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535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docx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

导论

思考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无产阶级要求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而且还批判地继承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价值的见解,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

在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中,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了大量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关注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的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也标志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作为人们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经验,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同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

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

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总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根据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简答题:

1.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作用与反作用的主要表现。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统一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相应发生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2.简述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表现。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表现在: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了揭示生产关系及其规律,又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从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研究经济问题,从量变转化为质变上考察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从发展和变化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从对立统一规律上认识矛盾,区分矛盾的性质,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可以科学地揭示经济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

论述题:

1.试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具体表现。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在: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每一种现实的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为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生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落后陈旧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超越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演化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也称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

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上述两个基本条件,都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具有两个经济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5.如何理解按一定比例配置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1)在任何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都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总是有限的。

由于社会经济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增加,就意味着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资源减少,因此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地分配社会生产要素的问题,人们需要对既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做出选择,以保证稀缺的资源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组合,分配给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者,获得最优的效率。

(2)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存在并发生作用。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态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经济制度的要求。

然而,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是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标志。

因此,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简答题:

1.简述封建制度解体的原因。

(1)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迅速扩大,封建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2)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使社会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受到阻碍。

(3)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和排斥性,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手工业劳动者交换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4)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割据,造成经济上闭关自守和各自分割,严重的妨碍自由贸易的发展和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2.简述计划配置的优点。

计划配置的长处主要表现在:

(1)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和全局出发,对经济总量进行控制,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

(2)国家通过经济预测,拟定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

(3)国家通过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规范经济主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证社会公正,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简述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实行不同经济体制的原因。

(1)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经济体制对于社会制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能否选择一个适合生产力状况、现实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的经济体制,关系到能否合理而有效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从而用较少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适用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关系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论述题:

1.试述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的差别。

(1)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历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却始终生长于自然经济的缝隙之中,从属于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经济的一种补充。

在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产品并不是用来交换,而是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市场交换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

与此相联系,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范围狭小,市场组织落后,市场体系也不完善,市场机制还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2)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初期,产业革命兴起,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打破,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分散的、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这就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经常的经济现象,不仅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为商品,而且连人的劳动力,甚至人的良心、名誉也成为商品。

商品的货币关系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范围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资本从封闭的国内市场走向开放的国际市场,市场体系日趋复杂,市场机制日趋完善,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性的全球化市场,商品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2.试述市场配置的长处和不足:

(1)市场配置的长处主要表现在:

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引导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环节中去;

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优胜劣汰,给微观经济主体以压力和动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开拓进取的活力。

(2)市场配置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总量的失衡。

单个分散的市场主体只是从微观局部利益出发,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实现供求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更难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

市场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如果听任市场的自发作用,反而可能对生态环境和外部经济带来害处。

因此,市场发挥作用的优势是在微观经济领域,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能够进行有效的调节。

简答真题:

1.简述商品经济的概念及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3)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简述商品经济的经济特征。

(1)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第2章商品和价值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一种物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不是为了交换,就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消费者,才能获取商品的价值。

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用价值,而要获取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交换成功了,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就得到了解决。

而一旦交换不成功,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内在矛盾就表现出来了,商品生产者就会陷入困境。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已经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由于他们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因而无法真正解决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价值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运用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运用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

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劳动交换是商品经济的本质。

正是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才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必然性,导致了简单商品经济的产生。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私有制的发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也就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亏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在贫富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只有交换出去获得价值,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从而生产和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4.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这里,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适用的生产技术装备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也取决于大多数生产者所达到的水平。

(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别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

社会只能用它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必要量来生产各个部门的商品总量。

(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同一生产部门的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涉及的是同一生产部门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消耗,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从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规模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涉及的是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总量,决定某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联系在于: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由第一种含义决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生产的总量超过了社会需要量,其所包含的由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不可能完全得到实现。

5.简析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效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涉及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同一劳动在该时间内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会降低;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减少,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增加,从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增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由于商品价值量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而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客观上要求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符合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也就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个别价值的根本原因。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交换若不能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得不到补偿,从而导致生产缩减;同时,其他的商品生产者也就不能通过交换得到这种商品满足自己的需要,商品生产也就难以为继。

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实行等价交换原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

7.试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向商品生产者提供市场供求信息,指导商品生产者配置资源的方向;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量,来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大体平衡。

但是,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涨落来配置社会资源只能是一种事后调节,只能是在不断地失衡中实现的一种趋势。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生产同样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各不相同,都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会产生收入上的差别。

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取胜,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提高劳动生产率,力求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结果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