研究。

(李济:

《试探治学方法》,原载台北《中央月刊》卷2期10,1970年,后收入《考古琐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或《李济文集(卷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学术语境

香港台湾日本美国欧洲

二、俞伟超→苏秉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1、俞伟超(1933-2003):

俞伟超:

我对年轻一辈有一些希望,这些希望可以说凝聚着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第一,要坚定的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说什么,要坚持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

第二,搞考古的,最好什么都懂一点,知识面要宽广,因为古代的东西。

并不是你想要它有什么就有什么,而往往什么都包括。

我要讲的第三点是年轻人应该多写点东西,有什么新想法,就把它写出来,在写的过程在锤炼自己。

(曹兵武、戴向明:

《中国考古学的现实与理想——

俞伟超先生访谈录》,原载《江汉考古》1994年2期,

后收入王然编: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一、学读天书

二、见物见人

三、学科走向成熟(区系类型学说)

四、新领域的开拓(三部曲与三模式)

五、当代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多学科化、大众化发展)

(苏秉琦《给青年的话》,原载《文物天地》1987年4期,后收入《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3、考古学是什么

是关于起源的科学

是关于时间的艺术

是理想

=写小说

是我手中的“饭碗”

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个噱头

是一场激烈的学术争论

是现代对过去的犯罪

……

我有一个理想,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从一小块陶片解读出另一个普通生命的喜怒哀乐,从而使古往今来的所有人不再为死亡分离,时世阻隔;让无尽的光阴就此透明,让无数个体生命含辛茹苦的积累就此融会贯通,让每一个人手拉手从亘古直到无尽的未来。

——2003年7月写于长江三峡

与诸君共勉

心怀理想脚踏实地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文化人类学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一、考古学

二、古文字学(金石学)

三、历史学通论

四、版本目录学

五、历史地理学

一、考古学

1、最新动态的追踪:

(1)网络:

国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信息网:

中国考古网:

中国文物网: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山西文物网:

(2)报纸:

《中国文物报》,1985-1997年是周刊,1998年以后是半周刊。

相关检索可参考《<中国文物报>全文检索(1985-2004)光盘》。

另有部分考古发现的报道和短篇研究文章建于《光明日报》等综合性刊物。

2、考古学杂志和专刊:

(1)国内部分:

A、杂志

a、“三大杂志”:

《考古学报》,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1953年至今。

《考古》,月刊,前身是《考古通讯》,1955-1958年出版;以后改名《考古》,1958-1966,1972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相关检索可参考《考古200期总目索引(1955-1984)》(科学1984),还有《考古杂志图文数据库光盘(1955-1996)》(1997)。

《文物》,月刊,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1950-1958年出版;以后改名《文物》,1959-1966,1972年至今,文物出版社主办。

相关检索可参考《文物500期总目索引(1950-1998)》(文物1998)。

b、重要杂志: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2年2月更名《中国历史文物》,双月刊,国家博物馆主办。

《人类学学报》,1982年至今,季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

《考古与文物》,1980年至今,双月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

1983-2001年间不定期出版《考古与文物丛刊》5种,2002年起改名《考古与文物增刊》,同为不定期出版。

相关检索可参考《考古与文物100期总目录索引(1980.1-1997.2)》以及《1980-2004年全文检索光盘》。

《河南文博通讯》,1977-1980,河南省博物馆编,1981年改名《中原文物》,双月刊,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

《华夏考古》,1987年至今,季刊,河南省考古所主办。

《东南文化》,1978年至今,双月刊,南京博物院主办。

《江汉考古》,1981年至今,季刊,湖北省文物考古所主办。

《江西文物》,1989年至今,江西省文化厅主办,1992年更名《南方文物》,季刊,江西省博物馆主办。

《四川文物》,1984年至今,半年刊\双月刊,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文物考古所主办。

相关检索可参考《<四川文物>二十年目录索引(1984-2003)》,《四川文物》编辑部2003年。

c、资料杂志:

《故宫博物院院刊》,季刊,故宫博物院主办。

《紫禁城》,双月刊,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革命文物》,1976年至今,双月刊,中国文物研究所主办;1981年改名《文物天地》,双月刊,中国文物研究所主办;现为月刊,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至今,双月刊,国家文化部主办,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

《中国博物馆》,1985年至今,季刊,国家文物局主办,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2009年改由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

《农业考古》,1981年至今,季刊,中国农业博物馆、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

《中国钱币》,1983年至今,季刊,中国钱币学会主办。

《硅酸盐学报》,1962-1986年为季刊,1987-2002年为双月刊,2003年至今为月刊。

中国硅酸盐协会主办。

《中国陶瓷》,1981年至今,月刊,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主办。

《化石》,1973年至今,季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

《北京文博》,1995年至今,季刊,北京市文物局主办。

《文物春秋》,1989年至今,季刊,河北省文物局主办。

《文物季刊》,1989年至今,山西省文物局主办,1999年4期更名《文物世界》,季刊,山西省文物局主办。

《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至今,季刊,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博物馆、辽宁考古所等主办,1997年末停刊。

2006年12月,辽宁博物馆出版《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1辑,计划为年刊,已出三辑。

《博物馆研究》,季刊,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主办。

《黑龙江文物丛刊》,1981-1984,季刊;1985年改名《北方文物》,1985年至今,季刊,黑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黑龙江考古所主办。

《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至今,半年刊,内蒙古文化厅及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主办。

《文博》,1984年至今,双月刊,陕西文物事业管理局、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办。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至今,年刊。

《陇右文博》,1996年至今,半年刊,甘肃省博物馆主办。

《新疆文物》,1986年至今,季刊,新疆文化厅主办。

《文物研究》,1998年至今,安徽省考古学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89年至今,季刊,上海博物馆主办。

《浙江文物》,1987年至今,双月刊,浙江省文物局主办。

《景德镇陶瓷》,1970年至今,季刊,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主办。

《陶瓷研究》,1986年至今,季刊,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主办。

《福建文博》,1979-1991年不定期出版,1992-2003年为半年刊,2004年至今为季刊。

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福建省博物馆主办。

《广东省博物馆馆刊》,1988年至今。

《广东文物》,半年刊,内部刊物,广东省文物局主办。

《广西文物》,1985年至今,广西省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博物馆主办。

《湖南考古辑刊》,1981年至今,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学会主办。

《成都文物》,1983年至今,季刊,成都市文管会主办。

《西藏研究》,1981年至今,季刊,西藏社会科学院主办。

《云南文物》,1975年至今,年刊,云南省博物馆主办。

(更多的参见“考古文博期刊总动员”)

d、通俗杂志:

《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0月至今,月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

《中华遗产》(新版),2008年2月至今,月刊,《中国国家地理》系列杂志之一。

《华夏地理》,2001年2月至今,月刊,时尚出版集团系列杂志之一。

B、专刊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至今,年刊,中国考古学会编,文物出版社出版。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0年至今,年刊,第一本为《199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考古学集刊》,1981年至今,《考古》杂志社编,2010年出版第17集。

《考古学文化论集》,1987年至今,苏秉琦主编,1997年出版第4辑。

《古文字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等编,2008年出版第27辑。

《中国考古学会年会论文集》,1979年至今,中国考古学会编。

《古代文明》,2002年至今,年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2008年出版第7卷。

(另有《古代文明研究通讯》,1999年至今,季刊,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赠阅)

《考古学研究》,1992年至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2008年出版第7卷。

(另有《青年考古学家》,1988年至今,年刊,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会刊,赠阅)

《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至今,年刊,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2009年出版第8辑。

《东方考古》,2004年至今,年刊,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2009年出版第6辑。

(另有《东方考古研究通讯》,2003年至今,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赠阅)

《西部考古》,2006年至今,年刊,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2009年出版第4辑。

《东南考古研究》,1996年至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2003年出版第3辑。

《南方民族考古》,1987-1993年由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鼓研究学会主办,2010年复刊后由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2010年出版第6辑。

《艺术史研究》,1999年至今,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编(主要负责人为姜伯勤),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C、其他

较多重量级考古学论文发表在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杂志和专刊上,必须高度重视。

例如: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唐研究》、《燕京学报》、《华学》、《文史哲》、《世界宗教研究》等。

(2)大陆以外(中文):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至今,季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

《国立故宫博物院馆刊》,1966年至今,台北故宫博物院主办。

《故宫季刊》,1966年至今,1983年改名《故宫学术季刊》,台北故宫博物院主办。

《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4年至今,年刊,台湾大学美术史系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编。

《取向》(又译《东方》),1979年至今,每年8期,香港东方杂志有限公司出版。

(3)大陆以外(外文):

《中国考古与文物摘要》(ChinaArchaeologyandArtDigest,简称CAAD):

澳大利亚陶步思(BruceG.Doar)和苏雪涛(SusanDevar)筹办,1996年开始,2003年停刊,季刊或半年刊。

每卷都有一组专题论文,然后是英文的中国考古论著摘要,最后又很好的分类索引。

现由澳洲国立大学接手,以ChinaHeritageQuarterly(ChinaHeritageNewsletter)为名制作电子期刊。

《中国考古学》,2001年至今,年刊,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编。

Archaeology,1948年至今,双月刊,ArchaeologicalInstitutionofAmerican出版。

()

Antiquity,1927年至今,季刊,AntiquityPublicationsLtd.出版。

(http:

//antiquity.ac.uk)

BulletinoftheMuseumofFarEasternAntiquities(简称BMFEA),1929年至今,年刊,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主办。

(http:

//www.ostasiatiska.se)

《考古学杂志》(JournalofArchaeologicalofJapan),1910年至今,日本考古学会主办。

《考古学研究》,1954年至今,季刊,日本考古学研究会主办。

3、论著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考古学):

01、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02、谢辰生、吕济民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04、柯林•伦福儒著,陈星灿等译:

《考古学:

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

05、俞伟超:

《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06、俞伟超主编:

《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07、严文明: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08、张忠培:

《中国考古学:

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09、夏鼐:

《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0、栾丰实、方辉、靳桂云:

《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11、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

《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12、张森水:

《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1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14、徐旭生: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15、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16、卜工:

《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科学出版社,2007年。

17、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

18、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0、邹衡:

《夏商周考古论文集》(及续集等),文物出版社,1984年。

2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年。

22、滕铭予:

《秦文化:

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学苑出版社,2003年。

23、刘庆柱:

《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

24、宿白:

《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25、宿白:

《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26、朱凤瀚:

《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27、傅熹年: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冯时:

《中国天文考古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9、杨泓:

《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

30、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增补:

1、“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第一辑.综述(8册)

1.《旧石器时代考》王幼平著

2.《新石器时代考古》张江凯,魏峻著

3.《夏商考古》陈旭著

4.《两周考古》赵丛苍,郭妍利著

5.《秦汉考古》赵化成,高崇文等著

6.《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著

7.《隋唐考古》齐东方著

8.《宋元明考古》秦大树著

第二辑.考古学文化与地域文化(15册)

1.《甘青地区史前考古》谢端琚著

2.《裴李岗文化》李友谋著

3.《河姆渡文化》刘军著4.《仰韶文化》巩启明著

5.《红山文化》郭大顺著6.《大汶口文化》栾丰实著

7.《屈家岭文化》张绪球著

8.《龙山文化》张学海著

9.《吴城文化》彭明瀚著10.《吴越文化》冯普仁著

11.《晋文化》刘绪著12.《燕文化》陈平著

13.《滇文化》张增祺著

14.《秦文化》王学理,梁云著

15.《楚文化》杨权喜著

第三辑.专题研究(25册)

1.《科技考古》杨晶,吴加安著

2.《环境考古》周昆叔著

3.《冶金考古》李京华著

4.《纺织考古》赵丰,金琳著

5.《音乐考古》王子初著

6.《农业考古》陈文华著

7.《商周甲骨文》王宇信,徐义华著

8.《商周金文》陈絜著

9.《敦煌吐鲁番文献》王素著

10.《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蒋英炬,杨爱国著

11.《古代金银器》张静,齐东方著

12.《古代青铜器》杜廼松著

13.《古代玉器》张明华著

14.《古代漆器》张荣著 

15.《古代简牍》李均明著

16.《古代帛书》刘国忠著

17.《古代帛画》陈锽著

18.《古代壁画墓》罗世平,廖旸著

19.《古代岩画》陈兆复著

20.《古代石刻》赵超著

21.《古代石窟》李裕群著

22.《古代城市》曲英杰著

23.《古代服饰》华梅著

24.《古代玺印》曹锦炎著

25.《古代货币》高英民王雪农著

第四辑.重大考古发现(11册)

1.《周口店北京直立人遗址》黄慰文著

2.《殷墟》陈志达著

3.《周原》陈全方,陈敏著

4.《曾侯乙墓》谭维四著

5.《秦兵马俑坑》袁仲一著

6.《汉长安城》刘庆柱,李毓芳著

7.《马王堆汉墓》何介钧著

8.《满城汉墓》郑绍宗著

9.《渤海遗迹》朱国忱,朱威著

10.《高句丽遗迹》魏存成著

11.《西夏遗迹》牛达生著

2、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

《考古学:

发现我们的过去(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3、尤玉柱:

《史前埋藏学概论》,文物出版社1989年。

4、张光直著;曹兵武译:

《考古学:

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5、布鲁斯•崔格尔著;徐坚译:

《考古学思想史》,岳麓书社2008年。

6、杨建华:

《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

7、陈星灿: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189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8、杨宽: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试研究》,上海古籍1985年。

9、杨宽: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1993年。

10、严文明:

《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

《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12、李伯谦: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孙机: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齐东方:

《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5、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

《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苏荣誉、华觉明、李克敏、卢本珊:

《中国上古金属技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17、刘敦桢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1)地层学眼光

(2)类型学基础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安阳市榕树湾一号商墓》,《考古》2009年5期。

(3)复原式思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编:

《好川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

墓葬共分5期,第一期共14座墓葬,第二期共8座墓葬,第三期30座墓葬,第四期19座墓葬,第五期6座墓葬。

绝对年代初步测定为距今约4300-3700年,前后长达600年左右。

参考:

赵辉:

《读<好川墓地>》,《考古》2002年11期。

汪洋、翟杨:

《探求墓地延续时间的人口学方法——以好川墓地的研究为例》,《中国文物报》2006年9月29日七版。

(4)多角度视野

二、古文字学(金石学)

高明: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三、历史学通论

1、通识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

31、《左传》,中华书局,1981年。

32、司马迁: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33、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34、范晔: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35、陈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